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格爾尼卡好看嗎
把格爾尼卡一種時空和線條破裂、變形但在整體結構上完整的性質進行了鏡頭式的分割、音樂和文學空間的介入以及導演的主觀渲染,最終淪為雷乃式資產階級的憂傷反戰。 查看原帖>>
② 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背景和當時中國的近況
1937年1月,畢接受委託為夏天即將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子作一幅壁畫。他痴痴未動筆,直到4月26日那天,西班牙古城格爾尼卡遭到空襲的消息傳來後他迅速完成了該作品,基本上是格爾尼卡的悲劇觸發了靈感完成了作品。
中國,就知道7月7日的七七事變,打響中國抗日第一槍。
③ 格爾尼卡2016電影女主演都演過什麼電影
大偷襲
7.1
動作 / 劇情 / 戰爭
年代:2005
地區:美國 / 澳大利亞
演員: 本傑明·布拉特 Benjamin Bratt 約瑟夫·法因斯 Joseph Fiennes James Franco
導演: 約翰·戴爾 John Dahl
④ 電影 格爾尼卡 到底想說明什麼
背景:二戰作者:畢加索(畢加索稱這是納粹的作品)圖中人物:(我忘了)二戰時格爾尼卡手納粹攻擊。畢加索把悲憤畫了出來
⑤ 格爾尼卡之樹好看嗎
超現實主義諷刺戰爭影片。邪典電影。口味還是比較重的。BGM很有實驗電影的feel創造出了更契合超現實的效果。背景應該是1937年的四月、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戰中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畢加索也有一副著名的壁畫命名為格爾尼卡是描述這場戰爭所造成的混亂和痛苦。這部電影有許多超現實主義元素下的美麗景象、更多的則是令人震驚的畫面、褻瀆污辱宗教、酷刑和虐待等等。有個場景兩個官員的濕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諷刺了當今的政治和社會。對於喜歡藝術影像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不要錯過。 查看原帖>>
⑥ 格爾尼卡之樹怎麼樣
超現實主義諷刺戰爭影片。邪典電影。口味還是比較重的。BGM很有實驗電影的feel創造出了更契合超現實的效果。背景應該是1937年的四月、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戰中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畢加索也有一副著名的壁畫命名為格爾尼卡是描述這場戰爭所造成的混亂和痛苦。這部電影有許多超現實主義元素下的美麗景象、更多的則是令人震驚的畫面、褻瀆污辱宗教、酷刑和虐待等等。有個場景兩個官員的濕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諷刺了當今的政治和社會。對於喜歡藝術影像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不要錯過。
⑦ 畢家索的畫《格爾尼卡》怎樣欣賞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師 ]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安吉天略外國語學校 饒 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理解象徵性和立體主義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畫家通過抽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出的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
教學難點:
象徵性與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
課前准備:
學生:A4紙、課本、鉛筆等。教師:自製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3-5分鍾)
1、播放一段戰爭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你的觀後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從中你感受到什麼?
3、嘗試表現: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為素材,用徒手畫嘗試勾畫一個藝術形象,可作變形或誇張處理,不必畫的太具體。——機動
4、出示一幅與戰爭有關的作品《格爾尼卡》,問:作者是誰?作品名?
5、導入新課,出示課題: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二、初步感知(2分鍾)
1、提問:第一次看到這幅畫你有什麼感受?
(滿、亂、壓抑、無中心、視覺沖擊力強、支離破碎、恐怖……)
2、小結:滿、亂、支離破碎……(畫面中似乎布滿了可供我們觀賞的內容,以致於我們的眼睛不得不在畫面上看來看去。)那麼,畢加索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構圖呢?我想現在大家在頭腦中一定有了很多的問號?
三、自主探究(8分鍾)
1、自學課本,思考問題:
① 《格爾尼卡》的創作時間?畫種?作者?(1937年油畫)
追問:隨意說說畢加索是怎樣一位畫家?——西班牙人 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② 《格爾尼卡》是怎樣誕生的?畢加索想表達什麼?(憤慨、抗議、同情)
追問:1937年在我們中國又發生了那些類似格爾尼卡的事件?
(7·7盧溝橋事變,12·13南京大屠殺——前面短片摘自電影《南京大屠殺》)
③ 有人說畢加索「多才」、「多產」、「多變」,你怎麼理解?
