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孔子》中提到的論語
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
二,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如果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必然會招到別人的怨恨!自私自利的人顯然是沒人喜歡的,雖然意思淺顯,但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是私心大於公心的。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顏回,真的是做到了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他的境界絕非平常人所能理解。當別人都在為顏回的貧苦生活擔憂的時候,顏回自己卻樂哉悠哉,沒有半點為生活憂慮的意思,只有老師孔子才最懂他,所以孔子感嘆說:顏回真是賢德呀!
四,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雍也》
孔子最擔心的四件事:不修道德;不講學習;見善而不能學;知錯而不能改。他老人家如果活到現在,看到現在這個樣子,估計要被活活氣死。
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論語.泰伯》
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美德,卻為人驕傲且又吝嗇,那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用再看了,肯定是不行了。
六,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狗拿耗子,不僅是多管閑事,而且是自不量力。掙著賣白面的錢,何必要操那賣白粉的心呢?
『貳』 孔子的文言文
《孔子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孔子,曾受業於老子[1],學習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與知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為司馬遷《史記》中之一篇,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獻之一。
孔 子 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叄』 孔子的文言文有那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
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肆』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
孔 子 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譯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馬逃脫了束縛,吃了別人的莊稼,農民把馬牽去了。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請求去說服那農民,什麼話都說了,那農民不理他那套。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說:「請讓我去跟他說吧。」便對那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不是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可能會不吃你的莊稼呢?」那農民很開心,對他說:「說話都相你這么清楚就好了,怎麼能想剛剛那個人那樣!」解開馬的韁繩就給了他。
【點評】講話也有藝術,只有以對方能接受的事實,講清道理,才能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伍』 誰能幫翻一下這片有關孔子的文言文急!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師襄子,魯樂官也,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有間,師襄子曰:「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穆然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眺,師襄子問之,孔子曰:「丘殆得其為人矣!此曲渾厚深遠,如曠野望羊,盡覽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 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子聖人也,此曲《文王操》也。」
『陸』 電影《孔子》里的台詞很經典 很多都含有《論語》中的句子
老子:「孔丘啊,當今之世王綱失序,禮樂紛亂,你還要推行禮樂仁義嗎?」
孔子:「丘慚愧,一無所成。」老子:「那就索性放棄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可丘畢竟不能像葫蘆一樣掛在門楣上無用於世。」
老子:「無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啊。」
孔子:「先生微言大義,吾道一以貫之,先生的道是大道無形,不限於世間萬物,而我的道則只在人間。」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誤解吧,富人贈人以金,我沒有金子,就送你這幾句話吧。」
『柒』 孔子電影里的名言名句
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朴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3、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4、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9、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1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捌』 孔子電影里有一句大概意思是明明知道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勉強了,我忘了文言文是什麼了。
知其不可而為之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玖』 跪求電影《孔子》裡面出現的文言文,古語
記憶很深刻的有這幾個
大道之行也裡面的,這個反復出現。
顏回說: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拾』 與孔子有關的文言文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小雀②。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_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③,利食而忘患④,自其心矣⑤,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⑥,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⑦。」 ——摘自《孔子家語》 注釋: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為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遠害:遠離禍害。④利食:貪食。⑤自:出自。心:本性。⑥長者之慮:年長者的謀慮。全身之階:全身,保全身體;階:同「借」,憑借。⑦戇:愚傻,魯莽。敗:禍亂,禍害。 點悟 大鳥有警覺性,小鳥貪吃警覺性差,所以大鳥不易捕得而小鳥易捕。小鳥如果跟隨大鳥則不容易被捕到,跟隨小鳥則有禍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慎重地選擇領袖,善於聆聽長者的智慧,跟著莽撞的人可能會有禍患。同時,也告誡我們,不要因為貪欲而使自己陷入危險。 來源:作文·初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