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押井守的作品有哪些
2010年
短篇動畫《Jet'aime》(2010.9.26日本上映),是押井守導演為GLAY的新專輯《GLAY》創造的特典映像作品,也是新曲《Satellite of love》宣傳片,與歌曲的世界觀十分貼合,而且短片還入圍了世界四大動畫電影節之一的安娜西國際動畫電影節。
2009年
大型城市紀錄片《沸騰都市》分集介紹了 迪拜 倫敦 東京 達卡 伊斯坦布爾 約翰內斯堡 聖保羅 新加坡 等八個城市
2008年
劇場版作品《空中殺手》監督(2008.8.2日本上映)
2006年
劇場版作品《立食師列傳》監督、腳本 (2006.4.8 日本上映)
小說《雷轟 rolling thunder PAX JAPONICA》著作 (2006.3.31 日本發售)
專欄單行本化《勝ために戦え?分??(2006.3.4 日本發售)
2005年
漫畫《犬狼傳說 紅色足跡》原作 (著者:杉浦守)
TV 作品《BLOOD+》企劃協力
小說《TOKYO WAR MOBILE POLICE PATLABOR》著作
愛知世界博覽會《覺醒的方舟》(英文名稱:Mezame no Hakobune)綜合編導
2004年
TV 作品《風人物語》監修
小說《要求很多的傭兵們 増補改訂版》原作
劇場版作品《攻殼機動隊2:IN
作品照(13張)
NOCENCE》監督、腳本
小說《立食師列傳》原作
漫畫《幼魚之終 新裝版》原作 (作畫:森山雄治)
2003年
寫實電影《KILLERS》內 短篇『.50 Woman』監督、腳本
2002年
漫畫《西武新宿戰線無異狀 完全版》原作 (作畫:大野安之)
2001年
游戲《育龍戰記 1x2》監督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迷你版》腳本
寫實電影《Avalon》監督・腳本
2000年
隨筆《我不懂狗的心情 熱海巴吉度通信》著作
劇場版作品《BLOOD THE LAST VAMPIRE》企劃協力
劇場版作品《人狼》原作、腳本
漫畫《犬狼傳說 完結篇》原作 (作畫:藤原カムイ)
1999年
漫畫《犬狼傳說》原作 (作畫:藤原カムイ)
連載《我喜歡電腦》
連載《Model graphics》
1998年
連載《再造》
1997年
CD 書《不歸的迷宮 上・下巻》腳本
1995年
劇場版作品《攻殼機動隊》監督
小說《要求很多的傭兵們》著作
連載隨筆《我不懂狗的心情 熱海巴吉度通信》
連載《WIRED》
1994年
游戲《育龍戰記 2》監督
小說《TOKYO WAR》原作
漫畫《西武新宿戰線無異狀》原作
連載《セラフィム》
1993年
劇場版作品《 PATLABOR 2 The Movie》監督
1992年
寫實電影《Taking Head》監督
有聲戲劇《幸福的模樣~ 水晶滑鼠》腳本、監督
1991年
寫實電影《Kerberos 地獄守門犬》監督、腳本
1990年
OVA 作品《機動警察PATLABOR 新系列》腳本
游戲《育龍戰記》監督
劇場版作品《MAROKO 麿子》原作、監督、腳本
1989年
TV 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腳本
劇場版作品《御先祖樣萬萬歲》原作、腳本、監督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The Movie》監督
1988年
OVA作品《機動警察PATLABOR》監督、分鏡
連載《犬狼傳說》
1987年
OVA 作品《Twilight Q2迷宮物件FILE 538》原案、腳本、監督
TV 作品《赤色光彈》分鏡
寫實電影《紅色眼鏡》腳本、監督
1986年
OVA 作品《天使之卵》原案、腳本、監督
OVA 作品《尼爾斯的不可思議之旅》監督
1985年
漫畫《幼魚之終》原作
1984年
劇場版作品《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監督
連載《幼魚之終》原作
1983年
OVA 作品《DALLOS》監督
TV 作品《子鹿物語》分鏡
TV 作品《湯匙婆婆》腳本、分鏡
劇場版作品《福星小子Only You》腳本、分鏡、監督
1982年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 逆轉一發男》分鏡
1981年
TV 作品《福星小子》監督、分鏡、監督、腳本、分鏡再構成
TV 作品《真知子老師》分鏡
TV 作品《ダッシュ勝平》分鏡
TV 作品《名犬萊西》分鏡、監督、演出助手
TV 作品《黃金戰士》監督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ヤットデタマン》分鏡
TV 作品《世界名作故事》片頭分鏡、片頭監督
OVA 作品《龍之淚》分鏡、監督
1980年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タイムパトロール隊 オタスケマン》分鏡
1979年
TV 作品《小魔女奇可》分鏡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ゼンダマン》分鏡、監督、修正分鏡
1978年
TV 作品《科學小飛俠》 分鏡、監督
1977年
TV 作品《一發寬太君》分鏡、監督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ヤッターマン》分鏡、總助監督 (系列後半)
《泰坦尼克號》導演詹姆斯卡麥倫曾表示欣賞兩位日本科幻動畫導演,一個是大
友克洋,另外一個就是《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
押井守在76年大學畢業後,已參與動畫導演工作,他的早期作品,如成名作《福星小子
》(84年),講述男主角阿當正處身在女主角拉姆的夢中,頗有點「莊周夢蝶」影子,
阿當自己也反問究竟是在做夢嗎?荒謬的喜劇,令你捧腹大笑之餘,又會有所深思。近
