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湖兒女》中馮小剛戲份為什麼被刪減了
因為迫於輿論壓力。
《江湖兒女》上映的時候,娛樂圈有人被爆陰陽合同,偷稅漏稅,馮小剛被牽連其中。在未刪減版本中,馮小剛飾演一名醫生,而國內公映的這一版,馮小剛的戲份消失了,只剩一雙手出鏡。對此,賈樟柯在見面會上被人追問,而他只說了8個字:一言難盡,五味雜陳。
(1)馮小剛被禁多少電影擴展閱讀:
《江湖兒女》劇情介紹:
故事開始於2001年的山西大同,巧巧和斌斌相戀多年,巧巧一心希望能夠和斌斌成家過安穩的生活,但斌斌身為當地的大佬,有著自己更高遠的志向。一場意外中,斌斌遭人暗算危在旦夕,巧巧拿著斌斌私藏的手槍挺身而出救了斌斌,自己卻因為非法持槍而被判處了五年的監禁。
一晃眼五年過去,出獄後的巧巧發現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她對斌斌真摯的感情。巧巧跋山涉水尋找斌斌的下落,但此時的斌斌早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鋒芒,而且身邊已有了新的女友。身無分文的巧巧靠著自己的智慧摸爬滾打,終於為自己掙得了一片天地。
2. 馮小剛的電影<<我是你爸爸>>到底是講什麼的
編劇: 王朔 / 馮小剛
導演: 王朔
主演: 馮小剛 / 胡曉培 / 徐帆
上映年度: 1996(被禁)
語言: 北京話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又名: 冤家父子
imdb鏈接: tt0256630
劇情簡介 · · · · · ·
本片改編自王朔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說《我是你爸爸》。講述了喪妻的男人馬林生與他一手拉扯大的兒子之間日趨緊張的關系。這個在機關里混日子的小職員在對待兒子的時候,時而濫施暴力、時而搖尾乞憐,有時又滿腔熱情地和兒子稱兄道弟。但最終父子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爸爸》是中國著名"痞子文學"作家王朔的電影處女作,也是他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電影作品。這部影片據說對當代中國的社會關系進行了一些隱晦的譏諷,因此從來就沒有在國內公映。富有戲劇性的是 2000年的瑞士洛加諾電影節將本片評選為當年的最佳影片,票友導演王朔也許並不因此有太多的興奮感:本片的公映為此又遙遙無期了。
影評
# 第五原宿
# 第五原宿(廣州)
《冤家父子》拍攝於十年前,根據王朔小說《我是你爸爸》改編,王朔這篇小說又是根據馮小剛更早之前的一個電視劇設想而寫成的,王朔和馮小剛的合作順理成章。九十年代中期,馮小剛導演了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在同類題材的電視劇中至今沒有被超越。但其時作為電影導演的馮小剛還遠遠沒有成功,幾部電影都沒有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那個時候,中國...... (1回應)
2006-05-01 20/21人推薦
《冤家父子》拍攝於十年前,根據王朔小說《我是你爸爸》改編,王朔這篇小說又是根據馮小剛更早之前的一個電視劇設想而寫成的,王朔和馮小剛的合作順理成章。九十年代中期,馮小剛導演了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在同類題材的電視劇中至今沒有被超越。但其時作為電影導演的馮小剛還遠遠沒有成功,幾部電影都沒有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那個時候,中國電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被過分談論。我對馮小剛的好感和興趣來自王朔,當年一直覺得他們是「一撥」的,甚至在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中就出現了馮小剛的名字。正是以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甲方乙方》讓馮小剛開始了他的賀歲片模式,接著中國社會消費時代的來到,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脾氣也水漲船高。
馮小剛曾自稱「商業片導演」,那個時候,中國的電影還「很不商業」。他這么說,骨子裡也許是對於假模假式自命清高的中國電影標榜的難以定義的藝術性的一種嘲諷。但同時顯出當年的馮小剛和王朔所具有的相似的氣質,俗得真實,對崇高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切充滿調侃。而馮小剛又是不同的,他和張藝謀一樣聰明、善變,這種性格來自其出身的小市民階層。他知道普通百姓的喜好,尤其是這個高速變化中的社會里人們的心態,他的迎合恰到好處,不生硬。前些年馮小剛便與王朔漸行漸遠,這兩年又綁上了劉震雲。劉震雲有一定的幽默感,但來得很不自然,看《魯豫有約》中憋著笑洋洋得意地抻著講自己的那點事兒,怎麼能不讓人注意到他的表情而對他講出來的內容感到不耐煩呢?
