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一部法國二戰喜劇黑白電影
是不是劉別謙版的《你逃我也逃/生死大逃亡》,英文名是「To be or not to be」,黑白片,後來梅爾布魯克斯又翻拍了一部彩色的版本。
德國導演大師劉別謙著名喜劇。該片講述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淪陷期間,一群舞台演員和納粹鬥智斗勇,防止一個間諜把有關波蘭的重要情報送到德國,保護了華沙地下抵抗組織,並且從納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脫。劇中情節緊湊,笑料恆聲,雖然年代已久,但看起來依然樂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脫險》。 經典黑色喜劇,很多地方比卓別林的《大獨裁者》更加優秀,故事情節緊緊相扣,緊張刺激並且妙趣橫生。開場戲乃公認的銀幕經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詞,是男主角夢寐以求表演的內容。影片表達了Lubitsch對二戰前生活的留戀和對戰爭的控訴。雖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爭議,本片最後還是和1939年的《妮諾基卡》被視為是劉別謙最好的電影。1983年重拍。
二戰喜劇太多了,經典的有讓保羅貝爾蒙多的《王中王》《劫後黃金夢》;
巴斯特.基頓的《義大利式戰爭》;
布爾維爾的《大西洋壁壘》《暗度陳倉》;
保羅紐曼的《哈利的秘密戰爭》;
還有《深入敵後搞搞震1~3》。。。。。。
② 請問哪裡有《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1942》中文配音這部電影下載呀!
電騾下載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7/03/30/0000145010.html
◎譯 名 你逃我也逃
◎片 名 To Be or Not to Be
◎年 代 1942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喜劇/劇情/戰爭
◎IMDB評分 7.9/10 (5,424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446/
◎片 長 99 Min
◎導 演 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主 演 Carole Lombard .... Maria Tura
Jack Benny .... Joseph Tura
Robert Stack .... Lt. Stanislav Sobinski
Felix Bressart .... Greenberg
Lionel Atwill .... Rawitch
Stanley Ridges .... Prof. Alexander Siletsky
Sig Ruman .... Col. Ehrhardt
◎簡 介
德國導演大師劉別謙著名喜劇。本片講述二此世界大戰波蘭淪陷期間,一群舞台演員和納粹鬥智斗勇,防止一個間諜把有關波蘭的重要情報送到德國,保護了華沙地下抵抗組織,並且從納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脫。劇中情節緊湊,笑料恆聲,雖然年代已久,但看起來依然樂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脫險》。
經典黑色喜劇,很多地方比卓別林的《打獨裁者》更加優秀,故事情節緊緊相扣,緊張刺激並且妙趣橫生。開場戲乃公認的銀幕經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詞,是男主角夢寐以求表演的內容。影片表達了Lubitsch對二戰前生活的留戀和對戰爭的控訴。雖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爭議,本片最後還是和1939年的《妮諾基卡》被視為是劉別謙最好的電影。1983年重拍,重拍版曾經在中央台放映過,不過時過境遷,效果一般。
★主要獎項:
1943年提名奧斯卡獎 最佳音樂-音樂片/喜劇片配樂
美國百部最佳喜劇片排名49位
③ 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劇情需要了解什麼
故事發生在2、30年代的歐洲,一位傳奇的酒店大堂經理與他年輕的門生意外捲入家族遺產之爭。
隨著一幅名畫的藏與追,經歷了愛情、兇殺、越獄以及戰爭的考驗,最終將這些經歷和財富留給了一位作家。而該片正是導演向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致敬的作品。導演表示盡管故事跟茨威格的書作沒有必然聯系,可影片追尋的,正是小說《昨日的世界》里那種獨特的東歐氛圍,舊歐洲情懷。
導演和攝影師羅伯特·約曼還用不同的畫面比例拍攝不同的年代。六十年代使用16:9寬熒幕,三十年代用當時盛行的1.37:1的標准比例,八十年代則使用1.85:1學院寬銀幕拍攝。