年的作品,如《機動警察》(93)及《攻殼機動隊》(95),少了份喜劇感,但作品布
局、故事更見精密、細致。新作《人狼》,講述60年代日本一個警察和少女恐怖的故事
,由押井守負責劇本,2000年公映。
★ 《攻殼機動隊》: 電影,原名《Ghost In Shell》改編自漫畫家士郎正宗原作漫
畫,不止原作者欣賞,就連《泰坦尼克號》的詹姆斯卡麥倫都贊好。(圖左)
★ 《機動警察》新的劇場版雖然不由押井守執導,但片中後藤隊長,卻是押井守最喜
歡的角色,皆因後藤隊長很聰明,做事每每都經過深思熟慮。G.R.M.》是押井守的新作
,亦廣受動畫迷注目。
。
⑵ 追尋紅色足跡活動現看一部抗影片觀後感作文不少於600字
天氣愈來愈冷了,空氣中也飄起了雪花,每天忙忙碌碌的,一晃竟又到了快過年的時節了。如今年歲大了,過年倒不似從前那麼看重,不再像兒時那樣期盼過年、喜愛過年了。記得那時還小,跟著母親回老家過年,我總是開心的。
記憶中在臘月二十幾時會做炒米糖。現在仍然有吃炒米糖的習俗,可卻大都是買現成的,而那時在老家卻是外公自己做的。做炒米糖是我們幾個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將糖料也就是麥芽糖倒進鍋里熬,而我們總是會拿兩根筷子,乘大人不注意,偷偷將筷子伸進鍋里,沾上一點,然後用兩根筷子攪,叫攪攪糖,其實那糖也不見得有多好吃,可那時的我們卻似吃到了極品,不時的不偷上一點,雖說是偷,其實外公是知道的,只是佯裝不知而已。
到三十的下午,我們會跟著外公貼春聯,門上、門框上都貼,紅通通的、喜氣洋洋的。到了晚上,親戚們都會聚在外公家吃年夜飯,大人、小孩都圍著圓桌,其樂融融。然後父親與姨父們會打點牌,母親與姨媽們會圍在一起揉初一吃的湯圓,而外公總是坐在椅子上看電視。可他總是會打瞌睡,讓他去床上睡,他是答應了,可還是繼續坐著打著他的瞌睡,兒時不能明白,其實外公是喜歡看著兒孫滿堂,享受著這份天倫之樂。
大年初一,天還未亮,就可以聽到鞭炮的劈啪聲,睜開眼,在張口說話前,母親早將糖果子還有雲片糕遞上,這是老家的習俗,聽說吃了一年都會甜甜蜜蜜、步步高。外公會在三十晚上將這些都藏在我們枕頭底下,新年第一件事就是吃糖果子和雲片糕。現在我雖然仍記得這一習俗,可總是會忘記買。
老家過年最熱鬧的應該是舞龍燈了,舞龍燈就象趕集市一樣的熱鬧,當銅鑼遠遠的敲響,聽聞者無不前往看熱鬧,逶逶迤迤、密密戳戳地。大家都朝著一個方向聚攏,感受著過年的氣氛。只見那長長的龍燈忽高忽低、左右盤旋,彰顯著吉祥、如意。我們幾個孩子也會擠在這人群中跟隨著龍燈隊伍,歡天喜地的。
如今年還是一樣的過,社會進步了,年也變得時尚了,可每逢過年,於老家的記憶總會不經意地浮上腦海。
⑶ 追導紅色足跡,引揚革命精神一游什麼有感
沂蒙山為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成為今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七一來臨,裴紅副校長帶領教研人員赴沂蒙革命老區開展以「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為主題的體驗式現場教學活動。老區一行,雖只有短短一天時間,但許多老師都表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升華,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旅、感動之旅、收獲之旅。
一、紀念館里再現驚心動魄的孟良崮戰役
早上6點鍾,我們的車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區的征程。昨夜的雨未下透,早上停歇了很短時間,又嘩啦啦得下起來。與窗外雨聲相伴的,則是車內熱烈的交談聲,因為老師們前段時間忙於上課,已很長時間沒有這樣聚在一起了。
從地圖看,濰沂兩地比鄰而居,然而真正丈量起來卻有5個多小時的行程,近11點我們才到達了地處蒙陰縣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該館於2007年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新落成,整個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兩個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共二層,高度為19.47米,象徵著孟良戰役發生在1947年。走進紀念館,才看到粗糙的紅色外牆上,嵌滿了成千上萬顆子彈,這粒粒子彈,似乎在訴說著63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烈。
進入館內,一幅幅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組組雕塑,在解說員的動情解說下,彷彿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1947年4月,蔣介石在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了重點進攻。我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的地方武裝,以壓倒一切的氣慨,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經過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戰斗,將國民黨素有「王牌師」之稱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殲於孟良崮山區,該師師長張靈甫亦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後來小說《紅日》的歷史題材。此次戰役扭轉了當時的華東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
