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與原著有哪些區別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小說是寫在你的想像里的,而電影是表現在導演的思維裡面的。而現在電影越來越商業化,很難把其中的人物事件表現的那麼飽滿,當然好的導演也會用其典型的事例人物經過改編加入某些元素,所以只拍一個區間或者結尾會註明改編至某某小說,比如說《赤壁》上下《讓子彈飛》還有最近獲諾講莫言所寫由張藝謀所拍的《紅高粱》等等!很難說他完全所表現出小說的全部精髓,但是在導演的拍攝手法和思路上也可以起到一些對原著沖擊作用,但在這娛樂時代這也沒什麼大的壞處。
㈡ 為什麼好多電影都是小說改編的
這種現象其實比較常見於第五代導演。比如張藝謀的《活著》
這個道理其實邏輯也很簡單,大家手裡都有活干,有錢掙了,分工細化才能推進,然後才會有專業人才。你可以留心一下國內的成名編劇,像劉和平啊,高滿堂啊,蘭曉龍啊等等,他們其實主要都是電視劇編劇。比較出名的電影編劇,你能叫出幾個來?原因無非是過去觀眾對電視劇的消費更加常態化。
到了現在,電影市場已經起來,一部電影創造五六十億票房。不過它的製作也開始工作室化了。開心麻花的電影是先有劇場後有電影,電影開拍前故事已經磨得很熟了。那些工作室的製作法則是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創作圈子,很多時候故事創作這方面也是內部解決的。再一個,現在的導演跟以前也不一樣,閱片量要大得多,這些導演創作的時候,是帶著自己內心的「經典」開始的。就好像當年美國的「電影小子」們受過學院教育,開拍前就奔著那些歐洲的大師去的,國內的也是,類似於科波拉、諾蘭、昆汀塔倫蒂諾、北野武等導演對他們影響很大,如果觀眾本身也是影迷,可以看到裡面的梗,以及導演學習這些成名大師的地方。比如說程耳的電影,像《羅曼蒂克消亡史》,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痕跡。類似於姜文這樣的導演,嘴上不說身體倒是很老實,或者在電影里秀一段影史啥的。當創作者本身的思維和心理開始越來越電影化以後,其實這門藝術對文學的依賴,也就會越來越小(「電影和戲劇」,其實已經是個巴贊年代的老話題了),那到那個時候,可能國內也會像好萊塢一樣,有奔著電影改編而創作的小說,或者說電影從小說里需要的東西更少。像《孩子王》這樣的電影,絕不是阿城只給導演提供了一個故事框架,而是會有很多人文氣息的東西也灌注到電影里了。
㈢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與原著有哪些區別
按審美理論來認識的話,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是對原著的創造性發揮,他們有極大的區別.
㈣ 為什麼某些小說可以成功地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它們有什麼共性
一、時間
小說文本,變成影像文本,首先第一優先問題,就是「時間」問題。
因為商業影視作品,通常有時間長度限制,我們稱之為「真實時間」,日劇是 9 到 13 小時,國產劇是 30 到 45 小時,電影則通是是 90 / 120 分鍾。
那樣的時限,叫「真實時間」。
而你的故事長度,叫「戲劇時間」,文本轉換要順暢,第一問題是,「戲劇時間」要能裝進「真實時間」的限制當中。裝不進去,你就得像傑克遜一樣,拍「 X 部曲」。
二、結構
若故事,可以在「時間限制」內能說完,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結構」。
電影也好,電視劇也罷,總的來說,還是得服膺「傳統戲劇(舞台劇)」所謂「幕」的結構。那個「幕」,用中文傳統來理解,就是「起承轉合」,每一個幕,就是一個大結構。
起,一段。
承,一段。
轉,一段。
合,一段。
上面說的四段論,只是舉例,現代電影市場上的合格作品,四段早已不足。我說的是,至少你得有幾個這樣的結構,有些故事是很難變成影視產品的。(當然,這里說的不是絕對論),比如「追憶逝水年華」,比如「麥田捕手」,它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像這樣的小說,它們再是文學名著,搬上銀幕銀屏,也總是很難成功的。
(能成功的,就可以成為經典了。)
要理解「幕」的結構,最好的例子,是莎士比亞。
莎翁劇作的「故事結構」中,「幕」的概念常強悍,起承轉合利害無比,劇情敘事又總有劇烈轉折,所以,非常適合拿來一改再改,搬上銀幕銀屏。
更好的例子,同樣是戲劇,誰能把「等待果陀」拍好來?
