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鹿鳴宴的其他
古代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因鄉試與殿試結束後會進行各自不同的宴會,所以有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的區別。
B. 《鹿鳴》
【原文】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譯文】
鹿兒呦呦的嗚叫,在郊野吃著藾草。我有好的賓客,鼓瑟吹笙來招待。賓客竹筐盛著禮物來贈送,客人喜歡我,和我談論道理。
鹿兒呦呦嗚叫,在郊野吃著青蒿。我有好的賓客,處處譽美德高。忠厚正直以示民眾,君子以他德行仿效。我有甘美之酒,宴飲中賓主共醉同酣遨遊。
鹿兒呦呦的鳴叫,在郊野吃著芩草。我有好的賓客,鼓瑟彈琴來宴待。在美妙動聽的音樂中,賓主樂融融。我有甘美之酒,招待賓客盡情歡樂之心。
【背景】
鹿鳴三章,章八句。序以此為燕(通「宴」)群臣嘉賓之詩,而燕禮亦雲: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即謂此也。鄉飲酒用樂亦然。而《學記》言,大學始教宵雅肆三(宵,通「小」),亦謂此三詩。然則又為上下通用之樂矣。豈本為燕群臣嘉賓而作,其後乃推而用之鄉人也歟。然於朝曰君臣焉,於燕曰賓主焉。先王以禮使臣之厚,於此見矣。也就是說,《鹿鳴》是一首古代君王宴請群臣、民間宴請嘉賓時演唱助興的樂曲。
C. 「鹿鳴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鹿鳴宴主要是慶祝什麼
鹿鳴宴其實就是官方給那些考上的舉人搞得宴會,讓他們互相認識一下,以後能夠互相幫助,還有就是官方給他們慶祝的意思。是從唐朝開始的。
現在有的地方考上大學了也要辦酒席慶祝,其實這都是一個意思。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現在金榜題名不慶祝下怎麼能夠說得過去,因為從隋朝隋煬帝開始才有科舉制度,李世民大力發揚這種制度,所以在唐朝時就開始由地方官員給舉人們辦慶功宴。
鹿鳴宴是地方官請的,瓊林宴就是帝王請客吃飯了,只有進士才能參加以後這些人都是給帝王打工,所以這個老闆先請客吃飯算是增加些感情吧,以後這些進士也能夠更好的為他這個老闆效力。
D. 鹿鳴宴的介紹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3、鹿鳴宴這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起於唐代。鹿鳴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舉和教育文化體系中延續了一千多年。在主要是為得解舉子餞行、勵志的。在北宋,鹿鳴宴還相對普及;南宋則更多地強調鹿鳴宴古禮儀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復,但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縟節又加重了地方的經濟負擔,使之難以為繼,故幾成廢禮。
E. 鹿鳴宴是怎樣來的
根據我國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新唐書·選舉志》中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放在放榜的次日。因宴會上演奏《詩經》中的《鹿鳴》篇助興而得名。
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在《送楊少尹序》中也寫道"楊君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在宴會中,吹笙鼓簧,宴樂熙和,具備了序長幼、別尊卑、敦風勵俗、教化天下等多種功能,因此鹿鳴宴被歷代統治者和儒家知識分子所看重。
到了宋代,鹿鳴宴也十分盛行,主要記載在各文人墨客的詩作中,北宋的鹿鳴宴詩作數目比較多,尤其是在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彭龜年在鹿鳴宴上,寫下了"載賡宵雅推多士,寧許皇苓繼大聲。"的詩句,一句話說出了在鹿鳴宴席上眾儒士風流倜儻、筆落驚風雨的典雅形象。到後來,菜餚中出現了鹿肉,因此,這個宴會成了名副其實的"鹿鳴宴",一直盛行到清末。
F. 鹿鳴宴什麼意思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新唐書.選舉志上》:「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取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順天鄉試揭曉翼日,燕主考、同考、執事各民及鄉貢士於順天府,曰鹿鳴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宋吳自牧《夢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帥漕與殿步司排羅鞍馬儀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帥司差拔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拔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晏,同年人俱赴團拜於樓下。」 3、鹿鳴宴這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顯示某公才華。《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樂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嗚,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嵩」。「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其意為鹿子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於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來收買人心,展示自己禮賢下士。古人還認為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夥,表示這是君子之風。據說春秋時孫穆子被聘到晉國為相,晉悼公辦飲宴款待嘉賓,席間即頌《鹿鳴》三章。不過此宴只是發達地區才認為時尚,窮困之地卻不時興,民國以後消失殆盡。
G. 鹿鳴宴始於唐朝哪個皇帝
鹿鳴宴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新唐書.選舉志上》:「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取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順天鄉試揭曉翼日,燕主考、同考、執事各民及鄉貢士於順天府,曰鹿鳴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宋吳自牧《夢梁錄.士人赴殿試唱名》:「帥漕與殿步司排羅鞍馬儀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帥司差拔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拔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晏,同年人俱赴團拜於樓下。」
始於那個皇帝似乎找不到!
H. 什麼叫"鹿鳴宴"
鹿鳴宴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新唐書.選舉志上》:「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取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順天鄉試揭曉翼日,燕主考、同考、執事各民及鄉貢士於順天府,曰鹿鳴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宋吳自牧《夢梁錄.士人赴殿試唱名》:「帥漕與殿步司排羅鞍馬儀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帥司差拔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拔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晏,同年人俱赴團拜於樓下。」
I. 簡述羅典重返鹿鳴宴的故事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說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著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說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余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J. 鹿鳴宴的釋義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新唐書.選舉志上》:「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取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順天鄉試揭曉翼日,燕主考、同考、執事各民及鄉貢士於順天府,曰鹿鳴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宋吳自牧《夢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帥漕與殿步司排羅鞍馬儀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帥司差拔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拔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晏,同年人俱赴團拜於樓下。」
3、鹿鳴宴這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顯示某公才華。《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樂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嗚,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嵩」。「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其意為鹿子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於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來收買人心,展示自己禮賢下士。古人還認為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夥,表示這是君子之風。據說春秋時孫穆子被聘到晉國為相,晉悼公辦飲宴款待嘉賓,席間即頌《鹿鳴》三章。不過此宴只是發達地區才認為時尚,窮困之地卻不時興,民國以後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