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雙子殺手》中出現了哪些高科技
1、CINITY系統
CINITY影院系統是當前電影放映領域的最高綜合技術規格和最佳綜合電影展現形式,融合了4K、3D、高幀率、高亮度、高動態范圍、廣色域、沉浸式聲音等電影放映領域的最新技術。
同時從空間維度、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和像素質量等方面全面提升整體聲畫品質,具有畫面更清晰、色彩更真實、影像更流暢、動作更連貫、聲音更具臨場感等特點。
結合4K和3D技術,《雙子殺手》帶來清晰如水晶般亮麗透徹的畫質,每一個特寫,每一處細節都被真實還原。演員任何微小情緒的變化,包括汗毛的抖動、肌肉的紋理,都能看得清楚分明,高技術電影將是「面癱式表演」和「無演技」的致命殺手。
(1)微技術出現在哪些電影中擴展閱讀
電影《雙子殺手》背後的哲思:
電影《雙子殺手》中嵌入的哲思,導演李安坦言這是個人對生命的思索,還有存在的一些價值觀,對人生的經驗,甚至可能包括教養,即自古以來中國文人文藝載道的習性,這些都很自然地不自覺地會被放在自己做的每一項決定裡面。
《雙子殺手》是對於人生的一個檢討,他把自己的經歷掏心破腹的用電影的形式展現給不同的人群,讓曾經年輕的男孩去反映、互相印證一個中年甚至老年人的心情,他相信這部影片,有年紀閱歷的觀眾與年輕觀眾看到的想到的一定是不一樣的內容,希望所有人都能各取所需。
2. 微晶元的應用
微晶元上的器件密度已達到人腦中神經元密度水平。這樣水平的微晶元將促使計算機及通信產業更新換代,大大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面貌。科學家們已在討論把微晶元記憶線路植入人的大腦以治療老年性痴呆症,或增加人的記憶能力的可能性。用微晶元製做的手提式超級計算機、電子筆記本、微型翻譯機和攜帶型電話等已陸續出現。
微晶元是一種裝在與動物組織共容的生化玻璃管中,注寫有辨識號碼的計算機化晶元。整個微晶元只有米粒大小(13mm ×2.1mm),以無菌方式裝在針頭內, 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植入動物的皮下組織後,可在動物體內永久留存。它提供了動物-安全精確、簡便又經濟的永久性辨識,能保護寵物在走失或被竊的身份認定。微晶元中注寫了絕無重復的一組號碼,當遇到感讀機所發射的低能量的電磁波時,感讀機就會在顯示屏上出現晶元上的號碼。整個感讀過程只需要百萬分之幾秒的時間即可完成。一旦晶元被植入體內,晶元便會被動物體內所產生的蛋白質包里,終其寵物一生,晶元都會固定於植入部位。晶元不會穿出體外或磨損,也無須更換能源,因此即使在動物體內待著幾十年,都不會出問題,使用年限遠超過絕大多數的寵物壽命。任何年齡的動物皆可被植入晶元。幼年犬貓在開始進行預防注射計劃時,便可植入晶元;鳥類、馬及其它寵物則可在任何時候進行晶元植入。
25款震撼世界的微晶元
節選自《IEEE Spectrum》雜志所刊登的《特別報道:25款震撼世界的微晶元》一文。
微晶元設計有時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一樣,有時很小的東西會慢慢積累而變成一件很了不起的東西。設計一個巧妙的微電路,然後將它刻在一片硅上,你的一個小小的傑作就可能會引發一場科技革命。這一切曾經發生在英特爾8088處理器上。Mostek MK4096型4千比特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德州儀器的TMS32010數字信號處理器也曾經引發過科技革命。 在集成電路占統治地位的半個世紀里,許多傑出的微晶元在人們的難以置信中橫空出世,然而在這當中,僅有一小部分成為它們中的佼佼者。它們的設計被證明是如此的先進、如此的前衛、如此的超前,以致於我們不得不創造出更多的技術詞彙來描述它們。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它們為我們帶來了讓生活變簡潔的技術,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冗長乏味。
我們在此匯編了一份列有25款集成電路(IC)的名單。在由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註:兩人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建造的大廈中,我們認為它們應當被冠以佼佼者的美譽。它們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晶元發展史中不朽的豐碑。如西格尼蒂克公司的Signetics NE555定時器。它們中的一部分則成為了教科書中的設計範例,如飛兆半導體公司的Fairchild 741運算放大器。它們中的一部分的銷售量達到了數十億,並仍然在繼續銷售,如微芯科技公司的PIC微控制器。它們中的極小一部分開創出了全新的市場,如東芝的快閃記憶體。在它們當中,至少有一個成為了通俗文化中令人討厭的東西。問題:什麼處理器能夠為美國動畫連續劇《飛出個未來》(Futurama)中的又是酒鬼又是煙槍的壞機器人班德提供動力。答案是:摩斯太克公司的MOS Technology 6502微處理器。
當然,這份名單肯定會存在爭議。有些人可能會指責我們選擇隨意以及過於冗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這么指責我們了)。為什麼是英特爾的8088微處理器而不是4004(英特爾發布的首款微處理器)或8080(英特爾最著名的微處理器)呢?曾經是許多太空梭大腦,發熱量極低的軍用級RCA 1802處理器又排在什麼位置呢?
