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李二嫂去過哪些地方拍電影

李二嫂去過哪些地方拍電影

發布時間:2021-06-06 05:40:12

1. 二哥二嫂裡面的李英拍聶過多少電視劇

正確的說角色名稱應該是:李英姿。扮演者是:郝蕾。

她的電視劇作品:

2. 電影李二嫂改嫁拍攝地點在哪

《李二嫂改嫁》是呂劇的代表作品。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尚之四導演,李二嫂由郎咸芬扮演,山東省呂劇團在1954年首演。劇本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山東卷》

3. 什麼叫古劇啊,急。。。

中國戲劇界稱頌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古劇,其中的"東柳"就是山東的柳子戲。
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在山東流行極為普遍。呂劇是在民間說唱"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東琴書產生於魯西南民間,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揚琴伴奏,藝人說唱民間小曲。山東琴書流行到黃河下游廣饒、博興一帶,極為民間所喜愛,揚琴藝人層出不窮。其形式為坐唱,藝人漸漸感到不足以盡情盡意。1900年前後廣饒縣著名藝人時殿元、譚秉倫、崔興樂等第一次將山東琴書改作化裝表演、上演節目為《王小趕腳》。他們用竹竿、、布紮成驢形,崔興樂扮二姑娘、身綁道具驢,做乘驢狀,時殿元扮作揮鞭趕驢的王小。在墜琴、揚琴、三弦、笛子、板鼓等樂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潑生動,使多年坐唱的琴書頓時活了起來。"聽見旺相(藝人薛金田的綽號)唱,餅子貼在門框了",足見當地群眾痴迷到何種程度。此後,琴書藝人爭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擴大到惠民、濰坊、煙台地區的三十多個縣份。呂劇在建國後定名,經過改革創新,發展迅猛遍布全省,影響所及北至黑龍江、南至江蘇、西至新疆,均建有呂劇藝術表演團體,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年輕劇種。
呂劇曲調雖少,但富於變化,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朴實無華、優美流麗,娓娓動聽,而且,在民間有著深刻的群眾基礎。呂劇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反映下層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內容表現家庭倫理、風土人情、戀愛婚姻、兒女情長,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大部分戲故事性強,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沒有嚴格的程式規范,比較生活化。由於呂劇運用齊魯鄉音表現民間生活、民俗民情,充滿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氣息,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它的一些優秀劇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兩壟地》、《逼婚記》、《小借年》等,相繼被搬上銀幕,流傳塞北江南,遠播港澳地區,飲譽華夏。
建國前演出化裝揚琴的班社主要有時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興楊長興的順和班、黃文徵的黃家班、張傳海的慶和班等。建國後政府文藝部門倡導和扶持地方戲曲,呂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呂劇團、惠民地區呂劇團。研究、創新呂劇藝術,上演的許多傳統呂劇都被拍成電影,從而擴大了影響,推動了呂劇的繁榮,僅山東就有29個專業呂劇團,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也都成立了專業呂劇團。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後,80年代呂劇又重新繁榮起來。
早期著名演員有時殿元(1863--1948年),時克遠(1902--1980年)、李同慶(1911--1972年)等。
50年代以後出現的著名女演員郎咸芬,在現代呂劇中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藝術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實,很受觀眾歡迎。同期的著名女演員還有林建華,王俊英等。

