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光棍兒這部電影拍的是什麼地方的文化
《光棍兒》
這部電影演員用的都是顧家溝村的群眾,是一部以中國農村老光棍兒性苦悶為背景的社會現實題材電影,故事就發生張家口市萬全縣一個名叫顧家溝的村莊,以老楊、梁大頭、顧林、六軟,四個無所事事的光棍兒為對象,揭露出當地光棍們的生活規律,以及性苦悶。榮獲中國最佳導演獎,第十一屆東京Filmex影展大獎,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等多項榮譽獎項。
-----------------
很不錯 我看了好幾遍了 比一些國產垃圾片好多了
鳳凰網有個冷暖人生 這個節目 介紹過這個電影 很多幕後 不錯
❷ 論無下限和毀三觀,你怎能錯過這8部高分電影
論無下限和毀三觀,你一定不能錯過這8部高分電影,歡迎補充你認為最毀三觀的經典惡搞電影。
《貪吃樹》(2000)
本片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奇怪+病態+詭異。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老夫婦膝下無兒女,無意中,他們得到了一具人形樹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形樹根竟然變成了小孩人形,還是個貪吃的小孩。他只吃肉,吃光了老夫婦的積蓄後,家中的貓、路人、鄰居都一一不放過,最後還把老夫婦給吃了。更荒誕是,這樹人最後卻是死在老太婆手上。
《美國精神病人》(2000)
本片改編自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極具爭議的同名小說,是一部描述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都市生活的黑色社會諷刺片。 本片可以說是 克里斯蒂安·貝爾 的獨角戲,他的精湛演技支撐起了整部電影。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外表英俊高冷,年輕有為,談吐風趣幽默的高富帥男神。這樣看似完美的他,竟然是雙重性格,白天他是男神,晚上就成了惡魔。他跟不同的女人過夜,並自戀的拍下整個過程。然後趁她們熟睡時,一點一點折磨,看著獵物痛苦地死去,一種莫名的快感襲擊著他……好變態有木有!!!
《光棍兒》(2010)
你沒看錯就是2010年上映的國產片, 豆瓣高達8.1分。
本片講述的是農村裡的幾個老光棍與一個水性楊花的婦女的苟且之事。影片十分接地氣, 用土到掉渣的方言演出這么有味的鄉村虐戀電影。該片的演員都是未受過訓練的村民,演技自然得簡直了。
《黑店狂想曲》(1981)
影片雖上映時間比較早,但仍不影響它的品質,在豆瓣仍高達8.1分。這是一部有點兒血腥的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的法國電影。詭異的氣氛+荒誕的背景+神經質的人們。
故事講述的是,在一個虛構的年代背景,經濟蕭條,食物稀少,甚至要以人肉為食物賴以生存。 在這里或者吃人,或者被吃,而人們開始自相殘食。馬戲班小丑路易本是屠夫們的囊中物,不料屠夫的女兒愛上了他,並助他逃過一劫的故事。
《殺妻總動員》(2004)
日本cult片,讓人情緒糾結的一部片子。
互相殘殺的夫婦;變成鳥人的爸爸;惡語相向的戀人;基情滿滿的混混;莫名其妙的殺手,五個荒誕離奇的故事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看似沒有關聯的5個故事連串在一起,卻都以「愛」為題,不可思議!
《壞小子巴比》(1993)
本片在93年威尼斯影展引起相當大震撼,並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澳洲AFI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四項大獎,被稱為90年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巴比每天挨母親罵,還要滿足母親的生理需求(太奇葩了)。有一天巴比用膠帶無意間殺死了自己的貓,後又殺死了母親與離家數年剛回來的父親。他開始四處流浪,憑借超強的模仿能力,他意成了搖滾樂手,而曾作為殺人凶器的膠帶成了他受人追棒的利器。
《 黑道快餐店 》(2007)
一部無厘頭又充滿溫情的片子。
電影由四個彼此有所關聯的小故事組成,裡面出現的人物沒有一個好東西,蒙面搶劫、綁架勒索、拎包盜竊。但又可以說沒有一個是壞蛋,所有人都在渴望獲得更好的生活,心裡藏著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愛意。
《獨裁者》(2012)
說到毀三觀,無下限一定不能錯過這部電影,影片各種諷刺、荒誕、低俗段子層出不窮,讓人從頭笑到尾。
整部電影都在惡搞中度過,如此搞笑富有想像,一個獨裁者的有趣遭遇,所見所聞,都懷有之前的統治者風格,詼諧而又低下,卻因為在此而重新或得了重生的愛情。
—End—
【電影生活】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看更多精彩電影,關注【電影生活】微信公眾號:MOV998
❸ 為什麼將電影《光棍兒》定位為喜劇,從頭至尾我都沒笑過,一點也不輕松,反而心情沉重的很。
這反映的就是現狀啊,而且也是實景拍攝,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從頭到尾不笑,也許是憂國憂民吧。不能否認我們國家農村是存在男多女少的問題,光棍也比較困苦。但這些並不影響廣大農民的快樂生活啊。賣瓜被打和收瓜被打都很貼近事實,現在就是到哪裡被哪裡打的社會呀。即便如此,大家還是過著快樂的生活,臉上充滿幸福的笑容,這些都是真的啊。難道住在北京的樓房裡,天天對著電腦,呼吸著暴表的空氣就幸福嗎???
其實還有一點作者不敢寫實,就是農村有著廣大低價服務,絕不是片里的打個飛機就一百,一般都是幾十塊錢就能XX,那才是當地的消費水平!!!