比例的轉換,帶來對三個時代直觀的不同感受。在占篇幅最大的三十年代,畫面縱橫感更強,空間更舒展,人物在其中游刃有餘。三個時代,三個敘事人,層層倒敘,頭尾相接
④ 推薦幾部不老但是很經典的喜劇片
2008美國動作喜劇電影《In Bruges 殺手沒有假期》
美國喜劇影片《老友有錢》
美國喜劇電影*家有仙妻
[喜劇影片]美國派3處男有喜
更多到這里看看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3%C0%B9%FA%CF%B2%BE%E7%B5%E7%D3%B0
最後安全》(1923年)
哈羅德·洛伊德是典型的精力充沛的美國人,為了讓女友相信自己是大城市裡事業最成功的人士,他什麼都肯做。至於冒著生命危險爬上高高鍾樓,吊在即將斷裂的時針上,只不過是這部以「蔑視死亡」為目的的經典鬧劇中無數令人愉快的瞬間之一。該片也是上榜電影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淘金記》(1925年)
流浪漢受在「淘金熱」的帶動決意采礦,最終卻落得只能吃皮鞋果腹的天地。這也是卓別林默片時代最瘋狂、最具創造性的傑作。
《將軍號》(1927年)
「膽小鬼」巴斯特·基頓人生有兩大至愛——女友和火車。為了兩者得兼,他不得不以身犯險。這部被公認為默片時代最偉大喜劇之一的影片絕不是什麼勵志愛情片。它透過完美的敘事與精彩的場面調度,反諷了所謂「英雄事跡」。在利用大型交通工具作為喜劇視覺「包袱」方面,影片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為未來包括成龍擅長的動作喜劇路線奠定了基礎。
《一夜風流》(1934年)
弗蘭克·卡普拉-羅伯特·里斯金組合為後世「神經喜劇」這一流派樹立了模板:荒唐、莽撞的富家小姐離家出走、老實巴交的悶包男主角不解風情,貌似無厘頭然而又明顯另有諷刺當下的玄機。看過影片的人倒不一定會被克拉克·蓋博和克勞黛特·科爾伯特逗笑,但一定深感親切,並且喜歡得要命。
《育嬰奇譚》(1938年)
一隻美洲豹「寶寶」、一塊恐龍骨化石,以及凱瑟琳·赫本與加里·格蘭特之間激情的化學反應,這些足以讓這部「神經喜劇」化腐朽為神奇。這對男女明星搭檔在《費城故事》里的表現也許更浪漫些,但在《育嬰奇譚》里肯定是最滑稽的。
《鴨羹》(1933年)
《歌聲儷影》(1935年)
《我的高德弗里》(1936年)
《春閨風月》(1937年)
《你逃我也逃》(1942年)
在波蘭淪陷期間與劇團成員一起同納粹官兵鬥智斗勇「社交女王」這一形象是卡洛爾·隆巴德最後的獻禮,也許還是她最傑出的銀幕形象。劉別謙執導並親自出演的這部電影高雅優美、非常人性、雅俗共賞,並且令人捧腹,開創了「高雅喜劇」這一流派。
《女友禮拜五》(1940年)
《脫線大王》(1940年)
《銀行妙探》(1940年)
《摩洛哥之路》(1942年)
《摩根河的奇跡》(1944年)
《賊博士》(1955年)
《曼哈頓的大人物》(1958年)
《熱情似火》(1959年)
《奇愛博士》(1964年)
庫布里克這部黑暗且高深莫測的諷刺電影,講的是狂熱好戰分子代表人物康格少校如何引發和末日的故事,彼得·塞勒斯在片中一人分飾三個有機會阻止轟炸行為、改變世界命運的角色——英國空軍將領、軟弱的美國傀儡總統,以及片名中所指的那名德國科學家。這部電影充分詮釋了何為「冷戰喜劇」的巔峰之作。
《黑夜怪槍》(1964年)
烏龍探長粉紅豹系列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受大眾歡迎的偵探喜劇。作為該系列第一集,本片堪稱彼得·塞勒斯的獨角戲。
《公寓春光》(1960年)
《製作人》(1968年)
《風流醫生俏護士》(1970年)
被搬上電視熒屏一拍就是11季之後,也許人們已經很難想起羅伯特·奧特曼原先的大銀幕版本是多麼令人吃驚且具顛覆性了。影片龐大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其挑戰權威的態度則如清風一般令人愉悅,而跟其他大多數直白的喜劇片相比,這部電影則更趨邊緣化。
《安妮·霍爾》(1977年)
從這時起,伍迪·艾倫正式與自己「早期的滑稽路線」告別。他精心打造了一部有關紐約神經質分子之間離奇愛情故事的電影。誰能想像一個有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傳播學者)參演的故事竟能如此好玩?(當然,據說伍迪·艾倫構思那個在影院門口出現糾正喋喋不休的「演講者」錯誤的角色時,首選倒不是麥克盧漢,是費里尼不想去美國拍這么一段戲,布努埃爾也不願意,於是才請了麥克盧漢。)
《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年)
《灼熱的馬鞍》(1974年)
《新科學怪人》(1974年)
《巨蟒和聖杯》(1979年)
《陽光小子》(1975年)
《動物屋》(1978年)
《上錯天堂投錯胎》(1978年)
《妙親家與俏冤家》(1979年)
《大笨蛋》(1979年)
《空前絕後滿天飛》(1980年)
提問:如果讓你把一個愛唱歌的修女、一個狂愛說話的瘦小白種女人、阿布杜·賈巴爾和飛行恐懼症組合在一起,你會得出什麼答案?回答:一部由萊斯利·尼爾森主演、如今滿大街「饅頭」都得叫它一聲「爺爺」的電影!
《一條名叫旺達的魚》(1988年)
英式鬧劇小品與美式粗劣笑話結合在一起反而產生了「升華」效果。提到以荒誕和意外為精髓的黑色喜劇,該片絕對是集大成之作。這部盜賊題材經-經-經-經典……喜-喜-喜-喜劇圍繞一夥搶劫犯以及一系列鉤心斗角與歪打正著展開,片中獨特的「義大利語」,你再也沒機會在別處聽到了!