4. 求劉寶瑞單口相聲《黃半仙》台詞

六月三伏好熱天,

京東有個張家灣,

老兩口兒院里頭正吃飯,

來了個蒼蠅討人嫌。

這個蒼蠅叼走一個飯米粒兒,

老頭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兒家中等了仨月,

書沒捎來信沒傳,

請了個算卦的先生算一算,

先生說:「按卦中斷,傷財惹氣賠盤纏。」

他這卦算得還真靈。其實啊,這個卦不但他算得靈,我也能算。那得分什麼事啊,來一個老太太算卦。

「先生,您給我算一卦。」

「什麼事啊?」

「我老頭子走了仨月了,音信皆無,您說有什麼危險沒有啊?」

「啊,他干什麼去啦?」

「嗯,追蒼蠅去了!」

「追蒼蠅去啦?!什麼事啊?」

「蒼蠅叼走一個飯米粒兒。」

這天,老黃正在家裡哪,在家干嗎哪?正在那兒發愁哪。發什麼愁啊?他媳婦又腿疼了,又要下雨。一會兒啊,他還得往屋裡搬柴火,挪東西,麻煩!正這兒煩著哪,這么個工夫,哎,太監大總管崔英進來了。

「你會算卦呀?」

老黃一聽:

「啊……我……我會……」

「靈不靈啊?」

這位問靈不靈,還挺大的聲兒。老黃一瞧他這派頭兒,心說:我這卦,哪兒靈去呀?乾脆,說實話吧!

「我這卦……唉……我這卦……唉……不靈。」

「嗯?嘿!找了半天,敢情在這兒哪!好好好,哎呀,不靈?真不靈嗎?」

「唉……真不靈!」

「嗬,行了,行了,趕緊跟我走!」

「跟您上哪兒去呀?」

「進北京,皇上的夜明珠丟了,你給算算去!」

「聖上傳旨,宣黃仙師隨旨上殿!」

頭一個就是他,干嗎呀?皇上這夜明珠找著了,高興,一宿都沒睡覺,挺老早的打後宮就來坐殿。往前走,走到御花園這兒,哎!這兒有一棵棗樹,這棵棗樹啊,是明代時候三保太監下西洋帶回來的,這種棗叫「珠棗」,滴溜圓,這么大個兒(比畫),通紅,可是得熟了。

現在還生著哪,湛青碧綠這么一個棗子,皇上瞧著好看,順手摘下來一個,一想;哎,有了,我讓黃半仙算算我這手裡是什麼?如果再算對了,他這卦真靈,那就封他在朝為官,對!

這么著,先宣黃半仙隨旨上殿。黃半仙往這兒一跪,行禮已畢,應該平身賜座呀?這回光讓他平身,沒賜座。

「平身。」

黃半仙站起來了,皇上一攥這拳頭:

「黃仙師,你的卦算得靈,來來來,你算算朕的手中何物,如果算對了,封你在朝為官,算不對,問你個欺君之罪!你算吧!」

老黃一想:哎呀,這怎麼算呀?這個……當然他害怕呀,心裡害怕,可臉上還不能帶出來,還得裝模作樣的不帶相兒。心裡這兒想主意,他又琢磨了,琢磨什麼?

心裡想:他手裡到底是什麼?噢……一定是他那顆夜明珠,這珠子找到了,怕再丟了,珠不離手,手不離珠,早晨起來就把這個拿出來了,那甭問,夜明珠,對。

可是他要說夜明珠,當時就殺,欺君之罪,沒算對呀!他說的話兒好:

「萬歲……」

他要說這么句話,「大清早您就拿您這心愛的夜明珠來玩賞啊」,是這么句話,他剛說了半句。

「萬歲,大清早您就……」

皇上說;

「哎,對,是大青棗……」

嘿!他這么靈的!

(4)李二嫂去過哪些地方拍電影擴展閱讀:

劉寶瑞常演單口相聲,既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學性。經與南方曲藝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鑒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經過長期演出的實踐,

逐步形成了「使活」細致、瓷實,「包袱兒」別致、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單口相聲大王」、「冷麵滑稽家」等稱譽。劉寶瑞也是把北方相聲藝術介紹給江南及港澳觀眾的先行者。

劉寶瑞熟悉歷史掌故,社會知識豐富。擅長描繪社會環境、時代背景,以此來烘託人物、事件。劉寶瑞在台上強調語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結合,輔以手勢,對每段台詞的抑揚頓挫都精心設計過,通過長期舞台實踐,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過,形成了穩健瀟灑、口風細膩的藝術風格。

