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孔子》哪些情節體現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殉葬 仁者 情節虛構已經廢除殉葬
恢復周禮 比較明顯 拜拜
恢復王權 明顯墮三都嘛
2. 意識理想現實實現艱難性始寄希望於
3. 道同相謀(清白)
所欲勿施於(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備 戰亂代仁要用武力保護、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經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響儒家思想關於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擺設唯獨孔關於政治觀點發揚光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代表物荀主張定勝
:主要哲思想能說消極能說更淡泊些主張順勢 順應自其實種思想反更智慧
❷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2)電影孔子涉及古代禮儀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❸ 電影孔子中有什麼傳統禮儀哪些傳承下來了
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處處合乎禮儀規范.(二)言語辭令: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
❹ 電影《孔子》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錯誤
錯誤1 孔子兒子的名字都寫錯
對於電影中的錯誤,鮑鵬山表示最不可原諒的就是,連孔子兒子的名字都寫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電影里他第一次出場的時候竟然打成了『孔鋰』。之所以叫『鯉』那是因為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一條大鯉魚祝賀。我相信電影里是筆誤,但是這種筆誤簡直是不可原諒的。電影出來總有審片的吧,可是竟然所有主創都沒有看出來,這個太讓人失望了。」
錯誤2 孔子怎會直呼弟子「子路」呢?
如果說孔鯉的名字被打錯可以用「粗心」來解釋的話,另一個錯誤則讓鮑鵬山對編劇的水平產生了質疑。「《論語》裡面出現子路、子貢是對的,但是電影里孔子怎麼會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呢?稱呼別人的字,這是對同輩的稱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長輩,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論語》中孔子稱子路,都是叫他的名字『由』(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或季路)稱子貢也直呼其名曰賜。(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放在古代,學生被老師直呼字,學生敢應嗎?何況孔子及其弟子是這么講規矩禮儀的人。這是基本的文化常識啊,編劇怎麼連這點常識都沒有。」
錯誤3 南子沒被謀殺
除此之外,鮑鵬山還指出,片中孔子兩大弟子子路、顏回以及衛國南子的死都不符合歷史的記載。片中,子路是在衛國戰死的,之後顏回在回魯國的路上為了跳入冰水救孔子的書而死。兩人雖然死得都很浪漫,可是鮑鵬山說:「子路和顏回其實都是在孔子回魯國之後死的。而且顏回是病死的,根本沒有電影里死得那麼悲慘。子路的確死在戰場上,但是時間也不對。」
死得最離譜的是周迅飾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離開衛國時,南子在內亂中被謀殺致死。「歷史上的確衛國的太子蒯聵想要謀殺南子,但是並沒有成功,反而因為意圖謀殺南子未遂而逃出衛國。南子並沒有被謀殺,可是電影里就這么把她搞死了,這些基本事實根本沒有必要篡改啊。」
錯誤4 於丹的話成孔子思想?
細數《孔子》片中的硬傷,鮑鵬山幾乎滔滔不絕。有兩處錯誤在他看來也是很嚴重的,就是把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強加在了孔子身上。片中,孔子兩次說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據鮑鵬山多年的研究,這樣的說法,孔子並不贊同。「這句話的確出現在《論語》中,但是孔子自己並不贊成。孔子一生最反對四個字,一個『必』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字把事情推到極端,這並不是孔子所贊成的。」
而片中當孔子被逐出魯國時,弟子顏回「勸說」孔子:「您曾經跟我們講過,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鮑鵬山表示:「這話是於丹說的啊,怎麼變成孔子思想了?這就是得了便宜賣乖嘛,就是要妥協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思想。」
錯誤5 戰爭大場面太荒謬
鮑鵬山表示,孔門弟子是性格非常鮮明、意氣風發的群體,他們都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是身通六藝的學問大家。可是,電影《孔子》中,那些圍繞在孔子身邊的學生,不僅面目模糊,令觀眾無法記住,而且一個個都好像是無個性無生氣的烏合之眾,更不要說儒生的那種「儒雅」之氣了。
「孔子的弟子每個人都很厲害,可是電影里沒有一個有比較大的成就,沒有一個有鮮明的性格,甚至有些人表現的性格跟歷史是反的。比如說顏回,灑脫自由,思慮深刻,境界極高,志向極大。可是電影里呢,他卻整天愁眉苦臉的,與《論語》中的,根本不是一個人。子路是一個天真勇敢爽直可愛的人,子貢是個出色的外交家和商人,可是電影里就都是一介武夫,沒有一點文化人的氣質。子貢更是連說話的機會都極少——要知道,子貢可是言語科里第一名啊。」
❺ 孔子電影中有哪些細節不符合古代禮樂習慣
當時的政治情況是,各諸侯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諸侯國中,大夫(諸侯的臣子)又不聽諸侯的號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們的家臣把持權力.這整個是一個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亂的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堅決站在君主一方,維護君主的地位,反對臣子們冒犯君主,製造動亂.他在作大司寇期間,曾拆毀了把持魯國政權的季氏家族超過禮制規定所修建的堅固城池.他在晚年,齊國的臣子陳氏果然篡奪了政權,並殺死了齊國的君主,於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魯國國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請求出兵討伐陳姓的齊國.衛國發生內亂,父子爭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許多在衛國做官,問孔子應該如何辦?孔子回答,應該首先確定名分,名分確定了,才好使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自覺地按照禮制的要求去做.
當時的社會動亂,集中表現在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們都紛紛違背禮制,諸侯要用天子的規格,大夫要用諸侯的規格,而大夫的家臣則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權力,製造動亂.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禮崩樂壞」.禮樂的崩壞又首先表現於祭祀禮儀的破壞.比如說,依照禮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魯國僅僅是個諸侯,卻用天子的禮樂祭祀上帝.雖然,這是經過周天子特別批準的,但是後來的儒者們認為,這也是不應該的.魯國如此,其他諸侯有條件時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國,剛剛被封為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為上帝進行祭祀,後來又祭祀其他被奉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國如此,別國也不甘落後,齊國、楚國、魏國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來.諸侯如此,大夫們也不示弱.依照禮制,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國境之內的名山大川,但是魯國的大夫季氏卻去祭祀魯國境內的泰山.孔子批評說,泰山神是懂得禮制的,決不會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禮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時,諸侯們都來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詞有「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庄嚴而肅穆」.但是季氏僅僅是個大夫,他們在祭祖時也唱著「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庄嚴而肅穆」.孔子憤慨地說,他們家有什麼資格唱這樣的歌!
❻ 孔子電影哪些情節體現以禮治國
電影開頭就表現了 孔子的重禮思想。 作為中都宰的他去拜見魯君, 先是在殿外叩拜。領路的侍從告知他無需如此, 他仍是認真行禮。 可見其對禮制的尊崇。 面見魯君, 提出以周禮治國,「一年小成, 三年大成」, 基於此, 魯君任命其為大司寇, 讓他用禮制改變「君不君,臣不臣」 的現狀。 孔子應允。 正是禮崩樂壞的社會動亂局面, 更讓孔子感受到「以禮治國」的重要性, 孔子也在用一生踐行這個思想主張, 其對禮制的推崇貫徹在他一生之中。
❼ 《孔子》中有哪些傳統禮儀規范,
(一)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註:《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二)言語辭令: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註:《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註:《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❽ 《孔子》中有哪些傳統禮儀規范
(一)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註:《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二)言語辭令: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註:《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註:《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