《瘋狂高爾夫》(1980年)
《傻妹從軍》(1980年)
《金色年華》(1982年)
《你整我,我整你》(1983年)
《假期歷險記》(1983年)
《搖滾萬萬歲》(1984年)
《土撥鼠日》(1993年)
從荒謬開始發展到溫馨結束,比爾·默里飾演了一個尖酸刻薄的氣象預報員。
《謀殺綠腳趾》(1998年)
這部電影在混合黑色電影與神經喜劇元素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名易怒的越戰老兵、幾個嚴重的懷疑論分子偵探,以及一起身份混淆的綁架案,科恩兄弟就這樣打造出了一部「老煙槍」版《梟巢喋血戰》。
《我為瑪麗狂》(1998年)
這部大大超值的「寶石」本質上只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本·斯蒂勒)重遇中學情人(卡梅倫·迪亞斯)後展開追求攻勢。在此過程中,他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吃盡苦頭,充分向我們演示了一個人的痛苦和恥辱到底可以變得多麼滑稽、好玩。
《王牌大賤諜》(1997年)
《青春年少》(1998年)
《愛犬大賽》(2000年)
《超級名模》(2001年)
《婚禮混混》(2005年)
《40歲的老處男》(2005年)
要下載直接去迅雷打出名字就行了..星爺的電影雖然你不要,但是我還是認為最經典
⑤ 如何評價《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作品
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它確實太歐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東說西說裝逼賣笑誤導群眾。扯犢子扯夠了,就該來點實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噴了人就難免被噴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個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聞道,死而無憾了。
整部電影除了向大師致敬就是在隱喻。如果說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就太膚淺了。其實這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的是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文藝片文藝的是歐洲文明衰落這一精神內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實不得不提到兩個人—— 瓦爾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簡歷就太長了,挑幾個簡單而至關重要的特點來說: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 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 《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有時候我們感嘆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東西,不能只怪作者和體制,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逼格就不夠,然後又不求甚解。就拿張馮二導來說,拍專業了你看不懂,沒票房,拍淺顯了你說人家低俗。不過噴歸噴,對姜文、陸川、寧浩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經學會了玩讓你一知半解的擦邊球。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以前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導人的,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可《布》和匈牙利實質上卻沒有一毛錢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還有旁證可以說明: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國制服,但是槍套,背帶,胸略,肩章卻是德式的,衛兵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上面搞個狐狸就純粹是賣萌了。而後來戰爭爆發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軍黨衛軍裝備,山型雙扣帽,帽徽是個II,現實里這個II是綉在德國國防軍中下級軍官的領章上的。