5. 呂劇是哪的

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
——摘自網路詞條「呂劇」

6. 呂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
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二、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也有的說,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三、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遂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
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編輯本段]
藝術特點
[1]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洋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採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編輯本段]
角色行當
[1]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打四勸》等。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據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條件來劃分角色。此時雖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並無嚴格的行當區分。藝人們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有腳色,沒行當」。呂劇傳統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受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和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藝術得到豐富和提高,腳色行當體制也日趨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戲」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生活化的演出風格。

呂劇的腳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諸行

小生多扮演劇中年輕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唱腔講究情緒變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摺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當》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漢喜等人物;

老生飾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稱須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為劇中正派人物,表演穩重大方,要求唱腔渾厚,注重褶片、袍帶、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贊》中的楊六郎、《玉清樓》中的宋江;

娃娃生為扮演戲中的兒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須具備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掛帥》中的楊文廣等;

武生系扮演劇中的武士、俠客一類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槍把子套路。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閨門旦、彩旦、武旦、老旦等類

青衣,扮演成年婦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暢、字正腔圓、清亮細膩,並具水袖、圓場功夫,表演時情感充沛。如《小姑賢》中的李榮花、《井台會》中的藍瑞蓮等;

花旦,扮演活潑熱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潤,吐字清晰、身段靈活嬌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張素花、《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等;

閨門旦,扮演未出閣的大家閨秀或貧苦人家有教養的妙齡少女。道白注重聲韻,唱腔委婉纏綿,形體端莊,注重水袖、摺扇等功夫。如《逼婚記》中的洪美蓉等;

花旦,又稱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婦女,其表演動作及台詞多源於生活。如《小姑賢》中的刁氏、《龍鳳面》中的後娘等;

武旦,扮演劇中有武藝的女子,要求身段輕捷靈活。如《打瓜招親》中的陶三春、《打焦贊》中的楊排風等;

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表演側重老態,要求唱做念白穩重大方。如《穆桂英掛帥》中的佘太君等。

凈行:花臉

呂劇中以花臉行為主要角色的傳統劇目較少,僅有《王定保借當》中的李武舉、《溫涼盞》中的洪彥龍等幾個花臉角色,尚未形成該行當獨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後該行當的角色才逐漸增多,如《打焦贊》、《打瓜招親》等劇中的武花臉表演。

醜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劇中不戴髯口的醜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豐富通俗,道白多用鄉音方言。常扮演劇中詼諧、刁鑽或姦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動風趣。如《洗衣記》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呂劇傳統劇目中並不多見,只是後來由於移植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才逐漸形成該行當。
[編輯本段]
傳統劇目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3]呂劇20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20世紀中葉達到鼎盛。20世紀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經常受惡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農民張小六在勞動生產中幫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顧張小六。二人由此產生了愛情,卻受到了舊習慣勢力和婆婆的反對。「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張小六支前的時候,另行說媒,破壞李二嫂和張小六的愛情。李二嫂參加了婦救會和識字班,在婦女主任的幫助下,沖破了封建勢力的束縛,同「天不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終於和從前線立功回來的張小六結為恩愛夫妻。劇本通過李二嫂這一藝術形象,反映了在政治上翻身解放的農村婦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婦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爭及與外部世界的沖突。

1951年山東省文聯戲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東省呂劇團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楊瑞卿扮演張小六,王俊英扮演張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聲情並茂。她根據人物性格結合唱腔設計的舞蹈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該劇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戲曲劇本獎。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補天》:講述的是建國初期,為固土守邊,二十萬時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設兵團,開發西部邊疆,但是他們的婚姻卻成了大問題。為此,國家緊急征調兩萬女兵入疆。於是八千山東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環境使這批從碧海藍天下走來的山東姑娘所懷抱的夢想與現實發生了錯位。《補天》以史詩劇的手法生動記述了發生在特定時空和特定環境下的一段真實歷史故事。該劇表現了獻身祖國邊疆的青年們不屈的犧牲精神,弘揚了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諧之美。

