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黑天鵝電影的恐怖情節是什麼
《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娜塔麗·波特曼飾),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抑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
Nina(娜塔莉·波特曼)是一名紐約的芭蕾演員,和她具有支配欲的母親住在一起。她的母親也曾是芭蕾舞者,對她施加著令人窒息的控制。在新一季的《天鵝湖》公演前,藝術總監決定換下首席舞者Beth(薇諾娜·賴德)。他有兩個候選人:Nina和Lily(米拉·庫妮絲)。這出劇要求一個能夠表現白天鵝的天真無邪與黑天鵝的狡詐放盪的女演員。Nina適合白天鵝,而Lily簡直是黑天鵝的化身。她們在競爭中發展了一段扭曲的友情。Nina開始更多的發現自己的黑暗一面,這可能會毀掉她。
《黑天鵝》劇照part2(8張)
早在2007年,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就宣布了這個計劃,不過負責製作的環球公司出於種種原因最終放棄了該計劃,導致影片擱淺,這一等就是兩年。
據看過劇本的人透露,《黑天鵝》有些部分類似2001年的《小島驚魂》(The Others)。達倫·阿倫諾夫斯基2008年的影片《摔跤手》(The Wrestler)讓他獲得多家電影公司的青睞,後來他為米高梅公司籌備重拍版的《機器警察》(Robocop)。
⑵ 究竟黑天鵝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
我感覺應該是對於工作的熱情,對於藝術的高要求,為了達到自己內心的標准不斷的去改變,哪怕是在高壓力的情形下,精神出現了問題都不斷地去要符合自己的高標准。另外是對於美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電影中視演員們對於自己內心美的理解。
⑶ 電影《黑天鵝》想表達什麼
《黑天鵝》是一部心理懸疑驚悚類電影。所想要表達的是人的精神層面的雙面性。因為追求完美,「天鵝女王」身上所折射的黑與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實體化了。
這部電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與惡兩面性。人的內在有兩股勢均力敵的能量,這兩股原始而強大的能量,一面是充滿光明、積極、創造的生的能量;一面是充滿黑暗、壓抑、毀滅的死的能量。
一正一反,這兩種能量就如「陰陽」兩極,相輔相成,相互制衡發展,並且能在某種機緣下彼此轉化。人類也在這種生與死,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不斷上演著各種戲碼,推動歷史的進程。
該片講述了能夠完美演繹白天鵝的芭蕾演員妮娜,為了出演黑天鵝努力發掘自己身上的陰暗面,同時也是在釋放被控制狂母親一直壓抑的野性,最終導致精神世界崩潰,「黑天鵝」降臨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共4項大獎。這也在向世人宣誓著以舞蹈元素為素材的影片將擺脫邊緣化,它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雙重的敘述方式贏得評委的青睞、獲得觀眾的認可。
⑷ 誰看過黑天鵝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電影《黑天鵝》是一部對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逆襲:芭蕾舞劇《天鵝湖》講的是白天鵝戰勝黑天鵝的故事,也即正義戰勝黑暗的故事。要知道在古典時代,白色代表著純潔與正義,黑色則代表著慾望與邪惡。電影《黑天鵝》講的則是一個表演者自身內部的黑色慾望戰勝白色自我的故事。影片中有幾個細節表達了這一觀念。女主角表演白天鵝時從男伴的手臂中直接跌落下來,對一部經典的芭蕾舞劇來說,這樣的失誤是嚴重而不可原諒的。但她下來表演黑天鵝時舞態奔放,恣意瀟灑,將表演白天鵝時的敗筆完全掩蓋,並獲得全場的贊美性的掌聲與劇團老闆的權威性肯定。 影片中,女主角Nina是個脆弱、纖細、敏感、嚴謹而美麗的芭蕾舞演員,她想在經典舞劇《天鵝湖》中一人分演兩個角色:黑天鵝與白天鵝,從而成為新的天鵝皇後。然而,天鵝皇後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勝任的,它需要表演者具有戲劇化的雙重人格。白天鵝美麗脆弱嚴謹,黑天鵝性感強大邪惡。Nina從外表到為人顯然不具有邪惡的那一面,Nina所具有的唯一人性之惡,便是悄悄的拿走前任天鵝皇後的唇膏、指甲銼等小物件。她想取而代之。但這樣的惡,依舊是孩子氣的惡,因這些物件對Nina而言,更像成為天鵝皇後之路上的護身符與魔術道具。電影里有一個有趣的鏡頭:為了能夠出演黑天鵝,Nina抹了前任天鵝皇後的唇膏去見劇團老闆,劇團老闆親吻她,她咬劇團老闆一口,結果老闆決定她可以一人分演兩角。就此,前任的舊物起了作用,魔法道具開始顯靈。 影片的結尾,黑天鵝凱旋而歌,白天鵝就此死去。真相就在這里,就在白天鵝創傷性的腹部,紅色的血液浸染著白色的芭蕾舞裙。他者難以預料的觀看,自我深不可測的慾望,終於讓Nina自己殺死了自己。 這個解析寫的非常好,非常值得去看一看!