佔領飯店以後,掛巨幅國旗,帶袖章,只有納粹有這個習慣,電影上旗幟和袖章是ZZ圖案,納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卐都是雙閃電,那麼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隱喻雙閃電么?導演明明可以直接掛出卐字旗,卻不這樣做,明明可以寫《維也納大飯店》或《貝希斯特加登大飯店》,卻要轉移到布達佩斯去,這就是欲蓋彌彰。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受金發,年長,敏感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說,他自己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一副給古斯塔夫引來殺身之禍的價值連城的名畫。這幅畫是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靠他細致入微,體貼熱心的服務勞動所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慾望之果,禁果,而在歐洲語言中,也有勞動回報的意思。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而此時此刻,死者的兒子,家人站出來了,一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很多天才發現畫已經丟失了的實用主義者,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殺證人,但是對遺產卻又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人,他想佔有祖先的所有遺產,但是卻完全沒有繼承到其精髓,同時撕毀停戰條約,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
偷到這幅畫以後,在列車上,古斯塔夫曾對Zero說,我要死在這幅畫下面,你看得出來我和畫上那個男孩多像么? 這不是玩笑,而是導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猶太人,而蘋果就是他應該繼承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分秒之後,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出猶太民族太過於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的排擠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鑰匙結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個電話,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業者就第一時間,不惜代價,義無反顧的來幫他。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薔薇十字結社、郇山隱修會等,都是秘密結社,都是分布甚廣,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內部成員之間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這一章即是描寫茨威格被納粹迫害逃難途中受到同胞接濟和幫助,也是描述猶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電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納粹叫板了一生,何嘗不希望勇敢的站出來和他們抗爭到底。但是現實里他沒有勇氣這樣做。而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有傳承人,見證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這個種子保護和延續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後,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個牛高馬大,少言寡語,出手殘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男人,其戲劇形象就像弗蘭克斯坦(科學怪人),或者《007》裡面的鋼牙。他的戲就只有一個內容——追殺,殺人不見血。直到最後雪橇追車一幕,才讓人想起點什麼,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以幾乎是軍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愚忠,恐怖,執行命令不動腦子,就是德國軍隊的寫照,尤其是黨衛軍的寫照。
懸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說到:「你這個可悲的怪胎」,「毛瑟槍咔塔上膛,軍官歡喜呼喊」 這就是在說德國軍人了,要不然他怎麼不說中正式、柯爾特或王八大蓋咔塔上膛?
