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左翼電影運動取得的成就
1.確立了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
2.改變了中國電影的創作方向
3.掀起了中國電影三十年代第一個高潮
4.在電影語言上有所突破創新,掙脫了影戲傳統的桎梏
5.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創作水平
6.積極開展電影理論批評
7.借鑒西方電影優秀經驗,不斷豐富發展中國電影
8.顯示了進步電影的主導地位
嘿嘿 完全是自己寫的 不是復制粘貼的喲 我是學電影的
『貳』 以具體影片為例論述20實際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一江春水向東流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在這個夏天,好萊塢的大片依舊接踵而至,我們在爭睹完《史密斯行動》、《世界大戰》之後,不妨在涼夏夜晚走進中央數字電視《懷舊經典》頻道的「露天電影院」,看一看這部藝術成就非凡的老電影,體驗過去歲月中的輝煌,相信那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叄』 以具體影片為例論述20實際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取得了怎樣的發展(請舉例)
東流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在這個夏天,好萊塢的大片依舊接踵而至,我們在爭睹完《史密斯行動》、《世界大戰》之後,不妨在涼夏夜晚走進中央數字電視《懷舊經典》頻道的「露天電影院」,看一看這部藝術成就非凡的老電影,體驗過去歲月中的輝煌,相信那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肆』 中國的電影發展史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1]世界電影與電影業起源於19世紀末法國、英國、美國等地。
中國電影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4]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2018年,中國電影年產量高達1082部,年總票房達到607億元人民幣,全國共有銀幕60079塊。
『伍』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5)中國三十年代電影理論發展有哪些成果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陸』 抗戰勝利後,中國電影進入另一個發展期,取得了哪些方 面的成就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標志中國電影的誕生。
1913年上海拍攝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成立第一個電影機構商務印書館影片部。1921年,我國第一部故事片《閻瑞生》拍成。
1930年,我國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誕生。30年代出現一個繁榮期。左翼電影碩果累累,著名影片有《狂流》《上海24小時》《春蠶》《鹽潮》《馬路天使》《夜半歌聲》等。其中《漁光曲》於1935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成為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
抗戰時期,中國電影中心由上海轉到武漢、重慶等。誕生了一批戰爭片《保衛我們的土地》《塞上風雲》《中華兒女》等。另一方面古裝片盛行,良莠不齊。1938年延安電影團成立,標志根據地電影事業的誕生。
解放戰爭時期出現大量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東本電影製片廠」,第一部紀錄片《民主東北》,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等,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奠定了基礎。
『柒』 中國電影理論的演變
1949年後,研究電影如何貫徹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總方針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理論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中間,曾產生過不重視藝術規律、過分強調電影直接為當時政治運動服務的偏向。對此不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見。
盡管如此,中國的電影理論仍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在電影特性和技巧理論的研究上,這一時期最有價值的成果是史東山的《電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1954)和張駿祥的《關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1959)兩本專著。史東山從分析小說、戲劇和電影的異同入手,一方面強調「注意電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整場整景的結構形態,以及場與場、景與景之間的結構形態,而不被分鏡頭的形式所迷惑」,一方面把電影視像的具像性和小說描寫的相對抽象性作對比,強調電影「直感直覺」的視覺藝術性質。把電影的故事敘述和影像表達兩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張駿祥針對當時電影創作中存在的不重視和不熟悉電影特性的問題,著重從藝術技巧角度對電影藝術特性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歸納和論述。他闡述了電影具有的具像形象和時空可跳躍的優點與它「一次過」及畫面視野局限等缺點,指出正是這些優缺點相反相成,互相制約,構成了其藝術形式的特性,即「鮮明的動作性」、「結構上的簡捷鮮明」、「依賴視覺形像,依賴造型表現力」、「要求在生活邏輯之外對蒙太奇邏輯的遵循」等一系列原則。另外解放初期出版的阮潛的《電影編導簡論》(1949)和顧仲的《電影藝術概論》(1950)也是這一方面的專著。
電影劇作理論的研究是中國電影理論中一個很受重視而且富有成就的領域這首推夏衍在1959年發表的寫' class=link>;寫' class=link>;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夏衍根據自己豐富的電影創作經驗,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電影劇作規律的認識。他特別強調電影創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電影「准確、鮮明、生動」地「訴之於觀眾的直覺和聯想」。他很重視電影創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決定了體裁結構」,認為「電影和戲劇一樣需要戲劇性和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因此他特別強調戲劇或情節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對電影劇作結構和技巧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以傳統文藝中「剪頭緒」、「密針線」等許多經驗豐富自己的劇作理論另外陳荒煤的《關於電影文學劇本的特徵》(1956)、柯靈的關於電影劇本的創作問題──視覺形像的創造(1955)和《電影文學三講》(1958)、袁文殊的《電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節》、於敏的《本末──文學創作的共同性和電影文學的特殊性》等論文和專著也都對這一領域內的藝術規律進行了積極和富有價值的歸納和總結。
60年代初,探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電影道路這一新的課題在理論上引起了重視。袁文殊、羅藝軍在《主題、真實性、傳統》(1962)一文中把「向傳統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提出。他們闡述了電影藝術「具有向民族傳統學習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認為這是電影藝術「進一步提高質量的關鍵之一」。他們主張「電影藝術向民族傳統學習,主要是向傳統的姐妹藝術學習」,認為這種學習包括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藝術技巧等不同的層次。徐昌霖的《向傳統藝術探勝求寶──電影民族形式問題學習筆記》以及韓尚義的《環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論形式美》等文章,分別從敘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討了電影創作中如何對傳統的敘事藝術(特別是說唱藝術)、傳統美術和畫論的經驗進行借鑒的問題。
1963年,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出版,這是中國電影史研究的開拓性工作,它也從一個側面為電影理論研究提供了幫助。
總之,新中國的電影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影響,也存在嚴重的形而上學傾向,出現了創作道路的狹隘、構思公式化概念化的現象。周恩來同志在1959年和1961年兩次就電影工作講了話,強調解放思想和尊重藝術規律。1962年,瞿白音發表《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提出了「去陳言」、「創一代之新」的主張。這篇文章不僅要求在思想內容方面沖破禁區的宣言,而且提出了在藝術思想上革新的主張。他把「陳言」歸結為主題、結構、沖突「三神」,認為它們?之「三新」。
但隨著左傾錯誤逐漸向全面發展,電影理論研究出現了停頓和倒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全盤否定了中國電影的歷史傳統,把「三突出」的樣板戲經驗強行推行到電影中來。這些理論無視電影藝術的特性,扼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使得中國電影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出現了極大的倒退。
『捌』 中國當代電影理論有哪些
中國當代電影理論的一個主要特徵:電影創作實踐與理論發展聯系緊密。
鼓勵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創新、藝術創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躍、觀點新銳、內容厚實、態度嚴謹的學術風氣,關注和評介國內外電影藝術最新發展趨勢,追蹤和研討國內外電影(文化藝術)理論研究最
『玖』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9)中國三十年代電影理論發展有哪些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