❹ 反應農村孩子堅苦生活題材片有那
苦春
❺ 為什麼說郭德綱師徒反目是因為《光棍兒》這部電影
成人的世界哪有對錯,只有利弊,《光棍兒》里也是這么表達的。但電影是電影,現實是現實,樹挪死,人挪活。
《光棍兒》中顧家溝的村民沒有自我救贖是作者的人物設定是那樣的,而人呢?得饒人處且饒人,「智慧」還分「智」和「慧」呢,有智取勝容易,「慧」沉澱下去成心難,但「慧」最容易發現和自我改變:與人為善。
❻ 《光棍兒》:這部電影的導演說要超越姜文,李安笑了
【 文字 :李砍柴 圖片:網路】
李洋在他的電影評論集——《目光的倫理》里說:寫作的花樣雖然多,最難的還是誠懇。為了誠懇,所以要簡單,直接。
其實,拍電影何嘗不是。
之所以推薦郝傑的《光棍兒》(另一部《美姐》也特別值得推薦,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列,不多贅述),不是因為他在國外拿了多少獎,而是因為這部電影的誠懇,之所以不推薦他去年的《我的青春期》,是因為他想玩的花樣太多。
《光棍兒》的主角就已經足夠「郝傑」了:這部的電影的主角是張家口市萬全縣顧家溝的四個老光棍:老楊、梁大頭、顧林、六軟。這部電影的內容也同樣足夠「郝傑」:站在舞台中央的是中國四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老光棍兒,他們坦然地呈現他們的性生活和性苦悶,舞台背後的兩塊幕布,一塊是空間:去掉了濾鏡的鄉村圖景,它有別於文人墨客所描述的詩酒田園;一塊是時間:它具有時代的印記,但同時也避開了所有的宏大敘事。
很多人評價郝傑這部片子:「生猛」。但在我看來,他更像是一個揭開蓋子的人。去年春節的時候,一個媒體記者描述了他眼中真實的鄉村:偷竊、淫亂、愚昧,一時間輿論大嘩,連新華社都發文駁斥這種給鄉村抹黑的行為。——我們依舊習慣於把人隱到幕後,把標語移到舞台。
這個世界,美或者丑都是人主觀的印象。郝傑剔除掉情感因素,對於存在或者曾經的存在的真實,「存在即合理」,他不做刻意地迴避、拔高或者美化,更不做任何道德判斷、價值引導,他只是在呈現,簡單、直接,如同上帝視角。
很多人的電影是根據劇本找演員。但郝傑的劇本卻是因為不同的人,來設置不同的角色,《光棍兒》里的所有的演員,都是當地的村民本色出演。「實際上更多會跟他們靠攏,一旦選定這個人,這個劇本就不重要了,因為他不能演別人,只能是自己。他們本來不是演員,也不存在表演,我給他們營造一個極大鬆弛的環境,讓他們在裡面能夠做自己,隨著他們性子演。」
這使得這一部電影,至始至終都真實得如同身臨其境。如果說有些電影是刻意去接地氣,他的電影更像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真、善、美這三個字,排在第一的「真」是「善」與「美」的前提,失去了「真」的「善」就成為了「偽善」,失去了「真」的美就使得如今「蛇精臉」充斥熒屏。
夕陽下,四個老光棍聚在村頭閑聊,互相拿對方的光棍史打趣,四個人的背景隨之浮出水面。
1966年,梁大頭在與女社員調情,結果付出了一隻手的代價,與他調情的女社員最終成為他人婦,他只能淪為地下情人。
1945年,顧林試圖佔小姨子的便宜,被老婆發現,老婆離開了他。
12歲的時候,六軟的父母張羅著為他迎娶童養媳,他拒不同房,打了一輩子光棍,村裡為數不多的老人才知道他是同性戀。
羊倌老楊與二丫私定終身,懷上了孩子,二丫頭的父母不希望二丫頭嫁給一個窮鬼,逼著他帶著二丫頭打掉了他們的孩子,並將二丫頭許配給別人。之後的三十年,老楊和二丫頭一直維系著地下情,並把收入送給後者補習考大學的兒子。
二丫頭背著村長丈夫,同時和多名光棍保持關系。
很多人瞠目結舌。這是民風淳樸的農村嗎?
城市裡有高度的文明,但同時,約炮、開房、小三也是真實存在。同樣,在農村裡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也是一個多面體。有民風淳樸、善良的一面,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而更多的時候,它們互相交織、彼此咬合,共同構成農村的真實圖景。
這正是郝傑試圖去呈現的世界:多面的立體的的人在舞台的中央,其他的都只是背景。
很多張家口當地的人都在罵郝傑,說他敗壞當地形象,甚至當地的父母官都大為光火。但是,誰也別想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的生活。還是那句話:我們依舊習慣於把人隱到幕後,把標語移到舞台。所以我們從他們控制的舞台上看到的,永遠都是無趣的、機械的、臉譜化的,我們看到的報紙,永遠都在重復著同一套陳腔濫調,我們的電視,呈現的是同一副令人生厭的臉譜,我們被他們視作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個體。
賈樟柯最早的《小山回家》,以及之後的《小武》,都給我極大的震撼,原因很簡單,也是他為觀眾呈現出了最粗糲的真實。郝傑與他一樣,試圖以上帝的視角,呈現真實的人,來對抗假大空的「表演」,但同時又有很多喜劇的元素在里邊,有趣。這也是郝傑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郝傑說,可能下一部電影就能趕上姜文。其實,趕不趕上姜文有什麼關系呢? 如果郝傑這兩個字立起來了,或者超越了郝傑他自己,要比什麼超越姜文、超越賈樟柯更有意義。
——一直覺得李安牛逼的地方就是這里:他能夠在堅守本真的同時,不斷超越甚至顛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