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關於上帝的電影
上帝也瘋狂1-2、耶穌受難記、賓虛、黨同伐異、上帝之子耶穌基督、《 冒牌天神 》、《大力神》 、《俄底浦斯王》 、《諸神之戰》《波西傑克遜與神火之盜》等等
⑵ 找一個電影……
親說的是這個電影吧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譯 名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片 名 The Man From Earth
◎年 代 2007-07-28
◎國 家 美國
◎類 別 科幻
◎語 言 英語
◎片 長 87 Mins
◎導 演 Richard Schenkman
◎主 演 約翰·比林斯雷 John Billingsley .... Harry
Ellen Crawford .... Edith
威廉姆·卡特 William Katt .... Art
Annika Peterson .... Sandy
理查德·里爾 Richard Riehle .... Gruber
大衛·李·史密斯 David Lee Smith .... John
亞利克西斯·紹普 Alexis Thorpe .... Linda
托尼·托德 Tony Todd .... Dan
Steven Littles .... Moving Man #1
Chase Sprague .... Moving Man #2
◎簡 介
單一的場景,幾個人圍坐在火爐前談論著某個話題,這樣的影片其實並不少見,例如徐靜蕾的《夢想照進現實》。單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種影片的拍攝很難有任何突破,無論是人物調度還是空鏡頭都會顯得中規中矩,當然,希區柯克的《奪魂索》大膽地嘗試了「一個鏡頭一部影片」的拍攝手法,但多少還是有些話劇的感覺。
如果在鏡頭上並沒有過份炫耀的資本,那麼影片最值得關注的一定是劇情內容,《奪魂索》的勝出在於懸念的設置,箱子中的屍體會不會被人發現,這是所有觀眾都期待的事情,《夢想照進現實》則是話題是否吸引人的問題。而這部《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則極其聰明地將兩者結合了起來。
約翰面對眾多同事聲稱自己是一個永遠不死的人,已經活了14000年,於是懸念便構成了,所有在場者以及觀眾都希望知道約翰說的是不是真話,而這是一個拷問的過程,拷問的內容雖然形而上,卻絕對吸引觀眾的聽覺。對於整部影片來說,這個談話的內容將構成主題,也是導演希望與觀眾直接進行的交流。
當一個活了14000年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最想問他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答案是不盡相同的,於是導演設定了劇中人物的身份,各科目的大學教師,甚至還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很顯然,這是一個關於哲學的思考辯論會,所以這些教授中缺失了理工類專家,而是些社會科學者,考古專家,人類社會學專家,心理醫生,甚至還有大學生,宗教人士等等。這種人物設定自然貼合了影片中所要談論的話題,於是,關於人類的進化過程便在這種奇怪的討論中開始了。
很顯然,劇情中有兩條線索是交織在一起的,一條便是約翰的講述,這關繫到對一些以往事件的顛覆,也關繫到人類歷史的進化過程,而另一條則是現實中這些教授是否相信約翰所說的話,是否相信真有這么一個有悖常識而存活了14000年的人存在?如果我們將第一條線索稱為B線索的話,那麼作為後一條A線索誓必成為B線索的源動力,質疑的存在才是約翰故事講述的前提。
這裡面便涉及到一個問題,質疑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思維呢?這當然是一個哲學命題,如果說約翰的同事們是柏拉圖式的理型思維,即他們從書本上當然地認識到了這個理型的世界,並且用這種理型世界的思維懷疑那些不同尋常的事情,那麼約翰這個人物的一定是屬於亞里士多德的弟子,他用自己的實踐去認識這個世界,並且追隨著這個世界的每一次變化,從而很好地去適應它。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那些教授們對約翰身份以及談話內容的質疑,但事實上,這只是故事的表面,真正的質疑卻來自於約翰這個人物。編劇假定了約翰的壽命以及約翰本人的經歷,所以無論約翰說些什麼,從現實來講,他都處在不真實的狀態下,而這種不真實恰恰是劇中對那些教授們的真實的質疑。尤其當耶穌的理論出現的時候,這種質疑顯然達到了最高峰,幾乎要顛覆掉整個西方的文化,但那假設的本身卻存在著各種可能性,這種沖擊的強悍性也許是東方人無法理解的,但對於西方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那個女大學生在場的原因,當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一個謊言的時候,只有她聽出了約翰的質疑,這個女大學生無疑代表著西方社會年輕人中對西方文化的質疑,其中也包括對東方文化的喜愛。