最後一章酒店裡的槍戰簡直就讓人忍俊不禁了,從每個人的出場順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隱喻,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看見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後給了個正面鏡頭,迪米特里身穿黑色風衣,手腕上別著雙閃電袖章,以一個很囂張的姿態吼道:「蘋果男孩」在哪裡?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幾年時候的叫囂?然後古斯塔夫來了句:「管你屁事。"於是迪米特里說我要把你打個希巴爛。他從腳底掏出一支槍,此時對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給特寫,強調這是一把PPK。卡爾·瓦爾特兵工廠的PPK(卡爾·畢而瑟)是二戰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此型手槍大量秘密配發。
接下來就是武器博覽會了,一個武器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1冒出來一個人,探頭觀望,此時他拿的槍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生:」放下你的武器!「 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然後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說就站在他身後和他一起開槍。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後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亦出口過給蔣中正以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在西班牙內戰中也大量使用。這三個人之間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寡不敵眾對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權以及法西斯政權。他們的槍聲很快迎來了三個大傢伙——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一個人端著一把誇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先出來的是槍,然後才是人,他並沒有開槍,而是站在那裡觀望。這明顯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如果一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麼注意他的鬍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性感的鬍子。
然後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二戰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和美國。二戰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美軍沒參戰以前使用的是英菲爾德,參戰以後研發了柯爾特M1911。還是看鬍子,參考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傢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主要在一站被美國大量進口,但是作為跟班,義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個人拿著不同的槍在走廊里對射,導演肯定是別有用意的。
該片的結構分析,也不是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者亂入結構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樂一樣,這個結構具有極強的中、東歐洲風格,因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這種影響。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結構。
開篇出字幕,特別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盡量接近故事發生的年代,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影片開始,一個抱著書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結尾也以此收尾,這是套在第一層裡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發送者是寫書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作家開始講故事,講一個他親赴故事發生地點,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後以作家自述結尾,這是第三層,是作家親自口授自身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寫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或者自述、自傳,但是不同於第二個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這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這一層也可以和上一層合並。
然後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講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在酒店乘電梯離開回房間為結尾。這是比較核心的一層,是Zero和作家面對面,親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經歷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Zero的評價和內心語言,也算是參與到了故事的加工過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敘述的內容,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自經歷,一同用生命書寫的故事。
一層套一層,都給出了完整的開始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是原理不變。直到最後電影院亮燈,觀眾離席,這一層敘事,才像洋蔥切面一樣完整再現,導演的講述才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異常強大,然而,除了伏地魔先生的戲份多一點點,像裘德洛這樣的帥哥,還有法國老戲骨,也就是各出來晃了不到十多分鍾。
其實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再安排四層空間,無數大腕來演繹?這就是在向傳統講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廣播電視傳媒對傳統講故事的技術是一種極大的沖擊。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讀者能帖子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無法讓我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反而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因此文藝創作人員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簡潔明快了,就盡量不搞復雜,觀眾也沒那個耐性,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量已經超越長鏡頭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繚亂高大上的音畫,才滿足得了觀眾的胃口了,而這就好比飲鴆止渴,閥值調高了,技術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沒有了靈魂,只有靠技術來包裝,電影院就難以再座得滿了。然而本劇導演卻不厭其煩的耗費那麼多膠片,使用那麼多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即是在勇敢地緬懷我們已經丟失的傳統和習慣。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很難滿足於咖啡和下午茶,導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後再坐下來好好講這個故事。不過大腕們參演哪怕是一分鍾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師才看得到這樣大師級著作的潛力,哪怕獎杯難分,只要為其獻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師對話,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裡,作家講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里,門童對作家八卦Zero的傳說;在清zheng風格明顯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廳吃甜點的餐桌上,老Zero對作家講自己的傳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對Zero講自己的經歷;在作家的紀念碑前,少女拿著小說緬懷......每一次講述,都脫離不開一個密切配合的環境,以及講故事、聽故事的人的親身參與,這,就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真諦。然而電影也表現出了講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參與和經歷故事;作家是親臨酒店,從Zero口中繼承故事;女讀者只能通過書本腦補故事;而我們只有依賴電影驚鴻一瞥了。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即使是用鏡頭語言,他也可以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經做不到這么好了。
我們見多識廣,有靈氣,有腦子的觀眾之所以會跨越時代和文化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就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
2014, 此劇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這樣。小說,劇本,表演,場景,色調,音樂,無以倫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麗》、《東方快車謀殺案》、《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嗨,我的元首》、《大都會》、《弗蘭克斯坦》、《大獨裁者》等無數經典氣質的不朽神作!
