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羅生門這個電影講的什麼意思呢
《羅生門》通過每個人物的獨立劇情來敘述自私的本性,幾個當事人都自稱兇手,頗令人玩味,這件事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並通過講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靈魂,賦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內涵。
《羅生門》結合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最後結合這些碎片來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劇情簡介——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1)日本什麼羅生門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多襄丸
在京都臭名遠揚的盜賊。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為貪圖武士金澤武弘妻子真砂美色,殘忍殺害了武士。在糾察使署審判時,用各種借口和謊言掩蓋自己的行為,不但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深刻反省,還依舊我行我素的宣揚自己的武藝高超。
2、金澤武弘
旅行的武士,因為妻子的美貌吸引了強盜,被多襄丸巧言帶到深山裡,最後不小心遭了強盜的暗算,被強盜綁架,全身無法動彈,最後無奈自己眼睜睜看著多襄丸當著自己妻子的面殘忍殺害了自己。
3、真砂
金澤武弘武士的妻子,乍一看老實貞淑,但內心性情激烈。和丈夫在深山中行走,美艷姿色吸引了強盜多襄丸。在丈夫被綁架後命在旦夕時,不但見死不救依然不為所動,依舊為保自己性命對丈夫漠不關心。
㈡ 羅生門這部電影講什麼的我看過也不明白
殘存的溫情
「我的周圍不知不覺籠罩上了陰沉沉的幽暗,我就在這陰森森的寂靜包圍中倒了下來,這時有人躡足走到我身邊來,那個人悄悄握住了我胸口上插著的短刀,慢慢抽了出去。」說完這句話,身著白袍的女巫頹然倒下,風呼呼的刮著,披的白色紗巾遮住了她的面容。從她身體里發出的男性嗓音似乎吐露了事情的真相。她的身後,一個和尚和一個似乎窮困潦倒的壯碩的中年男子,臉上都露出了迷惑或者惶恐的神色。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的一個片段。在古代的糾察所里,死者藉助女巫的嘴說出事情的真相。女巫體內那個男人的聲音不斷的表演和述說著,試圖在觀眾心目中架構起當時的景象。這是詭異和神秘的景象。女巫的白袍在狂風里飄盪著,紅嘴唇時而收縮、時而咧開,急促地送出一個個奇異的字眼。日本女人的濃密的長發隨著狂風和她的腳步舞著,隨著情節的推進跳著配合的舞蹈。可是當她倒下的時候,劇中的迷團更加難以解開了。
故事其實是簡單的。一對夫婦從森林裡經過,一陣夏日的涼風吹開女人的面紗,讓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盜多襄丸色心大起,決心要得到這個女子。但當時的他並不想殺死女子的丈夫。於是他尾隨這對夫妻,並設下騙局將丈夫騙到僻處綁起來。當他回到那女人身邊告訴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臉上擔憂的神色讓他妒火中燒。他把女人也帶到男人被捆的地方,當著丈夫的面強暴了女人。在男權極度發展的古代日本社會,女人就面臨了選擇哪一個男人的問題,故事的疑惑也由這里產生,最後的結果是丈夫被殺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發現,而多襄丸也因為喝溪水中毒被發現而送上了公堂。
電影里其實是包含了雙重敘述者。第一層是在羅生門的破廟里,那個愁苦又壯碩的中年男子。他的敘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敘述。就在這幾個主角的講述中,電影的主題得以凸現。每個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個人講述時候的表情都是那麼真摯,讓人不可懷疑。
首先是多襄丸。他是一個可愛的人物,十分的純粹而沒有心機。從後來中年男子的講述中,他央求女人跟他去做他「渾家」的時候說了一句「我這個人吶,便是起了惡念,便順著惡念幹下去的人。」這是一種質朴的生活理念,他的靈魂中沒有善惡的劃分,從他自己的理解來看恐怕就是全惡。但正是這種純粹的惡,讓他不需要理會善惡的抉擇,因為靈魂中不存在善的成分讓他選擇。這樣的人,這樣的活法,似乎比那些知曉了什麼是善卻仍舊作惡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諒,而且可以設想,在他徹底的受到善的教化後,他會比其他人更加易於得到改變。人人都是一張紙,個性中有善有惡的人就好比紙上已經有各種顏色,紙上完全是白的沒有一點顏色的人,也就是純善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只要在社會里生存,為了獲取必須的利益就必定會被惡所沾染。其實純惡的人也是不應當存在的,因為同樣生活在社會中也必然我接觸到社會的各種倫理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善。就連多襄丸,在中年男子的講述中,也知道在女人請求他去殺掉自己丈夫時讓丈夫來給予這樣一妻子處罰,這就是社會的印記。純惡的人如果存在的話,就如同一張純黑的紙張,同樣可以作畫,或者將其全部塗成白色,也是可行的。
