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趙匡胤該不該殺鄭恩
一、不該。
二、原因:
有部電影名叫——《斬黃袍》,故事講述了北宋時期趙匡胤黃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即帝位,改國號宋。趙匡胤寵愛韓妃韓素梅,花天酒地,沉湎於後宮。其盟弟北平王鄭恩極力勸諫。韓素梅之兄韓龍受封後遊街誇示榮耀,鄭恩怒打之,韓逃入宮,趙匡胤酒醉桃花宮,聽信小人讒言,誤斬鄭恩。鄭恩的妻子陶三春聞訊大怒,率兵圍住皇宮,要殺昏君為丈夫報仇。不可開交之際,大臣高懷德上前說情,高懷德闖宮怒斬韓龍,登城調解,趙匡胤無奈只得脫下黃袍,陶三春當眾將黃袍斬為兩截以泄心頭之恨。 趙許為鄭追薦,陶始忍悲退兵。
三、人物簡介:
1、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2、鄭恩:字子明,據說是宋朝開國大將。青年時與柴榮趙匡胤結為兄弟 鄭恩排老三。三兄弟中柴榮 趙匡胤先後當了皇帝。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只可惜38歲英年早逝。之後趙匡胤陳橋兵變被黃袍加身做了皇帝 取替周朝建宋朝。五代周朝時期趙匡胤和鄭恩都是周世宗柴榮手下的大將,為周朝立下汗馬功勞。趙匡胤和鄭恩都是在柴榮落魄時與柴榮結拜的。趙匡胤建宋朝後,鄭恩繼續追隨趙匡胤,為宋朝鞠躬盡瘁,屢立戰功。但是鄭恩為人魯莽,做事不計後果,趙匡胤當了皇帝後他見了趙匡胤依舊和以前一樣叫二哥。終於有一次沖撞了趙匡胤,讓趙匡胤這個皇帝很下不來台,趙匡胤含淚忍痛斬了鄭恩。鄭恩死後宋朝歷代皇帝對鄭恩的後人都很優待。但在小說《飛龍全傳》中,鄭恩是在與敵交戰中,被人亂箭射死的。趙匡胤見鄭恩之死很是傷心。
對於鄭恩此人,正史中並無記載,但鄭氏族譜中有關於鄭恩記載。歷史上是否有其人還有待考證,若真無此人,此人原型可能是宋初將領張瓊。
② 如何評價電影《等風來》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創作者沒有想明白什麼才是電影,什麼才是類型電影,什麼才是觀眾喜歡並接受的電影。
《等風來》的主題十分鮮明,就是結尾井柏然說的那段,不要急,要等。
可是,主題的體現不是靠說的,是要靠人物、靠事件去體現的,否則就是廣播劇、就是連續劇。
主角人物是關鍵,既要有代表性,引起觀眾的共鳴,更重要的,是要讓人物在事件中體現主題,代表觀眾去經歷一個故事,這時人物的性格和背景都要依據主題的指向而定,從而讓故事進行得更加的順暢。
天爽妹子是一個失敗的角色。
失敗不在於她的擰巴和矯情,不排除真的有小白領是這么的擰巴和矯情,可是,這么個人物對故事對主題有利嗎?
