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阿凡達電影中哪些用了虛擬拍攝

阿凡達電影中哪些用了虛擬拍攝

發布時間:2021-08-08 10:35:19

1. 《阿凡達》電影用什麼軟體弄的

Adobe設計軟體


早在三年前,Adobe就與其製作團隊密切合作,為其提供技術保證,作為卡梅洛繼《泰坦尼克號》之後的10年積蓄力作,其中使用的特效技術是空前的,超過3億美元的製作成本,是迄今為止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其中Adobe產品被大量應用於整個電影製作環節。


Photoshop


在影片設計初期Photoshop被用於概念設計,概念設計師使用Photoshop對影片場景、人物(生物)以及外太空等對象進行概念描繪,通過設計好的圖像讓每一個後期拍攝及製作人員更好的了解場景及對象原型,另外Photoshop作為一個核心的製作和設計工具也被用於超高解析度的背景繪制(mattepainting)和材質紋理的製作,並將其融入與3D製作及合成的工作流程中。


Lightroom


Lightroom被藝術家用於管理並分類上千張的設計圖像,並用於設計和製作的參考和借鑒。
AfterEffects


在製作初期,通過將分鏡頭的概念插圖置入到AfterEffects(簡稱AE)中,便於製作人員串聯故事情節。在拍攝和動作採集的階段,AE被用於快速測試視頻合成後的結果,通過將實時拍攝人物動作和協同工作攝像機拍攝的綠屏視頻與虛擬動畫和場景合成,對於每一次拍攝,僅需要幾分鍾的時間,製作人員就可以把拍攝和虛擬場景合成的結果交由詹姆斯.卡梅洛審閱,判斷是否重新拍攝。


粗略計算演員面部表情的視頻(通過演員佩戴的微型攝像帽)並自動轉換為CG人物的面部紋理,這種方式使得詹姆斯.卡梅洛可以已最快速最簡單得方式知道,演員的面部表情是否需要重新拍攝。


AE被一些視覺特效技術供應商為最終的拍攝創建3D立體合成,實現復雜的3D全息屏幕的動態圖像。


AVATAR的製作人員利用Adobe提供的開發文檔,編寫了復雜的程序腳本,充分發揮AE腳本的功能為預可視化做自動渲染。


Premiere Pro


每次詹姆斯.卡梅隆需要對影片進行審閱及評判時,都需要高清視頻錄制,便於記錄每一個需要更改的環節,使用Premiere Pro來剪輯錄制的視頻並轉換為各種分發格式進行數字分發,這個處理是自動化的,通常需要處理超過8小時或者超過1天的視頻。


Premiere Pro被廣泛使用來預覽AE合成的視頻效果,並且比較A/B視頻的關聯或改進後效果,來便於技術人員更好的審閱製作出精美的特效。


盡管AVATAR的視頻剪輯是基於AVID系統完成的,但在製作工程中Premiere Pro可以使用AVID的「AAF」導入功能讀取剪輯列表和其他重要的元數據,使之與AVID系統協同工作。
ACROBAT CONNECT


ACROBAT CONNECT 被用於電影製作時的遠程協作,比如數字總監需要遠程連接到詹姆斯.卡梅洛的助理來幫助其獲得急需的臨時合成文件。


其他技術/硬體指標
動畫渲染需要的硬碟存儲空間就超過1PB,500塊2TB硬碟搭建這套存儲系統。


其中40%的畫面由真實場景拍攝,60%完全由電腦動畫生成,拍攝立體畫面使用的全新3D Fusion Camera系統也耗費了大量的成本。


2個半小時的電影有1600個鏡頭,而且和『金剛』(King Kong)、『咕嚕』(Gollum)不同的是,要做的CG角色不止一個,而是幾百個,都要有照片般的真實感。


《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旗下的WETA工作室,主要負責CGI方面的工作。


卡梅隆自家的Raelity Camera System公司,主要負責3D效果的拍攝與製作。


盧卡斯旗下的「工業光魔」以及早年間卡梅隆經手,並多次參與過其電影製作的《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旗下的Digital Domain,主要負責細微粒子化特效製作,比如大氣,塵埃以及海洋等。

2. 阿凡達和什麼都用了動作捕捉技術

2012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電影《阿凡達》全程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完成,實現動作捕捉技術在電影中的完美結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他運用動作捕捉技術拍攝的著名電影角色還有《猩球崛起》中的猩猩之王凱撒,以及動畫《指環王》系列中的古魯姆,都為動作捕捉大師安迪·瑟金斯飾演。