多襄丸在講述時,不斷的強調他其實是不想殺丈夫的。首先是那個女人央求他,「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們必須有人要死,當著兩個男人面出醜,比死還難受,我會跟活下去的那個人走。」於是他送開了男人的捆綁。其次,他再強調的一點是,「即使要殺那漢子,我也決不想用卑鄙齷齪的手段殺他。那漢子也確有殺法,我們足足鬥了二十三個回合,光這一點我心裡還佩服他,凡是和我交鋒,能鬥上二十回合的,天底下也只有那漢子一個人。」還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強暴女人時,女人並沒有過分的掙扎,後來甚至伸出手來抱出了他。也就是說他並不完全是強迫女人這樣做的,這就又減輕了他強暴的過錯,而且還側面表現了他的個人魅力。無疑,這個時候,他嘴裡描述的自己無疑成了一個理想的被崇敬的俠盜,風流而不失豪氣,光明磊落。從電影的初衷和表達的理念來看,這恐怕是他的臆想罷了。真相被他自然的隱藏了,他的述說在拚命減輕自己的罪惡,雖然他承認了自己殺死了那個丈夫,但那也是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坦白名聲的舉動。正如他所說,早晚頭也會被懸在高幹之上。
第二個是女人,她把自己描述成了古代最標準的模板婦人。柔弱,對於強暴不能反抗,但是心裡卻堅貞不渝。多襄丸似乎是個瘋子,發泄之後不管不顧留下他們夫妻的難題就大笑著跑了。被強暴之後她想要靠近丈夫,想從丈夫那裡得到什麼,但是丈夫給予的只是鄙視的眼神。「到如今我一想到那副眼神,還覺得渾身的血像要凝凍似的,在他眼睛裡閃著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只是鄙視我的冷酷光芒。」她什麼都做不了,似乎被多襄丸玩弄過後她就成了一個旁觀者。丈夫鄙視他,甚至不肯去殺死她。她暈倒了,醒來之後就丈夫就被人在胸前插上了匕首。她就是日本女子受到的教育中那種最順從,永遠沒有自我跟在男人身後的物品。這是她為自己打造的形象。沒有錯誤,一切都無能為力。她是最悲情,最容易得到憐惜的任人擺布的最終受害者。一切都是男人的錯誤。多襄丸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壞蛋,玩過丟下她就跑了,而他的丈夫對她也沒有任何同情,只是鄙視。她什麼都不能做,不知道丈夫是被誰殺死,不知道昏迷的自己怎麼會到了水邊,甚至自殺都沒能成功。她把過錯罪惡完全撇清了。
還可以看出的一點是,從她的講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點點女性意識的苗頭。她雖然把自己刻畫成了最理想的傳統女性,但她不自覺的把過錯完全推給了男人,男人是罪惡的源頭,她一直是無辜的。她沒有提到過愛情,後來死者的敘述也沒有提到兩人之間的愛情,這在當時是十分正常的,電影並沒有做過多的強調。在這種沒有愛情的婚姻里,也許對男人的憎惡早就種在她的潛意識里了。但是這種意識十分微弱,還不能推翻她頭腦里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留下標准女性形象。
第三個是死者,是借女巫之口說話的,但敘述的效果沒有打一點折扣。他描述的女人是邪惡的,整件事情都是由這「賤人」而起。「我當時想,但憑這句話,也就可以饒恕那強盜的罪了。」這句話是丈夫在女人要求多襄丸殺了她丈夫,而多襄丸十分詫異和憤怒,轉而詢問丈夫應該如何處置這女人後說的。僅憑這點,就可以斷定這丈夫是一個在古代最尋常的男性中心主義者,是千百年來男權社會的產品。他認為自己對女人是仁慈的,沒有要求多襄丸殺死她,但女人就是「賤人」。他沒有絲毫考慮女人被強暴後可能的遭遇,似乎認為男人就可以像處置奴隸一般天經地義的處死女人。他和女人組成的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婚姻,在亞洲似乎都是如此。他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到女人身上,而自己是自殺的,並沒有強調多襄丸在這件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剛開始敘述的時候,他不斷的強調「我那美貌的妻子」,在他的頭腦里一直存在著一種紅顏禍水的概念。他對女人的不屑是與生俱來的。這與女人對男人的憎惡似乎相輔相成。
