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雙城記哪個版本翻譯得好
個人覺得宋兆霖版本最好,初中閑暇時間多,開始讀狄更斯寫的書,出於對名著的敬畏之心,一心想挑個好的版本,下載了好幾個版本"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電子版對比,但總體感覺是語言轉換,意境不夠,語言翻譯做到了,但在漢語層面的揣摩修飾感覺不夠自然和精緻。直到有一天,閑暇路過書店,偶遇季羨林老先生主編的一套名著,中有《雙城記》,宋兆霖譯本,封面是清新雅緻又不失厚重的油畫,價格和書的風格一樣朴實,拿在手裡很有分量。
別的版本的開頭是這樣的:
* 那是最美好的時期;那是最墮落的時期;那是智慧的歲月;那是沒有開化的歲月;那是信仰堅定的時代;那是懷疑一切的時代;那是陽光明媚的季節;那是黑夜深重的季節;那是滿懷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絕望的冬天;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人們直入天堂,人們直墮地獄......總而言之,那個時代與現在極其相似,以至於那時名噪一時的某些權威們堅持只用比較級中的最高級修辭形式對它進行評判,不論是好是壞。
前面譯得倒也明晰,不過最後出現「比較級里的最高級」就顯得略有跳脫了,畫風不自然。
宋兆霖的版本是這樣:
*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怎麼樣,直觀感受字句更流暢,結構更美觀吧,用詞細節也更考究。最後一句更流暢自然,也更言簡意賅(起碼不會有跳脫到英語語法詳解與練習的錯覺)。
㈡ 求雙城記推薦理由3~10個
作者將筆觸落在了翻過大革命時期,以人類永恆的兩個主題——仇恨和愛情,通過對封建貴族、革命群眾與理想化人物的敘述,以偉大的人物與發人深省的結局,從其理性思維和人道主義立場思考了在動盪革命中人們所應當守護的根本人性。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國大革命一部大時代長篇歷史小說,「雙城」分別指的是巴黎與倫敦。後來被改編拍攝了多個版本的電影,也有音樂專輯以此為名。
善良與仇恨,正直與丑惡在這最好亦是最壞的時代里交織演繹著人性與理性的碰撞。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沖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㈢ 雙城記的譯本一覽
1955年,《雙城記》,羅稷南譯,新文藝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1981年,《雙城記》,畢均軻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雙城記》,張玲、張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雙城記》,石永禮、趙文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雙城記》,宋兆霖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雙城記》,郭賽君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雙城記》,陳文伯譯,花城出版社。1996年,《雙城記》,孫法理譯,譯林出版社。1997年,《雙城記》,楊學義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雙城記》,馬占穩譯,語文出版社。2000年,《雙城記》,於世華譯,外文出版社。2001年,《雙城記》,葉紅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雙城記》,文怡紅譯,小知堂文化。2002年,《雙城記》,林曉琴 張筠艇譯,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雙城記》,周輝譯,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年,《雙城記》,曾克明譯,南方出版社。2004年,《雙城記》,馬瑞潔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雙城記》,許天虹譯,桂冠出版社。2005年,《雙城記》,趙運芳譯,中國致公出版社。2006年,《雙城記》,何湘紅譯,廣州出版社。2007年,《雙城記》,於曉梅譯,哈爾濱出版社。2007年,《雙城記》,宋兆霖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雙城記》,王泉根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雙城記》,張玲、張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㈣ 雙城記的影片花絮
本片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雙城記》,在大製作家大衛.塞茨尼克與導演傑克.康韋的傾力攝制下,完成了這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代悲劇的傑作,也是根據本書拍攝的六個電影版本中成績最好的一部。狄更斯的小說利用各種元素描述一個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自出版以來受到無數讀者的熱心追捧,一版再版。本片並沒有完全包括小說展現出來的所有元素,但卻沒有遺漏任何最為重要的情節。當然,沒有哪一部通過優秀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能夠包納小說的所有內容。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蘿納德·科爾曼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英國演員,他的性格和形象與電影的主角極為切合,不失為本片一大特色。
㈤ 哪個版本的《雙城記》翻譯得好
個人覺得宋兆霖版本最好,宋兆霖譯本,封面是清新雅緻又不失厚重的油畫,價格和書的風格一樣朴實,拿在手裡很有分量。
宋兆霖的版本是這樣:
*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
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首次出版於1859年。
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㈥ 雙城記有哪幾個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版本。羅稷南譯。
㈦ 求<雙城記>內容介紹
世界名著《雙城記》---作者狄更斯
"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 by 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內容提要·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梅尼特散步時,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並獲悉侯爵兄弟為了片刻淫樂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勞雷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僕普洛斯撫養下長大。
18年後,梅尼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發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僕人得伐石收留。這時,女兒路茜已經成長,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代爾納,受到他的細心照料。