3. 《阿凡達》怎麼拍攝的

掌握了新一代的3D攝影機,卡梅隆才能拍攝出《阿凡達》這樣集大成的作品。


這就是傳說中的虛擬攝像機。


每個演員都要戴上一個微型高清攝像頭,它能拍下演員最微妙的表情變化。


爆破點1:新一代3D攝影機拍出立體感
如從平面走向立體,這是近年電影革命中最顯著的一步。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阿凡達》,帶頭研製新一代的3D攝影機,為此他付出了多年的努力,終於將影像拍出立體實感。
早在9年之前,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深淵幽靈》中試驗了一回。隨即,他又開發了新的3D眼鏡,最後才把這一套成熟技術用到《阿凡達》的拍攝中。
代表場景:地球人在潘多拉星上建立的基地里,那科技感十足的透明筆記本電腦和儀器顯示屏凸顯在銀幕前方,地球人高層玩耍的高爾夫球朝觀眾迎面滾過來。
爆破點2:預覽讓拍攝成本大降特降
《阿凡達》60%的畫面都是全CG效果,跟從前任何一部特效大片相比都顯得數量驚人,如果導演布置的每一個特效鏡頭都等特效部門完成,那麼拍到猴年馬月《阿凡達》都拍不完,如果導演不滿意推倒重來,成本將成倍增加。
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卡梅隆用上了一種虛擬攝影機,這邊廂拍攝完真人表演,那邊廂就能准確地對最後的成片進行預覽,即可以讓導演在同一個監視器上看到演員的動作與電腦特效的渲染效果。這項預覽技術同時成為卡梅隆降低成本的最得力法寶,否則《阿凡達》拍攝經費遠遠不止3億美元,同時這項技術也令近年特效電影成本大降特降。
代表場景:地球人傑克化身為克隆納威人,和潘多拉星土著納威公主奈蒂莉在雨林中穿行,他們身邊就是奇異的植物,傑克伸手去觸碰螺旋狀的單片葉子,該葉子馬上收縮起來。
爆破點3:升級「動作捕捉」技術
將真人表演貼到電腦畫的背景中,往往不夠真實,為此詹姆斯·卡梅隆升級「動作捕捉」技術。與其他影片不同的是,《阿凡達》還用上了100多部攝像機來幫忙完成「動作捕捉」。《阿凡達》的演員在拍攝時,除了照例要穿上布滿捕捉點的緊身衣褲外,他的面前還架設有一套「協同工作攝影機」,一共多達140部數字攝影機全部對准這個演員,形成一個捕捉舞台,專門拍攝從演員身上反射過來的光線,將這些數據傳輸到電腦中,從而構成整個特效鏡頭。
代表場景:為了到達翼獸所在的懸浮山,傑克一路經過浮石、吊橋、瀑布,真實得好像有水珠濺到他的臉上,這些背景都是通過電腦貼進鏡頭里的

4. 從阿凡達看虛擬場景對電影的影響,急求啊!親們謝謝了!

從虛擬技術越來越多的運用在電影之中後,原本巴贊的紀實主義電影美學,既攝影影像本體論似乎已經站不住腳了。越來越多的虛擬影像,不論是虛擬人物、虛擬場景還是根本不可能出現在生活中的影像都呈現在電影屏幕之中。那麼虛擬技術到底會給電影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是好還是壞?是更多的發展還是逐步的消亡?還是產生另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呢? 支持者認為虛擬技術豐富了電影鏡頭的表現形式,增加了觀眾的觀看的趣味性,而反對者則認為過多的虛擬技術反而會影響了電影本身所要反映的內容,使得電影變成只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華麗的虛架子,而且違反了電影必須反映生活真實的本質。 其實從誕生開始就可以看出電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門類,它不像其他的藝術門類是先有藝術形式,技術上的革新表現形式的提高都是為了更進一步完美其藝術表現,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是其藝術門類的發展所要求的。而電影則正好相反,它是由於技術而誕生的,並且由技術帶動藝術的表現形式前進,正如沒有攝影技術的發明就沒有電影,沒有技術的進步就沒有現今的電影一樣。 由此可見,電影是一種藝術與科技緊緊相結合的藝術門類,和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一次技術上的革新與突破都會給電影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主動的介入到電影的發展之中,讓電影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無不驗證了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帶來的巨大飛躍。所以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對電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對電影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是技術推著電影本身一次又一次的飛躍與變革。 如今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技術被越來越多的運用於電影製作之中,不論是製作手法、傳播方式、觀眾心理、審美接受、電影理論,都可見其身影。說明了虛擬技術對電影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可是說是全面而無法衡量的。
http://wenku..com/link?url=-KYrINXc23Jt1XrtUH7--b52X1dpqS91O
或http://www.docin.com/p-48396925.html