⑥ 《你逃我也逃》算不算劉別謙帶給我們的一場電影盛宴
影片沒有血淋淋的場面,沒有負傷士兵飽含辛酸的目光,卻在大段大段喜劇之間隱隱的出現一些令人沉默的場景。這或許就是劉別謙的選擇,以喜劇的方式表達戰爭,用一顆熱忱的心講述著故事,而這種熱忱會讓人感到喜劇之下隱含的嘲笑和憤怒。這或許就是喜劇的最高境界,歡笑之後留給人的不僅僅是充滿了快感的回憶,還有一種堅定的信念,一種執著的價值觀念。劉別謙的電影很典型,很有劉別謙的風格,無論是這部《你逃我也逃》還是《街角的商店》亦或是他的其他電影,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同一個事實,這個導演很會說故事。劉別謙的電影不艱澀,不隱晦,而是用台詞很直白的展示給我們看,什麼叫做妙筆生花;用演員告訴我們什麼才叫黃金時代;用自己本尊告訴我們什麼才是電影大師,不是那喃喃自語不是不可親近,而是讓觀眾很本能的愛得死心塌地。就像特呂弗說的一樣,劉別謙是一位真正的王子。縱使現代電影技術再怎麼進步,事實是近十幾年來,沒有幾部電影可以和劉別謙的,卡普拉的喜劇相提並論,絕對一點說,是沒有一部。是的,電影是需要不斷發展的,但好的電影的基本需要是不會變的,表演,劇本,指導,這些不是隨隨便便或是滿心敷衍就可以磨得出來的,可惜的是現在很多的電影並不在乎也不想在乎。
⑦ 有什麼好看的美國,電影
個人覺得這些電影多好看的:《我是山姆》《母女情深》《美麗心靈》《幫助》《綠色奇跡》《碧海藍天》《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贖》《戀戀筆記本》《初戀的回憶》《鋼琴課》《1990》《走出非洲》《廊橋遺夢》《英國病人》《人鬼情未了》《初戀50次》《if only》《one day》《諾丁山》《暮光之城》系列《天使之城》《Dear John》《費城故事》《馬語者》《電子情書》《低俗小說》《大魚》《後人》《蝴蝶效應1,2》《假結婚》《1990》《飛越瘋人院》《金色池塘》《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七磅》《當幸福來敲門》《蒂凡尼的早餐》《美國麗人》《畢業生》《弱點》
充滿小清新的電影:《怦然心動》《雲中漫步》《野孩子》《瓶中信》《甜蜜十一月》《閏年》
⑧ 求電影《生存還是毀滅》
◎譯 名 你逃我也逃
◎片 名 To Be or Not to Be
◎年 代 1942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喜劇/劇情/戰爭
◎語 言 英語
◎IMDB評分 7.9/10 (5,424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446/
◎片 長 99 Min
◎導 演 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主 演 Carole Lombard .... Maria Tura
Jack Benny .... Joseph Tura
Robert Stack .... Lt. Stanislav Sobinski
Felix Bressart .... Greenberg
Lionel Atwill .... Rawitch
Stanley Ridges .... Prof. Alexander Siletsky
Sig Ruman .... Col. Ehrhardt
◎簡 介
德國導演大師劉別謙著名喜劇。本片講述二此世界大戰波蘭淪陷期間,一群舞台演員和納粹鬥智斗勇,防止一個間諜把有關波蘭的重要情報送到德國,保護了華沙地下抵抗組織,並且從納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脫。劇中情節緊湊,笑料恆聲,雖然年代已久,但看起來依然樂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脫險》。
經典黑色喜劇,很多地方比卓別林的《打獨裁者》更加優秀,故事情節緊緊相扣,緊張刺激並且妙趣橫生。開場戲乃公認的銀幕經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詞,是男主角夢寐以求表演的內容。影片表達了Lubitsch對二戰前生活的留戀和對戰爭的控訴。雖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爭議,本片最後還是和1939年的《妮諾基卡》被視為是劉別謙最好的電影。1983年重拍,重拍版曾經在中央台放映過,不過時過境遷,效果一般。
★主要獎項:
1943年提名奧斯卡獎 最佳音樂-音樂片/喜劇片配樂
美國百部最佳喜劇片排名49位
電騾下載地址見參考資料里的地址.