顯然是沒有作用的。
大家也都看到了,天爽妹子這么擰巴矯情,導致整個故事也顯得擰巴矯情。
故事的前進的事件本就牽強,加上這么不利於驅動故事前進的人物,一部電影就是這么被毀掉的。
程天爽這個人物也有不接地氣的一面,上面已經有人回答了,我不多說。
再說井柏然,這個角色明顯要好一些。
起碼他有趣,一出場,觀眾就樂,相反,對天爽妹子的反應則十分平淡。
可是井柏然也有硬傷。比如他的背景,為什麼來尼泊爾?為了到寺廟拍幾張照片去換取老爹的原諒,根本沒有說服力;而且中國的寺廟也很多啊,隨便拍幾張不就行了嗎?無論如何,這個人物的的出現,似乎只是導演覺得應該有個男主。
更不可理解的是,男女主角的互動,沒有化學反應,或者是太弱了,對於故事的驅動也不見效果。
井柏然你一個富二代到尼泊爾這么偏遠的地方,看見天爽妹子有幾分姿色,泡妞本能大發,那就沖這個去唄。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井柏然非常單純的在幫助天爽妹子,啥也不圖。
電影里的人物不該是這個樣子的。人物沖突虛張聲勢的搞那麼大,卻沒有影響故事的走向,該幫的在幫,該接受幫助的還是在接受。
早這樣,要那些沖突幹嘛,讓井柏然直接帶天爽妹子上山頂,去滑翔,說教似的告訴她一番大道理得了。
故事的曲折就是要讓人物產生變化,從而體現主題,如果故事的兜兜轉轉對人物沒有改變,只是在體現主題的地方敷衍一下,那麼,故事就失去了意義,電影也就失去了意義。
我總覺得《等風來》是《泰囧》和《你好,陌生人》的雜糅體,顯然,這三部電影都是同一種類型,與其叫公路電影,不如叫做旅行電影。
《泰囧》里的徐朗一出場就是一個鮮明的商業精英形象,追名逐利,不顧老婆孩子,經過泰囧之旅,他的性格轉變了,覺得家人比名利更重要。事件的進行,人物的轉變,無不是照顧電影的主題而進行的,而且過程都很有說服力。所以《泰囧》是一部合格的類型電影。
《你好,陌生人》是一部泰國電影,《等風來》的劇情和人物設置,直接讓我懷疑鮑鯨鯨有抄襲的嫌疑,至少是模仿吧。
尤其是男主,同樣是出現在異國他鄉,同樣是很二很搞笑的,同樣是逃婚才出國的。
男主模仿的像,所以井柏然還有點意思。但女主,估計是不好意思再模仿了,當然,也沒法模仿,所以搞了這么一個擰巴又矯情的女主。
《你好,陌生人》是純粹的愛情片,男女主角的相遇、沖突、成為朋友、互生好感,都是一板一眼的。可是,它不同的是,男女主角最終沒有走到一起,甚至從頭到尾,竟然都不知道對方的名字。
對於故事,《你好,陌生人》的說服力、可看性明顯要好,可惜《等風來》沒有學好。
如果真要模仿學習,還有一部電影是《等風來》可以學習的,那就是韓國電影《美娜的文具店》。
這兩部電影相似的地方,在於主題。同樣都是說都市的底層小員工在對優越生活的嚮往中迷失了自我,忘記了還有一種生活是歡快的、是慢節奏的、是幸福的。
但是《美娜的文具店》里,美娜是一個驕傲並得意自己工作的公務員,雖然同樣是不順利不如意,但她起碼不是一個擰巴的人。
這時再看看我們的天爽妹子吧,大家就知道問題的關鍵在哪裡了。
更關鍵的是,美娜在故事的進行中,是在體驗另一種生活,而且是極富戲劇性的被迫,但是天爽妹子卻始終在看,看尼泊爾的風景,看尼泊爾人的笑臉,尼泊爾人的虔誠,只是看,不去親身體驗,就導致情感猶如幾滴油花落在水面上,無法和水融為一體,故事也就失去了代入感,失去了可信度,所以也就是失敗的。
事實上,據我身邊看過《等風來》的朋友反應,都還能說出導演想在說什麼,還覺得不難看。
可是,作為一部電影,導演的意圖那麼明顯就暴露出來,觀眾都不經腦子就能明白,那不叫本事,那叫沒水平!
