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反基督者》講述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反基督者》講述了一位精神分析師,他帶著妻子來到森林裡的小屋,以治癒他們意外喪子之痛的故事。
劇情簡介:
在充滿狂亂且略帶憂傷的夜晚,一對夫婦痛失可愛的幼子尼克。這件事給他們以莫大的打擊,也讓這段原本便矛盾暗生的婚姻走向崩潰邊緣。
妻子(夏洛特·甘斯布飾)久久沉浸悲痛中無法自拔,身為心理咨詢師丈夫(威廉·達福飾)一方面希望彌合破裂的婚姻,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心理疏導讓妻子忘記過去。最終,他們決定前往位於伊登森林的小木屋中緩釋心情。
此前一年,女人曾帶著尼克在此撰寫一篇關於基督和反女性的論文,過往的回憶讓重蹈此地的她緊張慌亂。心理治療在焦灼煩躁的情緒中進行,夫妻倆沒有找到渴望已久的光明,反而墮入更加無邊的黑暗之中。
(1)反耶穌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丈夫
心理咨詢師,痛失可愛的幼子尼克。這件事給他和妻子以莫大的打擊,也讓這段原本便矛盾暗生的婚姻走向崩潰邊緣。他一方面希望彌合破裂的婚姻,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心理疏導讓妻子忘記過去。
2、妻子
久久沉浸痛失愛子悲痛中無法自拔。此前,她曾帶著尼克在伊登森林的小木屋撰寫一篇關於基督和反女性的論文,過往的回憶讓重蹈此地的她緊張慌亂。丈夫的心理治療在焦灼煩躁的情緒中進行,他們沒有找到渴望已久的光明,反而墮入更加無邊的黑暗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反基督者
Ⅱ 反基督者的幕後花絮
影片原計劃在2005年上映,但是製片人皮特·阿爾貝克·詹森(Peter Aalb?k Jensen)卻不甚提前泄露了影片的結尾。盛怒的拉斯·馮·提爾一氣之下停止了影片的拍攝,騰出時間來重新編寫了劇本。
影片只有兩個演員:威廉·達福和夏洛特·甘斯布。而且他們在影片里名字只是「他」和「她」。
影片是2009年戛納電影節的參賽片。
影片在德國克隆邊上的一片小樹林理取景。
全片的投資只有1100萬美元。其中,丹麥電影學院投資了150萬。其他的資金幾乎來自全世界的各個獨立電影公司。這些公司遍及德國、立陶宛、巴西、俄羅斯、愛沙尼亞、波蘭、義大利、印度、伊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希臘。拉斯·馮·提爾自己的電影公司也投資了一部分資金。
影片中使用的那些動物——鹿、狐狸和烏鴉,先前在捷克接受了訓練。
如果算上本片,那麼拉斯·馮·提爾已經有10部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並且有8部電影參加了主競賽單元。
因為厭惡飛行,拉斯·馮·提爾是乘坐汽車從丹麥來到戛納的。
本片是拉斯·馮·提爾患上抑鬱症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影片在片尾打上的「向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致敬」。這一字幕在戛納招致了鬨笑和噓聲。
《反基督者》這個標題來自尼採的同名著作。
在《反基督者》里,拉斯·馮·提爾使用了蒙克的名畫《吶喊》和亨德爾的歌劇《里爾納多》的選段。
女演員夏洛特·甘斯布憑借著自己在電影里的出色發揮獲得了2009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Ⅲ 可不可以介紹幾部有關宗教的電影,類似第九道門這樣的
將其中的故事影象化。
推薦幾部好看的引發爭議的宗教電影
《基督最後的誘惑》(1988)
爭議的原因!這部喜劇影片對白中充滿對基督教義的刻薄諷刺。盡管聲討四起,一經面世便在教會勢力強大的墨西哥引起軒然大波,內容觸及許多敏感宗教議題。
《十日談》(1971)
爭議的原因。由於影片將耶穌受難場面拍攝的過於逼真血腥,而叛徒猶大則搖身變為忍辱負重的聖人,自己也因為腹脹而猝死、「墮落」的少女進行嚴酷的懲罰和虐待:本片堪稱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宗教電影、毒品,遭到了宗教團體的強烈攻擊,保守派宗教人士不僅長期對影片進行強烈抗議:在修道院做工的青年,這部影片的導演是著名演員梅爾,強烈呼籲把他再度扔進監獄:對宗教電影極度狂熱的帕索里尼,導演馬丁徹底顛覆了耶穌慈愛的形象,夜間則頻頻進出男同性戀者聚集的場所!此類最強影片當然非《賓虛》莫數
所謂宗教電影。這個結局將神聖和世俗兩種等同結果諷刺的融為一體。導演再次對神職人員進行了無情的嘲弄,輔以適當的想像和猜測,敘述了耶穌在拿撒勒度過的最後12個小時,更因將耶穌之死完全歸咎於猶太人,來自地獄的撒旦,完全顛覆了天使和耶穌的形象,敘述神職人員的宗教活動;用鬼話哄騙神父的小混混,而萬能的主。導演也因「瀆神」和「反耶穌」而被叛入獄4個月,並成功入闈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膽揭露教會機構的內部腐敗。
《耶穌受難記》(2004)
爭議的原因。
《馬德蓮叛逆少女》(2002)
爭議的原因。導演對天主教修道院黑幕的無情揭露,導致宗教人士大為光火:影片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以性。
《軟乳酪》(1963)
爭議的原因。
《怒犯天條》(1999)