《冤家父子》本來有可能成為一部出色的電影,帶有很明顯的王朔和早期馮小剛的風格。即便在技術上很粗糙(剪輯的混亂最為明顯,也許是由多次修改送檢造成的),我仍可以感到影片所傳達出的黑色幽默,並為之興奮。王朔所習慣的表達方式是文字和語言,操弄影像已超出他的能力。馮小剛也沒有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也許今日中國也並不具備相應的觀眾基礎。馮小剛在此之後的全部電影都不乏幽默的元素,但總是顯得很膚淺,而大眾對其幽默以流行語的方式接受和傳播,則更加速和擴大了這種膚淺。中國缺乏徹底的黑色幽默的精神,既沒有傳統也沒有創造,文學上莫言有一些表現,電影,我還沒看到。
這部電影中的一些情節,如馬父欲痛打兒子卻在兒子面前被鄰居毫不留情地羞辱;馬車被小流氓欺負,馬父憤而操起一塊蜂窩煤沖了出去,真到了小流氓們面前卻又氣勢洶洶目不斜視地沖了「過去」;在強壓失敗後,馬父聲稱要和兒子做哥們兒,期間出現的種種可笑、幼稚的舉動 等等,都非常精彩。王朔非常擅長表現人們內心的軟弱與想要逃避的心理,這些在電影中都有很好的發揮。尤其落實在「父親」這樣一個角色上,非常鮮活,反差極大。一個在生活中也滿口「官僚腔」的工會主席,一個所謂的類知識分子,一個喪妻後獨自撫養兒子的父親,卻處處現出了被逼迫、被強加,不堪責任的樣子,十足的卑微而虛無的小人物,一個可憐蟲。這個人物印證了我一貫的一個想法,相當多數的人,自己遠沒有成熟,人格尚不健全,並不具備做父母的能力卻糊里糊塗成為了家長,而在後代的成長中不斷地與自己的無能、愚蠢狹路相逢。多數人更善於自欺欺人,他們以父母的身份作為唯一論據不斷地自我證明,其結果是每一代人都在疑惑與壓抑中長大,不斷重復這種糊里糊塗的悲劇。馮小剛飾演的馬林生由於自身的軟弱與不負責任,幾度放棄「父親」這一身份,那句「我可當不了你這爸,我沒這能力,我不幹了,」是本片最好的總結。
在懷疑兒子撮合自己和齊懷遠是別有用心之後,馬林生迅速恢復了父親的身份,只是這個父親早已沒有(也許是從來就沒有)威嚴,有的只是外強中干虛張聲勢,相對於兒子的倔強、勇敢,更顯得委瑣、可笑。翻抽屜一場戲中,馬林生對每樣玩具的把玩和自我幻想的情節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面對鏡子的假想如出一轍。當然,這里有出處上的一致,這一情節在本片中甚至更精彩一些。尤其是與之銜接的是馬父偷翻鑰匙卻被兒子抓獲,繼而惱羞成怒大發雷霆,父子沖突的一場戲。對比之下,更加顯出這個父親的可憐、可愛與可恥。馮小剛的演出誇張而精彩。之後無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歷史老師,還是《甲方乙方》中滿口官僚腔的公司經理,都是類似的角色。可見馮小剛是不適合做演員的,恰是將此類人物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冤家父子》卻沒能有機會讓更多人記住,挺遺憾的。