您應當在介紹中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作者、作者所信任消息人士以及《IEEE Spectrum》雜志多名編輯進行了數周的爭論後才編出了這份名單。我們並不準備將每一款獲得了商業成功或取得了重大技術改良的微晶元都一一編入名單中。此外,那些雖然設計出色,但是只有五個設計它們的人員才記得的微晶元也不在我們的名單之列。我們只關注那些被證明是獨特的,令人著迷的而又使人驚嘆的微晶元。我們收入名單的各式各樣的微晶元既有大公司設計的也有小公司設計的,在這些公司中,有些擁有很長的歷史,有些是最近新成立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收集的是那些為許多人生活帶來影響的微晶元,這些微晶元是令人震驚的設備中的一部分,它們象徵著技術的發展趨勢、令人感到欣喜。
對於每一款微晶元,我們都將會用設計它們的工程師和執行人員的介紹來說明它們的設計經歷,以及它們被創新的原因。由於我們不是《IEEE計算史記事》(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的工作人員,因此我們不會按年代順序、按類型或重要性為這25款微晶元進行排序。文章中我們只是以我們認為的便於閱讀的順序隨意對這25款微晶元進行了羅列。請注意文章中的25款微晶元的年代順序是混亂的。
此外,我們還詢問了一些傑出技術專家關於他們心目中所喜愛的微晶元。我們甚至想知道在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博士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Co.)董事長張忠謀(Morris Chang)心目中哪些IC在具有特別的意義。
我們還想知道您的想法。您是不是為我們的名單中沒有您期待的那款微晶元而感到憤怒呢?那麼請深吸幾口氣,泡杯菊花茶,然後加入到我們的討論中吧。 那是1970年夏季的事情了,它的設計者Hans Camenzind甚至還能回憶起一兩件當時關於中國餐館的事情。在加利福亞州的桑尼維爾的市區,公司有三間辦公室,Camenzind的辦公室夾在兩間辦公室中間,面積很小。當時,Camenzind是當地的一家半導體公司――西格尼蒂克公司的顧問。Camenzind當時經濟不寬裕,年薪不超過1.5萬美元,家裡還有妻子和四個孩子。Camenzind當時真的迫切地需要發明出一件傑出的東西。
當然他也是這么做的。事實上,這是一款歷史上最傑出的微晶元。555是一個簡單的IC,可以作為定時器或振盪器。這款微晶元成為了同類產品中最暢銷的產品,很快就大規模的應用於廚房用品、玩具、太空飛船以及成千上萬的其它產品上。
現年已經75歲的Camenzind仍然在從事微晶元的設計工作,不過他的家已經不再靠近中國餐館了。Camenzind回憶稱:「當時這個微晶元差一點就沒有成功。」
在萌發設計555的想法的時候,Camenzind正在設計一種被稱為鎖相環的系統。在經過一些修改後,電路可以像一個簡單的定時器那樣工作。你設定好時間,它就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運行。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並非如此。
首先,西格尼蒂克公司的工程部門拒絕了一想法。因為公司當時正在銷售一些部件,而客戶可以將這些部件用作定時器。這已經為這一想法畫上了句號,不過Camenzind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想法。他找到了西格尼蒂克公司的營銷經理Art Fury。Fury對這一想法十分欣賞。
為此,Camenzind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測試電路試驗板原型,並在紙上反復劃電路,裁剪Rubylith遮蔽膜。Camenzind稱:「當時全是手工製作的,沒有電腦。」他最後的設計擁有23個晶體管、16個電阻器和2個二極體。
555在1971年投入市場,當時在市場上引起了轟動。西格尼蒂克公司在1975年被飛利浦半導體公司收購,也就是現在的恩智浦半導體。555銷售量達到了數十億部。目前工程師仍然在使用555設計一些有用的模塊和一些用處不大的東西,比如為汽車進氣格柵設計電影《霹靂游俠》風格的車燈。 如果沒有TMC0281,E.T.可能還永遠無法「給家裡打電話」。這是因為TMC0281是首款單晶元語音合成器,它也是德州儀器推出的「說和拼」( Speak & Spell)學習玩具的「心」(我們是不是應該說是「嘴」呢?)。在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外星人用它搭建了自己的行星間發報機(電影中,E.T.還用一衣架、一個咖啡罐和一把圓鋸)。
