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電影為什麼拍的越來越商業化和中國的經濟有什麼關系
分級都沒有,類型片混亂,每年固定幾個大片掃一片票房,投資大肯定就商業化啊,不然哪兒來錢。導演光研究怎麼植入廣告了能不商業嗎,所謂的新生代導演沒幾個靠譜,拿電影當mv拍,不貼錢不錯了。商業才有大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肯定需要一些快餐性的東西,現在文化消費需求是大,但是層次都不高,你能拿小眾文藝片參加電影下鄉活動嗎,整體市場需要一些快,刺激,大眾的東西。電影的商業和房地產,股市其實本質上沒有不同,但我相信這都只是過程,就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那個成熟的結果了。(純屬個人觀點,一個字一個字在pad上敲下來的,也很片面,就參考一下吧)
⑵ 如何看待中國商業電影
中國電影不缺人才 不缺好作品 很多好的作品很寫實的作品在大眾的文化水平 接受程度 和政治形態下 都被抹殺了 被壓抑了。 中國人在創造力上面也被壓抑著 如果能良好發展的話 中國的電影還是有很值得看的。
你說的商業電影是有很大的融資需求的,高成本高製作高調宣傳 這是商業電影給人的感覺 現在的好萊塢不也是這樣嗎? 中國有足夠的錢去做好的商業電影 但是高製作 還有就是審查...... 大眾接受程度 都制約著
⑶ 中國電影業如何發展起來的
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 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
⑷ 中國拍的電影為什麼很少能夠走上國際舞台
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每個地域都會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有自己的特點,這些都是不能被取代的。就像西方人的長相和我們東方人的長相也會不相同,這不都是各自的特色嗎?而拍出來的電影也是一樣的。
這就是各個地方的文化差異。而且我們是個比較含蓄內斂的國家,並沒有像國外那樣開放。這也導致了我們拍出的東西別人是很難以接受的,因為感覺和自己想違背啊。這也會使我們的市場沒有那麼廣闊。 但是我相信,隨著現在時代科技的發展,相信有一天我們的中國影視也肯定能走向國際!
⑸ 中國電影商業化的現狀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何影響
我個人認為是利大.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運作逐漸滲透,電影業做為一種重要產業,應當具有盈利性.而廣告是促進盈利的一種手段,它促進了電影在市場下的發展.電影的前期廣告一般在車站里,而植入廣告則直接出現在電影中,弄的觀眾煩躁不已.最大的壞處莫過於一些所謂的名導演靠著聲譽拉高額片籌拍垃圾片,還搞一堆廣告欺騙消費者,直道我們坐進影院才大呼上當.洶涌的廣告擠壓了那些沒多少經費的好電影,實在可惜.
⑹ 如何評價中國電影目前的商業大片
商業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最近在江門上映,聽說其票房收入已經過億元,但我看後真是有些失望。從名星陣容和製作手法來看,這部片子被譽為張藝謀的顛峰之作,並不為過,但故事情節直接克隆《雷雨》,也有一些莎翁悲劇的影子,讓人感到,名導的創新能力開始被急功近利的市場效應弱化。
同樣問題出在另一部大片《夜宴》上,同樣是名導執導,票房收入同樣過億,但劇情同樣是克隆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復仇故事。這兩片之間的武打、舞美風格也很相近,甚至連女一號章子怡和鞏俐的「狠」勁都相似。這種「巧合」不禁讓人感嘆,中國的商業大片好象已經走上了一條相互復制的道路。
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在國際主流空間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英雄》開創了一種由跨國製作和跨國電影市場支撐的超級製作形態。隨後,《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商業大片紛至沓來,中國大片的發展表現出高投入高產出的形態,但也出現了題材武俠化、票房口碑兩極化等問題,特別是題材的脫離生活上,《無極》、《英雄》都收獲了不少「口水」。
內容創新是比形式創新更重要的東西。商業大片的高票房很大程度上來自導演的「品牌效應」,但品牌的創新能力如果持續弱化,它的贏利能力又能持續多久呢?另外,從目前整個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來看,具備市場效應的中等規模影片的集體缺失,使中國大片的運作模式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穩的空中樓閣,只靠幾個名導撐著。試想,當偶像倒了時,中國電影難道就不做了?
好萊塢大片都是高投入大製作,但有賺有賠,而且很多大片的內容創作一流,並不相互克隆;經常擔綱大片的女名星薩朗·斯通的臉上也總是以微笑示人,不像中國女星們這般冷若冰霜。相信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和百姓鑒賞辨別能力的提高,中國大片只賺不賠的趨勢也必將被打破。
⑺ 國產電影商業片雲集,為何說是張藝謀開啟了商業片時代
因為我覺得可能是張藝謀導演最近的作品都是比較迎合大眾口味的,基本上票房都不錯,得到一致好評,所以很多人就覺得他們這種風氣確實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都跟著張藝謀導演拍這種商業片,比較能賺錢。
很多的人可能還不是太了解商業片,那我就稍微的給大家普及一下商業片,商業片是指以票房收益(盈利)為最高目的、迎合大眾口味和欣賞水準的影片。所以商業片很顯然賺錢很多,在現在這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都是以利益為重的,所以看到張藝謀導演拍的商業片票房受益都還不錯,當然就會很多人跟風啦。
好了,最後還是稍微的總結一下,張藝謀被稱開啟了商業片時代,就是因為他拍了很多的商業片,並且還比較成功。
⑻ 20年代中國電影是如何從藝術探索走向商業競爭的商業電影的類型特徵和製作策略是什麼
應該是20世紀吧,20世紀的中國電影是由於國民的普遍藝術修養和鑒賞水平不夠高才使得電影製作人不得不從藝術探索逐步走向了商業競爭,其實那時候國內還是有一些不錯的電影人的,比如謝晉。而到了現在,電影製作人甚至忽略了電影最基本的藝術性,對於這類電影,本人是不屑於發表任何評論的。當然,從世界電影的發展史上可以知道這樣的現象只是暫時的,但作為不幸生逢其時的我們又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