而徐帆,我在看了她那麼多的電影電視劇後仍然不知道她究竟適合哪一種角色,《永失我愛》、《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她不夠美,於是發嗲撒嬌就顯得肉麻;《結婚十年》、《手機》,人物的層次感很差;倒是《一聲嘆息》好一點。《冤家父子》中她的角色是一個經歷過兩次婚姻,舉止粗俗的中年女人,一如既往的誇張,新婚之夜的一場京戲,倒是拿出了一點干貨,顯示出早年所從事的行當攢下的基礎。徐帆的表演除了誇張,也沒什麼別的了。
《冤家父子》的DVD是在《天下無賊》熱映階段出現在市面上的,海報上的馮小剛與徐帆是現在的已經得福發胖的名導夫婦,別扭,卻有一種意外的幽默效果。我記得當初電影和小說同名,送審後改為《爸爸》,《冤家父子》不知道怎麼來的。根據媒體報道,這版光碟的來歷竟相當可疑,各方說法互相矛盾。無論正當、合法與否,無疑是有人要借著今日馮小剛的走紅賺上一票,而我們也才能看到這部拍攝於十年前的險些成功的電影。對觀眾來說倒是好事。
3. 關於馮小剛在電影《江湖兒女》中的客串情節被刪,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故事
說起馮小剛,相信大家對此都是非常熟悉的,要知道,馮小剛在娛樂圈當中也是鼎鼎有名的,不僅如此,馮小剛這個名字也早已家喻戶曉了,但是就在近期,馮小剛身上卻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馮小剛在《江湖兒女》當中的戲份被刪除了,相信這讓很多觀眾都非常迷惑,其實馮小剛之所以在《江湖兒女》中的戲份被刪除都是有原因的。
但誰曾想到,廣電局直接因為馮小剛的事情直接拍板,導致《江湖兒女》的導演最終無奈只得刪掉馮小剛的戲份,只留下馮小剛的一雙手,不過這導演倒也誠實,直接將證據亮出來,這也間接的告知了馮小剛,這並不是我的本意。
4. 《一九四二》:等了18年,兩次被禁拍攝,馮小剛最好的一部電影
苦等18年,兩次禁拍,三次審查,馮小剛說:「過審那天我們都喝高了!」是什麼樣的電影歷經這樣千辛萬苦才最終才得以搬上銀幕,讓馮導堅持這么多年也要將它拍攝完成?
——原來是2012年上映的《1942》
全片沒有過度煽情的戲份,卻讓你體會到絕望,在一個人流離失所孤苦無依找不到希望時,原來絕望也會顯得平凡。
讓我們從角色設計方面看芸芸眾生之相,再將影片深度剖析尋找巨災之下的人性之真和人性之醜陋。
01、老東家
他是一個品性溫和,善良,平凡的地主人家,兢兢業業只為守住一點點家業。
在經歷了糧食減少,日軍轟炸,親人逐一離去,曾經的倔強一點點被消磨,所謂的自尊也轉化為簡單活下去的希望。
大年三十,女兒甘願賣掉自己換來幾升小米,讓他這個從來只有買人沒有賣人的東家徹底拋棄了自己的自尊與虛榮。
然而此時的東家並未放棄所有希望,真正的絕望是抵達唯一能夠逃荒的地方陝西時卻遭到亂槍掃射,最後的香火留成也沒有留成的時候,他絕望了。
絕望的他只抱著死也離家近一點的念頭朝著河南走去。然而結尾處的小女孩和他一起最後是回到河南活下去的,沒有糧食的他們是怎麼活下來的,吃的是什麼?
