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巴斯答電影是什麼(24幀)影評
我相信任何一個人從片名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元電影,即關於電影的電影。
《24幀》作為一部元電影,揭示的是看與被看、觀眾與電影的關系。 畫面使用車窗、窗戶、欄桿、繪畫等元素,以及透視關系的引導,在畫外空間預留出了觀看者所在的位置。觀眾同攝影機視點重疊,成為了電影畫外空間的一部分。電影畫框內能看到的,只是空間很小的一部分,我們能清晰地認識到畫框內沒有但肯定存在的部分,例如攝影機、房間內、車內,而這些都是觀眾的心理補償,是觀眾想像出來的。
而這不就說的是電影本身嗎?電影無論看起來多逼真,它都不是客觀存在。因為它本質上不過是一張一張的圖片而已,電影從來都是在觀眾的腦海里完成的,只有在被看時,電影才是完整的,甚至可以說,只有在被看時,電影才是存在的。否則它就只是每秒24張的圖片而已。
阿巴斯對電影的理解之深、對空間的感悟能力之強、呈現方式之優美,足以令無數導演對自己的平庸和膚淺感到徹底的絕望了。
『貳』 我們平時看的電影每秒只有24幀為什麼有些手機能拍60幀甚至更多
其實人眼最高能識別72幀每秒,而24幀電影流暢的原因是在電影攝像機中每幀的曝光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有運動模糊。而手機拍攝卻不是,這樣,白天在戶外時,曝光時間則是千分之一秒,沒有運動模糊,如果還用24幀每秒拍攝,則會感到不流暢,唯一的辦法是提高幀率。
『叄』 電影一秒24幀夠嗎
24幀夠了,人眼的反應能力只能達到1/24秒,再高也沒用了。
你記得有時候看車輪好象是倒著轉,但實際是正轉吧,就是因為人眼的接受能力有限。人眼的反應時間是50毫秒
『肆』 電影一秒多少幀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極限為每秒55幀,還有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4)超過24幀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框架越高越好。因為更多的幀數相當於為相同長度的電影存儲更多的幀數,所以電影的文件大小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高清晰度的情況下,這種增長是嚴重的。
中國電視播放速度為每秒25幀,這是亞洲和歐洲電視台常用的PAL速率,而美國和加拿大的NTSC一般為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和廣告製作都是採用PAL制,每秒25幀。
此外,雖然通常的每秒24幀的電影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每一幀都是模糊的,特別是對於快速移動的鏡頭。如果鏡頭移動得很快,圖像就會抖動或頻閃。
『伍』 看普通的電影60幀和24幀有什麼區別
普通電影院播放的是24幀,是我們普通看的電影。
60幀效果是可以將細節展示的更加細致,,甚至臉部皮膚紋路都可以看清,畫質更加生動,更清楚。
120幀效果那就逆天了,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家電影院能夠播放,此畫質真實過頭,看久了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建議嘗試,且,戴上3d眼鏡來看的話,屏幕畫面基本不會變暗。
『陸』 擁有每秒24幀的電影般播放模式很重要嗎
電影的幀率是每秒24幀。電視的標準是每秒25幀或30幀。發展數字高清之後,現在的電視一般支持的幀率25、30、50、60。在電視上播放電影就需要轉換幀率,現在一般是由24幀轉換為60幀,由於60不是24的整數倍,每秒的24幀就不會被均勻播放,會微微顫動。一些敏感的人感覺會非常明顯。
藍光碟片電影為了保證電影幀率,格式為1080p24每秒24幀圖像,與原來影片幀幀對應。
每秒24幀的電影般播放模式就是以每秒24幀播出,以保持電影的原汁原味。
一般的藍光機都有此功能。現在一些電視盒也開始支持這個功能。這個功能很挑電視,多數電視不能直接播放1080p24的信號。一些電視不能播放,直接黑屏;一些用兼容模式,接收到信號後由電視晶元轉換為1080p60後再播出。僅有少數電視能真正直接播出1080p24信號。一般都很貴。播出藍光電影碟片感覺比較均勻流暢。
如果你的電視不支持1080p24信號,播放器端的這個功能完全沒用。
這個功能對幀率敏感的人來說很重要,對一些追求完美的發燒友也很重要。對一些信號轉來轉去都感覺不出差別的人就是可有可無的。
『柒』 有沒有每秒25幀以上的電影啊
在電影院播放電影是每秒24幀,你感覺到卡么?電腦上播放電影卡,與它的幀率沒有什麼關系。
