㈠ 推拿的影片評價
因為這是一部講述盲人故事的影片,所以婁燁在影片聲音的運用上花了大力氣,冰島作曲家約翰·祖安遜的音樂非常出彩。在剪輯和鏡頭語言方面婁燁體現出了深厚功力,可謂精雕細琢。
這部電影在細節以及對節奏的把握上十分到位,堪稱婁燁導演生涯中最出色的作品。同時也有聲音指出,婁燁在告別黑暗、血腥和暴力的同時,失去了以往作品中的尖銳和藝術個性,選擇了更主流的道路。(新浪娛樂評價)
㈡ 求電影 《推拿》影評,主題和人物形象
眼雖盲 愛無盲
文/夢里詩書
盲人世界是怎樣的?那並不是常人閉眼三秒的感觸,他們之間的愛情生活也不會如同眼盲般的無所適從,電影《推拿》沒有站在一個常人憐憫的高度,而是真正走入了那無光世界,透過一段盲人按摩中心技師間愛的群像,呈以了那情感的真摯。
電影伊始,以有聲形式的開場字幕《推拿》便真正立足於了盲人,同時也第一時間拉近了觀眾對盲人世界看似的生疏,開篇小馬幼年失明絕望的自殘,則讓人感同身受那陷於黑暗的失明之痛,在這絕望後電影所聚焦的是盲人的希望,他們依靠盲校學習盲文和敏銳的感官逐漸搭建起了與這個普世的橋梁,而盲人按摩中心的技師工作就是一個他們接觸世界的窗口,他們同樣有著七情六慾,熱愛跳舞喜弄詩歌的沙老闆,善打快板留戀發廊妹的張一光,為人老道出事精明的王大夫,只是這種情愫有別於常人美醜的斷別,僅有心的溝通使他們更渴望愛和被愛,無明的盲愛在電影里中將愛回歸了最純粹的形態。
作為群像電影,其並沒有著絕對的主線與主角,每個角色都有著屬於自已的故事,如何塑造劇情張力,使支線多而不亂讓觀眾能得以那個陌生世界的共鳴和感悟,對於導演婁燁來說無疑是一場挑戰,而他將愛為點契合的巧用,王大夫對小孔的忍愛,小馬對王大夫女友小孔因女人氣味被喚醒渴望的歧愛,最美技師都紅對小馬的單愛,按摩中心沙老闆因聽人皆說都紅美貌對其的痴愛,每條支線並不獨立存在而是被愛所互聯,電影如同一張拼圖,被其嚴絲合縫的拼為一體,所拼起的就是那讓人陌生不同尋常盲人間的愛無盲。
《推拿》中小馬這個人物無疑如投入湖中的石子,繼而漣漪層層,他年輕,電影以他絕望後的新生為引展開,也是他串起了電影諸多的繁瑣,他對長相平庸小孔的渴求,對出水芙蓉般都紅愛的決絕,電影因盲將常人眼中所謂最重要的眼緣排除在外,而他被同事張一光強帶入發廊里的扭捏,到與發廊女小蠻間真愛的萌發,都並非源於樣貌,電影更沒有因這是與發廊女的愛情刻意抹黑什麼,而就是一種愛的質朴,小馬模稜兩可的復明態亦也是電影最具看點的一段,陰暗模糊的鏡頭給人的卻是一種對愛絕然的頓悟,電影始於小馬也終於小馬,那大隱於市的小馬推拿便是情感宣洩的歸處。
結尾處推拿中心因城市發展關閉了,成為了時代的記憶,大家各奔東西,但他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仍還在繼續著,這就是生活的本態,即使對於大多數常人來說面對生活也都會有著自已的苦楚,更何況盲人這個弱勢的特殊群體,但《推拿》所一展的就是那有風有雨有陽光的日子,是那風雨不起日照當空時盲人世界眼雖盲,愛無盲的暖流。
㈢ 《推拿》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觀影前一天晚上找畢飛宇原著來看,是因為婁燁一貫的敘事手法,再加上群戲效應,如果不了解大致內容恐怕很難理清楚人物關系。看完書的印象是王大夫、小馬的線有料有戲,都紅和沙復明的人物刻畫都有些過火,而結婚狂金嫣對婚禮的種種幻想讓我幾乎忘了這是個盲人主題的小說。基於這些印象,就暗地希望編劇能做一些調整,讓電影能回到「最普通的盲者生活」這一簡單的主題上。
