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是因為「好看的電影」往往有討好觀眾的傾向,就我不是葯神來說,雖然標榜是現實主義題材,但其實對現實的挖掘並不深入,片中好多情節點的處理方式都是偏向娛樂主義,沒有個人風格,所以觀眾看起來有淚有笑。
一是作品本身的主題旋律以及反應的價值觀。過於深邃往往得不到大眾的青睞,過於膚淺只會讓人一笑過後各種吐槽,這個標准不好界定。二是作品題材。現在的影視多是體現英雄主義,不管是戰爭片,科幻片,愛情,動漫等等,如果題材選的不對路子,只會適得其反。讓觀眾覺得編劇把大夥發你傻子玩,好比最近比較火的抗日神劇,固然弘揚傳承老一輩的精神有必要,但不能無休止的挑戰觀眾的視覺神經,搞得比武俠片還玄乎。三是外部環境。大家應該知道。編劇嗯粗製濫造,選角的成本壓縮,沒有好劇本,沒有靠戲骨的演技和職業操守。作品本是沒有了邏輯性,完全靠鮮肉吸粉,自然好不起來。
2. 有沒有哪些別人跟你說是爛片,你自己卻覺得很好看的電影
《星際特工》,特效可以說是很震撼了,基於原漫畫的巨大腦洞和特效團隊的完美還原,包括整部電影的配色和布景,個人認為在畫面上的觀感是近幾年看過的大製作里最棒的一部。
男女主顏值能打,對手戲很自然很舒服,日常拌嘴滿滿的cp 感,導演拋的梗都能get 到,蕾哈娜的出場超級驚艷,吳亦凡雖然打醬油,但是氣場兩米八啊
還有《摯愛梵高》這部電影,雖然評分不低 甚至很高 但是周圍人看了有好多都在吐槽qwq。。。梵高首先是我最喜歡的畫家 然後這部電影表現的也很不錯 對於梵高這個人的畫和他的一生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而自己感受到的再深的喜歡、感動、震撼和感慨等等 也只能留給自己 正如裡面的一句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
3. 有哪些電影你感覺不太好看,卻被公認為「好片」
其實我覺得評分高的電影,自然有其出彩之處,尤其是公認為好片的電影,必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一部電影拍得好還是不好,在專業角度看,是有客觀標準的。但是一個人「覺得」好不好看,喜不喜歡真的就是很主觀的事情。
還有那個《阿甘正傳》,也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只是說沒有引起我的共鳴。沒有讓我覺得這部劇好的不得了。說實話,這部電影我看了至少四遍,還都是學校放映的,可能是想讓我們有一些共鳴,然後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的拼搏前進吧。當然要感謝學校的良苦用心,只是每個人感受不同罷了。
4. 誰說原創電影不好看的,《莫斯科行動》才是最精彩的
莫斯科行動
國家:俄羅斯
導演:瓦季姆·施梅列夫(Vadim Shmelev)
主演:安德烈·馬斯連基(Andrei Merzlikin),
影片由執導過《密碼疑雲》的大導演VADIM SHMELEV擔綱,主要講述了一段莫斯科反恐小組在48小時內成功排除一樁特大險情的故事。為了對付莫斯科日益猖獗的犯罪率,因而向老友拉薩校長(喬治蓋尼斯)求助;於是老校長派出機關嘴瓊斯、硬漢警官塔克貝瑞、波霸葛拉罕、以及哈里斯隊長等人前往莫斯科,教教俄國人如何打擊犯罪!