毫無疑問,這是關於哲學探討的電影,所以我們會發現影片中與約翰產生沖突最強烈的是那名心理醫生,這個身份是相當有喻意的。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的思考」,是超越了各種學科的,但什麼樣的心理適合對即定的觀念進行思考,提出質疑呢?當心理醫生以自己的權力而禁止了約翰的話語權時,我們便知道了,這種心理思考是不被允許的,是要被限制的,而在劇情上,心理醫生與約翰的父子關系顯然是導演對這種思想禁錮警察的巨大嘲諷。禁錮思想是哲學發展的最大敵人,於是,影片結尾,心理醫生的死是導演的一種渲瀉,甚至是一種意願。當約翰再次離開的時候,他的人生註定要繼續著對新生活的探索,從質疑到探索,這個過程是全人類的,恐怕也是導演對西方社會的一種意願。
這部電影改編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小說,他的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選「世界100部最受歡迎的科幻短篇」,Jerome Bixby還曾參與著名科幻電視劇集《Star Trek》(1966~1969)的劇本編寫。
影片的節奏和氛圍都很舒服,類似於著名的《十二怒漢》,全部情節都發生在一間狹小的客廳之中,全靠人物之間的對話展開,著實需要導演和演員都具備相當的功力。對我來說,其引人入勝的程度絲毫不亞於任何動作大片,雖然人們向John詢問的問題之中似乎有2次重復,不過倒也是可以接受的瑕疵,況且整整一下午的對話,發問重復本是可能發生的情況。
看慣了好萊塢大片庸俗如我之輩本期待結尾處能有奇峰凸現,不料卻依然相對平淡的收了場,不過仔細回味卻也很合情理,對於這部獨特的科幻影片,一個華麗震撼而又不顯突兀的結尾實在難以想見。
一直覺得讓人回味無窮的佳作只可偶遇不可強求,記得上一次邂逅如此水準的佳作已是6個月之前看的《美國X檔案》,而上一次看到此種類型的科幻作品則是2年前看的《K星異客》。
影片中的演員並非大牌,但舉手投足之間卻都張力十足,John穿越萬年的神色自若,Edith信仰顛覆時的恐懼失措,Will面對永恆者時的心理失衡,全部精彩絕倫。從根本上說,這只是把一個活了14000年的傳奇人物放在了現代社會中的小把戲,但影片的聰明之處是把這個構思從人文角度而非從科學角度來展開,在內容無比空洞、畫面無比華麗的「大片」(最近的一部代表作就是《變形金剛》,而我不得不承認我不但很喜歡它,而且還熱切的盼望著第二部的到來……)泛濫的今天,這部發生在一間小客廳里的科幻片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以啟示,真正震撼人心的藝術形式歸根結底不是絢麗奢華的電腦特效,而是能夠洞穿人性的思想鋒芒。
事實上,這部影片的科幻內核可能比影片本身更有魅力。片中老Will的話最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不朽的身軀,曾見證了多少我們無緣得見的歷史奇跡,他曾結識了佛祖、梵高,甚至自己就是耶穌的歷史原型;而在遙遠的未來,他還將親身經歷無數我們無法看到的科學奇跡。Will說的對,幾乎沒有人會不嫉妒這種不朽之人。早在秦始皇之時,人類便追求永生,永生之夢一直紮根在人類意識的最底層,被長期埋沒,卻永不泯滅。
而這部影片,便通過一個不朽之人和若干位學識淵博的大學教授在壁爐前的對話,又喚醒我們沉睡已久的永生之夢。
很有魅力,只能如此概括。
音樂
All music performed by Mark Hinton Stewart
"第七號交響曲 - 第二章節"
作者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Forever"
詞:Richard Schenkman
曲:Mark Hinton Stewart
Performed by Mark Hinton Steward 和 Chantelle Duncan
Copyright - BDI Music LTD.
⑶ 請教一部電影的名字!!!