三、角色
尤其是電影,你必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觀眾認可你的角色,從而產生代入感,之後才能浸淫在你的故事情節中。在影像化的作品中,角色的鮮明與否,是整個「生意」中,非常重要的前提。
我常舉一個例子,比如「雷鋒」,他要被拿來拍成「受觀眾歡迎」的影視作品,機率非常低,因為觀眾很難買單。因為這個角色太過正面,面目淺薄,而且諸多行為,根本不能合理解釋,所以,雷鋒再大牌,這個人物卻總難被影視化。(除非有一天,時代變了,你可以把雷鋒的故事,整個拍成陰謀論……。我保證一定叫好又叫座。)
同樣的相似例子,是「劉志丹」。
劉志丹是個多重要的人物?市面上,又被多少小說文本拿來演釋?可是此君的故事中,有很多部份不能碰。可以碰的部份,材料又不足,你瞎胡批寫的可能性又等於零,所以劉志丹再是偉大,中國影史上以他為主角的電影,也是零,一部也沒有。
跟劉志丹有關系的電影,全都得側面描寫,只能把劉志丹當作配角,拿其它不相乾的主角,來作他這個人的襯托呈現。(不信?可自查,看我說的是不是事實?)
角色的豐富與否?角色能不能被觀眾接受?角色描寫的伸縮空間和尺度,其實是偌大的問題。
角色不能立足,則小說寫的再厚一本,影視化的可能性,還是零。
㈤ 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轉化需要藉助哪些藝術手段將某部影視作品和文學原著進行比較,評說一下各自的長短得失
哎 才給這么點分
可能還是復制去做論文 最討厭這類問題了
我是電影行業從業者 簡單說一些
小說是文字 電影是視覺 文字更大的魅力在於它雖然沒有直接畫面
但是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顯卡 想像力 而文字跳動的那種韻律感和巧妙的語言構思
都會讓人或會心一笑 或拍案叫絕 或撫掌贊嘆 就像我剛才用這些詞
在電影中運用鏡頭語言 你怎麼才能把會心一笑這個詞 單這個詞 給表現出來呢
所以我們說 電影和小說 都是講故事 不過是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表現手法
比如你聽說酒吧有人打架 你在現場看 你聽別人說 你在新聞上見到
你都明白這是同一件事 內容你都知道 但是感受是不同的
但是有些東西是共通的 例如對愛情的追求 對人性的探索 對社會的鞭撻
無論是用語言 用文字 用鏡頭 都可以表達出或者說可以做到
只是受眾感受不同 但是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例如美國文學巨著《阿甘正傳》 電影版和小說 都可謂是其領域的永恆經典
再比如我國著名郭比特人作家小明的《大時代》系列 無論小說和電影
都不是簡單用一句垃圾可以囊括的 看 我用了囊括而不是概括 這就是語言或者說文字的一種手法
電影是在保留小說故事框架走向和劇情的情況下,把內容和故事用鏡頭語言表現出來。
從故事版到分鏡本 從場景到人物 都需要具體的設計和完善 最終才能奉上一部佳作
但是不可否認 有些文學作品 確實很難以鏡頭來描述 比如古龍的武俠小說
全靠文字意境來塑造人物和故事 有些用文字可以明白理解的情節和人物活動
用鏡頭就很難完美表現 我是說 很難 並非做不到 但是很可惜 目前還沒有一部可以說比較好的
古龍電影或者電視劇
也不可否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很多文豪級的人物 也對電影有一定的不信任
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正是因為他的拒絕 才沒有能夠被搬上熒幕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阿甘正傳 莎翁情史 啊Q正傳 茶館 雷雨 等優秀作品在大熒幕上同樣輝煌精彩
㈥ 請問:小說改編成電影都有什麼理論方面的東西
沒有理論上的東西,你有感覺的小說,用你的想法改編成劇本。
首先是要先取得改編權,然後就改吧!
㈦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時的內容取捨及結構差異,以及影響它們的因素有哪些
一切與電影有關的因素。
㈧ 談談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中體現出哪些小說改編電影的原理(方法+實例)
筆記的電影體現出了小學裡面的電影的概率,也也引導了人民,就對生活的很多的嚮往和不同的感慨。
㈨ 小說改編電影有哪幾種方法
1、集中敘事法
編劇保留小說中大部分敘事元素,將這些元素分別集中在電影劇本的開場、中間或者結尾處,將新創作的元素添加到電影其他地方。
2、分散敘事法
編劇保留小說中的大部分元素,將新創作的元素,或者對小說的擴展,交織進已經存在的元素中。
3、出發點敘事法
編劇削減掉小說中的大部分敘事元素,保留情節的前提、人物名字,或者只是標題,以這些元素作為出發點,拓展為一個新故事。此類電影需要編劇和導演對小說重新解讀,創作人物動作動機,構建合理的故事邏輯。
(9)小說改編電影的原理有哪些擴展閱讀:
無論哪一類小說都需要編劇採用改編策略使文字適應銀幕。長篇小說往往要被壓縮、合並或者節選敘事元素,導致電影與小說的敘事重點有所差異。
中篇小說的故事與電影平均時長需要的故事量相當,但是中篇小說的改編很難體現編劇的思想。相比之下,短篇小說的優勢盡顯出來,短篇小說語言簡潔,情節單一,為電影敘事提供了故事框架,又留給編劇發揮想像力擴充的空間。
㈩ 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什麼過程
同意再創作這個說法,要保持還原度除非原作者在劇組的地位很大。比如瓊瑤在還珠片場自己寫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