爭議的原因,引發猶太學者和宗教團體的強烈聲討,即將在地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另一種則是以基督教教義打底,白天他在教堂中從事宗教活動,表現了一個扮演耶穌的群眾演員,容易被錯誤誘惑:影片以極其冷靜的鏡頭語言,影片採用戲中戲方法,結果在拍攝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場景時,喜歡幻想,尋找真愛,更用惡搞的手法:影片根據葡萄牙作家同名小說改編,將其塑造成一個擁有情慾的凡人;農夫要求神父懲罰自己的妻子,戲外由於極度飢餓而食用了過多的軟乳酪,這部極具話題性的宗教影片卻一舉成為墨西哥最賣座的本土電影。
《阿羅馬神父之罪》(2002)
爭議的原因:別放逐的兩個天使:這部電影是帕索里尼最重要的宗教題材作品之一,如何對別她們冠以「淫盪」、丑聞為切入點,竟然是個女人,神父去對其妻極盡猥褻。怯弱猶疑:影片細致刻畫了一位年輕的神父的信仰危機.吉布森。
《神父》(1994)
爭議的原因,在修女的引誘下與其發生性關系,為返回天堂不擇手段,著力表現主持馬德蓮收容所里的修女們,使神父意志消沉,大致有兩大流派,從薄伽丘名著《十日談》中!,並傳出一名女性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因突發心臟病而猝死的新聞,並將背景移至當代墨西哥,甚至象普通人一樣娶妻生子,引起羅馬教廷的極大抗議,死後卻被尊為「聖徒」,以及受難的全過程,精選了9個故事拍攝成電影,更要求將所有主創人員開除教籍,導致很多觀眾深感不適,人世間的罪惡與無奈:一種直接拿《聖經》當劇本
Ⅳ 給我推薦幾部電影
此類最強影片當然非《賓虛》莫數
所謂宗教電影,大致有兩大流派:一種直接拿《聖經》當劇本,輔以適當的想像和猜測,將其中的故事影象化;另一種則是以基督教教義打底,敘述神職人員的宗教活動。
推薦幾部好看的引發爭議的宗教電影
《基督最後的誘惑》(1988)
爭議的原因:本片堪稱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宗教電影,導演馬丁徹底顛覆了耶穌慈愛的形象,將其塑造成一個擁有情慾的凡人。怯弱猶疑,喜歡幻想,容易被錯誤誘惑,甚至象普通人一樣娶妻生子,而叛徒猶大則搖身變為忍辱負重的聖人。
《耶穌受難記》(2004)
爭議的原因:影片以極其冷靜的鏡頭語言,敘述了耶穌在拿撒勒度過的最後12個小時,以及受難的全過程。由於影片將耶穌受難場面拍攝的過於逼真血腥,導致很多觀眾深感不適,並傳出一名女性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因突發心臟病而猝死的新聞,更因將耶穌之死完全歸咎於猶太人,引發猶太學者和宗教團體的強烈聲討。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是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
《軟乳酪》(1963)
爭議的原因:這部電影是帕索里尼最重要的宗教題材作品之一,影片採用戲中戲方法,表現了一個扮演耶穌的群眾演員,戲外由於極度飢餓而食用了過多的軟乳酪,結果在拍攝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場景時,自己也因為腹脹而猝死。這個結局將神聖和世俗兩種等同結果諷刺的融為一體,遭到了宗教團體的強烈攻擊。導演也因「瀆神」和「反耶穌」而被叛入獄4個月。
《十日談》(1971)
爭議的原因:對宗教電影極度狂熱的帕索里尼,從薄伽丘名著《十日談》中,精選了9個故事拍攝成電影:在修道院做工的青年,在修女的引誘下與其發生性關系;用鬼話哄騙神父的小混混,死後卻被尊為「聖徒」;農夫要求神父懲罰自己的妻子,神父去對其妻極盡猥褻。導演再次對神職人員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導致宗教人士大為光火,強烈呼籲把他再度扔進監獄。
《怒犯天條》(1999)
爭議的原因:別放逐的兩個天使,為返回天堂不擇手段,來自地獄的撒旦,即將在地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而萬能的主,竟然是個女人!!!這部喜劇影片對白中充滿對基督教義的刻薄諷刺,內容觸及許多敏感宗教議題,更用惡搞的手法,完全顛覆了天使和耶穌的形象。
《神父》(1994)
爭議的原因:影片細致刻畫了一位年輕的神父的信仰危機,人世間的罪惡與無奈,使神父意志消沉,白天他在教堂中從事宗教活動,夜間則頻頻進出男同性戀者聚集的場所,尋找真愛。
《阿羅馬神父之罪》(2002)
爭議的原因:影片根據葡萄牙作家同名小說改編,並將背景移至當代墨西哥,以性、毒品、丑聞為切入點,大膽揭露教會機構的內部腐敗,一經面世便在教會勢力強大的墨西哥引起軒然大波,保守派宗教人士不僅長期對影片進行強烈抗議,更要求將所有主創人員開除教籍。盡管聲討四起,這部極具話題性的宗教影片卻一舉成為墨西哥最賣座的本土電影,並成功入闈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馬德蓮叛逆少女》(2002)
爭議的原因:影片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著力表現主持馬德蓮收容所里的修女們,如何對別她們冠以「淫盪」、「墮落」的少女進行嚴酷的懲罰和虐待。導演對天主教修道院黑幕的無情揭露,引起羅馬教廷的極大抗議。
《達芬奇密碼》
《耶穌傳》
《耶穌誕生記》
《聖痕》
第九道門
Ⅳ 有關西方宗教,上帝,天使,惡魔之類的電影
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第九道門,地獄神探
Ⅵ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第一類:情色
《巴黎最後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遠是最容易引起爭議,激起社會輿論大嘩的話題。同時,它也往往是電影人打破禁錮所最願意選擇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幾乎一無是處,但因為影片大膽的題材處理正好趕上美國70年代性解放風潮,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一部爭議之作。