《 廢墟行動 》
給你一個信耶穌的理由
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宗教,基督耶穌一直都受到無數言論的攻擊,尤其耶穌存在的真實性是受到質疑最多,關於這方面的爭論也是從未間斷過。《廢墟行動》把這個尖銳的問題搬上銀幕,與以往的「耶穌」影片不同,這次導演直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巧妙地利用揭示耶穌真實性「錄像帶」引出劇情。
信仰任何一個宗教,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相仰耶穌,也可能會有各種理由,這部片給你找了一個最好的理由:偉大的耶穌真實地存在。
使一個從來沒有相信耶穌甚至一個無神論者到最後信仰耶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男主角年輕的考古學家斯蒂文一直是一位無神論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具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骨架旁發現了關於耶穌的筆記和一本攝像機的使用手冊,他竟然推想這名古屍是時光旅行者,缺失了的攝像機可以證明耶穌存在的真實性。斯蒂文打算跟進此事。然而,他發現自己陷入了無窮的麻煩當中,事件變得艱難無比,當最後他終於親眼看到錄像裡面的內容時,他發現「這一切,是耶穌選定他的」。
⑷ 誰知道片名是什麼一部講述"一個人在世界上活了幾千年"的電影
《他來自地球》,或者叫《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來自地球的男人》
英文名《The man from earth》,男主人公說他和地球一個年齡,後來聊著聊著大家發現他就是耶穌
⑸ 有哪些講天使或是基督的電影
比較好看的就是 達芬奇密碼 天使與魔鬼 小說寫得好 黑色喜劇 怒犯天條 馬特達蒙 的 耶穌受難記 耶穌誕生記
⑹ 有關宗教的電影
梅爾 吉普森導的《耶穌受難記》,《啟示》
達芬奇密碼
七宗罪
666魔鬼的女兒
《吸血鬼驚情400年》《天使之城》
此類最強影片當然非《賓虛》莫數
所謂宗教電影,大致有兩大流派:一種直接拿《聖經》當劇本,輔以適當的想像和猜測,將其中的故事影象化;另一種則是以基督教教義打底,敘述神職人員的宗教活動。
推薦幾部好看的引發爭議的宗教電影
《基督最後的誘惑》(1988)
爭議的原因:本片堪稱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宗教電影,導演馬丁徹底顛覆了耶穌慈愛的形象,將其塑造成一個擁有情慾的凡人。怯弱猶疑,喜歡幻想,容易被錯誤誘惑,甚至象普通人一樣娶妻生子,而叛徒猶大則搖身變為忍辱負重的聖人。
《耶穌受難記》(2004)
爭議的原因:影片以極其冷靜的鏡頭語言,敘述了耶穌在拿撒勒度過的最後12個小時,以及受難的全過程。由於影片將耶穌受難場面拍攝的過於逼真血腥,導致很多觀眾深感不適,並傳出一名女性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因突發心臟病而猝死的新聞,更因將耶穌之死完全歸咎於猶太人,引發猶太學者和宗教團體的強烈聲討。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是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
《軟乳酪》(1963)
爭議的原因:這部電影是帕索里尼最重要的宗教題材作品之一,影片採用戲中戲方法,表現了一個扮演耶穌的群眾演員,戲外由於極度飢餓而食用了過多的軟乳酪,結果在拍攝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場景時,自己也因為腹脹而猝死。這個結局將神聖和世俗兩種等同結果諷刺的融為一體,遭到了宗教團體的強烈攻擊。導演也因「瀆神」和「反耶穌」而被叛入獄4個月。
《十日談》(1971)
爭議的原因:對宗教電影極度狂熱的帕索里尼,從薄伽丘名著《十日談》中,精選了9個故事拍攝成電影:在修道院做工的青年,在修女的引誘下與其發生性關系;用鬼話哄騙神父的小混混,死後卻被尊為「聖徒」;農夫要求神父懲罰自己的妻子,神父去對其妻極盡猥褻。導演再次對神職人員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導致宗教人士大為光火,強烈呼籲把他再度扔進監獄。
《怒犯天條》(1999)
爭議的原因:別放逐的兩個天使,為返回天堂不擇手段,來自地獄的撒旦,即將在地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而萬能的主,竟然是個女人!!!這部喜劇影片對白中充滿對基督教義的刻薄諷刺,內容觸及許多敏感宗教議題,更用惡搞的手法,完全顛覆了天使和耶穌的形象。
《神父》(1994)
爭議的原因:影片細致刻畫了一位年輕的神父的信仰危機,人世間的罪惡與無奈,使神父意志消沉,白天他在教堂中從事宗教活動,夜間則頻頻進出男同性戀者聚集的場所,尋找真愛。
《阿羅馬神父之罪》(2002)
爭議的原因:影片根據葡萄牙作家同名小說改編,並將背景移至當代墨西哥,以性、毒品、丑聞為切入點,大膽揭露教會機構的內部腐敗,一經面世便在教會勢力強大的墨西哥引起軒然大波,保守派宗教人士不僅長期對影片進行強烈抗議,更要求將所有主創人員開除教籍。盡管聲討四起,這部極具話題性的宗教影片卻一舉成為墨西哥最賣座的本土電影,並成功入闈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馬德蓮叛逆少女》(2002)
爭議的原因:影片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著力表現主持馬德蓮收容所里的修女們,如何對別她們冠以「淫盪」、「墮落」的少女進行嚴酷的懲罰和虐待。導演對天主教修道院黑幕的無情揭露,引起羅馬教廷的極大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