事實證明,在婁燁的鏡頭下,都紅不必是音樂天才也無損於她的美貌及其所帶來的無窮困擾、沙復明不必有少年時代的「奇遇」也可以嚮往健全人的社會生活、小馬不必是個整日對時間思索個沒完的盲人哲學家也可以流連鶯舍、而徐泰來不用成為麥霸也能用紅燒肉的比喻贏得金嫣的愛情。終究,他們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之間發生的戲劇沖突遠比天才或偏執狂身上所發生的更有力、更有代入感、更能表現盲者與健全人之間的紐帶、而非鴻溝。
據說為了盲者觀眾,婁燁特地將開場字幕做成旁白。而為了敘事的需要,全片也時不時插入旁白。旁白女聲平淡無奇,起不到煽惑人心的效果。這或許是刻意為之——只要想像一下趙忠祥老師聲音引發的各種反效果就能理解婁燁為何選擇這樣無法與「娓娓道來」聯系起來的聲音和念法。故事和情感都在鏡頭和表演中。
電影敘事打破了原著一個人物一個章節的平均分配,以最自然的手法將群戲穿插起來講述,但這極大地考驗了觀眾的面孔識別能力,尤其是對亞洲臉基本盲視的西方觀眾(相對於他們,我們算是健全人了)。群戲中的人物關系以極為約略的手法表現在屢次出現的放工場景中:高唯三輪車上的都紅、步行的其他人三三兩兩地說著閑話。如果沒看過原著,這些簡約的鏡頭可能就被忽略過去了,實際上這里埋伏了後來高唯與杜莉發生沖突以及後來羊肉事件的暗線。郭曉冬飾演的王大夫從床戲到飆血都與原著無差,這是第一條主線和第一個高潮。小孔的扮演者張磊是一位真正的盲者,與王大夫和小馬(黃軒)都有大量的對手戲,她的表演驚人地真摯、毫不扭捏。都紅(梅婷)對小馬的好感在原著里不清不楚,而在電影中,兩人坐在長椅上時都紅的那段獨白為這段感情增加了不少分量:「對面過來一個人,碰上了叫做愛情;對面過來一輛車,碰上了叫做車禍。可惜車禍時常發生,而人與人卻總是錯過」(大概是這個意思,按照記憶寫的未必准確)。而在窗口沉默獨坐的沙復明(秦昊)聽到這段話時不經意觸動風鈴讓都紅發現了他的存在,其實這段話也適用於他對都紅的愛情。這是我很喜歡、印象很深的一個橋段。
而小馬這個角色戲份最重、對手戲最多。故事從他企圖自殺開始(原著中是9歲,電影中已經是黃軒飾演的少年了),到他最後的生活狀態結束(而原著中並未交代,只是說小馬從此消失)。鏡頭講述了他對小孔身上洗頭水味道的痴迷、到被張一光引誘到洗頭房把對「嫂子」這個混雜著各種印象和想像的概念轉嫁到洗頭女小蠻(黃璐)身上,到後來為了小蠻被人毆打。一段(感覺有十幾分鍾的)獨角戲給了意外復明的小馬,配上混雜的背景音和模糊混亂的鏡頭表達的不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轟鳴、還有心靈受到震撼時最初的混亂感。而我看到一則訪談中婁燁自己解釋說小馬此時是不是真的復明並不重要,這里表達更多的是一種開悟的體驗。小馬對氣味的執著一直持續到影片結束,最後一個鏡頭是他回到深藏軍隊家屬院里破板樓上的「小馬推拿」,走過露天的樓道到正在洗頭的小蠻跟前,兩人對「視」到影片結束,背景音樂唱著「當年愛過的女孩我已經忘記你的名字」,是的,他只知道她是「嫂子」。看到這里,只要看過《春風沉醉的夜晚》的人大概都會和我一樣在腦中重現秦昊飾演的姜城在屢經愛情失敗後最終的生活狀態:同樣的板樓、同樣的露天樓道,同樣淡到發苦的日子(洗頭與炒菜)——無論同性還是異性、看得見還是看不見,愛情的火焰燃盡之後剩下的滋味終究都是一樣。
由於群戲戲份分薄,或許《推拿》無緣最佳男主女主(但也不排除類似吳鎮宇在《槍火》中脫穎而出拿到影帝的情況),但正如Patrick Wellinski所說,《推拿》帶來了電影節開幕以來最為震撼人心的觀影體驗,這種純粹而成熟的「作者電影」令人彷彿置身戛納或威尼斯。言下之意,婁燁的到來無疑提升了整個柏林電影節的藝術水準。因此,讓我們期待頒獎禮,看看最終熊落誰家吧!