5. 怎麼評價一部電影好不好看
首先決定一部電影好不好看的第一標準是:「評論量」;第二才是「評分」。下面我來解釋為什麼這樣排序。
因為啊我們大家看電影總是先看它的評分。認為評分高的一定就好看。但是我要告訴你評分高的不一定就好看,而評論量多的就一定好看。記住上邊這句話。下面繼續講
舉個列子,我們隨便找兩部目前熱度比較高的電影。就拿《夏洛特煩勞》和《驢得水》這兩部片子來說吧!前者優酷評分8.2分,評論頁數1600多頁,後者優酷評分8.6,評論量1300頁,前者我連續看了十遍,給出了10分得滿分評價。後者我看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這部片子我只能給7分,不能再高了!有的電影劇情是不錯,但是一個主演就能完全毀掉這部片子;原因嘛....換個女主角也許會更好一些。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這兩部片子你們可以互相比較一下,《驢得水》比《夏洛特煩惱》的評分高了0.4分,不要小看這0.4分,中間可能隔了有幾百部電影。但是我們來看評論量,《驢得水》評論量是1300頁,《夏洛特煩惱》評論量1600頁,相差三百頁。問我那部好看?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夏洛特煩惱》比《驢得水》好看多了。如果同時看過這兩部電影的朋友都會覺得我說的沒錯,沒看過得也不要緊,有耐心的你可以回去看完再來回復這條帖子。那有人會問為什麼評分高的反而還沒評分低的好看呢?我告訴你:評分有可能是宣傳的時候找人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反正不能太看評分;但是評論量是不可能假的。難看的片子一般看到中途一半就不想看了,更不會去評論;即使看到了最後也懶得去為這爛片評論浪費時間。只有好片才是看到最後意猶未盡,久久不能離去,心中回味無窮,翻來翻去翻到下面,留下感慨萬千......
好了,今天這個話題就到這吧
再見!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留下評論相互交流
6. 說一說那些很有名,被奉為經典,但卻讓你感覺很不好看的電影
東成西就吧 網上評價很高 但是我這個年齡的卻看不出來其中的經典之處
7. 為什麼很多好電影就是有人說不好看
說實話,電影好不好看,只能看過才知道。
每個人對電影的需求不一樣,有人進電影院就是為了開心,所以一部惡搞的、能逗他笑的片子就是最好的,而對於想要寫一些影評的人來說,則是要從鏡頭,故事性,真實性,寓意,演員表演,甚至的政治偏向進行觀看,就這兩者來說,觀看《泰囧》必然得到兩種不同評價。
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如果對於現在大部分國產電影來說,以會個女朋友打發時間吃個爆米花來講,都是很適合的。
如果按照剛才提到的影評分析來說,基本上全軍覆沒。
把娛樂當成無下限的惡搞與低俗,把青春當成扭曲人格塑成法則,把商業當成明星明導的堆砌。
而營銷都是為了讓你做出進電影院的決定而做的,沒有參照意義。
8. 你們這些說電影不好看的什麼心理(無聲夜)影評
你們一直以來看到的電影都是被藝術化的,都是被偏離了現實很遠的,那些理想化,夢想化的東西出現在電影里,造成了你們覺得這部恐怖片也應該理想化一點
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末尾,女主麥蒂用她那不一樣的大腦開始思考的時候,我也在想,她怎麼不早點拿出來這個思維去思考呢?
那麼我再換個角度想一下。不要想這是個電影,就想這是個現實的犯罪場景。從麥蒂的角度思考,她遭遇過疾病,心理比一般人要強大,這是她敢於對抗殺人犯的前提,但是也只有這個條件了,除開這個疾病帶給她的影響,她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情感危機,做飯也不是很好,完完全全的普通人,如果她做飯的時候,做出來的味道是很好的,如果她寫的書很多人看,而不是僅僅只有鄰居的贊賞,如果她有一個完美的男朋友,那我相信,這部片子一開始就會進入高潮,各種智力,心力上的比拼,可惜不是,因為導演從各種角度告訴我們,她很普通,就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普通人。
影片開頭,鄰居借書准備回去的空檔,殺人犯解決了麥蒂的鄰居,速度展開很快,如果殺人犯之前遇到過聾啞人,可能他會一刀就解決掉,不會BB半天,可惜他沒遇到過,一個普通的女生,還是聾啞人,多好玩啊,這是給麥蒂反擊的機會,沒有這個心理,電影也不會存在。
之後麥蒂果然心裡怕的要死,心想怎麼辦,麥蒂是作家,心理展開也很快,但此時都被恐懼支配了,她一開始是軟弱的,寫下祈求的字樣,希望殺人犯離開,可惜殺人犯知道她的處境,不為所動,反而給出了宣言,我就是要玩你,直到你絕望,還在麥蒂面前放下了面具。
麥蒂也的確很絕望,她作為一個普通人,面對這個結局真的是很絕望,電線被掐,wifi還要密碼(我在這里笑了下),車子被捅了氣,無論是躲在樓梯底下,還是試圖跑出去,都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