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奔跑吧爸爸 演員
備受廣大粉迷們期待關注的《奔跑吧,兄弟》大電影於2014年12月1日在三亞開機,將於2015年1月30日登陸大銀幕,這部電影很可能跟電影版的《爸爸去哪兒》一樣,是一款電影版的綜藝節目。結合電影版《爸爸去哪兒》在今年春節檔以狂收7億元票房的猛烈態勢分析,《奔跑吧,兄弟》的票房前景很是看好。下面小編就《奔跑吧,兄弟》大電影做一前瞻性的介紹,給廣大影迷們一個先睹為快的感覺。
一、電影內容介紹。
「奔跑吧,兄弟」的7位兄弟姐妹散落在全國各地,他們有的人是富二代,有的人是廚師,有的人則是電視購物,有的人沉迷於網路游戲,等等等等,直到有一天,他們當中的每個人都收到了一條神秘的中獎簡訊,內容是參加豪華旅遊團赴三亞旅遊。這個喜從天降的好消息當然讓這7位兄弟姐妹樂不可支,正以為天上掉下大餡餅了呢。
誰知這一切都是有人在幕後操控安排的,這個幕後主使人正在實施一個大陰謀,將這些人騙到了三亞。就這樣,在這陽光的海濱城市,在這疑點重重的三亞之旅,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精彩故事呢?這些到底又與「跑男」兄弟團有什麼聯系呢?王寶強到最後為何又被神秘淘汰呢?一切答案盡在這場最爆笑、最歡樂、最刺激、最有看點的年底狂歡——《奔跑吧兄弟》大電影。
二、主要演員介紹。
1、王寶強。王寶強在《奔跑吧兄弟》劇中飾演一名「購物狂」。
王寶強,中國內地男演員,1984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6歲時開始練習武術,8歲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20歲時主演獨立電影《盲井》獲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及法國、泰國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演過的知名影視劇有《天下無賊》、《士兵突擊》、《Hello!樹先生》、《人在囧途》等。
2、楊穎,在《奔跑吧兄弟》劇中飾演一名購物狂。
中文名楊穎,英文名Angelababy ,1989年2月28日出生於上海,13歲時移居香港,中國影視女演員。2013年1月,《南都娛樂周刊》進行了「十年之後,再評花旦」的新生代四小花旦的評選活動,楊穎以總分70分的綜合得分與劉詩詩、楊冪、倪妮共同當選為新一代「四小花旦」。
3、李晨。李晨在《奔跑吧兄弟》劇中飾演一名廚師。
李晨17歲考入藝術學院,1997年主演《十七歲不哭》中的簡寧出道。此外其作品還有2006年出演電視劇《士兵突擊》飾演吳哲,2011年,編劇並主演了電影《奮斗》,並參與了電影《建黨偉業》的拍攝,飾演主要角色張國燾。
2013年,李晨繼續上榜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排名上升至35位,繼《北愛》之後,連續監制並領銜主演了新作《好傢伙》和《到愛的距離》,李晨將會擔任出品人。
4、陳赫。陳赫在《奔跑吧兄弟》劇中飾演一名電視購物主持人。
陳赫,福建長樂縣人,1985年11月9日出生,中國大陸男演員。200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2009年,陳赫主演了都市愛情喜劇《愛情公寓》,憑借"好男人曾小賢」一角受到關注;2013年,搭檔戚薇主演都市愛情劇《愛情自有天意》;2014年12月,與AngelaBaby共同主演顧長衛執導的愛情喜劇電影《微愛之漸入佳境》,票房突破2億[1] ;2015年1月,獲得安徽衛視2014國劇盛典年度極具青春號召力演員獎;隨後主演古裝探案喜劇《醫館笑傳》。
5、王祖藍。王祖藍在《奔跑吧兄弟》劇中飾演一名花心的富二代。
王祖藍,1980年1月9日出生在香港,演員、歌手、主持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其憑音樂劇《錦綉良綠》及《星下談》分別獲提名第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2007年,成為香港無線電視旗下經理人合約藝員及英皇娛樂音樂家唱片旗下合約歌手。2010年,反串主持搞笑節目《荃加福祿壽》。2012年,參加湖南衛視明星模仿秀大賞賽《百變大咖秀》。2014年參演《老表,你好hea!》。
6、鄭愷。鄭愷在《奔跑吧兄弟》劇中飾演一名網游高手。
鄭愷(Ryan),1986年4月17日出生於上海,中國內地男演員、主持人,200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