TMC0281使用了一種稱為線性預測編碼的技術傳遞聲音,聲音聽起來就像一連串的嗡嗡聲、嘶嘶聲和邦綁聲。當年的四個工程師的Gene A. Frantz目前還在德州儀器。他稱,這一令人驚訝的解決方案被認為「不可能通過集成電路完成」。微晶元的改進型被用在了Atari街機游戲和克萊斯勒K-cars中。在2001年,德州儀器將語音合成晶元產線賣給了Sensory公司,後者在2007年晚些時候中止了該產線的生產。如果你需要打一個長距離或很遠很遠距離的電話,你可以在易趣上花上大約50美元買一個仍處於良好狀態的「說和拼」玩具來滿足你的需求。 當一個滿臉橫肉的怪人將這個微晶元裝在電腦上,並啟動電腦時,整個宇宙都震驚了。這個怪人就是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斯蒂芬·沃茲尼克,那台電腦就是Apple I,處理器用的是由摩斯太克公司研發的8位微處理器6502。這一處理器同時也是Apple II、the Commodore PET、BBC Micro等經典電腦以及諸如任天堂和Atari等游戲系統的大腦。該處理器的設計者之一Chuck Peddle回憶稱,他們是在1975年的一個貿易展示會上推出這款處理器的。他稱:「我們用晶元裝滿了兩個玻璃。我和我的妻子就坐在那裡賣這些晶元。」6502微處理器終於脫穎而出,其原因是,6502的速度並不比它的競爭對手快多少,但是它的價格便宜,每部售價為25美元,而英特爾的8080和摩托羅拉的6800售價大約在200美元。
與Peddle一起設計6502的Bill Mensch稱,突破之處在於將一個最小限度的指令組與製作程序結合在了一起,它的產量是其它競爭產品的10倍。6502迫使處理器價格下降,為個人電腦革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一些嵌入式系統仍在使用這些晶元。更大的興趣可能是在《飛出個未來》中, 6502是墮落的機器人班德的大腦,這一信息出現在1999年的劇情中。
在《班德大腦的真象》一文中,《飛出個未來》的電影監制人和主要作者David X. Cohen將解釋他為什麼將6502選作班德的大腦。 運算放大器都是一些設計相似的硅板。你總是在使用它們中的一些。在幾乎所有的事情中你都可以用到它們,它們也會漂亮的完成一些任務。設計者們用它們製作音頻和視頻的前置放大器、電壓比較器、精度校正器、以及許多的其它系統,這些都是日常電子用品的一部分。
在1963年,26歲的工程師Robert Widlar在飛兆半導體公司設計出了首款單片電路的運算放大器IC――μA702。當時每部售價為300美元。隨後,Widlar通過改進設計出了μA709,成本也隨之削減到了70美元,這使得該款產品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故事到了這里,事業如日中天的Widlar要求升職。在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後,Widlar辭職了。國家半導體公司如獲致寶,迅速就僱用了Widlar。在國家半導體公司,Widlar幫助建立了相似的IC設計部門。在1967年,Widlar為國家半導體公司研發出了更好的運算放大器,LM101。
盡管對於突然出現的競爭,飛兆半導體公司管理人員變得焦頭爛額,但是在公司的研發實驗室里,新加入的David Fullagar對LM101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很快,Fullagar發現雖然LM101的設計非常巧妙,但是還是存在許多缺點。為了避免特定的頻率失真,工程師不得不將一個外部電容與晶元聯接。此外,由於半導體的質量有波動,導致IC的輸入級,也就是所謂的前端使得一些晶元對噪音十分敏感。
他稱:「前端看起來有些臨時湊合的感覺。」
Fullagar著手開始自己的設計。他拓展了半導體當時的製造程序限制,在晶元中整合了一個30皮法電容。現在如何改良前端呢?解決方案非常的簡單,增加了一對額外的晶體管。「在當時,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開車去了一趟塔霍湖。」額外的電路使得放大更加平滑,從晶元到晶元變得十分穩定。