雨仍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解說員把我們帶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地排滿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銀色五星的墳塋。解說員介紹到,在那場戰役中有五千餘名英烈長眠於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20歲!多麼鮮活的生命!按常理,他們的生命似乎沒來得及展開,但他們卻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墳塋靜靜,細雨霏霏,訴說的是一段歷史,感悟的是一種品質,傳承的是一種精神。烈士們那種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品質,那種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嗎?
二、小山村裡重溫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
午飯後,我們又驅車趕往沂南的「紅嫂革命紀念館」。窗外雨仍在飄飄灑灑,放眼望去,山嶺連綿,梯田盤繞。雨後的秧苗正恣意綻放著自己的青翠,耳邊不覺回響起「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浪,一陣陣歌聲隨風傳」的經典旋律。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紅嫂革命紀念館」所在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南縣委黨校現場教學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馬牧池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時期更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而紀念館所在的常山莊村,不僅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至今仍保持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尤其隨著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劇《沂蒙》等多部影視劇的播出,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小山村搖身變為沂蒙山的「好萊塢」。自2010年,沂南縣又以整個常山村為展示場地,以沂蒙紅嫂這一群體為展示主題,整合沂蒙紅色資源,開辟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基地,現已成為我省黨員幹部進行黨性鍛煉的重要現場教學基地之一。
細雨中我們在現場教學老師的帶領下,順著一條石板巷走進了這座曾經歷過炮火紛飛,見證過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譜寫過沂蒙軍民魚水情的小山村。沿著曲折小巷,兩旁幢幢石頭砌成、茅草披頂的老屋,訴說著百年古村的歷史滄桑。
當我們走進一座農家小院,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著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來訪者。這就是「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的在現。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當搜捕的敵軍走後,小傷員因失血過多,已處於缺水休克狀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數天,最終使其康復歸隊。
1961年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後「沂蒙紅嫂」作為一個具有地理標志性特徵的名稱便聞名天下。明德英作為「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在探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進入茅草屋內,牆面展板上幾位老大娘正盤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著來往的人群。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是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涌現出的女性英雄群體。在那個戰火紛飛歲月里,她們起早貪黑地為軍隊烙煎餅、逢軍衣、做軍鞋,顛著一雙小腳,在崎嶇的山路上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軍糧。當時只有20歲上下的她們,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義無反顧,沖破世俗,勇敢擔當。眼前的照片拍攝於她們的晚年,歲月在這些當年的大閨女小媳婦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們仍能從老人們淡然的微笑中讀出當年的那份從容、堅韌和剛毅。面對這樣偉大女性,怎會不叫人肅然起敬?