⑨ 你逃我也逃的導演介紹
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美國的大製片廠制度建立以後,電影的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巨大的利潤吸引了大量投資,同時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家,Ernst Lubitsch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優秀的一個。
生卒
1892年1月28日出生於柏林——1947年11月30日因心臟病卒於好萊塢
在劉別謙的葬禮上,比利?懷爾德感傷地說:「不會再有另一個劉別謙了。」
而威廉?惠勒則在劉別謙的葬禮上回應:「更糟的是,不會再有劉別謙的電影了。」
希區柯克說:Lubitsch是一個純粹為電影而生的人。
卓別林說:Lubitsch能以高雅的方式表達性的優美和幽默。
奧遜。威爾斯說:Lubitsch是一個巨人,他的才能和獨創性令人驚嘆。
1、劉別謙是活躍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大師,一生共拍攝了近50部電影。
2、美國國會圖書館電影收藏處共收藏了他的四部電影,分別是:《天堂陷阱》《妮諾契卡》《你逃我也逃》《小店鴛鴦》。
3、3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1947年獲得終身成就獎,不久因突發心臟病去世。
4、最佳德國喜劇獎定名為「劉別謙獎」。
經歷
1、1916年Lubitsch第一次執導影片。
2、20年代Lubitsch在德國時已經名滿全球,以風格優雅的大部頭歷史劇著稱。
3、1922年,應當時得令的演員「美國甜心」瑪麗?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邀請,到美國拍攝為她度身定造的歷史片。但兩人的合作並不愉快,只拍了一部片便分道揚鑣。
4、此後Lubitsch跟華納兄弟公司簽約,拍了五部影片,專心炮製他在德國只能稍為涉獵的都市喜劇。這個時期得作品都是默片。
5、Lubitsch離開華納加盟派拉蒙,開始拍有聲電影。派拉蒙在好萊塢片廠中最具歐洲特色,很多工作人員都是歐洲大陸移民。公司總裁阿道夫?塞加自己也來自歐洲,對導演很信任,讓他們盡情發揮,劉別謙如雨得水。而劉別謙亦在一九三五年被指派為派拉蒙製片部經理,除了持續創作自己的作品外,也負責督導其它導演。
「劉別謙式觸動」(Lubitsch Touch)
製片公司的公關人員將Lubitsch電影的獨特風格特點歸納起來,定名為「劉別謙式觸動」。理解Lubitsch Touch,是欣賞Lubitsch電影的關鍵:
1、妙語連珠的、風趣的、迷人的、雅緻的、討人喜歡的、多變的、若無其事的、放肆的。劉別謙的氣質里帶著一種吊兒郎當的調侃,卻絕不酸刻,有一種剛好撓到你心裡癢癢的感覺。他用一種獨特的細膩的幽默感,敏銳的捕捉人們交鋒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一剎那,因此即使將每一個鏡頭分開來看,也顯得趣致盎然。當然,有趣之外,還隱隱約約有種東西,在打動你。
2、微妙的性挑逗。劉別謙這個名字同他的電影挺般配,帶著一種貌似矜持的幽默,骨子裡卻狡猾得像只老狐狸。劉別謙曾說過,「美國觀眾只有十二歲孩子的思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環境發生巨變,整個西方文明經過十九世紀的拘謹與道貌岸然,加上經濟愈加發達,所謂「飽暖思淫慾」,西方人開始放縱性慾。但美國是清教徒國家,一時間不能適應這種風氣。劉別謙精確地掌握了美國人的心理,將諷刺的主題鎖定在兩方面──性和金錢,30年代中期美國電檢制度的嚴格也不得不讓他的風格趨向於含蓄。為了不讓人們找到破綻,鏡頭里最多也就拉個小手親個小嘴,中國話稱之為「點到為止」,劉別謙將故事背景設在國外,如巴黎、維也納、布達佩斯等,或是一些神秘的小島,但這些依然可讓觀眾們(尤其是美國人)明顯地發現他的意圖——從中找到自己及周圍熟悉的美國人身上不太光彩的行徑、怪癖、缺點等等。但劉別謙並不是加以批判,而是以一種類似上帝的眼光寬容地看待這些缺點。