影片相當於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來放映,其結果就是在美國23個州遭禁,5個有關公司和12位演職員被告上了法庭。不過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張藝術自由的人士卻選擇了支持本片。法官陳詞說:「這部影片的喉嚨應該被割掉。」當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劇場就打出標語:法官割喉,舉世悲哀。
諷刺的是,一名官員查爾斯·吉丁評價本片說:「污穢物像洪水一樣吞沒了美國人的大腦、心靈和靈魂!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結果這位官員後來被控貪污。另一名官員羅伊·科恩發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進監獄,但科恩不久後死於艾滋病——原來他一直是個同性戀者。
最終,影片男主演還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後來也聲明說,在拍戲的時候「有一把槍指著我的腦袋」。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因為出自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手,更堪稱情色與藝術之爭的經典案例。因為影片的性愛描寫,羅馬高等法院認定貝托魯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褻罪」。判處貝托魯奇兩個月的徒刑,剝奪公民權十年,並要求其銷毀電影膠片!歐洲一些國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島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為大膽直接的性描寫,只能變成一部法國影片,到法國去做後期和剪輯——因為法國當時剛剛解禁了對色情電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卻遭到禁映。
近年來,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癮者》等在情色上大膽表現的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已經遠不像40年前那樣強烈。
第二類:宗教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宗教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電影人敢於去拍攝大膽的社會性題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卻對宗教內容極為謹慎。
馬丁·斯科塞斯拍攝《基督最後的誘惑》時,其老搭檔羅伯特·德·尼羅就因此最終放棄出演。影片因為把基督描寫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決定與妓女抹大拉的瑪莉亞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會機構的強烈不滿,一些教眾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進行抗議,阻止觀眾入場。一個宗教團體甚至想花650萬美元把影片拷貝從環球公司買來銷毀掉!不少國家也把它作為了禁片。
於此類似的還有經典恐怖片《驅魔人》和拿耶穌惡搞的《萬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現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體的情節,後者則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子布萊恩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被當做了救世主最終被釘上十字架,極盡諷刺誇張惡搞之能事。可以想見,兩部影片都遭到了教會組織的強烈抵制——《驅魔人》一度在英國被禁,甚至不允許發行錄像帶。
2004年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基督受難記》可謂是個反例——除了影片極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鏡頭,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傾向和反猶傾向引起的廣泛爭議。不過這次,力挺本片的卻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難記》對耶穌最後走向十字架的歷程進行了細膩真切的呈現,將其所受的困難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現出來。上映後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認同,大量基督教團體在復活節來到時團體組織觀看(這種群體組織看電影的情況在北美可算罕見),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億美元的驚人票房(《超人:鋼鐵之軀》現在北美票房也不過2.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6.1億美元。這是很多商業大片都難以達到的驚人數字!
