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八要素指的是什麼
電影八要素:
1、鏡頭的密度。
2、劇情的復雜程度。
3、視聽沖擊。
4、畫面的美術效果。
5、配樂。
6、節奏。
7、演員的專業素養。
8、調動觀眾的情緒。
分析影片要素:
一、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覺形式的表述語言。 可以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
二、角度可分為:正面的拍攝角度 側面的拍攝角度,背面兒的拍攝角度,平視的拍攝角度。
三、運動指沿著攝像機拍攝方向接近被攝物的鏡頭。它包括推鏡頭、拉近頭、搖鏡頭、移鏡頭、跟鏡頭。
四、 色彩是視聽語言中一種重要的表意元素。
2.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基本要素:包括圖像(Video)、聲音(Audio)。圖像,即呈現在電影銀幕上的映像。它是具體、動態的景物形狀與顏色的影像,是攝影機拍攝下來,再通過放映機還原的一種幻像。圖像是電影的主要構成要素,具有生動、直觀、具體等特點,往往一個鏡頭就可以提供綜合多樣的視覺信息。聲音是電影表現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它是聲波還原的結果,是各種聲音信息的再現。聲音與圖像配合,向觀眾提供豐富的信息,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真實感。
3.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時間和空間是電影構成的兩個基本要素,「時間是電影運動的延續性,空間則是電影運動的廣延性」。對電影中時間和空間的組織與運用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特性和特殊表現手段,是最根本的電影思維方式之一。一、空間的外在節奏在電影中,運動和變化貫穿始終,不僅畫面內的形象在運動,而且畫面與畫面之間也在不停的運動變化著產生節奏。對於變化運動著的空間的安排、配置及運用,是電影思維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文學是敘事藝術,它的時間過程隨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移,但人物的形象、音容和運動過程只能靠讀者的聯想來感知;繪畫、雕塑和建築是造型藝術,具有空間的可視性,但它沒有流動感;戲劇與舞蹈的空間局限於舞台內,時間局限於場景內,其綜合性是不完整的。動畫電影的高度假定性,「使它可以在空間觀念上,超越現實論動畫影視藝術中的空間節奏中的物理空間和一般電影在空間的局限性」,在空間的安排、配置和運用以及對鏡頭畫面的變化等藝術處理方面擁有極大的自由,為動畫的結構方式和藝術表現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例如動畫片《三個和尚》中假定空間的運用:在空間上,該片吸取了中國畫的「寫意」表現方法,利用空白形成「虛境」,產生「像外像」,讓觀眾在頭腦中想像出人物所處的假想場景環境。如《三個和尚》其中的兩個鏡頭,雖然背景同樣都是空白的,但其中一幅畫面因為畫有兩只飛動的小鳥,從而使人產生的是天空的想像,一目瞭然是室外空間。而另一幅畫面因為燭台與神龕的存在,讓觀眾「看到」的卻是寺廟的殿堂。這種實際上不存在的空間假定,也是和動畫人物的假定性相一致的,使觀眾通過背景空間,了解了角色所處的位置。二、空間的內在節奏空間的內在節奏主要指電影藝術發展成果的綜合運用
4.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人物、內容(故事情節)、拍攝手法、受眾和傳播效果。
5. 在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的劃分情況是
在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的劃分情況是:中國電影被劃分為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和商業電影。
縱觀八零年代電影(這里指1980-1990間拍攝的片子),你會發現有一條清晰的主題線貫穿始終,那便是:反思、釋放、民主、自由;人文、市井、改革、希望。八十年代電影主要是釋放個體民主自由;展望與迎接改革開放。
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下,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的電影會有多麼強大的朝氣與顛覆性。當然,這種顛覆性與朝氣會被有形無形地反映到電影中去。中國商業電影發展的第二次浪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商業電影發展的自覺意識取代了早期的自發性。
中國電影的發展:
90年代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市場機制不僅帶來了經濟繁榮,而且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中國商業電影在這一時期迎來了發展機遇,獲得了合法性身份和制度性保障。
盡管此時國內電影市場低迷,國產電影競爭力不足,但是逐漸開放的國內電影市場通過「引進片」讓人們看到了電影發展的潛力與方向,引進的好萊塢大片讓商業電影觀念深入人心。
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源參與的商業電影製作增強了中國商業電影的市場競爭力,為新世紀中國商業大片的發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6.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一、拍攝前觀察環境