多才——在油畫、版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各種藝術領域都有傑出表現。
多產——畢加索的一生究竟創作了多少藝術作品,將永遠是人類美術史上一個難解的謎。到現在為止,畢加索的作品被發現的就有6萬余件。
多變——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大致分為:「藍色時期」(憂郁)、「玫瑰紅時期」(幸福)、「黑人時期」(幾何化)、「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2、畢加索各時期作品欣賞。
3、小結:畢加索的作品確實令人費解,但當你了解了他的藝術語言後,你就可以很順利地進入他的藝術世界,進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鍾)
1、通過剛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對畢加索及《格爾尼卡》都有了進一步了解,接下來我們以4人為一組,圍繞《格爾尼卡》這幅作品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細觀察,畫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這些形象都有什麼特點?(從動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這些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⑷ 為何用黑白處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種方法更適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氣氛)
2、各組選定代表上台講解(當小老師)。
經過各組的熱烈討論,現在我們請出各組的代表上台來當小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可以補充。——參考答案
畫面形象
表情動作或形狀
象徵意義
抱孩子的母親
抱著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親人的西班牙人民
舉燈的女人
伸長胳膊、舉著燈、燈光射向四周
(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舉著雙手,抬頭向上呼救、恐懼、無奈
象徵戰爭中所有受苦受難的、受到殘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斷臂倒地的戰士
拿著斷劍、倒地、頑強斗爭、死不瞑目
鮮花
盛開的鮮花
寓意畫家對死難者的哀悼
燈
鋸齒狀、向劍一般發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馬
被刺傷、仰頭嘶鳴
正在遭受災難的西班牙人民
牛
齜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殘暴邪惡
和平鴿
飛翔
和平、希望
具體分析:
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親」嗎?
a、分析動作表情:抱著孩子,張大嘴——在干什麼——仰天痛哭
b、由這個表情看出這位母親內心是怎樣的?(痛苦、悲傷)
c、為什麼痛苦?(因為懷里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僅僅代表她自己么?還代表哪些人?(所有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這其實就是這個人物形象的「象徵」意義)
象徵——就是用以代表、體現、表示某種事物的一種物體或符號。通常是用一種具體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義。
② 拿燈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裡?
躺在地上的是什麼人?為何手持斷劍?
問: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麼共同特點?都象徵著什麼?
③ 高懸的燈象徵什麼?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④ 牛、馬表情有什麼不同?它們分別代表了什麼?
a、馬的嘶鳴象徵什麼?——痛苦的人民
(馬——仰頭哀鳴、痛苦——畫家曾公開表示馬在這里象徵著人民)
b、牛頭代表什麼?用恰當詞語描繪它的表情。
(牛——面無表情、齜牙咧嘴、冷漠——象徵法西斯的殘暴與邪惡)
c、問:為什麼把象徵法西斯的牛畫在畫面中?畫家想突出什麼?
(對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與兇殘)
3、學生質疑:
對《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你還有什麼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
4、教師質疑:
① 畫面中的這些形象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為什麼要這樣表現?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動觀眾)
② 作者採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畫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誇張、變形、象徵、對比、立體主義)
出示放大的人頭、馬頭、牛頭,分析比較。
與真人、真馬、真牛比較,有何不同?——誇張、變形
人頭、馬頭、牛頭僅僅代表3個形象么?——象徵意義
課件演示畢加索作品中的人頭是怎麼畫出來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產生於法國,是將物體多個角度的不同視象,重新組建在畫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形象的各個角度,這是一種新的造型方式。畢加索是其重要的創始人;1907年《亞威農少女》就是立體派的開端。例如在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一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
5、再次談感受。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對於《格爾尼卡》大家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果現在讓我們再來欣賞這幅畫,你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慘、痛苦、死亡、恐懼……)
6、故事激趣——機動
① 導語:畢加索是一位世界聞名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不光我們大家喜歡,就連那些德國法西斯們也是愛不釋手。
② 講述小故事:二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卻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製品。一位德國軍官指著這幅畫問畢家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麵色嚴峻地說:「不!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③ 師:為什麼畢加索說「這是你們的傑作」?——其實一切盡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爾尼卡》中的人間悲劇。
7、小結:
控拆戰爭的暴行給人們帶來災難,《格爾尼卡》這幅作品無疑是成功的,作者畢加索採用破碎、誇張、變形、象徵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構圖、對比度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慨與抗議,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五、自主表現(7分鍾)
1、思考:對比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創作方法,你覺得上課之前,你創作的徒手畫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機動
2、練習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請你以「戰爭之罪」為主題,嘗試用立體主義、變形、誇張、象徵和寓意等手法來創作一幅關於控訴戰爭罪惡、支持和平的畫。(可在前一幅畫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再創作)
② 不要只表現殘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現在畫面上。
六、展示評價(2分鍾)
1、說一說創作心得(2-3個創意比較好的作品)。
2、評一評:哪一幅畫的最有意思?評出「最佳創意獎」。
評價建議:
① 作品是否是否圍繞主題,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創意,表現了自己的感受。
③ 畫面有何優點?你有什麼建議?