主要的影視作有:2010年主演《單身公主相親記》、《杜拉拉升職記》、《一一向前沖》; 2012年主演電視劇《離婚前規則》、《囧人的幸福生活》;2013年主演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非常幸運》、《私人訂制》。2014年主演電影《前任攻略》、《江湖論劍實錄》、《年少輕狂》、《匆匆那年》。
三、特邀嘉賓。
除上述主要演員之外,《奔跑吧兄弟》劇組還特別邀請了5名嘉賓參加拍攝。分別為熊黛林、伊一、謝依霖、郭京飛和金鍾國。其中金鍾國為韓國人,英文名為 Kim Jong Kook,1976年4月25日出生在韓國京畿道安養市,韓國的歌手兼主持人。
四、內幕消息:一大遺憾。
《奔跑吧兄弟》大電影號稱「笑出你的腹肌」,可見其搞笑程度非同一般,足足吊足了影粉們的胃口。但是該劇的拍攝也存在著一大遺憾,就是「隊長」鄧超《奔跑吧兄弟》缺陣電影版,據知情人士透露,因為鄧超正在拍攝周星馳電影《美人魚》,正好檔期有沖突,所以未能加入《奔跑吧兄弟》劇組,實在是粉絲們的一大遺憾。
❷ 如何評價綜藝電影
綜藝電影又叫綜藝大電影還叫真人秀電影,是以火爆的綜藝節目為基礎而發散出來的綜藝電影,應該是屬於粉絲電影的一種,其實真正的應該叫這類電影為記錄片是最好的。而在我看來就是製作綜藝節目的導演利用了做綜藝時吸引的粉絲來得到電影的票房。
就像《爸爸去哪》、《奔跑吧兄弟》等等綜藝節目都是有拍成電影的,而《爸爸去哪》在2014新年之際上映就創下了7億的奇跡票房。但是你想啊,爸爸去哪的那些孩子們哪演過什麼電影,更別說什麼演技了,但是人家就是有個明星老爸就可以直接拍電影。他們拍出來的電影不管拍成什麼樣子都會有人去看的,因為該電影在作宣傳的時候就利用了做綜藝時的一些畫面,而且觀看他們綜藝節目的觀眾們也會去看他們的電影,這種行為對那些為了演藝事業還在努力做配角做炮灰的演員們是很不公平的,這個電影拍出來了你說讓觀眾們怎麼去做評價呢?那那誰家的孩子演技真好嗎?他們的這種票房就屬於粉絲票房。
同樣的綜藝行業也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平衡發展才能進步,把電影拍成綜藝節目的樣子,讓那些支持電影行業的人們怎麼支持下去。只能說希望在時間的一輪輪淘汰下,能夠有一些不為私利的導演出現,多拍一些有意議的電影出來,滿足中國更多的影迷們的視覺要求。
❸ 奔跑吧兄弟大電影好看嗎 內容告訴我
還行,看的時候蠻逗趣。出來電影院就差不多忘記了。
❹ 《奔跑吧兄弟》是電影還是產品
2014年1月31日,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原班人馬參演的大電影上映,最終收獲7億票房,綜藝大電影的爭議由此而起,今年1月30日,《奔跑吧兄弟》電影版上映,截至昨日記者發稿時,票房已近3.5億元,而這部電影的拍攝時間只有6天。《奔跑吧兄弟》在時光網和豆瓣的觀眾打分,目前是4分和3.2分,《爸爸去哪兒》得分也只有5.6分和6.3分。如此「低投入高票房」,在傳統電影圈引起了巨大爭議,但從市場角度看,它確實是一個操作成熟的產品。
馮小剛批:電影在自殺日前,馮小剛在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的錄制現場點評選手錶現時,痛批綜藝電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過分營銷,「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6天就拍攝完成,還獲得很高的票房。」在接受采訪時,馮小剛表示:投資這樣的電影,電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攝這樣的電影,導演和演員做得不妥。同意這樣的電影在大銀幕上播放,主管部門做得不妥。據悉,華誼兄弟也投資了《奔跑吧兄弟》,對此,馮小剛直言不諱:「華誼兄弟最不應該!即使是我服務的公司,他們做得不對、不妥的,我也得說。如果在這件事上不能達成共識,我們今後也很難合作,因為這是電影的自殺。」馮小剛說,「一部電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掙好多個億,讓投資人心都亂了,他們只會去搶這種項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成的電影。這讓電影人心都涼了,今後還會有人去好好拍一部電影嗎?這種錢,很畸形。」