《龍鳳面》:講的是繼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經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賽金,兄妹二人聞訊逃走,又被猛虎沖散。幾年後新科狀元梁子玉下榻官驛,命四衙官獻面。梁賽金為義父解憂,親做家傳龍鳳面,才得兄妹團圓。

《借親》:程孝金與一錠金訂親後都聞對方醜陋,程母便裝病,要趙女一錠金過門探病。趙家怕露馬腳,便借馬大保之女金蓮頂替,程家也找長工幫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幫喜與金蓮的美事。

呂劇知識

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搖板、回龍、娃娃腔(又名娃娃調)、鳳陽歌等。

曲牌:曲牌多數來自「山東琴書」明清以來的民間小曲,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呀二喲、靠山調、普地錦、想思、打茶文、亂彈、樓上樓、呀兒僧、上合調、迎春調、小上墳、慢鳳陽歌、鳳陽垛、打棗竿、陰陽句、(又名樓上樓)、後娘打孩子、大漢口、漢口垛、(又名上合調)、下合調、畫扇面、絲羅扣等。

吹打曲牌:迎賓、送客、祝壽、擺宴、拜堂等曲牌。

樂器:四大件:墜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現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箏、笛子、笙、竹笛、長笛、嗩吶、海笛(小啦叭)、大提琴、電子琴、貝司等。

打擊樂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鑼、小鑼、湯鑼、鈸、荷葉鈸、小鈸、蘇鑼、木魚、梆子、碰鈴等。

鑼鼓點:(也叫鑼鼓經)一擊鑼、陰鑼、四擊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叫頭、回頭、沖頭、快沖頭、收頭、鳳點頭、帽兒頭、住頭、抽頭、長垂、慢長垂、快長垂、串垂、亂垂水底魚、一封書、紐絲、滾頭子、撲燈蛾、緊急風、、絲鞭、望家鄉、崩登倉、八打倉、扎多衣等

行當:呂劇的行當比較簡單: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窮生、(飄帶生)、短打、武生等。

旦行:旦行也較簡單,有:青衣、花旦、閨門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騷旦、潑辣旦

凈行:一般為「花臉「為主。

醜行:俊丑、小花為主。

呂劇聲腔藝術,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聲、假聲、真假聲、雲遮月、潤(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調、跑調、不搭調、冒調、荒調、涼弦、走弦、跑弦、不復弦、強板、撤板、頂板、閃板、過板、俏板、丹田音、嘎調、平聲、仄聲、合轍、押韻、氣息、換氣、偷氣、存氣、氣口等。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員穿服裝(戲裝)以前,貼身穿的一種開大巾上衣,是保護戲裝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為演員出汗保護戲裝用的。

竹衣子:用細竹節穿而成的一種上衣,一般劇團沒有,唱角用的,在胖襖外,為的是保護服裝,一般為:蟒和道袍之用。

胖襖(墊肩):是生行演員,扮演古裝戲時,為了體形的美觀大方好看,穿的一種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襪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種長筒襪子。

7. "四大古劇"是

被中國戲劇界稱頌的四大古劇是: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8. 蓮花落《王華買父》故事情節是什麼樣的

關於呂劇知識!