Fullagar帶著自己設計找到了飛兆半導體公司研發總監Gordon Moore。Moore隨後將這一設計送到了公司的商業部門。新的晶元μA741成為了運算放大器的標准。IC和由飛兆半導體公司競爭對手研發的類似產品已經銷售了數百萬部。以702每部售價300美元的價格你在今天可以買數千個741晶元。 批評家一直嘲笑ICL8038性能有限和運行不規律等毛病。這一正統、直角、三角、鋸齒和脈沖波形發生器確定有點不可靠。但是工程師們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可靠使用這一晶元的方法,隨後8038取得了重大成功,最終8038銷售了數百萬部,並且在不盡其數的應用程序中找到了自己的應用方式,如著名的Moog音樂合成器,以及盜用電路線路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擊敗電話公司的「藍盒」等等。8038是如此的熱銷,以致於Intersil公司出版了一份名為《你一直想知道的關於ICL8038的方方面面》的資料。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連接銷7至8能夠獲得最佳的溫度性能?」Intersil公司在2002年放棄了8038。但是發燒友至今仍然在收集ICL8038,以自己製造發生器和泰勒明電子琴。
目前Intersil公司公共關系部和公司中最後接觸過ICL8038的工程師們都不清楚精確ICL8038的數據。你知道嗎? 沒有有一種晶元能夠將英特爾帶入財富500的榜單中呢?英特爾會說有,那就是8088。這是一款16位的CPU,IBM當時把它作為自己獨特PC產線的CPU,隨後8088統治了桌面電腦市場。
在命運的旋渦中,這款基於著名x86架構的處理器並沒有帶有「86」。8088隻是在英特爾的首款16位CPU8086的基礎上做了輕微改動。在英特爾工程師Stephen Morse推出它後,8088被稱為「8086閹割過的版本。」由於新的晶元的主要創新並不是在名稱上,它的創新在於8088以16位字處理數據,但是它使用的是8位的外部數據總路線。
在8086設計接近完成時,英特爾管理人員一直對8088項目嚴格保密。8086 項目的主要工程師Peter A. Stoll也參與了8088的一些設計工作。他稱:「管理層甚至不想拖延8086一天,他們怕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在腦子里對8088進行了修改會影響8086的完成時間。一天的任務迫使我們要解決以往要花三天時間才能解決的微碼漏洞。」
在首個8086被推出後,也就是在英特爾將8086展品和文件運往位於以色列的一個設計部門後,兩名工程師Rafi Retter 和Dany Star決定將處理器改為8位匯流排。
英特爾的Robert Noyce 和Ted Hoff1981年在為《IEEE Micro》雜志寫的一篇文章中稱,這一修改被證明是英特爾最成功的一個決定。相比較而言,集成了29 000個晶體管的8088需要的晶體管數據減少,相比8086價格更加便宜,在提供了更快的處理速度的同時與8位的硬體完全兼容,可以平穩變換至16位處理器。
首款使用8088的PC是IBM的5150。這款PC當時售價為3000美元。如今全球所有的帶有CPU的PC都可以將8088視為老祖宗。這對一款閹割過的晶元,這並不壞。 在iPod之前,曾經出現過Diamond Rio PMP300。PMP300在1998年被推出,一經推立即出現熱賣。但是它的凋謝速度比Milli Vanilli還快。不過,這款播放器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使用了MAS3507 MP3解碼晶元。這是一款基於RISC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其帶有可優化音頻壓縮和解壓縮的指令組。由微開半導體公司研發的MAS3507 MP3解碼晶元可以讓Rio將數首歌裝入自己的快閃記憶體中,今天看來有點滑稽,但是當時這足以與攜帶型CD播放器進行競爭。呵呵,是不是很有趣呢?Rio和它的繼承者為iPod鋪平了道路。現在你可以裝數千首歌,甚至你可以將Milli Vanilli的所有的相冊和音樂視頻裝進你的口袋裡。莫斯泰克公司MK40964千比特DRAM (1973)
莫斯泰克公司並不是首家推出DRAM的公司,英特爾也曾經推出過。但是莫斯泰克的4千比特DRAM晶元卻帶有一項重要的創新,被稱為地址多路復用技術的電路設計。這一技術是由莫斯泰克的共同創始人Bob Proebsting所設計的。基本上,通過多路定址信號,該款晶元可使用相同的針腳訪問內存的行和列。這使得在內存密度增加後,晶元也不需要更多的針腳,這樣一來可以降低成本。這里會有輕微的兼容性問題。4096使用的是16針,而德州儀器、英特爾和摩托羅拉製造的內存是22針。在DRAM史上,這一最大規模對峙之後是什麼呢?