談起一些綜藝電影票房好是因為230vcd.com市場的選擇,馮小剛回應:「抵制不意味著不要市場,關鍵是市場要健康,綜藝電影卻是畸形的。畸形的地方就在於,它對於電影市場今後的發展沒有好處,都去搶投機項目,這就不是在培育市場,甚至也不是在培育觀眾。」
如何解決問題?馮小剛回答:「大家要認識到危害,先有共識,才能談怎麼解決。我也在聯系導演協會和製片人協會,一起發聲。電影導演不拍,當然電視劇導演可以拍了在電視上播,然後演員不演,這種沒有演技和技術含量的東西有什麼可演的,演員掙錢的地方太多了,非要這么掙錢嗎?」
第六代導演何平微博轉發了馮小剛的相關言論,他表示:「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話題,職業協會必須發出聲音,不能在沉默中盡喪職業性。」
香港地區著名電影人吳思遠在成都投資的第二家UME影城開業,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他對綜藝電影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電影也是電影里的一類,但是不能作為電影發展的主流,要是都搞這種電影就完了。我們不排斥這種電影,但是我更加尊重那些為了自己理想去拍一些小眾電影的人,一個正常影視圈應該是多元化。」對於「爛片」高票房現象,吳思遠認為,這是電影市場還不夠成熟的表現,「正常來說青少年應該更喜歡游戲或者漫畫,中年人會更喜歡電影,但是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恰恰相反。」
跨界說
王岳倫:
綜藝電影沖擊
傳統電影人心理
去年出演了《爸爸去哪兒》的王岳倫今年又執導了《爸爸的假期》,該片也被當作綜藝電影,盡管他稱《爸爸的假期》是一部劇情片。專業導演出身,卻以參演綜藝電影走紅,「跨界」的王岳倫對綜藝電影頗有發言權,他認為如今的電影概念非常大,已經和互聯網思維與知識產權概念緊緊結合,綜藝電影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的確對傳統電影人造成了心理沖擊。
片方說
虛心接受專業導演的意見
昨天,成都商報記者向《奔跑吧兄弟》製片人李亞平轉述了馮小剛的言論,李亞平回應說:「很感謝得到業界的關注,因為時機、檔期這些因素讓《奔跑吧兄弟》能有這么好的票房,我們會從創作的角度虛心的接受專業導演的意見。綜藝電影的成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包括《爸爸去哪兒》這些電影都很受歡迎,它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包括業界的前輩、投資者、評論家都可以把裡面共通的東西研究出來。」
觀眾說
「很開心電影人能去反對綜藝節目上影院。因為觀眾有自己的選擇權,別人管不了。但電影人總該有點對電影的責任感,或是危機感。而之後,要做的事其實就一件,如何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品,把觀眾從綜藝節目那裡搶回來。這就夠了,扯別的都沒用。」
❺ 影片《奔跑吧!孩子》影評
2003年新加坡本土導演梁智強Jack Neo的作品《奔跑吧!孩子》(Home run)是首部獲得國際電影大獎的新加坡電影,得過包括2003年伊朗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在內的共6個國際獎項,同時也是40年來第一部入圍金馬獎的新加坡電影,其中女主角鄭智允還得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本片改編自伊朗影片...《小鞋子》(Children in Heaven)。梁智強把故事背景改為1965年獨立前後、局勢動盪不安的新加坡,未嘗不是全球化視角下的一次本土化嘗試,但更是借別人的題材,講述自己的故事——這絕非一本普通意義上的好電影:真摯的兄妹感情,小夥伴之間吵架與和好,少年時代的友誼……有眾多新加坡元素有意無意地穿插在故事裡面,使得這部電影多少染上些政治化色彩。 故事背景是在1965年動盪的新加坡。二戰後英國重新管轄下的新加坡,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馬來亞聯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聯邦,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新加坡其實在1959年已經實行自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是希望團結共榮(新方觀點),但因華人與馬來人不和,發生種族沖突,同時馬來西亞的巫統擔心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會威脅它在聯邦的統治地位,所以決定分家,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換言之,新加坡是被迫獨立的。