三位在公堂上的陳述都結束了,案情愈加撲朔迷離。這時最直接的敘述者,那個中年男子對破廟里的聽眾講起了他的所見。在這里,女人爆發了,女人不再是柔弱的,也不是邪惡的,終於作為一個有自我的個體開始了控訴。他的述說是耐人尋味的,首先是他對女人的關注,「你要是我漢子,為什麼不殺了這漢子?」中年男子其實看出了女人的惶恐無助,她害怕,怕沒有一個男人願意要她這樣的「賤人」。在他的眼裡女人是值得憐惜的,相對與男人來說,她是無辜的。兩個男人是同樣卑劣的,作為一個男性,他之所以以這樣的視角敘述,是因為他在生活中的不得志。極端的窮困讓他羨慕甚至嫉妒同是男人但卻完全不同命運的多襄丸和女人的丈夫,但是那樣的命運是他無法得到的,於是他的心態轉為病態的蔑視。他在挑剔這兩個男人的缺陷,他認為他們除了擁有愜意的生活外都是懦弱、自私、粗暴的人,他借著女人之口教訓了他們。他之所以關注女人,是為了把自己放到比那兩個男人更高的位置上。
所有人的講述完成之後,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以相對明顯的角度被揭示。影片中的聆聽者是一個關鍵的角色。主題一次次的被他提到。「人這種東西么,對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東西多著呢。」從這里看來,似乎故事中敘述者們並沒有刻意的撒謊,他們似乎連自己的心都蒙騙了,自然而然的講出了自己認為的真相。人性的懦弱就從這里得以凸顯。對於損害到自身的東西,我們本能的就將其屏蔽掉了,根本不用經過大腦的選擇。而這種屏蔽一定是符合我們利益的,無庸置疑。這種利益,既是現實中的,又是滿足自我的。比如多襄丸的風流俠盜,女人的標准婦人、丈夫的可以對妻子掌握生殺大權的大丈夫形象、還有中年男人從女人嘴裡說出的理想男人。這些都是他們深藏在心中的渴望,通過這一次的敘述,得到了滿足。
聆聽者似乎是一個對人世看得相當透徹的入世之人,也可以說是一個豁達的純惡之人,他深信人不可信任,連棄嬰禦寒的衣物都要扒走。在場的和尚陷入了相當大的痛苦之中,「可是,像方才這樣的可怕事兒,還是破天荒頭一遭呢。」在當時羅生門的破廟中,三個人代表了人的三種簡單分類。善,惡,中間。那個聆聽者離開了,始終都帶著惡。而和尚是柔弱的善者,對於世風日下痛心疾首卻無能為力。中間的那位中年男子搖擺不定,他苦惱也正是這個不知歸向哪邊的問題。他從死者身上取走了那把「值幾文錢」的短刀,但是被聆聽者揭穿時並沒有否認,由此可知他還是彷徨的。最後他選擇將那棄嬰抱回家撫養,似乎可以看做他選擇了善皈依。這也可以說是導演對世間殘存的一點點溫情所抱有的希望吧。
㈢ 日本的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日本傳說中的一道門,通往生死,堅固無比,門上有許多象徵死亡的圖像.在芥川龍之芥的原著小說里,羅生門作為一個標志性建築,代表「人間地獄」。原來的京都(KYOTO)裡面有這么一道真正的門,據說是魔鬼消失之門。毀於戰亂。
「羅生門」這個詞語,起源於日本,作為佛教用詞流傳到亞洲各國。這也可以看做文化的一種生存發展方式。中國也有很多並非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典故啊。我又想了一下,也有可能,是傳說誤把今昔物語訛為佛經,其實它只是個佛教(或者鬼神,因為裡面日本篇里也有提到陰陽師這樣的人物)故事集錦。
至於「羅生門」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惡,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會形勢下,對於「惡」的不同解釋;二是,這只是一個關於「名詞」的解釋,而不是佛教奧義。
「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即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據《續日本紀》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於羅城門雩(在羅城間行祈雨式)」。又,《令義解》〈官衛.開閉門〉條謂:「京城門者,謂「羅城門」也。曉鼓聲動則開;夜鼓聲絕則閉」。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紀中後葉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門而言。如附圖一所見,「羅生門」與皇宮正門的「朱雀門」遙遙相對,貫通兩門間的,即是整個京城縱軸幹道的朱雀大路。由於出此大門,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仍的歲月里,羅城門失於理修,頹敗之後,立刻顯得荒涼陰森。許多無名死屍,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語》記載許多類似的鬼談故事。在日文里「城」與「生」兩漢字音讀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簡省易寫多了,因此,「羅城門」便逐漸被寫成「羅生門」。因此《謠曲》〈「羅生門」〉條里就看到了「羅生門」取代「羅城門」的寫法:「九條(通)之「羅生門」正是鬼神所居者」。
普遍的通過電影的說法,羅生門是「各說各話難解的謎題」的意思。
