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驢得水》有哪些細思極恐的隱藏細節
在電影的開始,校長、三位老師與校長女兒,在處理驢棚失火的時候,就已經暗示了電影的結局!
當驢棚只有星星之火(只是冒煙的時候):
周鐵男第一個拿著苕帚來救火,結果苕帚被燒,看出周鐵男魯莽的性格和自身難保的結局。
張一曼在埋頭處理失火的時候被自己人裴魁山揚了一頭的沙子… 是否也預示著,裴魁山後來倒打張一曼一耙?
校長說:讓我來處理!鏡頭一轉,驢棚已經是熊熊大火,難以控制了…也能預示著由於校長的偏執,只能讓問題變得更大,更加失控…
在校長與老師面對失火(問題)選擇妥協接受的時候,孫佳打水歸來,看到如此嚴重的失火,選擇用山區十分緊張的水資源來救火,並不惜與自己的父親(校長)反目…所以,在結尾她說出:「過去的如果就這么過去了,一切只會越來越糟!」也不突兀了!
『貳』 怎麼評價電影《驢得水》
「驢得水」原本是一頭驢的名字,可是校長為了多拿一份工資,就編出了「驢得水老師」,繼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孫佳佳,校長的女兒,是這部劇中唯一清醒的人,看了他們幾個大人的丑態,最後離開這所學校去了延安發展。最後那一盒跳跳球,她大概也了解到鐵男對她的心意了吧。
這部劇真的演的挺有意思的,給人的感受很深,很好看。
『叄』 如何評價《驢得水》這部電影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佳佳在話劇里去了美國。我們本來也想讓她去美國,但考證了一下,不可能。因為當時去美國,香港那條路已經去不了了。但是,佳佳又必須給她一個結局,因為佳佳是我們站立場的一個人物(劉露:是比較有希望的人物),所以其他人物,是開放性結局,讓你們去猜,但佳佳我們給她一個明確的結局。作為當時的年輕人,如果說要堅持底線、追求理想、民主和正義,代表我不妥協、我要抗爭,那就是去延安。
『肆』 《驢得水》電影,最後一曼為什麼自殺呢
我是抱著一顆看「喜劇」的心去看《驢得水》這部電影的,我看了以後感到心中非常不是滋味。劇中的一曼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了,看到她最後絕望的自殺,我也很惋惜。關於一曼為什麼自殺我覺得有好幾個原因,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都是我看完個人的感悟。片中充滿了大量了性隱喻,用這種隱喻來表現角色的人格,表現對男人的嘲諷。背後可能隱藏著殘酷的真實,這些殘酷的真實最終導致了一曼之死——對現實的絕望,尤其是對男人的絕望!一曼並不是像她自己說的那樣追求自由而放棄愛情的女人。但是現實男人的懦弱無能使她只能夠通過自己的放盪來麻痹自己、取悅自己。最後在承擔了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後,還不得不接受男人的蔑視和羞辱,以至於徹底絕望,一死了之!她的死終究是因為對這個現實的絕望,對男人的絕望。孫佳最後的離家出走也說明了她不願意麵對這樣的現實,寧願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