[size=3] Sample Text[/size](接上)《一》
化妝揚琴的傳統劇目,大致分兩種。一是單出小戲,如《王小趕腳》、《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王天寶下蘇州》等近百出,這些是基本戲。有的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有的取材於小說片斷。故事緊湊,主題明確,不僅內容多樣化,而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及生動多彩的群眾語匯,善於表現和描繪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性格,有強烈的感染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現實意義。如反映家庭倫理,提倡家庭和睦的有《小姑賢》、《三打四勸》、《愛女嫌媳》等;描寫男女愛情的有《梁祝姻緣》、《獨占花魁》、《站花牆》、《藍橋會》等;鞭笞嫌貧愛富的有《空棺計》、《大借糧》;歌頌勇於向封建勢力作斗爭的善良女性的有《王定保借當》、《王漢喜借年》等;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有《小禿鬧房》、《唐公怕婆》、《王小趕腳》、《老少換》等;還有表現神話傳說故事的《水漫金山》、《白猿偷桃》,反抗惡霸的《打關西》、《逼婚記》等;另有部分公案戲的片斷。這些劇目,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的愛憎,暴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對於人的剝削和壓迫,歌頌了人民同封建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系根據長篇章回小說和鼓詞改編上演的,如《金鞭記》、《五女興唐》、《金鐲玉環記》、《白玉樓》、《溫涼盞》等。所謂改編,只不過是在演出前,把故事說一說,分好角色,演員就上場,沒有準詞,憑演員的本領,按照韻轍唱下去,有的一段唱一二十分鍾,故事冗長,結構混亂,唱詞重復,也可以說是「化妝說書」。一部戲唱好多天,像《金鞭記》,僅呼延慶打擂就演幾十回,按照戲曲藝術的要求,是非常粗糙的。直到1950年初,仍殘留著說唱的回頭,唱到緊要關頭,就停下來,且聽下回分解。由於它故事完整,有頭有尾,通俗易懂,有扣子,有懸念,頗能吸引常客。
呂劇腳本,是歷代藝人們多年來的口頭文學創作,所以群眾語匯非常豐富。以群眾最熟悉、最生動的通俗語言,作為劇中台詞,能夠很形象而貼切地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的感情。因藝人們長期生活在農村,持別在表現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方面,更為淋漓細致,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深受群眾歡迎,尤為婦女所喜愛,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稱。
化妝揚琴產生於封建時代,難免受封建剝削階級思想影響。如劇目《黃氏女游陰》、《郭巨埋兒》、《李翠蓮》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封建迷信的糟粕,還有的連台本戲如《王華買父》就宣揚了「由命不由人」的唯心主義的人生觀。
化妝揚琴的音樂,以板腔體為主,有時也唱一些曲牌,曲調和唱法都比較簡單、朴實,優美動聽,易學易唱。其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流水板、娃娃等四種,根據不同劇情的發展而使用,後繼續不斷創新改革,又增加了一些板式,增強了呂劇音樂的表現力。呂劇曲牌如〔銀紐絲〕、〔疊斷橋〕、〔上河調〕、〔下河調〕、〔剪靛花〕、〔打棗竿〕、〔鳳陽歌〕、〔蓮花落〕等有數十支,大都結構嚴謹,填詞困難,一般不多用。文武場面是由坐腔到化妝演唱乃至呂劇發展過程中,逐漸增加。文場的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改革,根據劇情的需要還增加了一些管弦樂。武場主要打擊樂器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小鈸、堂鼓、大
鼓等。它是在演變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兄弟劇種的鑼鼓點子而積累起來的。
傳統的化妝揚琴,從拉地攤(盤凳子)到進入城市小舞台演出,都很簡陋、粗糙,不講究身段表演和服裝道具的運用,沒有成套的程式,演出上不受什麼限制,而音樂又是幽柔纏綿,缺乏激昂、悲壯、有力的曲調,所以只能以演文戲為主。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的戲最多,武戲像《拳打鎮關西》之類的武打,只是走過場而已。因而,化妝揚琴的行當不全,音樂在表現激烈、復雜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1950年,山東成立了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調集部分新文藝工作者(文工團、隊的骨乾和演員、樂手),對本省戲曲劇種進行全面的發掘、整理、試驗、推廣工作。當時調查的劇種有「化妝揚琴」、「五音戲」、「茂腔」、「柳腔」、「萊蕪梆子」、「柳琴」、「柳子」以及曲藝「山東琴書」等。因化妝揚琴的曲調優美,語言豐富,唱詞通俗易懂,而選定為改革的重點劇種。劇目《小姑賢》,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故事情節細膩,語匯生動流暢,唱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被選定為改革試驗的重點劇目。新文藝工作者,不熟悉戲曲形式,便請「化妝揚琴」藝人作輔導,並現場示範演出。接著,又請崑曲和京劇的名家作教師,指導戲曲基本功(四功、五法》的訓練,繼而又向山東梆子觀摩《小姑賢》(《王登雲休妻》》,同時還觀摩學習了山東梆子《藍橋會》(井台打水一折》,改稱《井台會》。這兩個劇目的加工整理、排練和演出,當時都非常成功。