莫斯泰克將自己的未來押在了晶元上,它的管理人員開始對客戶、合作夥伴、新聞媒體以及自己的雇員進行游說。當時剛被僱用的Fred K. Beckhusen被安排對4096設備進行測試。Beckhusen回憶稱,當時Proebsting和首席執行官L.J. Sevin大約在凌晨2點來到他的夜班崗位上與他進行了探討。Beckhusen稱:「他們當時大膽的預測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將不再會有人聽說或留意22針的DRAM。」他們是正確的。4096和它的繼承者們逐漸成為了DRAM的主流。賽靈思公司XC2064 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晶元設計者們一直試圖發揮電路中每一個晶體管的功效。不過,Ross Freeman對此卻有一個相當激進的想法。他設計了一款滿是晶體管的晶元,這些晶體管被鬆散的組織成邏輯單元。這些邏輯單元可被輪流配置或通過軟體被重新配置。有時候,許多晶體管沒有被使用。不過,Freeman相信摩爾定律將最終讓晶體管真正便宜起來。他賭對了。為了銷售被稱為現場可編程門陣列也就是FPGA的晶元,Freeman與他人共同創辦了賽靈思。該公司的第一款產品XC2064在1985年被推出,當時雇員被分派了一項任務:他們不得不手工繪制一個使用XC2064邏輯單元的範例電路,如同賽靈思的客戶一樣。賽靈思的前首席技術官Bill Carter回憶首席執行官Bernie Vonderschmitt分派的任務時稱:「他在作這一家庭作業時遇到了一些小困難」。Carter非常樂意幫助自己的老闆。他稱:「我們都在那裡,手拿彩色鉛筆在紙上做Bernie分派的任務。」今天,賽靈思和其他公司出售的FPGA被用在這份名單中的許多產品上。 Federico Faggin清楚的知道花在銷售微處理器上的精力和資金。在英特爾期間,他為兩款經典產品原始的4004和8080的設計做出過貢獻。當他與前英特爾的同事Ralph Ungermann共同創辦齊格洛時,他們決定開始著手設計一個更簡單的晶元:單晶元微控制器。
Faggin和Ungermann在加州的洛斯阿圖斯市租了一間辦公室,開始起草一個商業計劃,並開始尋求資本。Faggin回憶稱,他們當時在附近的一家名為Safeway超市吃午飯,午飯就是「卡門貝乾酪和餅干」。
工程師們很快就發現微處理器市場已經充滿了大量設計優秀的晶元。即使他們的晶元比其他公司要出色,他們也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他們也只能繼續吃乾酪和餅干。齊格洛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食物鏈的更高層,可以說Z80微處理器項目就是這么誕生的。
他們的目標是做的比8080更出色,並且可以與8080的軟體完全兼容,以此吸引客戶放棄英特爾。在數個月的時間里,Faggin、 Ungermann和前英特爾工程師Masatoshi Shima在桌子前每周工作80個小時來繪制Z80的電路。Faggin很快發現在設計微晶元時,雖然越小越漂亮,但是這將很傷害眼睛。
他稱:「到了最後,我不得不戴上了眼鏡。我變成了近視眼了。」
整個設計團隊從1975年工作到了1976年。在1976的的3月份,他們完成了一個原型晶元。Z80與摩斯太克公司的6502是同一時代的產品。如同6502一樣,他們的成功不僅僅是出現的設計,而且在於價格便宜(大約25美元)。將產品推向市場為他們帶來了許多信心。最後還得了胃潰瘍的Faggin稱:「那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
銷售最終取得了成功。Z80用在了數千款產品上,其中包括Osborne I(便攜電腦的鼻祖)、Radio Shack TRS?80和MSX家用電腦上。此外,列印機、傳真機影印機、數據機和衛星上也都有Z80的身影。齊格洛還將Z80用在了一些嵌入式系統中。在一個基本配置中,今天Z80價格為5.73美元,這個價格甚至比一個乾酪和餅干午飯還便宜。 很多年前(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當人們還在穿氖色腿部保溫服看「達拉斯」時,微處理器的設計師會就可以尋求增加CPU指令的復雜性,以在每個計算周期內得到更多的計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團隊一直都是反傳統的先鋒,他們的提法剛好相反,他們提出了簡化指令組。他們認為,處理指令過快將使得在每個周期內的行為將更少。David Patterson領導的伯克利團隊提出了RISC,也就是精簡指令集計算機。
作為一個純理念研究,RISC聽起來很具吸引力。但是它可行嗎?Sun微系統將賭注押在了這上面。1984年,Sun工程師中的一個小團隊開始研發被稱為SPARC 的32位RISC處理器(即可擴展性處理架構)。Sun打算將這一晶元用在一個新工作站產品線上。SPARC 項目的顧問Patterson回憶稱:「有一天當時的首席執行官Scott McNealy再現在了SPARC的研發實驗室里。他說SPARC可以將公司每年5億美元的收入提升至每年數十億美元。」
當時研發遇到了很大的壓力,許多公司外部人士對Sun能否取得成功表示出懷疑。更糟糕的是Sun的營銷團隊有一個可怕的認知:SPARC正在由好轉壞。為此,研發團隊不得不發誓不向其他人員甚至是Sun內部人員透露消息,以免得向競爭對手MIPS Technologies泄露了消息。當時,MIPS Technologies也在探索RISC概念。
當時領導SPARC 設計現任IBM 研究員的Robert Garner回憶稱,首個最低版本的SPARC由20 000門陣列處理器組成,其中甚至沒有乘/除指令。每秒1000萬個指令,這比當時的復雜指令集計算機(CISC)處理器要快三倍。
Sun決定將SPARC用在高利潤的工作站和未來即將出現的伺服器中。第一款基於SPARC的產品在1987年被推出,為Sun-4系列工作站。這一產品很就佔領了市場,並幫助公司突破了10億美元營收的大關。這一切正如當初McNealy所預測的那樣。 當東芝工廠管理員藤尾增岡決定自己重新發明半導體存儲器時,快閃記憶體的發明傳奇也就此打開了序幕。這個我們馬上就會有印象。
在快閃記憶體出現之前,我們用於存儲大量的數據不得不利用磁帶、軟盤和硬碟。許多公司在努力設計出一種固態代替方案。但是諸如EPROM(需要紫外線擦除器來擦除數據)和EEPROM等方案並不能有效的存儲大量數據。
在1980年,藤尾增岡招聘了四名工程師啟動了一個半秘密的項目以研發一個存儲晶元,實現存儲大量數據,並且讓用戶可以買得起。他們的戰備非常簡單。目前擔任東京Unisantis Electronics首席技術官的藤尾增岡稱:「我們知道只要晶體管在尺寸上降下了了,那麼晶元的成本也將會下降。」
藤尾增岡的團隊推出了一款EEPROM的改良產品,記憶單元由一單個晶體管組成。在當時,常規的EEPROM每個記憶單元需要兩個晶體管。這個小小的不同對價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起一個便於記住的名字,他們將這個晶元稱為「flash」,這個名字也是因為晶元的超快擦除能力。現在,你會認為東芝會迅速將這一發明投入生產,並看著這一發明為公司帶來的滾滾財富,這里你可能不清楚大公司的內部研發情況。當這一發現成功後,藤尾增岡的老闆告訴他,好了,忘掉這個發明吧。