六、歸納總結(1分鍾)
同學們,真正的藝術,從來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戰爭是可怕的,我們需要和平,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課外延伸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好好欣賞這幅《格爾尼卡》,來更深入地體會作品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憾。——機動
附:問題解惑:
問題1:《格爾尼卡》一畫現存於何處?(現保存在馬德里,索菲婭王後博物館)
問題2:格爾尼卡小鎮現在怎麼樣了?(現有人口1.5萬。20世紀90年代末,格爾尼卡被國際旅遊界納入地球上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人文景觀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間天堂」之列。)
問題3:現在德國人對他們在格爾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麼樣的態度?(德國沒有忘記那場悲劇。1997年時值格爾尼卡被炸60周年之際,德國駐西班牙大使專程前往格爾尼卡,代表總統就德國空軍當年轟炸格爾尼卡表示「認罪」,並請求「寬恕」。)
⑧ 奔馬圖、蒙娜麗莎、格爾尼卡的欣賞
《奔馬圖》這件作品是畫家徐悲鴻在1948年贈給史學家鄧蜀生的禮物,「徐悲鴻的《奔馬圖》作於1948年初冬,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三大戰役,傅作義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提議,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背景:徐悲鴻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籌備建立『一二七藝術學會』,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歷史時刻。《奔馬圖》即為畫贈當時北平新華總社記者、後來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中國的美國史研究第一人鄧蜀生先生的」。據介紹,《奔馬圖》的落款處,還題寫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樣。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徐悲鴻一生所畫奔馬圖非常多,比較有名的是右圖這幅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藝術特色: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代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的麗莎·喬宮多的肖像畫。它的擁有者法國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供公眾欣賞。另外,《蒙娜麗莎》也有同名電影,同名歌曲以及同名劇本。
作品簡介:【名稱】《蒙娜麗莎》又名《永恆的微笑》Mona Lisa 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作者】列奧納多·達·芬奇(義大利) 【類型】油畫(畫板) 【尺寸】77X53cm 【收藏】現藏世界上最大的法國美術館:盧浮宮
作品欣賞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另外蒙娜麗莎的眉毛因化學反應而不見了,背景曾有藍天。據考證,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油畫《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是表現戰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抗議。畢加索他那潛在的變現主義再次迸發出來,線條扭曲著,膨脹著,激情在奔騰馳騁,這便是《格爾尼卡》。
創作背景: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加索,1881年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圖畫教師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後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一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畢加索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義憤填膺,放棄了原本創作的一幅作品
漫畫格爾尼卡(10張),轉而用六周時間就將此畫完成。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採取象徵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為20世紀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作品。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郁、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面對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反應,格爾尼卡被法西斯空軍轟炸,就是給了藝術家們一道無聲的考題。有沒有慈悲的情懷,就是能不能觸動心靈創作的前提。畢加索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託,正准備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消息傳來,畢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爾尼卡被轟炸為題材,依他所想來為西班牙館作畫,將法西斯慘無人道的罪行徹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藝術的創作者,是必須悟透藝術真諦的。就像中國漫畫家豐子愷所說的: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國軍人來此參觀,畢加索發給他們每人一幅《格爾尼卡》的復製品。一名軍官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戰爭結束後,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後第一次美展,並於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後,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加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畫作賞析: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殘暴,代表的是兇殘的德國和法西斯,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著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右邊,一個從樓上跳下來的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在他後面,是熊熊的火焰。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零亂的肢體從各個角度訴說著當時德國法西斯人性的殘忍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這幅畫中給人印象深刻的「點燈眼」、和「比目牛」成為日後畢加索的代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