如果你很在意幀率,可以用格式工廠對現有的電影進行轉換,將幀率從23.976轉換為25幀。
『捌』 為什麼24幀每秒的影像才感覺像電影
要24幀每秒的影像才感覺像電影是因為「人眼視覺殘留」,具體說法有以下兩種:
說法1:是因為人眼的視覺殘留特性: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元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
說法2:當物體在快速運動時,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1/24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
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1/24秒左右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8)超過24幀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幀率和人類視覺
人類視覺的時間敏感度和解析度根據視覺刺激的類型和特徵而變化,並且在個體之間不同。人類視覺系統每秒可處理10到12個圖像並單獨感知它們,而較高的速率則被視為運動。當速率高於50 Hz至90 Hz時,大多數研究參與者認為調制光(如計算機顯示器)穩定。
這種調制光的穩定感被稱為閃爍融合閾值。然而,當調制光是不均勻的並且包含圖像時,閃爍融合閾值可以高得多,數百赫茲。關於圖像識別,已經發現人們在不間斷的一系列不同圖像中識別特定圖像,每個圖像持續少至13毫秒。
視力的持久性有時會導致非常短的單毫秒視覺刺激,其感知持續時間在100毫秒到400毫秒之間。非常短的多個刺激有時被認為是單個刺激,例如10毫秒的綠色閃光,緊接著是10毫秒的紅色閃光,被感知為單個黃色閃光。
『玖』 為什麼電影25幀每秒 電視30幀每秒 影院動畫又是24幀每秒這個和pal制式和n制式有什麼關系沒
主要是因為所採用的制式不同,所以造成的每秒幀數的不同。
歐美、日本等電視制式是NTSC,每秒鍾29.97幀,也就是常說的30幀每秒。
亞洲等電視制式是PAL,每秒25幀。
影院動畫所用的是膠片,固定的是24幀每秒。
一些高清的游戲,製作水準達到60幀每秒。
這個和pal制式和n制式有關系。PAL和NTSC制式區別在於節目的彩色編、解碼方式和場掃描頻率不同。中國(含香港地區)、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採用PAL制式,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等採用NTSC制式。
PAL與NTSC的區別電影放映的時候都是每秒24個膠片幀。而視頻圖像PAL制式每秒50場,NTSC制是每秒60場,由於現在的電視都是隔行場,所以可以大概認為PAL制每秒25個完整視頻幀,NTSC制30個完整視頻幀。
電影和PAL每秒只差1幀,所以以前一般來說就直接一幀對一幀進行製作,這樣PAL每秒會比電影多放一幀,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聲音的音調會升高。這就是一些DVD愛好者不喜歡PAL制DVD的原因之一。
但是據說現在有些PAL制DVD採取了24+1的製作方法,就是把24幀中的一幀重復一次,從而獲得跟電影一樣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為每秒有30幀,不能直接一幀對一幀製作,所以要通過3-2 PULLDOWN等辦法把24個電影幀轉成30個視頻幀,這30個視頻幀里所包含的內容和24個電影幀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電影一樣。
PAL與NTSC制式的轉換問題:
1、 PAL制式是每秒記錄25幅畫面;
2、 NTSC制式是每秒記錄30幅畫面;(兩種制式的畫面的掃描線也不同);
3、 DV格式既不屬於PAL制式也不屬於NTSC制式,但它確實分為25幅畫面/秒和30幅畫面/秒兩種版本;
4、 透過鏡頭,PAL制的TRV-900記錄的是25幅畫面/秒,而NTSC制的TRV-900記錄的是30幅畫面/秒 ;
5、 從數字埠(1394埠),TRV-900(其它數字攝像機也相同)既可記錄25幅畫面/秒信號,也可記錄30幅畫面/秒;
6、 從模擬輸入口,TRV-900隻能記錄與攝像機制式相同的模擬信號(PAL制式或NTSC制式)
『拾』 電影 24 幀 60幀和120幀的區別
幀 就是1秒內畫面組成的圖片數量
數量越多畫面越流暢
要是1秒1幀 就跟幻燈片一樣 1秒1張圖
所以幀數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