當然,藤尾增岡不會忘掉這個發明。在1984年,藤尾增岡帶著他的存儲市場圖紙參加了在舊金山召開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大會。這提醒英特爾開始研發基於「非或」邏輯門的快閃記憶體。在1988年,英特爾推出了一款256K晶元,這款晶元能夠用於汽車、電腦和其他設備之中。這為英特爾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業務。
這促使東芝決定將藤尾增岡的發明進行營銷。藤尾增岡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基於NAND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提供更高容量的存儲,並且被證明更容易製造。在1989年,最終取得了成功,當時東芝的首款NAND快閃記憶體投入市場。事實正如藤尾增岡所預測的那樣,價格出現了下降。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數碼攝影推出了快閃記憶體的應用。東芝也因此成為了這一價值達數十億美元市場中的最大參與者。與此同時,藤尾增岡與東芝中的其他管理人員的關系惡化,最終,藤尾增岡辭職離開了東芝。
現在NAND快閃記憶體已經成為了手機、照相機和音樂播放器中重要的設備。
3. 那些年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為了現實
電影中的2001與現實中的1969
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於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慧,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嚮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台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慧飛船邁向木星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遊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後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路)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夥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慧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並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後,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後,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路)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遊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像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於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路)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路)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慧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後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遊太空》寄託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慧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慧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現實2016年:語音識別與人類打平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於,相比於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慧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像到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慧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慧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後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後,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路)
薩曼莎脫胎於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並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慧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後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路演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並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像。無疑,在眾多人工智慧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製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路)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演算法和硬體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製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於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後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路及LSTM神經網路,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後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慧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慧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後,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慧。