㈣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㈤ 《羅生門》這部電影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羅生門》是由日本大榮電影有限公司與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於1950年聯合出品的懸疑影片。該影片由黑澤明執導,芥川龍之介,橋本忍聯合編劇,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喬等領銜主演。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作為證人,樵夫、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5)日本什麼羅生門電影擴展閱讀:
《羅生門》的創作背景: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發生在日本平安時代,描繪了飢荒年間,民不聊生的大社會序曲下,於京都羅生門發生的一件看似符合當時社會大背景卻又直逼人性的一系列蕭條事件的「餘波」。
芥川龍之介以冷郁的筆峰,不帶一絲情感寫下了這個人鬼不分的陰陽界。走投無路的人來到這羅生門,本來是想於絕望中搏個希望,卻不料更加的失去了希望,這是人間與地域的交界處,也是人性的最終歸處。
㈥ 羅生門講的是什麼
《羅生門》講述了藤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侯著雨停,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
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他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
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
作品雖以舊題材創作的歷史小說,卻被賦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寫了社會最底層頑強掙扎著繼續生存的民眾,而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作品影響:
《羅生門》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發表於大正4年(1915)的《帝國文學》上,之後芥川龍之介將其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也取名為《羅生門》。在其後的作品中芥川再也設有用過柳川窿之介這一筆名,而且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中除了《羅生門》外,所有以柳川隆之介發表的作品都沒有收錄。從這一點上,讀者就可以看出小說《羅生門》在芥川文學中的重要位置。
㈦ 急~求電影《羅生門》的日語影評和介紹~
黒澤明の映畫ってなんかとっつきにくい印象があって、意図的に見るのを避けてきたけど、それが食わず嫌いだってことがはっきりした1本。原作は芥川龍之介の『藪の中』と『羅生門』から。盜賊・多嚢丸と多嚢丸に強奸された女、死體で発見された女の夫、の3人をめぐって物語はすすんでいく。
ある杣 (そま) 売りが山中で男の刺殺死體を発見、検非違使に通報したところ、犯人である盜賊の多嚢丸・三船敏郎が捕縛される。その後、殺された男の妻で、多嚢丸に強奸された女・京マチ子を詮議し、その證言が得られるが、まったくふたりの證言が一致しない。しからば、と霊媒師を使って刺殺された男・森雅之の證言を聞き出すが、これもふたりの證言と異なる。だれがいったい真実を語り、だれがうその證言をしているのか。そのうそはなんのためなのか――。雨の羅生門で、旅法師とふたりで悩む第一発見者。
ところが、第一発見者はことの次第を一部始終目撃しており、3人ともがおのおのじぶんに都合のよい證言をしていたことがわかる。三船敏郎はじぶんがいかに男らしく戦ったかを強調、京マチ子はじぶんの貞淑さを強調、森雅之はじぶんに非がなく、妻がいかに冷たい仕打ちをしたか、とそれぞれ強調して話を作っていたのだ。実際は、京マチ子が「どちらか勝者のものになる」とふたりにけしかけ、へっぴり腰なふたりが斬り合いの末、ほうほうの體で三船敏郎が森雅之をやみくもに斬ったのだ。第一発見者は人間など信じられないと悩むが、そこで登場した男に「おまえだってその死んだ男の所持品を盜んだのではないか。だからほんとうのことを検非違使に申告できないのだろう」とつっこまれてしまう。
人間心理の描寫、宮川一夫のカメラワーク、精悍な三船敏郎、物語のテンポとどれをとっても一級品な映畫。これを食わず嫌いで見なかったのはいままでもったいないことをしたもんだ。でも、ラストの妙にヒューマンな心溫まるエピソードは蛇足に感じられた。
㈧ 日本電影羅生門有什麼意義
電影「羅生門」里主要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強盜和樵夫等四個人,