影片最後說女孩從此之後沒再見她吃過一口肉。
02、瞎鹿
也許沒有太多觀眾會記住瞎鹿這個角色,他的存在太過於短暫,然而飢荒面前,像他這樣短暫的小人物又何其多呢。
瞎鹿和老東家是一個對比,同為整個影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一個原本富裕一個原本貧窮,一個活下去了一個草率的被一巴掌拍進開水鍋就再也沒有起來了。
盡管花枝等了他三天,但他的死也終究只是萬千「瞎鹿」中的一個而已,沒有人會記得他,甚至沒有人會為他流太多的眼淚,畢竟在餓死面前,流淚也是要花力氣的;在死亡面前你還來不及悲傷的時候,可能你也要死了。
03、栓柱與花枝
栓柱與花枝是整個影片當中的兩股精神力量,只不過花枝的精神與信念在不斷被消耗殆盡,而栓柱的精神信念在最後一刻得到了升華(當然也可能是為了過審,突出人性之善日本人之兇殘,不然日本人給災民糧食真成善舉了)。
從少東家對她實施強暴,花枝拚死反抗,到願意和栓柱睡只要兩片餅干就行。影片當中栓柱與花枝最後就著城內大年三十的煙火拜堂(城內闔家歡樂與城外賣女求米的對比多麼諷刺。)
花枝嘴上說希望栓柱死前有個媳婦其實只是想第二天栓柱就有老婆可賣了,這樣她們都能活。
這時候賣一個人能值四升小米,精神與信念還算什麼?
04、東家之女
受過教育,能讀書識字,大富人家出生,她是有自尊有修養有道德底線的文化人。然而經歷了飢餓,身邊的人相繼死去,東家殺貓熬湯的時候她也只淡淡說了句:「我也要喝貓湯。」她的精神世界便是在這一瞬間崩塌的。
將書本全部撕掉燒火,證明她已經徹底擯棄了自以為豪的知識分子的驕傲,承認她只不過是一個隨時面臨死亡的逃荒者而已。
東家之女的變化是合乎情理的,卻又是殘忍至極的,為了活命大年三十將自己賣去換幾升小米,十七歲的她賣入妓院服侍軍大爺時候,含淚說出了那句「吃太飽了蹲不下去」聞者聽之何其心酸。
從東家之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典型人類的身心蛻化過程,這種變化不是進化也不是退化,只是適應生存法則棄其「糟粕」而已。
然而透過劇情我們更應該看到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人性一面與民族一面,以及整部影片想要體現的核心思考。
05、明流與暗流,眾生並非平等
什麼是「明」什麼是「暗」,明是登得上檯面的,暗是永遠隱晦的。
顧此觀之,政治家眼裡「明」是外交,將領眼裡「明」是戰爭,而統治者眼裡的「明」是口蜜腹劍之流刻意偽造的虛假,真正的「暗」隱藏在死亡當中,在最隱晦的角落暗自凋零。
飢荒固然讓人挨餓和死亡,而真正致使三百萬人民餓死的難道不是一些人的見死不救和腐敗嗎?
巨災面前並非眾生平等,只有底層人民才擁有平等,那就是死亡平等。領導者和投機倒把者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夜夜鶯歌,歌舞昇平。
道德是什麼?道德在生存面前什麼都不是,至少在99.99%的人眼裡什麼都不是,因為我們只是人不是神。
道德在中國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力,孔孟之道千年來作為中國正統思想約束著無數代人的思想,然而在吃飽面前,無論是道德還是性羞恥什麼都約束不了。
06、 歷史 的真實
歷史 發生在過去,而我們生活在現在, 歷史 是什麼樣的, 歷史 是誰來記錄的,影片當中的白修德嗎?現實中是馮小剛是劉震雲嗎?是嗎?都不是。
歷史 的記錄者是死去的人不是活著的人,影片最後奶奶說:「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提它幹嘛,圖個啥?」
那一代活下來的人選擇遺忘 歷史 ,而像我們隔層斷代的這一代人卻不能遺忘 歷史 ,對於我們 歷史 是警鍾也是自省。
歷史 的真實就是死去的人的的確確死去了,真與假再也說不清,唯有對受難者的尊敬值得永存。
1942,死去的人再也回不來,活著的人只能被迫堅強,而後世的我們應當銘記 歷史 避免悲劇再次重演。(撰文:魚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