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慧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路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慧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路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慧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於最後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慧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慧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並開始為人工智慧打造形象,這裡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慧。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慧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和神經網路(NN)庫為介面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慧想像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並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後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慧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並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並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夥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並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慧,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慧,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慧改變。」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並崩潰。虛擬人工智慧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除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路)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於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慧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像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並不遙遠。
4. 史泰龍在爆頭電影中最後是用什麼刀殺死高佬
微技術的直跳刀《MICROTECH 美國微技術 HALO V 暗夜勇士》
5. 請問john wick系列電影第二部中主角在地鐵中的打鬥中使用的刀具是
微技術戰斗傷齒龍。
刀長24厘米,推刀柱前後推動即可控制刀身進出刀柄,雖然相對於第一部使用的微技術UT要大了不少,但是殺傷力更大,非常適合威脅對方。
《疾速追殺》(John Wick)是大衛·雷奇、查德·斯塔爾斯基聯袂執導的動作驚悚片,由基努·里維斯、邁克爾·恩奎斯特、阿爾菲·艾倫、阿德琳妮·帕里奇、布麗姬·穆娜、迪恩·文特斯、伊恩·麥柯肖恩、約翰·雷吉扎莫、威廉·達福主演,於2014年10月24日在美國上映。
6. 影視製作中的微亞是什麼意思
威亞是用於保護運動員的裝置,一般是用結實的繩索綁在運動員的保護帶上。現在電影拍攝也用上了威亞,不過繩索是用的極細的鋼絲,以免露出破綻。威亞,俗稱吊鋼絲。
威亞,英文(wire)即鋼線。
多年來,影視武戲導演利用威亞技術的力學原理特點,廣泛運用於影視動作特技之中。出神入化的空中飛人、翻騰、打鬥等特技動作,在鏡頭里展現的微妙至極,人物傳奇色彩渲染的栩栩如生,讓廣大電影電視觀眾盡飽眼福。
現如今,影視威亞技術有被巧妙的運用於舞台表演空間,並發揮的相當出色。在大型文藝晚會上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深受晚會製作人和導演以及廣大電視觀眾的青睞。
從揚州的"熙春台"上《天涯共此時》一幕,"常娥奔月"那靚麗的月下倩影;到深圳的"世界之窗"《錦綉中華》一幕,"百花仙子"那雍容華貴的空中姿態;乃至桂林山水《灕江花月夜》一幕"七仙女下凡"時,那婀娜多姿的神韻;以及在北京的"彩虹頒獎",上海的"國際時裝模特大賽"等大型文藝晚會上,那柔美的空中舞蹈造型,無不體現出威亞特技在舞台上的美觀,在當今舞台藝術創新意識與合作上的默契感。
7. 微電影是在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微電影流行的原因是:現代人的注意力已經成為稀缺的資源,每個人的時間都是碎片化。
微電影的優勢在於適應時間碎片化的現代人。投資小,推廣容易。太大,在無線傳輸上來說是一件技術上不現實,經濟上不劃算。
其實,5分鍾,就已經能夠講一個好故事了。好的導演、編劇、演員都可以以此為契機,成為自己成功的階梯。
8. 電影爆頭中史泰龍拿在手中的是什麼彈簧刀,就是最後捅在那個雇傭兵脖子上的那個紅色的刀
查到了 是微技術的「光暈」 資料可在http://wenku..com/view/f5f2c319650e52ea551898bf.html查到
9.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用的刀叫什麼名字
電影道具,沒型號沒名字沒廠家,可以找個專門賣周邊的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