事件真相是強盜見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為己有,
於是編了一套說詞騙武士說某地有一處寶藏,邀武士一起去尋寶,
武士就把妻子放一旁,跟隨強盜去了。
走了很遠的山路,強盜利用機會把武士綁起來,
再回到武士的妻子那邊強暴了妻子,再帶妻子來到武士的面前,
質問武士的妻子要從此跟著強盜還是跟著武士?
不料武士竟從此不要這個老婆了。
強盜見武士不要他老婆,覺得沒有競爭,他也不要那個女人了。
武士的妻子覺得太沒面子,就挑撥武士和強盜打起來,
誰知兩人比起劍,竟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爛仗無異,都怕死且毫無劍法可言,
搏鬥間, 強盜幸運的殺死武士,
這整個過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見了。
可是他趁大家都離開現場後,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貴的短劍。
後來這夥人都被抓去衙門問話,每個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說詞。
強盜的說法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劍,贏得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貞女烈婦。
武士則透過靈媒自稱切腹。
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則因偷了武士的短劍,始終不肯吐露真相,
最後才在「羅生門」這處地方全盤托出。
「羅生門」的意義在於真相被扭曲、被模糊,
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強盜、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軟弱的人類,
只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
某某的羅生門,就是某某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做了種種錯誤的事情,就是所謂的用一百個謊言來圓一個謊言。
㈨ 羅生門 這部電影講得是什麼啊
該片是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而成,影片以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日本平安朝代為背景,主要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
羅生門:
本意:
「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由於古代日本常年戰亂,屍橫遍野。許多無名死屍,被拖到城樓丟棄,待年久失修,頹敗之後,繼而顯得荒涼陰森。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羅生門」是通向地獄之門這一鬼談幻象之說。
寓意:
由於「羅生門」這一詞誕生時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後來演化成事實真相在「真相」與「假象」之中徘徊: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同時又都難以拿出第三方公證有力的證據,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最終陷入無休止的爭論與反復。
電影很好看,看完很蛋疼。
㈩ 電影《羅生門》主要講了什麼
《羅生門》是由日本大榮電影有限公司與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於1950年聯合出品的懸疑影片。該影片由黑澤明執導,芥川龍之介,橋本忍聯合編劇,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喬等領銜主演。
這是第一次在著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的亞洲影片。 彩影片在藝術上有新的探索,它使人們清楚地看到,戰後日本社會道德水準的低下以及整個社會精神危機籠罩下的一片混亂。影片鮮明生動的視覺形象,簡潔 凝煉的結構,強烈的動作性,明快的節奏,大量運用特寫鏡頭和著意渲染的光影效果,博得行家們的一致好評。 術影片的故事情節似乎很簡單: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等在談論武士之死及 其妻子與強盜的供詞。他們感到真相不明,最後得出結論「人都是自私的」。影 片表面上告訴人們,人是不可信賴的,可結尾行腳僧的感嘆「我還是可以相信人 的」,又肯定了人的道德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