原來代爾納就是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在與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對路茜產生了真誠的愛情。梅尼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
在法國,代爾納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繼續為所欲為。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後,終於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編織成不同的花紋,記錄在圍巾上,渴望復仇。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於襲來了。巴黎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把貴族一個個送上斷頭台。遠在倫敦的代爾納為了營救管家蓋白勒,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梅尼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醫生的出庭作證使代爾納回到妻子的身邊。可是,幾小時後,代爾納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判處代爾納死刑。
就在這時,一直暗暗愛慕路茜的律師助手卡爾登來到巴黎,買通獄卒,混入監獄,頂替了昏迷中的代爾納,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備就緒,代爾納一到,馬上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
得伐石太太在代爾納被判決後,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與普洛斯的爭斗中,因槍支走火而斃命。而斷頭台上,卡爾登為了愛情,從容獻身。
·作品賞析·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鍾;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黛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贊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系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於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作家風采·
英國小說家,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斗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法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在線閱讀·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d/digengsi/scj/index.html
http://www.pku.e.cn/study/novel/city/eindex.htm
中文名稱: 雙城記
外文名稱: Tale of Two Cities, A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詞: 劇情片 故事片 有視頻 譯製片
內容摘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改編自狄更斯的不朽名著,在大製作家大衛.塞茨尼克與導演傑克.康韋的傾力攝制下,完成了這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代悲劇的傑作,也是根據本書拍攝的六個電影版本中成績最好的一部。羅納德.考爾曼演英國倫敦的律師席尼.卡頓,他深深地愛上了巴黎女子露絲.曼納,但她卻只是把他當作普通朋友,而嫁給了法國貴族青年查爾斯.達雷。當法國政治局勢陷入一團混亂時,達雷遭到暴民囚禁,曼納向席尼求助。席尼為了成全愛人的幸福,竟然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情敵,在黑牢探監時施展調包計將達雷救出,而他則義無反顧地步上斷頭台。男主角的高尚情操,足以令天下人同聲一哭。
【導演】 傑克 康韋 (Jack Conway (I);羅伯特 Z. 倫納德 (Robert Z. Leonard)
【編劇】 查爾斯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W. P. 利普斯康 (W.P. Lipscomb)
【主要演員】
羅納德 考爾曼 (Ronald Colman) ...... Sydney Carton
伊麗莎白 埃蘭 (Elizabeth Allan) ...... Lucie Manette
Edna May Oliver ...... Miss Pross
雷金納德 歐文 (Reginald Owen) ...... C.J. Stryver
巴茲爾 拉思伯恩 (Basil Rathbone) ...... Marquis St. Evremonde
Blanche Yurka ...... Madame Defarge
Henry B. Walthall ...... Dr. Manette
Donald Woods (I) ...... Charles Darnay
沃爾特 卡特利特 (Walter Catlett) ...... Barsad, Spy
弗里茨 萊伯 (Fritz Leiber (I)) ...... Gaspard
H. B. 華納 (H.B. Warner) ...... Gabelle, Darnay's Tutor
Mitchell Lewis (I) ...... Ernest Defarge, Wine Vendor and Manette's One-Time Servant
Claude Gillingwater ...... Jarvis Lorry Jr., Banker
比利 貝文 (Billy Bevan) ...... Jerry Cruncher, Bank Messenger and Resurrectionist
伊莎貝爾 朱厄爾 (Isabel Jewell) ...... Seamstress
內容類型
視頻類型: 劇情片 故事片 譯製片
所屬國別: 美國
語種
原文語種: 英文
配音語種: 中文
內容創建者
原著作者: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編劇: W. P. 利普斯康(W.P. Lipscomb)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導演: 傑克·康韋(Jack Conway) 羅伯特·Z·倫納德(Robert Z. Leonard)
主演: 伊麗莎白·埃蘭(Elizabeth Allan) 羅納德·考爾曼(Ronald Colman)
其它責任者
攝影: Oliver T. Marsh
作曲: David Snell (I) Herbert Stothart
出品者: Metro-Goldwyn-Mayer (MGM) [us]
內容創建日期
攝制日期: 1935年
出版
出版者: 福建東宇公司
來源於網路轉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㈧ 熟悉英美老電影以及演員的進-關於1935年版雙城記
片中飾演小露西(Little Lucy) 的 演員 "Fay Chaldecott" 還健在,她於1928年9月28日美國加州出生,當時是6、7歲,現在是80歲了。
其他在電影名單上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已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