攝像前要先注意周邊的狀況,這樣在拍攝時就可以考慮哪些鏡頭可以選擇,哪些場面可以用什麼景色。另外,拍攝時可千萬不要大意。時刻不可忘記周邊或是身後的狀況,特別對背後的溝渠、馬路等要引起重視,不要腳踩空或來往車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二、拍攝清晰的搖鏡頭
搖鏡頭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的人體,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用搖攝的方式拍攝的畫面叫搖鏡頭。搖攝一般有上下搖攝和左右搖攝兩種方法。
三、拍攝清晰的移鏡頭
移攝是將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隨之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移動攝像的方法拍攝的畫面稱為移動鏡頭,簡稱移鏡頭。移動拍攝可以使用畫面框架始終處於運動之中,畫面內的物體不論是處於運動狀態還是靜止狀態,都會呈現出位置不斷移動的態勢。移攝一般分為前後移動拍攝、左右移動拍攝、弧形移動拍攝以及上下移動拍攝等幾種方法。
移攝特別要注意一下三點:(1)選擇合適的移動設備。(2)移動速度要慢。(3)移拍時盡量使用廣角鏡頭。
四、拍攝清晰的跟鏡頭
跟攝是攝像機始終跟隨運動的被攝主體一起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這種方式拍攝的畫面稱為跟鏡頭。跟鏡頭大致可以分為前跟、後跟、側跟三種情況。
在跟攝時跟上、追准被攝對象是跟鏡頭拍攝的基本要求。通常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相對穩定,而且景別也保持不變。這就要求在拍攝者與主體人物運動速度基本一致,這樣才能夠保證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相對穩定,既不會使主體人物移出畫面,也不會出現景別的變化。不管畫面中人物運動如何上下起伏、跳躍變化,跟鏡頭畫面應基本上是或平行、或垂直的直線性運動。因為鏡頭大幅度和次數過頻的上下跳動極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疲勞,而畫面的平穩運動是保證觀眾穩定觀看的先決條件。
五、拍攝清晰的變焦鏡頭
平時我們經常從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畫面,鏡頭對准一個廣闊和場景,漸漸地鏡頭推進,最後聚焦於某個細節,這種方法經常運用於花卉、燭光、小動物等細節的拍攝。
如果被攝物體或鏡頭運動變化很大,一次聚焦不能滿足要求,可採用跟點的方法完成鏡頭拍攝。保證鏡頭拍攝全過程畫面清晰。
運用變焦距鏡頭拍攝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對變焦距動點、動向和動速的控制。在運用變焦距拍攝時推拉的起動和落幅要果斷,猶豫和遲疑都會影響鏡頭運動的流暢甚至引起表現意圖的混亂。在整個拍攝過程當中應該注意攝像者要保持穩定,採用變焦拍攝的方法雖然看上去感覺比較簡單,不過只有通過經常反復地操作才能運用得熟悉,對於展示遠近變化的場景或者某種特定的氛圍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拍攝清晰的長焦鏡頭
一是要調准焦點。長焦距鏡頭的景深較小,特別是在物距較近,光圈口徑較大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在拍攝過程中焦點必須調准。這時您可以通過攝像機上的尋像器調整焦點的方法,將畫框中心對准被攝主體,用手調整焦點環,直至尋像器上形象最清晰時為止。如果焦點環上的數值與實際物距有誤差時,也以尋像器形象是否清晰為准。
二是要防止拍攝時的抖動。由於長焦距視場角窄,拍攝過程中攝像機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顫動都將會引起畫面的抖動。這種抖動不論是在固定鏡頭還是在運動鏡頭中都會干擾和影響觀眾對屏幕形象的觀看。我們在進行拍攝時,保持拍攝設備的穩定也是很必要的,這也是保持影像清晰的重要條件。畫面不穩定,令人的視線無法集中,往往覺得頭暈目眩。
7. 電影的基本語言是什麼
畫面。
電影的基本語言是畫面;電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聲音、畫面和運動。電影的結構是由鏡頭來完成的。
電影是低微的,因為它是所有藝術中最年輕的,它出身於一種不顯眼的、足以再現現實的機械化技術;因為極大部分觀眾都只把它當作一種娛樂,參加時無須任何禮儀,檢察機關、製片人、發行商、放映商可以隨心所欲地刪減影片。
由於它的演出條件是如此可憐,以致「連演制」竟允許觀眾先看結尾,後看開始,銀幕可以和影片的規格不符。因為電影比任何藝術都難取得批評的一致性,每個人都認為只要是針對電影,他就有權成為評判員。
從黑白走向彩色
在現在隨後一拍都是彩色影片的時代,想要黑白效果還需要濾鏡來調整,可在70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部由梅蘭芳主演的彩色電影《生死恨》開始拍攝,雖然有著顏色失真問題、畫質不清晰問題、聲畫不一致等問題,但還是於1949年3月上映了。
考慮到技術問題,直至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推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舞台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才引領彩色電影正式走入電影市場。隨後的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老兵新傳》、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都相繼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