5. 阿凡達是怎麼拍出來的

老卡隱身了好幾年為了研發並嫻熟地運用新的3D技術 其具體技術含量很高,我解析的不太清晰,下面引用別人的文章向你解析,希望可以為你得到幫助一、自主開發的先進立體攝像機

《阿凡達》的與眾不同,從攝影機上就可以體現。影片採用詹姆斯·卡梅隆自主研發的3-D攝影機進行拍攝,而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歷經多年。早在2000年的時候,卡梅隆和拍檔文斯·佩斯就開始在索尼的支持下開發一套新攝影系統,這種系統使用兩台索尼HDCF950 HD攝像機進行拍攝,目的是創造出具有立體實感的環境,這便是後來的3-D虛擬影像擷取攝影系統(Fusion 3-D Camera System)。在2003年二人合作的IMAX電影《深淵幽靈》中,這項技術首次得到應用。

隨後,卡梅隆還讓同行幫他測試這套技術,著名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在《非常小特務3D》和《立體小奇兵》就進行了嘗試,之後絕大部分的3-D立體電影也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拍攝的,如《地心游記3D》、《麥莉·賽勒斯演唱會紀實》等。在過去幾年中,卡梅隆不斷在對這項技術進行完善,使之呈現出更強更動感的立體效果,而同時又不會令觀眾頭暈。隨著多次實驗與應用,這項技術日漸成熟,最終被運用到《阿凡達》的拍攝中。

二、拍攝中的完美預覽技術

《阿凡達》60%的畫面都是全CG效果,因此在拍攝中,真人表演與最終的CG畫面必須契合得天衣無縫才行。為了達到這個條件,卡梅隆專門開發了一種虛擬攝像機,以便在拍攝真人表演時能夠更准確的進行預覽,這種攝像機可以實時觀察演員的動作與虛擬世界的交互,而讓導演即時調整和指導每一場戲。在演員表演的同時,他就可以通過一旁的LCD屏預覽到演員「化身」為近3米高的藍色納美人行走在潘多拉星上的畫面效果。

據卡梅隆介紹,這項新技術渲染出來的畫面更具直觀性、可視性,能讓製作人即時看到現場表演鏡頭中的虛擬背景是什麼樣子,精確的判斷想要的最終畫面。「它就像一個強大的游戲引擎,如果我想在空中飛或是改變視角,我立刻就能辦到。我還可以把整個場景變成50:1的模型布景,在裡面穿梭。」 卡梅隆如是說。

三、工作攝像機協同「動作捕捉」

與其它影片不同的是,《阿凡達》運用「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時,除了需要演員在拍攝時穿上布滿捕捉點的緊身衣褲外,影片攝影棚內還同時架設有一套「協同工作攝像機(Simulcam)」來完成此工作。這套系統由布滿在攝影棚頂部的140個數字攝像機組成,形成一個捕捉舞台。攝像機通過追蹤現場LED燈打出的近紅外光譜的反射,將捕捉到的數據傳輸到一套系統中,再將光譜的反射與演員的運動進行組合分析,得出整個鏡頭的立體模型。之後,這些數據再被映射到後期的計算機處理,從而令CG場景呈現出高度擬真的效果。

四、記錄稍縱即逝的表情

在《阿凡達》中,有60%的鏡頭都採用了「表演捕捉」技術。「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 Workflow)與「動作捕捉」非常相似,區別在於前者能夠完全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甚至於面部表情,將真人演出影像與電腦動畫結合,令動畫人物的造型與表情更接近於真人。演員甚至可以自由套進不同角色中,與不同身份的角色結合,創造更廣闊的表演空間。

《阿凡達》使用了創新的面部捕捉頭戴設備(Facial Capture Head Rig),在每個進行「表演捕捉」的演員頭上佩戴一套攝像裝置。這個頭戴裝置的核心便是一個離演員面部只有幾英寸距離的微縮高清攝像頭。它能用廣角鏡頭記錄下演員面部最微妙的表情變化,將演員95%的面部動作傳送給計算機里的虛擬角色,使得最後由電腦生成的CG角色與真人演員無異。