⑸ 黑天鵝是一部什麼類型電影
很深沉陰暗,不過我覺得尺度很大,不會有冒出來嚇你的,嚇的話也是在鏡子里突然冒出兩個人,就是精神分裂嘛....
它主要表達的不是驚悚,是表達藝術家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在主題的演繹上真的很棒,雖然妮娜分裂時有些嚇人,但是片子還是很棒的。
怕的話可以和別人一起看,一個人看還是挺怕的
⑹ 電影 <黑天鵝>故事梗概是什麼
故事圍繞著主角妮娜展開。
主角是一位芭蕾舞演員,從小在一位身為退休芭蕾舞演員並且有著強烈控制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只有舞蹈和職業目標。
隨著導演托馬斯為新一季的《黑天鵝》挑選演員。妮娜終於得到了她期待已久的機會,並且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然而,妮娜還有一位十分優秀的競爭者,莉莉(。妮娜可以很好地表現出白天鵝的優雅高貴,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
托馬斯卻要求舞者不僅要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淫盪。兩位舞者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扭曲。
為了能夠得到這個角色,妮娜開始不斷地發掘自己的陰暗面。並且她為追求完美和對手之間的競爭形成了雙重人格,並沉溺於幻象之中難以自拔。
《天鵝湖》中白天鵝、黑天鵝兩個角色映射她的雙重人格,一面是她現實中的一面,在母親的督促、照顧下努力習舞,面對導演的「潛規則」不為所動,像白天鵝一樣純潔;
另一面她潛意識中的東西全面爆發,恐懼、嫉妒、對一成不變的壓抑生活的抵觸,包括對性的飢渴全都展露無疑,像黑天鵝一樣邪惡。
影片最後,妮娜抵擋著幻覺帶來影響和傷口的疼痛,化身白、黑天鵝為觀眾獻上極致之美,她含淚將目光投降熱烈鼓掌的觀眾和激動的母親,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切都不重要了,躺在彈簧墊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她對著鏡頭說:我感覺到了,我是完美的。
(6)黑天鵝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影片於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角色介紹
1、妮娜
演員 娜塔莉·波特曼
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展開,她與母親——退休的芭蕾舞演員埃里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新一季《天鵝湖》中,妮娜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2、莉莉
演員 米拉·庫妮絲
一名芭蕾舞演員,在新一季《天鵝湖》的競爭中,她是妮娜成為第一候選人強有力的競爭者。
3、托馬斯
演員 文森特·卡塞爾
是一名舞台劇導演,在片中決定為新一季《天鵝湖》挑選新演員,托馬斯要求舞者不僅僅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淫盪。認為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
4、埃里卡
演員 芭芭拉·赫希
妮娜的母親,曾也是一名芭蕾舞者,退休之後與妮娜住在一起。在生活上不斷地給予妮娜溫暖與關愛。
⑺ 電影《黑天鵝》的劇情
就一個芭蕾舞演員有精神病,經常出現幻覺,後來自殺死在了舞台上
⑻ 電影《黑天鵝》的導演是誰它屬於哪類電影
導 演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類 別 劇情/驚悚 幕後製作 從一個小小的構想開始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對芭蕾舞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許多年之前,他的妹妹在學校里的表演課中學習芭蕾舞的時候,阿羅諾夫斯基就開始構想一部關於芭蕾舞演員的影片。後來,這個框架又融合進了一個摔角手的故事,不過由於篇幅的限制,達倫還是放棄了這個宏大的計劃,先拍攝出了《摔角王》。 最新電影《黑天鵝》的大體情節,來自一個叫做《替補演員》的劇本。劇本的故事發生在紐約的戲劇界,講述了一個演員通過角色發現了自己的心理陰暗面。對於這個劇本,阿羅諾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說:"這個劇本看起來有《彗星美人》的感覺,但是其中的驚悚元素又是徹頭徹尾的羅曼·波蘭斯基的面孔,那些雙重人格和虛實莫辯的幻想和對手,又是脫胎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說集《雙重人格》。"不過,對於這個故事,阿羅諾夫斯基並不是太滿意,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直接切入一個演員的內心世界太過於唐突和直接。拍攝這部電影,最好的方式是讓舞台上的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有所呼應。