《紐約客》等左翼雜志以漫畫、評論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諷刺、批評,認為該片對宗教精神的宣揚毫無新意,等於在拍教會的馬屁。爛番茄網站上,影片的新鮮度僅有49%!影評人大多對本片持否定態度。更嚴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無地表現了猶太人對基督之死必須負責的指責態度——在1965年,羅馬教廷已經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聲明他們從此以後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本片舊話重提,又是在猶太人佔主導的好萊塢,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過反猶言論)
新千年到來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進行改革,力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面貌。畢竟嚴酷恐怖的中世紀早已成為了過去。當同樣涉及宗教問題的《達芬奇密碼》上映時,教會對其已經非常寬容,不再說三道四,他們大概也明白,那不過是一部以宗教為噱頭的商業片而已。
第三類:政治
《一個國家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清宮秘史》《武訓傳》等
政治正確(簡稱PC)也是電影潛在的准則之一,這個標准往往隱藏在更深的層面之中。由此引起的「爭議」,對電影本身以及電影人來說,其結果經常是事關生死的!
當年的國產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講的是光緒、珍妃與慈禧時代的故事,因為片中對義和團的描寫較為負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為打擊劉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當時香港報紙全文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電影》,影片導演朱石麟讀後氣惱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憤起身,沒走幾步突然跌倒,送醫院後不治身亡!《武訓傳》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難得一見。影片所引出的已經不是價值觀的爭議,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路線之爭的高度,殺雞儆猴了。
一部電影是否PC,是否有價值觀問題,並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據——除非影片真喪心病狂到觸犯人類共識的基本底限(例如為納粹翻案或者歌頌紅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爾為納粹做宣傳拍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還有歌頌臭名昭著的3K黨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被打入冷宮。《一個國家的誕生》把黑人描寫得醜陋不堪,而白人一個個都是「偉光正」的樣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後就遭到了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抗議,但到了1993年,影片還是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為重要電影文化資料保存保護起來。
第四類:暴力與社會准則
《天生殺人狂》《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發條橙》《邦妮與克萊德》《索多瑪120天》
暴力也是電影樂於表現內容,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認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給觀眾帶來腎上腺的刺激,產生驚悚的愉悅感。所謂銀幕上的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場景非現實化、誇張化之後,令其盡量脫離現實的威脅與可怕,轉化成一種美感和儀式感。
但有很多電影為了追求真實感,不願把暴力虛幻化,這些電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適的強奸、兇殺場面呈現在銀幕上,逼迫觀眾去感受、去體驗,進而去思考(未必都能達到這個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幾部B級片《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等,對暴力、強奸的描寫都非常露骨寫實——影片《魔屋》在拍強奸戲的時候,女演員Sandra Peabody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竟然無法控制必須離開片場。
《發條橙》和《天生殺人狂》因為似乎採用了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殺人犯、濫施暴力者,結果引發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為。據統計,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殺人狂》產生的謀殺犯罪行為,其中一個案子的受害家庭為此把導演的電影公司華納都告上了法庭。
當年,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的《邦妮與克萊德》就被認為是美化了罪犯,有傷風化,引發了後來「壞蛋當主角」的電影風潮。《索多瑪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現到了極致!——1977年,當英國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刪減版時,遭到了警察的突襲!直到2001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個刪減很多的版本。
我們看到,性、暴力、標準的社會行為規范、宗教、政治,都是電影最容易產生爭議之處。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電影,隨著時過境遷,往往已經顯得不那麼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今天習慣了邪典電影B級片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有些恐怕毫無沖擊力。這些當年的話題之作電影有的並不出色,但大部分從電影藝術角度看都堪稱經典,不是僅靠爭議性流傳至今。它們或是勇於打破禁忌和封閉的界限;或大膽觸及敏感的社會、宗教、政治問題;或突破陳腐的道德准則和虛偽乏味的社會規范;或敢於描繪血腥暴力的真實……但無論如何,電影的獨特性、其藝術或商業品質,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
Ⅶ 大家給介紹幾部【反基督】題材的電影。
反基督的:
Lord of Illusions
Devils Advocate
Faces of Death
Endgame
The Omen
Inside Bohemian Grove
Requiem for a dream
Flowers in the Attic
Frenzy
Apocalypse
Root of All Evil
Bad Boy Bubby
Little Nicky?
Winter Light
Through a Glass Darkly
The Seventh Seal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
Phantom of Liberty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The Phantom of Liberty
Dogma
jesus camp
lake of fire
Left Behind 1 & 2.
The Milky Way
The golden compass
End of days
The Omen 1-3
Prince of Darkness (john carpenter)
Constantine
The Omega Code
Noah build his ark
The Makai Tensho
Samurai Ressurection
he God Who Wasn't There
Saved
The Ra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