現場教學老師帶著我們走進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內,一幅「火線橋」的油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畫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為首的32名婦女。1947年孟良崮戰役打響後,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當時河上沒有橋梁,青壯勞力又都上了戰場,家裡只有婦女。「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時任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組織村裡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當主力部隊通過後,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個小時姐妹們累倒在河灘上。她們當中有的已經懷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身殘疾。講至此,老師哽咽了,我們好多同志也兩眼含淚。
曲折的石板小巷連著一個個農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內的塊塊展板、幅幅圖片,都記錄著那個年代的沂蒙女兒對黨、對人民軍隊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有用自己六歲女兒為戰士們換口糧的大嫂,有為照顧公婆讓未婚夫在前線安心作戰而抱著大公雞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遠的新娘,因為她從未把新郎盼進家門……一個動人的故事感染著、打動著所有的參觀者,淚水和著雨水在人們的臉上肆意流淌。
最後,我們沐浴著細雨來到村中大戲台,偉大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老師,用極朴實的語言追憶著奶奶王換於和母親張淑貞勇於撫養革命後代的英雄事跡。
於老師介紹說,奶奶王換於出生於一貧苦農民家裡,因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沒有自己的名字。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庄於家,兩姓合在一起,被稱為於王氏。
抗戰爆發後,奶奶性格直爽、辦事干練,思想也比較先進,逐步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了抗日積極分子。入黨時,需要有名字才行,當時一位幹部就說,既然你是余家用兩斗穀子換來的,就叫王換於吧。年過半百的奶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選舉為村婦救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當時,面對日寇的瘋狂掃盪,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到了東辛庄。由於戰亂磨難,部隊幹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議說:「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找奶娘。這樣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
於是,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奶奶帶著俺娘和俺嬸子辦起了戰時部隊機關托兒所。第一批轉來了27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沒多少天。那時候,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許多孩子體質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戶地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她們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撫養。當時,俺娘和俺嬸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這些孩子,奶水已不夠吃。奶奶對她們說:「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給這些孩子喝吧。」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奶奶則有4個孫子先後夭折了。其中俺大哥當時都7歲了,已成為大人一個小幫手了,一次為躲避敵人「掃盪」,淋了雨,又受了驚嚇,開始發高燒,由於大人都忙,沒人顧得上他,結果轉成肺炎,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無私的愛換來訴不盡的情。建國後,一位位當年喝過沂蒙母親奶的「孩子」,來到她的面前都是長跪不起,一聲聲母親的呼喚,一行行相思的淚水,灑在了當年曾經養育過他們的故土上。
於老師的講述質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裡面蘊含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己要不是因為與同事在一起,定會失聲痛哭。
這就是沂蒙紅嫂,這就是沂蒙母親。在這些平凡偉大的女性身上,彰顯著沂蒙人民深厚的愛黨愛軍情懷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談見聞說體會話感悟
帶著感動,披著雨絲,我們登上返程車。一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心靈所受的震撼卻讓每一位同志感慨頗多,收獲頗多,大家不無感嘆地說:這次黨性教育活動確實深受啟發、備受教育,不虛此行。
這是一片英雄輩出的大地,這是一塊壯懷激烈的熱土。憶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聳起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說著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看今日,那段戰火紛紛、艱難困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千千萬萬沂蒙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出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卻永駐人間。這種精神,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傳遞的精神火把,是一個民族永生的精神財富!