阿羅諾夫斯基說:"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傾向,那麼現實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現實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麼也可以反過頭來促使舞台上的這種分裂更為徹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缺一不可,這樣講述這個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鵝湖》這部芭蕾舞劇。於是便構想著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來。"在《天鵝湖》中,有白天鵝和黑天鵝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是互為補充的鏡像。對於阿羅諾夫斯基來說,沒有什麼比把《天鵝湖》放在影片中更為合適的。阿羅諾夫斯基說:"我覺得這出舞劇非常有戲劇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這樣的影片能夠營造出來一種狹小和逼仄的空間感。" 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之後,有很多評論文章稱影片有波蘭斯基和柯南伯格的感覺,實際上,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和文森·卡索也是這么認為的。波特曼說:"影片里的這種心理暗示和人格分裂,很像是《羅絲瑪麗的嬰兒》。"卡索則認為《黑天鵝》有著大衛·柯南伯格早期作品的影子。達倫則承認說,自己受到了波蘭斯基的《冷血驚魂》和《怪房客》的影響。 兩個出色的女演員 2000年,阿羅諾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訴她自己有一個關於芭蕾舞演員的電影正在考慮之中,希望她能參演到這部電影中來。那個時候,影片的劇本還沒有成型。阿羅諾夫斯基和波特曼說了討論了一些影片中的場景和他最喜歡的情節設置。聽了阿羅諾夫斯基的講述之後,波特曼決定要在這部有驚悚情節的劇情片中扮演主角。 波特曼回憶說:"達倫告訴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對這部電影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在諸多方面都有開拓性的創意,比如影片展示了一個舞蹈演員的內心世界,它講述了一個人和一個角色的兩面性。無論是戲中戲的設置還是人物的情感,這部電影對於我來說都是難得一見的。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也是在銀幕上扮演別人,我也曾經有過崩潰和不適。可以說,飾演影片中的主角,讓我有了一個反觀自己生活的機會。"在確定出演這部電影之後,波特曼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給達倫,她希望米拉能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敵人"莉莉。在一次非正式的簡短了解之後,達倫敲定了由米拉來扮演莉莉。米拉說:"我的角色沒有娜塔莉的角色那麼復雜,但是她顯然更有激情,也更有看點。如果說娜塔莉的角色是內向的、是自省的,那麼我的角色就是外向的、是富有攻擊性的。我和娜塔莉的角色是完全互補的。" 為了能在銀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員,盡量少出破綻,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開拍前半年就開始了芭蕾舞的專項訓練。她們要把自己的肌肉、形體和狀態盡可能地調整到專業芭蕾舞者的水準。戲份吃重的波特曼最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個小時的芭蕾舞訓練之外,還要接受形體訓練、游泳和氣質訓練等等。在開拍前,波特曼還特意去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舞蹈編舞。米拉在這段時間里進行了大量的有氧訓練和普拉提訓練,她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要在電影里完全展示出專業芭蕾舞演員的氣勢與素養。米拉說:"我曾經跳過芭蕾舞,知道這其中的困難和艱苦。當我們站在淘寶網台上的時候,會跳就是會跳,不會跳就是不會跳。根本沒有辦法假裝或者是做戲。身體的協調性、用肢體去表達舞蹈的內容和情緒,都是沒有辦法作假的。所以我們為表演這部影片做了長時間的訓練,目的就是盡量減少破綻與遺憾。" 長達十年的等待 從看到最初版的《替補演員》的劇本,到達倫找到《摔角王》的編劇馬克·海曼再次給他編寫劇本,再到影片拍攝完畢上映,整整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裡,達倫拍出了一部金獅獎影片,波特曼也在導演方面小試了身手。不過,要問這部影片為什麼這么姍姍來遲,達倫會告訴你,還是機緣問題使然。 2007年1月,達倫曾經把一份有詳細細節的拍攝計劃交給過環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攝的啟動資金。