3、以某對象或小細節的畫面作為戲劇上的轉折,並以暗示慧黠、風趣或事實被揭露的詫異。以單一鏡頭或一短幕戲這種精簡、濃縮的方式來呈現全劇諷刺的主題。比如:門是劉氏特別喜愛使用的道具,有人將劉別謙定義為「門的導演」。其實他是利用門來增加喜劇感,以省略方法挑引觀眾的想像力。(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天堂陷阱》)
4、時常使用某種微妙的對位法——在片中最歡樂的時刻付上一股淡淡的哀愁;這種雅緻的風格看似不著邊際,但妙趣橫生,妙到言外有意。
故事
劉別謙電影的主人公們大多是俊男美女,或是風度翩翩,或是優雅動人,極具欺騙性,他們一邊鶯聲燕語的好不動聽,一邊私下裡你來我往暗中叫勁——當然,表面上看來,還是一派的彬彬有禮、優雅高貴。劉別謙也總是不失時機的主角們找些小麻煩,等到他們一個個都露出焦頭爛額的可愛模樣,事情也看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才「好心」的冒出來,游刃有餘的將自己一手導演的團團亂麻的輕易化解開,乾凈漂亮得不帶一點泥水。於是大家各安其位,一個故事又歡天喜地,皆大歡喜。
影響
1、眼下知道Lubitsch的人不多了,30年代,不知有多少人沉迷於Lubitsch的電影。包括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最崇拜的導演也是Lubitsch。
2、劉別謙雖然來自於德國,卻開創了非常美國化的喜劇片、愛情片、歌舞片風格;美國後來的「神經喜劇」也受他的影響。
3、劉別謙電影被很多人效法,卻沒有人能夠真正模仿出他的味道;
4、劉別謙的電影很早被引入中國,因為很受歡迎,人們給他起了一個非常中國化的名字:劉別謙。中國人甚至直接改編了幾部劉別謙電影。
⑩ 求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
《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
◎譯 名 你逃我也逃
◎片 名 To Be or Not to Be
◎年 代 1942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喜劇/劇情/戰爭
◎語 言 英語
◎IMDB評分 7.9/10 (5,424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446/
◎片 長 99 Min
◎導 演 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主 演 Carole Lombard .... Maria Tura
Jack Benny .... Joseph Tura
Robert Stack .... Lt. Stanislav Sobinski
Felix Bressart .... Greenberg
Lionel Atwill .... Rawitch
Stanley Ridges .... Prof. Alexander Siletsky
Sig Ruman .... Col. Ehrhardt
簡介:
德國導演大師劉別謙著名喜劇。本片講述二此世界大戰波蘭淪陷期間,一群舞台演員和納粹鬥智斗勇,防止一個間諜把有關波蘭的重要情報送到德國,保護了華沙地下抵抗組織,並且從納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脫。劇中情節緊湊,笑料恆聲,雖然年代已久,但看起來依然樂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脫險》。
經典黑色喜劇,很多地方比卓別林的《打獨裁者》更加優秀,故事情節緊緊相扣,緊張刺激並且妙趣橫生。開場戲乃公認的銀幕經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詞,是男主角夢寐以求表演的內容。影片表達了Lubitsch對二戰前生活的留戀和對戰爭的控訴。雖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爭議,本片最後還是和1939年的《妮諾基卡》被視為是劉別謙最好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