㈣ 電影推拿怎麼樣
不錯
《推拿》是2014年婁燁導演的一部電影,改編自畢飛宇所著同名小說,馬英力改編,郭曉冬,秦昊,張磊,梅婷,黃軒,黃璐等主演。
該片聚焦盲人推拿師這一特殊群體,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該片已於2014年2月11日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且在該電影節上入圍主競賽單元金熊獎並最終獲得最佳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2014年11月22日《推拿》在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等六項獎項[3] 。該片定檔於2014年11月28日正式上映。
㈤ 推拿電影結局什麼意思
《推拿》是2014年婁燁導演的一部關於盲人題材的文藝電影,
改編自畢飛宇所著同名小說,由馬英力改編,郭曉東,秦昊,張磊,梅婷,黃軒,黃璐等主演。
因為這是一部講述盲人故事的影片,所以婁燁在影片聲音的運用上花了大力氣,冰島作曲家約翰·祖安遜的音樂非常出彩。在剪輯和鏡頭語言方面婁燁體現出了深厚功力,可謂精雕細琢。
㈥ 如何評價電影《推拿》
蘇遇,所遇無故物,焉能不速老。
看過畢飛宇推拿,客觀評價。電影不完美,人物塑造差,部分銜接弱,卻也有巧妙精彩的點。
好的地方:
1.小馬和都紅的感情處理。
比如都紅撞倒小馬的喜悅,小馬誇他時的羞澀,向小馬告白場景的忐忑醞釀以及失望。
2.王大夫拿了錢上計程車到回家自殘。
比如上計程車時的那句你下來,簡直棒。那場戲,不多說,爆發的很心痛。。場面真的太血腥。
3.沙復明的微表情。
比如他念詩時的表情,自我陶醉的神情是他愛表現,而自顧自的隱藏自己似的是他來自內心深處的自卑。比如他傾聽別人之間談話時,聽都紅表白的絕望,聽小孔金嫣打鬧的一絲好奇和欣然。比如他吐血,他反復擺弄門等等。。
4.地點,場景布置合理,事件發生的順序較合理(較合理)
不好的地方:
1.旁白:硬傷,不想多說。
2.金嫣和泰來,來無影去無蹤的愛情,莫名其妙也沒看出互相的依賴。鋪墊過度突兀。
3.張宗琪和沙復明的線完全沒有,推拿中心後期走向的痕跡不明顯。導致金大姐那場戲出現的毫無必要。而這條線幾乎導致後面故事的接連發生。
4.小馬的時鍾。不如王大夫掰手指這個人物設定來的有根源。原著里小馬對時間的掌控寫的太精彩,可以拍出來塑造小馬人物個性,而忽略之後給人更多感覺的是小馬對情慾的依賴。
5.多個人物種找主角沒找好,不是小馬開頭小馬結尾就是小馬是男主,也不是沙復明是老闆他就是男主。任何電影要有一個主線,側重描述他,然後由他帶動情節發展。事實就是,5分鍾拍都紅和高唯,轉頭又是王大夫和小孔在kiss,拍的很水,沒有主角OK,但是銜接太重要了,否則就是紀錄片。
㈦ 電影《推拿》表現出的苦難求解答
電影《推拿》突破了同類型殘障題材電影的敘事陳規,
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反類型化」傾向:
它一方面規避了聲淚俱下的「苦難模式」,
另一方面亦不同於宣揚「身殘志堅」的主旋律勵志電影。《推拿》並未像主旋律勵志一樣「循規蹈矩」,
而是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去正視盲人群體的生存狀態,
不刻意煽情,不刻意販賣苦難。
這是婁燁的追求,更是他對自己電影的自信。
㈧ 電影《推拿》帶給你什麼感受
落掉的一顆星在於兩點質疑,一是擺脫不了的矯情,二是情節的急促展現。
畢飛宇的原小說是以人物為章節,每章聚焦一個人,從他/她的視角展開心理描繪。推拿院人物眾多,盲人按摩師是一群,健全人是一群。後者包括了煮飯阿姨和兩位前台小妹。盲人里的爭斗是無聲的,他們必須很認真的用耳朵觀察,在心裡揣度。而健全人的矛盾是訴諸言語,公開化的。
電影中對群像的處理極難,就像把《三國演義》或者《水滸傳》拍電影一樣,這種難看程度是難以想像的。如何平衡戲份又不失深度,片中找到一個很不錯的匯流點:小馬對小孔愛情的落空,接都紅對小馬愛情的落空,接沙復明對都紅愛情的落空,由這四個人構成愛情線的主幹,旁伸開來,是王大夫和妓女小蠻,以及無驚無險的金嫣和張宗琪。這涵蓋了整劇中的盲人角色,能感受到強大張力的聯系。他們關於愛情的慾望如此天然而不懂約束,卻又沒有傷害力。而那場「分肉爭執」無疑是對健全人的世界,莫大的諷刺。片中,究竟有沒有任何一場戲是表現盲人的人性惡的?