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增強黨性修養,永葆艱苦奮斗的作風,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黨的幹部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⑷ 你好李煥英算不算紅色足跡的電影
你好,李煥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我們喜歡看它。至於這部電影屬不屬於紅色足跡的電影,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一個他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
⑸ 求大友克洋和押井守的作品
大友克洋:
1979 火球
1983 童夢(監督、原作、腳本)
1983 幻魔大戰(人物設計)
1986 迷宮物語(監督、腳本)
1987 機器人嘉年華會(監督、原作、腳本)
1988 阿基拉-AKIRA(監督、原作、腳本)
1991 老人Z(原作、腳本、機械設計)
1995 追憶三部曲-MEMORIES(原作、總監督)
1997 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 (協助監督)
1998 遺跡守護者-Spriggan (總監修,構成)
2001 大都會-Metropolis(腳本)
2004 蒸汽少年(企劃、原案、腳本、監督、美術設定、Layout)
2006 蟲師真人版(監督)
押井守作品年表
2008年
劇場版作品《空中殺手》監督(2008.8.2日本上映)
2006年
劇場版作品《立食師列傳》監督、腳本 (2006.4.8 日本上映)
小說《雷轟 rolling thunder PAX JAPONICA》著作 (2006.3.31 日本發售)
專欄單行本化《勝ために戦え?分�?(2006.3.4 日本發售)
2005年
漫畫《犬狼傳說 紅色足跡》原作 (著者:杉浦守)
TV 作品《BLOOD+》企劃協力
小說《TOKYO WAR MOBILE POLICE PATLABOR》著作
愛知世界博覽會《覺醒的方舟》(英文名稱:Mezame no Hakobune)綜合編導
2004年
TV 作品《風人物語》監修
小說《要求很多的傭兵們 増補改訂版》原作
劇場版作品《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監督、腳本
小說《立食師列傳》原作
漫畫《幼魚之終 新裝版》原作 (作畫:森山雄治)
2003年
寫實電影《KILLERS》內 短篇『.50 Woman』監督、腳本
2002年
漫畫《西武新宿戰線無異狀 完全版》原作 (作畫:大野安之)
2001年
游戲《育龍戰記 1x2》監督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迷你版》腳本
寫實電影《Avalon》監督・腳本
2000年
隨筆《我不懂狗的心情 熱海巴吉度通信》著作
劇場版作品《BLOOD THE LAST VAMPIRE》企劃協力
劇場版作品《人狼》原作、腳本
漫畫《犬狼傳說 完結篇》原作 (作畫:藤原カムイ)
1999年
漫畫《犬狼傳說》原作 (作畫:藤原カムイ)
連載《我喜歡電腦》
連載《Model graphics》
1998年
連載《再造》
1997年
CD 書《不歸的迷宮 上・下巻》腳本
1995年
劇場版作品《攻殼機動隊》監督
小說《要求很多的傭兵們》著作
連載隨筆《我不懂狗的心情 熱海巴吉度通信》
連載《WIRED》
1994年
游戲《育龍戰記 2》監督
小說《TOKYO WAR》原作
漫畫《西武新宿戰線無異狀》原作
連載《セラフィム》
1993年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 2 The Movie》監督
1992年
寫實電影《Taking Head》監督
有聲戲劇《幸福的模樣~ 水晶滑鼠》腳本、監督
1991年
寫實電影《Kerberos 地獄守門犬》監督、腳本
1990年
OVA 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 新系列》腳本
游戲《育龍戰記》監督
劇場版作品《MAROKO 麿子》原作、監督、腳本
1989年
TV 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腳本
劇場版作品《御先祖樣萬萬歲》原作、腳本、監督
劇場版作品《機動警察 The Movie》監督
1988年
OVA作品《機動警察 PATLABOR》監督、分鏡
連載《犬狼傳說》
1987年
OVA 作品《Twilight Q2 迷宮物件 FILE 538》原案、腳本、監督
TV 作品《赤色光彈》分鏡
寫實電影《紅色眼鏡》腳本、監督
1986年
OVA 作品《天使之卵》原案、腳本、監督
OVA 作品《尼爾斯的不可思議之旅》監督
1985年
漫畫《幼魚之終》原作
1984年
劇場版作品《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監督
連載《幼魚之終》原作
1983年
OVA 作品《DALLOS》監督
TV 作品《子鹿物語》分鏡
TV 作品《湯匙婆婆》腳本、分鏡
劇場版作品《福星小子 Only You》腳本、分鏡、監督
1982年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 逆轉一發男》分鏡
1981年
TV 作品《福星小子》監督、分鏡、監督、腳本、分鏡再構成
TV 作品《真知子老師》分鏡
TV 作品《ダッシュ勝平》分鏡
