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CCTV戲劇頻道的「京劇電影工程」
有人粘貼我在別處的答案哈,呵呵。 京劇經典劇目,每個流派我寫一出吧 《四進士》、《戰太平》、《伍子胥》、《范進中舉》、《貴妃醉酒》、《乾坤福壽鏡》、《鎖麟囊》、《紅娘》、《挑滑車》、《艷陽樓》、《羅成叫關》、《小宴》、《拾玉鐲》、《賀後罵殿》、《刀劈三關》、《別宮祭江》、《狀元媒》。大的合作戲《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群英會 借東風 華容道》等等
2. 京劇電影工程10大經典劇目都有哪些
第一批10部:《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穆桂英掛帥》《謝瑤環》《趙氏孤兒》《乾坤福壽鏡》《勘玉釧》
第二批暫時7部:《紅樓二尤》《大鬧天宮》《貞觀盛世》《四郎探母》《捉放曹》《群英會•借東風》《文姬歸漢》
-愛聽戲曲網站長
3. 霸王別姬》已攝製成3d全景聲電影,影片中扮演虞姬的是哪一位京劇著名梅派青衣
史依弘
上影廠2013年翻拍的經典戲曲電影《霸王別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和上海京劇院著名「梅派青衣」史依弘擔綱領銜主演。是中國首部以立體技術拍攝製作的京劇電影,作為我國「拍攝京劇經典大戲電影工程」首批試點劇目之一,該片在海內外影壇已屢獲殊榮,2014年底獲第三屆中國立體影視作品獎最高獎項——立體電影故事片最佳獎,2015年1月又在美國第六屆國際立體先進影像協會頒獎典禮上摘得「年度最佳3D音樂故事片獎」。
4. 如何將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是漢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如何將之發揚光大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幸的是,國家早已重視並出台了相關政策發展傳統戲曲文化,而作為演出企業及團體、創作人、各地方戲曲傳承人等,需要積極貫徹並勇於實踐。
一、抓住時代機遇,積極改革,對接國策
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有刪節。
(一)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
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設立戲曲發展專項資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戲曲藝術發展。
(二)支持戲曲劇本創作
加大對戲曲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優秀戲曲劇本創作予以扶持。
(三)支持戲曲演出
加大各級團購,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為群眾演出。
(四)改善戲麴生產條件
建設戲劇舞台,施行差別化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用地規劃,完善用地及建設標准。
(五)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
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對地方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捐贈收入實行財政配比政策。落實已有的稅費優惠。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戲曲表演團體。
(六)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
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暢通引進戲曲優秀專業人員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辦原則引進優秀專業人員。
(七)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營造全民氛圍
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校園戲曲計劃。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二、創新實踐,多元融合
(一)重新定位
挖掘市場切入點,調研市場審美,在保留傳統戲曲的文化性的同時挖掘並提升劇種及劇本個性。
(二)創新融合
1、內容創新:在表演藝術和創意方面,可通過簡化戲文、改編動作、英語配音等方式,打入國際市場。台灣作家白先勇2004年打造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10年來年均上演250,膾炙人口。
2、民俗融合:將戲曲融入方言、禮儀、節慶、民間信仰等方方面面的地方文化中。
3、藝術融合:2006年,京劇將東京國際電影節獲獎影片《我們倆》進行改編,將電影故事完整搬上舞台,以京劇的藝術表現形式,講述了該電影故事。2011年7月啟動的「京劇電影工程」中,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等參與的劇團學院計劃用5年時間將10部經典劇目搬上銀幕,《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等5部已拍攝完成,並將陸續上映。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1888年創作的《朱麗小姐》於近年來被中國戲曲學院改編為豫劇版《朱麗小姐》,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這是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4、新型品牌發展模式創新:如,與影視、科技、旅遊相結合的戲曲主題的生態文化旅遊區建設(張藝謀著名的」印象系列「)。
5、文化衍生品的創新開發:如,以京劇臉譜為原型設計的動畫片《臉譜總動員》,公仔、玩偶等系列開發
6、商業模式創新:有效利用互聯網+模式,如打造戲劇版《萬萬沒想到》(類似),吸引現代85、90後年輕人,採用二次發行、點擊、廣告分成等多途徑盈利模式
7、資本創新:可打造戲曲文化交易平台,將戲曲演出或品牌劇目金融化;也可合縱連橫打造戲曲示範企業,向各類天使、游資、風投推介,力爭IPO。
8、人才創新:戲曲文化的發揚光大到底是人的傳承。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等戲曲工作者的傳承,也有觀眾的傳承。可舉辦戲曲PK大賽(按時下流行的導師帶隊的綜藝節目類型)選拔優秀苗子,同時獲得社會關注。
以上所言有多家文化投資集團正在實踐,筆者堅信,我國必將產生《紅磨坊》這樣的經年不衰的世界級品牌,中國傳統戲曲必將發揚光大。
5. 瑜老闆叫什麼名字
王佩瑜,人稱瑜老闆,是京劇大師梅葆玖口中嘖嘖贊嘆的「小冬皇」,也是橫跨文娛兩界、穿越古典和流行的一朵「奇葩」。
本文主人公王佩瑜
在瑜老闆二十餘年從藝生涯中,紅過兩次——
14歲出頭,一次登台唱戲被梅葆玖賞識,從此自發地五湖四海「宣揚」這個「似足了孟小冬」的女娃子。因有梅葆玖的「自來水」,她的京劇天賦被「肯定」和「加持」。
學生時代的王佩瑜(左)就與男裝扮相的孟小冬(右)十分神似
梅葆玖稱贊王佩瑜
而另一次則是年近40歲,卻突然跳出「舒適圈」,頻頻受邀加盟綜藝節目:穿著長衫在《奇葩大會》上教京劇,《朗讀者》里念《赤壁懷古》,《跨界歌王》里當評委,《喝彩中華》里當觀察員……
王佩瑜上《奇葩大會》片段
然而,不論在「吃瓜群眾」看來,她走得多遠,真正懂她的人都明白: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京劇,為了讓這門她深愛的藝術走向年輕人,走向未來。」
王佩瑜讓京劇藝術走向了更多年輕人
近日,京劇電影《捉放曹》在上影集團車墩影視基地正式開機。
本報記者得以和瑜老闆促膝長談,聊聊她的曝光度,聊聊她的新粉絲,也聊聊她首次「觸電」的戲曲電影《捉放曹》。
01
電影是紀錄的那隻手
京劇《捉放曹》入選為中宣部「京劇電影工程」第二批影片,這是繼《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勘玉釧》及《貞觀盛事》後,由上影集團出品、承製的第5部「京劇電影工程」影片。
6. 【50分!】求關於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史,主要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 和京劇。 為了演講 。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