按摩院是由沙復明和張宗琪合夥開的,所以合名為「沙宗琪」,小說後段也出現了兩人就按摩院歸屬權和領導權發生爭執,但這在電影中沒有被呈現。導演編劇幾乎攫取了小說中所有明顯的沖突戲,可偏偏沒有這場。這是一種傾向,將盲人形象,做的盡善盡美的傾向。這是清晰指向道德立場的做法,也是最為大眾心裡舒坦的做法。當然,這無疑削弱了他們性格中作為人本能的復雜一面。小馬黑暗視角的呈現,是非常有趣的。他是最年輕,人物狀態變化最大也是最好看的一個。婁燁是最先持積極心態嘗試高清機拍攝的導演之一,我們能看到這部影片,比《春風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謎事》都更明亮而有細節,即使還是有無休止的落雨和陰郁。小馬的主觀視角,攝影機拍攝的是一個粗糙的,失焦的,濃烈的,類似膠片的畫面質感,它不僅是模仿小馬眼睛所見,也是他心理渴求的視覺外化。這兩種攝影風格,光明和黑暗,白天與夜晚,其實並沒有分水嶺,之於盲人都是一樣的,但之於觀眾,有了強烈的代入感,和醒目的辨別標志。費里尼曾經說過,自己喜歡搜集各式各樣人的面部照片貼在牆上,不同人的長相、表情、喜怒哀愁,都可以刺激他聯想故事。影片中大量細膩特寫,拉近了觀眾和人物的距離,幸好演員都是極佳的,經得起特寫與觀察。遊走的鏡頭連貫了視點和情緒,如中國毛筆字一樣的流暢,是婁燁詩電影概念的開始。在這一點上,加之旁白,是繼《春風沉醉的夜晚》後,在視聽語言上更好的傳承。毫無疑問,婁燁作為第六代導演之一,如今成為最有成績也最有風格的一位。應該被肯定的是,主題的選擇,能看出視野和性格。路學長辭世;王全安、王小帥還在向過去取經,沉耽在所謂情結里走不出來;張元已經給家俬拍定製微電影;管虎努力的商業轉型。唯剩下賈樟柯和婁燁在用電影做當下的記錄者。不過賈樟柯有著商人的精明,而婁燁不訴諸任何人的政治理念和社會意識。他的影片是普世的,還是那個細膩的小情人,擺脫不了的是關於愛的永恆命題,即使包裝千變萬化。他對廣場舞的熱愛,以及紋身的迷戀,以及彌漫、朦朧的影調,會成為他影片的注腳,為作者論研究增添趣味。關於小孔的扮演者在外形上和俊俏的郭曉冬扮演的王大夫不相匹配,這都是我們作為「明眼人」所見所生的偏見。作為盲人,美或是不美,倒不如身上迷人的氣息。正是這樣,他們萌生愛意的原因才與健全人,是如此的不同。
傳閱都紅留下的紙條那場戲是我最喜歡的。紙上刻著盲文,沙復明等人小心翼翼摸著凸起的小點,閱讀完畢,沉默,傳給下一個人,而健全人都沒有能力去聆聽都紅的心聲。讀信,不用眼看,不用聲讀,從來沒有哪部電影是這樣描繪兩個世界的。而沙宗琪按摩院里,他們作為個體經歷過的撒狗血,而作為群體所相伴支撐的轟轟烈烈,在這種不告而別下,無聲的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