TV 作品《名犬萊西》分鏡、監督、演出助手
TV 作品《黃金戰士》監督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ヤットデタマン》分鏡
TV 作品《世界名作故事》片頭分鏡、片頭監督
OVA 作品《龍之淚》分鏡、監督
1980年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タイムパトロール隊 オタスケマン》分鏡
1979年
TV 作品《小魔女奇可》分鏡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ゼンダマン》分鏡、監督、修正分鏡
1978年
TV 作品《科學小飛俠》 分鏡、監督
1977年
TV 作品《一發寬太君》分鏡、監督
TV 作品 時空冒險系列《ヤッターマン》分鏡、總助監督 (系列後半)
⑹ 《你好李煥英》算不算紅色足跡的電影
不算,你告訴我什麼叫做紅色足記?這不是抗戰片,也不是紀念黨或國家的片子,這就是一部喜劇加家庭的電影。
⑺ 上海紅色足跡有哪些地方
上海紅色足跡有:
1、人民英雄紀念塔(黃浦公園),地址:黃浦區外灘中山東一路500號。
黃浦公園位於外灘的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初建於1868年,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1994年9月經過改建,總面積10.92畝,採用規則式的軸線布局,輔以簡潔自然的塊面布置。改建後成為上海市首家免費開放的公園。
2、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中山公園),地址:長寧區長寧路780號。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位於中山公園內,2013年10月開館,展館面積1300平方米。由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指導、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主辦、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協辦,是黨員教育管理的實踐基地,上海基層黨建聯系服務群眾的陣地和宣傳展示的窗口,新時代"凝聚力工程"建設的見證物徵集、保存、研究和展示的固定場所。
3、龍華烈士陵園,地址:徐匯區龍華西路180號。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陵園整體建築採用了主題、主軸線、立體建築相融合,"過去"、"現在"、"未來」 相交替的藝術特點,將整個園區分為"三區一館」四個區域,分別為廣場儀式區、英烈祭奠區、遺址遺跡區、龍華烈士紀念館。
4、中共四大紀念館(四川北路公園),地址:虹口區四川北路1468號。
中共四大紀念館位於四川北路公園內。2011年,四川北路公園將輔助用房改造成中共四大紀念館,紀念館於2012年9月建成並對外開放。
5、國歌展示館(大連路綠地),地址:荊州路151號。
國歌展示館位於上海市楊浦區荊州路151號大連路綠地,於2009年落成並對外開放。國歌展示館全面展示《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傳播、立法及其深遠影響,通過實物陳列、場景再現、多媒體互動展示,生動演繹了《義勇軍進行曲》從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偉大歷程以及國歌在新時代的深刻內涵。
6、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地址:友誼路1號。
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始建於1956年,初名"共青公園",後改名"友誼公園",1962年定名"臨江公園。2015年更名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
⑻ 紅色足跡有哪些
1、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陝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國民黨管轄區西安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國共產黨在西安市七賢庄設立了紅軍聯絡處,1937年9月改為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
自1936—1946年間,中共中央曾在這里先後設立了秘密交通站、紅軍聯絡處和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陝辦事處。主要工作是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輸送進步青年去延安,為陝甘寧邊區和前方轉送戰爭物資。它是全國所有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中成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辦事機構。
2、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事變紀念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它是「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先設在張學良公館。