呂劇取得的新發展,是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將王安友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成現代戲上演。這個劇目,描述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勢力和婆婆的阻撓。經村婦委會主任等人的幫助,李二嫂決心改嫁,與張小六結為終身伴侶。全劇深刻地揭示出舊社會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年輕婦女對新生活的嚮往,以樸素的語言刻畫了李二嫂的精神世界。在音樂上採取了以化妝揚琴曲調為基礎,適當吸收了五音戲、茂腔、一勾勾、柳琴等劇種曲調的處理方法。在表演上,既運用了戲曲藝術的誇張手法,又不拘泥固定程式,為呂劇表現現代生活開辟了新路。《李二嫂改嫁》改編和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從此,呂劇就努力堅持既演出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又演現代戲,而且特別重視上演現代戲的方針。
化妝揚琴時期的劇目,多系「三小戲」,音樂柔弱纏綿,不便表現歷史重大題材和更為復雜、激昂的感情。為此,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又對音樂進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和豐富。在原來四平、二板等基礎上,吸收了柳子、茂腔等地方戲的音樂腔調,創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板等新的唱腔,並融會了五音戲、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以及其他說唱音樂中的節奏、旋律、演唱方法的某些特點,從而使唱腔、音樂和鑼鼓經逐漸豐富起來,表現力有了很大開拓。在語言上則由雜用山東各地方言,改為統一採用濟南方言。
濟南的化妝揚琴班(原義和班)在政府的幫助下,也進行了藝術改革,並創作和改編、上演了現代戲《張大有被騙》(濟南市戲劇會演獲獎》、《王秀鸞》以及省劇目審定組審定的《王定保借當》,受到各界歡迎。1951年經濟南市批准為正式文藝團體,定名為「濟南市魯聲琴劇團」。1952年夏,山東省文化局從全省文工團、隊會演中遴選了部分優秀演員、樂手,與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合並,成立「山東省歌劇團」,以後又改稱「山東省呂劇團」。1953年,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易名「濟南市呂劇團」,該團主要演員時克遠、張翠霞赴上海灌制《梁祝下山》唱片,發行全國。同年山東省呂劇團在濟南首次公演,劇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當》、《小姑賢》、《井台會》等,盛況空前,轟動泉城。以上4劇劇本均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之後,呂劇的影響日益擴大。1954年,山東省和濟南市兩個呂劇團,參加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現代戲《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小姑賢》,獲劇目和演出多項獎。其中《李二嫂改嫁》獲得劇本一等獎,演員郎咸芬、時克遠、王俊英、林建華等獲表演獎。
1957年、《李二嫂改嫁》、《借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省內不少地、市、縣建立了專業呂劇團。據1960年全國第三屆戲劇展覽介紹,山東已有29個專業團體。新疆、黑龍江、遼寧、吉林、江蘇等省、市、自治區也相繼建立過呂劇團。
為了開拓表演領域,繁榮上演劇目,擺脫過去只演「三小戲」的局限,使劇種能夠上演生、旦、凈、末、醜行當齊全的劇目,山東省呂劇團率先排演了《穆桂英掛帥》、《蔡文姬》、《武則天》、《三關排宴》、《文成公主》、《打金枝》、《楊八姐盜刀》、《打瓜招親》、《擋馬》、《搜書院》等,不僅上演劇目豐富多彩,而且在表演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1960年,為使各地呂劇互相學習觀摩和提高,山東省舉行了呂劇會演。省及部分地、市演出了創作、整理和改編的《苦菜花》、《陳三兩爬堂》、《龍鳳面》等劇目。哈爾濱代表團也參加了演出。
1963年,山東省呂劇團的《姊妹易嫁》由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拍成影片。兩年之後,該團的《兩壠地》又被拍成影片。1965年至1976年期間,呂劇劇目被禁錮,劇團大部分被砍掉或改行。山東省呂劇團除移植「樣板戲」外還改編移植了部分小戲,其中《半邊天》、《管得好》兩劇搬上銀幕。1979年,濟南市呂劇團的《逼婚記》也拍了電影。
這之後,被砍掉的劇團先後恢復,劇目陸續上演,山東省戲曲學校增設呂劇科,各地舉辦訓練班,培養接班人。1979年國慶30周年獻禮,山東省晉京演出了《姊妹易嫁》、《小借年》等,均獲獎勵。山東省舉行的國慶獻禮演出中,省呂劇團演出了《淚血櫻花》,青島市呂劇團演出了《此恨綿綿》等新劇目。1981年,青島市呂劇團創作演出了《張王李趙》,獲國家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優秀劇本獎。1982年到1990年,山東省舉辦了三屆戲劇演出月和第二屆文化藝術節,全省呂劇創作涌現出不少優秀劇目,如《海盜的女兒》、《隔牆姐妹》、《出嫁》、《曲徑通幽》、《嬰翠》、《孿生姐妹》、《悠悠我心》、《攀親記》、《林娘》、《哈哈嫂》等,分別獲得劇本演出、演員等獎項。《海盜的女兒》由峨嵋電影廠拍成電影。
1990年9月,山東省呂劇院攜帶《姊妹易嫁》、《牆頭記》、《逼婚記》、《借年》、《王定保借當》、《玩會跳船》等劇目,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地方戲曲展覽演出。香港報刊評論說,「山東呂劇全場歡樂」、「山東呂劇在港引起轟動」等等。
呂劇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數次參加廣交會,為一百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演出,並在香港、深圳作短期演出,均受到熱烈歡迎。近年,山東省呂劇院又創作演出了現代戲《山高水長》、《石龍灣》、《軍嫂》、《苦菜花》等,獲得過多項國家級大獎。