當時的環球公司給了達倫一個答復,他們需要達倫用短平快的方式製作出來這部影片,也就是說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把影片拍攝完畢。不過,當時達倫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劇本,所以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環球公司流了產。在這之後,達倫拍攝了馬克·海曼的編寫的《摔角王》。影片大獲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達倫再次邀請了海曼,讓他將《替補演員》改編為《黑天鵝》。2009年6月,遲遲沒有開拍的《黑天鵝》被環球公司周轉了出去。進入自由市場的《黑天鵝》因為有著達倫和波特曼的號召力,而顯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燈公司看上了這個項目,並且投資給了達倫1200萬美元。在這筆錢的幫助下,《黑天鵝》得以開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鵝》正式開拍,因為資金的限制,達倫在紐約完成了影片的拍攝。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極為相似的色彩和顆粒感,手持式攝影的使用精準地傳遞出了人物內心的掙扎和苦痛。達倫說:"十年時間,我覺得這段時間讓我成長了很多。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拍攝的經驗和基礎,我才能拍攝好這部電影。如果當時就這么開拍了,可能這部電影會非常幼稚和粗淺。"而波特曼則表示說:"十年時間里,我似乎又在演員這個染缸里染上了一層別的顏色,似乎離角色的內心又近了一步。" 花絮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認為《黑天鵝》和《摔角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場兩個女人之間的床戲,為了能讓娜塔莉·波特曼不那麼尷尬,米拉·庫妮絲建議她在拍攝前喝一點酒。於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龍舌蘭酒。在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對此,阿羅諾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劇組最早曾經考慮要在法國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拍攝全片。但是最終由於預算問題而放棄了這個想法。 ·影片最初的劇本叫做《替補演員》(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發生在紐約大劇院內。阿羅諾夫斯基很喜歡這個劇本,但是建議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員的生活。 ·為了拍攝好那些發生在後台的故事,阿羅諾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後台觀察那些演員們是如何准備上場和下場之後的表現的。 ·男主演文森·卡索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紐約芭蕾舞團的編舞大師喬治·巴蘭欽。在卡索的眼中,巴蘭欽是一個懂得指導舞者的狂熱藝術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薦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米拉·庫妮絲從小就接受過專業的芭蕾舞訓練。阿羅諾夫斯基用Skype的視頻聊天就確定了讓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沒有搞正式試鏡。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爾,他和阿羅諾夫斯基合作了從《夢之安魂曲》開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鵝》的原聲中,他使用了很多來自於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音樂元素。 ·紐約芭蕾舞團的演員、編舞Benjamin Millepied,是本片的編舞並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男友。 ·早在2000年,阿羅諾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來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曾經是扮演妮娜母親艾瑞卡的候選。 ·布蕾克·萊弗利為莉莉這個角色來到過劇組試鏡。 ·這是第一部沒有演馬克·馬格利斯參與的阿羅諾夫斯基導演的劇情長片。 ·在最早的劇本中,主角的名字叫做亞歷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