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變紀念館籌建處。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3、西安革命公園。
西安革命公園位於西五路北側,佔地150畝,創建於1927年2月,為紀念北伐戰爭前夕,陝西國民軍堅守西安而死難的軍民而建。當時在公園內負土築冢,建有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憑吊紀念。革命亭前噴水池內太湖石相傳系唐代宮廷遺物。
1926年,北伐戰爭前,匪首劉鎮華在張作霖等的支持下。糾集一支號稱「十萬人」的部隊,企圖攻佔西安,為北洋軍閥擴大地盤。劉鎮華圍城8月之久,放火燒掉城外10萬畝麥田,強征民夫在城周圍挖掘了一條3公里的斷絕溝,企囹迫使全城軍民投降。
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帶領全城軍民堅守西安。時稱「二虎守長安」。在守城期間,死難者5萬人左右,占當時西安城內人口的四分之一。
4、延安革命紀念館。
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
延安革命紀念館建於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
其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陳列展出面積1.43萬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餘件,歷史照片1400餘張。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2008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5、洛川會議紀念館。
作為中共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洛川會議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洛川會議之後,延安成為中國軍民八年抗戰的指導中心。
洛川會議舊址位於陝西省洛川縣永鄉馮家村,這里現存小院一座,內有座北朝南磚窯兩孔。左側窯洞為當時的會議室,右側為毛澤東舊居,內有文物近900件。紀念館現對外開放徐向前舊居、警衛排、總務處、機要室等舊址6個院落11孔窯洞,5間瓦房。
6、棗園舊址。
棗園又名延園,位於延安市城南8公里處,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院內樹木蔥郁,綠草如茵。園林中央坐落著中央書記處禮堂,依山分布著5座獨立的院落,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中央領導的舊居。
後溝西山下是毛澤東發表《為人民服務》的講話台和中央社會部舊址。往西三公里處是中央軍委三局舊址、展覽館及中央軍委三局烈士陵園。
1953年,棗園革命舊址開始修復,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⑼ 尋找紅色足跡片影的讀後感300字
為慶祝建黨九十周年,我們縣組織了一次「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走進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根據地——桂東縣東邊山追尋紅軍足跡之旅」,六月的一個周末,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
天剛蒙蒙亮,我和媽媽就出門了,到了紀念館門口,就看到高高飄揚的紅旗和穿著紅色隊服的隊員。到了車上我數了一下,參加這次活動的有六十多人。原來有這么多人想了解紅軍的足跡呀!
這次去的目的地是東洛鄉的小水山,那裡可是當年紅軍打游擊的根據地。經過三個多小時,車子開到了大山腳下,我們開始步行。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連著一座的大山和滿眼綠色的森林。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我彷彿看見了當年紅軍的身影,望著面前陡峭的大山和繁茂的樹林,我彷彿聽到了當年激烈的槍聲……
不知走了多久,我感覺自己的腳越來越不聽使喚了……終於,我看到了一個小山村。在這里,我們訪問了一個八十歲高齡的老大爺。他給我們講述了當年紅軍在這里打游擊的故事。當時的紅軍被敵人圍困在周圍的大山裡,餓了吃野菜,冷了躲進山洞,病了只能就地挖些草葯治病。就這樣在這里堅持打了三年的游擊戰,度過了三年艱苦的歲月。紅軍走後,敵人為了找到紅軍放火燒了整個村莊,村裡的老百姓都嚇得躲到了外地,直到解放後才回來重建了家園。
看著這個歷經苦難的小山村,聽著老大爺講的故事,我明白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如今,我們住在溫馨舒適大樓里,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寬闊平坦的馬路上,還有數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更應該想起為祖國拋頭顱曬熱血的烈士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