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65年獨立前的那段華人和馬來人齟齬紛爭的日子裡,所以影片中有好幾處或明或暗隱射了這段歷史。 A.阿坤和小芳在村頭垃圾堆里找被丟棄的鞋子,正好趕上村民騷亂,警察前來鎮壓。 ――這段是隱射60年代新加坡多次的種族沖突。最厲害的一次是在1964年7月21日發生的種族大暴動,當時回教徒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紀念日所舉行的大遊行中,引發了一起種族沖突事件。共有23人在這起騷亂中死亡,454人受傷。之後新加坡政府為了讓國人汲取當年的教訓,把7月21日定為種族和諧日,以提醒國人種族和諧的重要。馬來西亞巫統領導的聯邦政府的說法是「新加坡政府虧待新加坡的馬來人,結果造成種族暴動」 。另一種傳聞是印尼特工煽動的這場7月暴動,印尼會從種族暴動中撈取政治資本。誰知道真相? B.阿坤一夥(影射新加坡)和Beng Soon一夥(影射馬來西亞)在村頭水井邊爭吵。原因是阿坤一夥中的肥仔不小心踩到了牛屎,於是在水井裡打了一桶水洗球鞋,又把臟水潑在地上。Beng Soon說這水井是他爺爺的,不許肥仔用,不許肥仔把臟水倒在井邊,這會污染水源。阿坤一夥爭辯說,臟水倒在地上,等流回水井的時候,就已經過濾過了,是干凈的了。肥仔說,大家都是一個村子的,你這么說話多傷感情雲雲。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紛爭也起源於水資源供應。事情緣於兩國1961及1962年簽署的兩項合約,當時議定由馬來西亞的柔佛向新加坡供應生水,分別於2011年及2061年到期。問題出在當時議定的水價,馬來西亞以每千加侖生水3分錢的價格賣給新加坡,但馬方一直覺得水價過低,並援引中國大陸向香港供水的價格約為每千加侖8美元的例子,稱這項合約不平等,便宜了新加坡,可新方不同意加價。同時,新加坡將處理過的凈水以每千加侖50分的價格返銷馬來西亞。故馬來西亞時常威脅要切斷新加坡的水源,而新加坡則在島內挖掘許多人工湖蓄雨水以防萬一。水爭端已經成為了新馬關系的一根刺。 C.又是小孩子吵架。Beng Soon指責說他寫給阿坤的字條,上面寫著借球鞋給窮孩子一年,阿坤怎麼可以拿給別的小孩看,這就好比寫給女朋友的情書,怎麼可以展示給全世界人看? ――這句「writing a letter to a girlfriend and revealing it to the whole world」是引用馬來西亞總理Mahathir Mohamad的話,他當時批評說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兩國之間早年的書信往來就好比抖露「letters sent to one's girlfriend」。 D.有個兩群小孩談判的情節:阿坤一夥以做作業為代價換借對方幾雙球鞋。Beng Soon一夥出爾反爾,不斷加碼。最後商定通過踢足球比賽解決。開始時是2比2,最後Beng Soon隊踢進一個烏龍球。正當阿坤一夥窮孩子興高采烈要拿球鞋的時候,富孩子又強詞奪理,說關鍵的一球是他們踢進的,從進球數上來說,是他們進的多。 ――新加坡當年就是氣不過馬來西亞,談判從來沒有信用,變化多端。好不容易商定遵守國際規則,馬來西亞又說國際規則以他們解釋的為准,最後乾脆不承認。 E.阿坤一夥里有個小孩,名字叫小紅點(Little Red Dot),個子小小的,老是爭辯自己不小:我很大啦! ――1998年印尼和新加坡發生摩擦時,印尼總統哈比比Dr. Habibie批評新加坡為地圖上「區區的一顆小紅點」。這雖是氣話,但從世界地圖上看,新加坡確實是一顆微不足道的小紅點。不過現在新加坡人倒是接受了「小紅點」這個稱呼,以此說明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小的國家,但是卻很重要。 《小紅點:新加坡外交人員的思考》(The Little Red Dot: Reflections by. Singapore's Diplomats)一書即以此為書名。 F.影片最後,阿坤的妹妹小芳找來了接生婆,為母親接生的時候,背景里是一段電台廣播,內容是李光耀的獨立講話: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了…… ――不言而喻,這個即將誕生的小孩象徵著新加坡。 