到底什麼是電影,什麼是類型電影,什麼才是觀眾喜歡並接受的電影。
這些問題早該讓我們的導演們想想清楚了。
③ 電影《身後事》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個人理解«身後事»探討了人生,如果自己都把生活過得渾渾噩噩毫無生機,又如何分的清真相與謊言,如果連活著的意義都找不到,又談何自救,故事裡的女主明明可以活下去,卻終究落得被活埋的下場。

④ 電影《身後事》到底想說明的是什麼
電影《身後事》想說明的是永遠不要放棄自己,告誡人們不要好高騖遠,要善於發現,幸福其實就在身邊,這部片說白了又回到了人生這個永恆的話題上,同時喚醒人們對人生的思考,探索人活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電影的結尾並沒有明確說明女主角安娜有沒有死,而是設置了許多懸念。從影片中設置的伏筆來說,安娜應該是沒有死。
影片中多次設了伏筆:
1、比如安娜醒來後摸不到自己的脈搏、也沒有痛感;電影到最後都沒讓人們發現殯儀師露出破綻,是個活埋人的兇手,就是一直讓我們相信他們其實已經死了,這並不矛盾,其實電影中尼會看到殯儀師一直在給安娜注射一些葯物,讓主角的心率變慢,脈搏變微軟,神經麻痹從而感覺不到痛。
2、殯儀師經常給安娜注射葯水,說是為了保持肌肉鬆弛、屍體柔軟,大家可以知道,人死之後心臟已經停止跳動,缺少了心臟的動力,身體內的血液循環自然也停止了,那麼從頸部注射的葯水怎麼能夠循環到全身呢?怎麼可能在全身起作用?能起作用就說明安娜沒死。
3、就是安娜第一次照鏡子時在鏡子上形成了呵氣,顯然只有活人才能呼出熱氣,從而在鏡子上凝結成水霧。 這部電影里被殯儀師掛在牆上並對他們說話的那些人都沒有死,都是殯儀師通過誘導逐漸讓他們接受自己已死的事實,為什麼這么做呢?
4、影片中也提到了,像主角那樣每天重復單調的生活,既不敢接受愛也不肯去愛,這樣活著與死了有什麼分別?沒有了追求,感受不到幸福,活著如同行屍走肉,倒不如死了的好。人人都怕死,而實際上卻更怕活殯儀師讓安娜明白了自己之前的生活多麼缺乏生氣,也給了她重新開開始的機會。

(4)哪些電影的人物不該死擴展閱讀:
《身後事》是美國Anchor Bay Films發行的恐怖片,由阿格尼茲卡·沃特維茲·沃斯洛執導,連姆·尼森、克里斯蒂娜·里奇、賈斯汀·朗等主演,於2010年4月9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徘徊在生死之間的年輕女子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這是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阿格尼茲卡2003年從紐約大學影視藝術學院畢業之後就開始撰寫《身後事》的劇本,該片其實是從她2002年拍攝的一部30分鍾的短片《Pâté》演化而來的,不過只是把它擴充成了長片。
2005年劇本寫畢後交到了獨立電影製作人和投資者比爾·佩金斯的手中,他認為這是高質量的劇本,所以決定投資。
⑤ 陳凱歌的《道士下山》最精彩片段是什麼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可謂好評不斷,其中《道士下山》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電影一共兩個小時,這部電影很有層次感,因為他是一段一段的來進行演的,其中王寶強飾演的道士,他是一個古代的小道士何安下,由於世間不太平,他所在的道觀鬧糧荒,所以師傅排他下了山,在山下也是遇到了三個有趣的師傅,經歷了一場從沒有過的旅程,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就是小道士經歷了紅塵的洗禮,所謂的愛恨恩仇讓他沉醉其中,但是最終他還是悟透了人生,看透了人世間的情情愛愛,領悟了人世間真正的大道理,從此不聞世俗之事。
一、小道士開始了下山生活
這部電影的精彩片段那就是小道士何安下開始下山步入真正的社會,以及踏入社會後所要經歷的是是非非,小道士何安下剛下山,他在剛開始步入社會,什麼也不懂做事也是無足輕重、馬馬虎虎,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其實他對社會的現實一點不懂,以至於在如何生存更是一竅不通,於是帶著對這個社會的好奇與憧憬,按照師傅指示和心得開啟了人生另一個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