9. 尋仙快速升25級點亮圖標攻略

一直做正傳任務,然後組隊練級

10. 求視頻:呂劇-李二嫂改嫁(電影字幕版)-第二部

描寫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的習慣勢力的嘲諷和婆婆的阻撓。經婦女會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終於改嫁,與小六結為終身伴侶。通過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刻揭示出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在觀眾心靈里引起激盪。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一等獎。1957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閱讀全文

與李二嫂去過哪些地方拍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app上可以陪看電影陪旅遊 瀏覽:217
怎麼把手機里電影復制u盤里 瀏覽:816
哪個軟體的電影最好看 瀏覽:748
怎麼移動電影到蘋果手機鈴聲 瀏覽:946
超好看青春偶像電影 瀏覽:93
如何通過qq給朋友發電影視頻 瀏覽:851
空天獵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279
有德國牧羊犬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54
色情dvd電影免費 瀏覽:347
兩個外國小孩接吻是什麼電影 瀏覽:115
電影運營與管理做什麼工作 瀏覽:683
孫藝珍主要的電影哪部最好看 瀏覽:861
哪些電影cg素材比較多 瀏覽:772
中國動作電影那些好看 瀏覽:966
美團電影票小孩怎麼收費 瀏覽:227
黃岡拍了哪些電影 瀏覽:891
香港凱都電影院怎麼去 瀏覽:568
上線免費國產電影網站 瀏覽:898
好看電影搞笑大陸 瀏覽:29
有沒有好看的電影推薦兩個字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