此外值得關注的細節有: G.新加坡是個時刻強調種族平等的國家,各種族完全按照比例分配公共資源,有著嚴重的Ratio Fantasy情結。例如新加坡的政府祖屋,嚴格按照人口比例分配並要求混居,即一幢房子里的各族群一定要與全國人口比例大致相符。如果一個印度裔家庭搬家了,一定要搬進來一個印度裔的,華人還不能申請。在電影上的表現就是時常會見到一些有多人出現的電影鏡頭,例如有四人出現在畫面上的話,經常是兩個華人,一個印度人,一個馬來人,大致符合這個國家的各族人口比例,所以多少有些刻意和滑稽。梁智強作為一個華人導演,也經常在影片中注意穿插非華裔民族的因素,例如印度裔的校長,多少增添一些詼諧成份,但這多少也反映了他潛意識里的族群話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各民族的共處絕非新加坡政府設想的這么和諧。 H.小孩子們組成的足球隊名叫Rojak。這是一種馬來的蔬果沙拉,中文寫作羅喏。馬來語的原義是「混合物」,口語上亦常用作指折衷的混合。Rojak經常用來代表新加坡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 I.阿坤和小芳的父親晚上糊Tikam掙點小錢。這個Tikam是一種小卡片,表麵糊上紙,在小雜貨鋪出售,買了之後撕開上面的紙,運氣好的話就有些小贈品或小獎,運氣不好就是「謝謝你」。有點類似中國的刮獎發票。只不過當時沒有塗層技術,都是拿漿糊把覆蓋的紙粘上去的。糊Tikam的懷舊指數類似於中國同時代的糊火柴盒。 J.電影外景是在馬來西亞拍攝的,美麗的鄉村景色,濃郁的鄉土氣息。雜貨店老闆、接生婆、印度裔校長、誇張搞笑的女教師、穿短褲戴Safari帽子的警察大叔、學校老師體罰學生拿戒尺打屁股……都是典型的新加坡60年代元素。 正因為《奔跑吧!孩子》這本電影裡面暗含著那麼多的政治及歷史元素,所以2003年發行後立即在馬來西亞遭到禁映。當然,馬來西亞人還是可以通過盜版光碟欣賞到這本電影。只是不知道他們對新馬之間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紛雜歷史有怎樣一種解讀,必然和新加坡的說法大相徑庭。可真實的歷史究竟在哪裡?歷史素來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人民所看到的只是當政者希望人民知道的。那馬國當政者希望馬國人民知道些什麼呢? 真希望他們也拍一本馬來版的《跑吧!孩子》。
❻ 《奔跑吧兄弟》大電影講述了什麼內容
記得15年看的《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當時正好是春節。我和朋友高高興興的去看了這個,記得這個《奔跑吧兄弟大電影》和平時綜藝的時長不一樣,為了配合電影特地將時長設置成了90分鍾,具體的說是87分鍾。
❼ 奔跑吧少年電影觀後感
奔跑吧少年電影觀後感範文:
今天上午,老師安排我們看了一個電影——《奔跑吧,少年》。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吳啊峰、何俊傑兩個不同成長環境下,經歷完全不同的兩個少年,為了家庭和夢想,他們在市教委組織的比賽中,由相識到誤會再到懷疑,最終成為好朋友。並一起幫助一個叫孔苗苗的女孩實現了上學的夢想。
看完了這個視頻,讓我受益匪淺,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尤其是其中兩句台詞,吳啊峰說:"媽,我以後再也不惹你生氣了,我要為你爭氣!」還有何俊傑說:「我是媽媽的小幫手,家務活基本沒有我不會乾的。」
他們兩個小小年紀不僅孝順,熱心助人,而且還通過奔跑,給自己和家人傳遞著希望,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依然堅強勇敢,笑對生活。
想想我現在的生活,要什麼有什麼,但一到假期,我就變得很懶散,沒有了學習的目標與夢想,每天「抱"著電視看得天昏地暗,總是讓爸媽操心,想想真是不應該啊。通過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永遠要做一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觀後感怎麼寫: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親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