五、在CG世界中運鏡自如

在捕捉好真人演員的表演之後,卡梅隆回到他的工作棚,開始了「沒有演員的拍攝」。我們看到卡梅隆舉著他開發的虛擬攝像機,在棚里扭來扭去,彷彿一個人在跳舞一般。其實,他是在完成一項十分重要的步驟。

原來,由於《阿凡達》60%的畫面都是CG製作的,使得傳統實景拍攝的手提攝影、搖臂攝影等設備表現出了很大局限性,而卡梅隆運用自己開發的虛擬攝像機解決了這一問題。使用這個虛擬攝像機,不但可以預覽已經結合了演員表演和虛擬場景的畫面,還能鋪設出導演想要的所有鏡頭運動。在這個過程中,運動軌跡能夠被系統捕捉下來,並合成到後期的畫面處理中。依靠這套神奇的設備,卡梅隆使自己在CG世界中運鏡自如,讓畫面呈現出彷彿實拍一般的動感

6. 電影阿凡達用了什麼高科技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片中的潘多拉星球也花盡心思,設計潘多拉的生態環境及星球上的文化,甚至找來語言學家創造一種全新的Na'vi語言,將其想像的星球呈現在銀幕上。他又根據地球上的生物,創造了各種在潘多拉生存的野獸,每種野獸至少由上百張設計圖產生出來,並要花一年半時間完成設計。他又用電線製成野獸模型,用人手移動模型,拍下野獸在空中飛翔的場面。「潘多拉」可說是詹姆斯嘔心瀝血的作品。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1、曾憑借《泰坦尼克號》創造過驚世票房記錄的好萊塢重量級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經過了14年的醞釀,耗資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億元),歷時四年拍制的科幻巨獻《阿凡達》(AVATAR)於2009年年底亮相。20世紀福克斯經與導演商榷,今日全球同步推出了官方前導海報,同期公布的還有影片劇情及影片的演職人員信息。 詹姆斯·卡梅隆曾在1997年以《泰坦尼克》創下獲頒11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以及所有影音產品席捲全球35億美金的歷史紀錄。 而他之前的每一部作品,總是以開拓者精神撼動業界也吸引無數的影迷,從《終結者1》、《異形2》、《真實的謊言》、《終結者2》到《泰坦尼克》空前的11項奧斯卡獎,無不以耳目一新的創作掀起高關注度的話題。 目前電影《阿凡達》已經上映了,全球影迷和電影業界人士對該片都抱以無比的熱情和關注。在2009年6月底於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歐洲年度電影節(CinemaExpo)上,《阿凡達》24分鍾片段亮相,獲得了滿場掌聲,與會人士一致起立,並激動得喝采這部電影,稱贊卡梅隆引領大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異世界,並以令人驚嘆的3D方式呈現。 實際上,《阿凡達》(AVATAR)也是2009年好萊塢最重要的一部電影,無論在技術上,還是投入上,都將史無前例。 2、男主角傑克·薩利(Jake Sully)由澳洲籍男星、《終結者2018》男主角薩姆·沃辛頓出演,女主角涅提妮(Neytiri)則由曾出演《星際迷航》的黑人女演員佐伊·索爾達娜出演。此外,《賽車風雲》野性女星米歇爾·羅德里格茲和《異形》系列女主角西格妮·韋弗也在片中參演重要角色。 詹姆斯·卡梅隆在執導名作《泰坦尼克號》之後,認為精進的電影工業技術與特效,只是運用來使一個原本就精採的劇情更引人入勝,單靠特效無法成就一部好電影。因此,他花費14年時間審慎構思,投注2億美元,以親自研發的3D虛擬影像擷取攝影科技(Fusion 3D),耗時4年的時間拍攝《阿凡達》。奧斯卡獎金牌製片人喬恩·蘭道及金獎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也繼《泰坦尼克號》之後再度與詹姆斯·卡梅隆攜手。 如今,歷經4年的拍攝創作,《阿凡達》將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影體驗,這是一部運用創新技術創作,關注人物之間的情感,彰顯故事情節的影片。 3、片名由來。薩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飾演的男主角傑克·薩利(JakeSully)在裝著他的「化身」(Avatar)的水箱前。「化身」是片中未來人類的一種高科技,由於人類前往的潘多拉星球條件惡劣,人類傳統的宇航服、機甲都不足以保護礦工,於是科學家們轉向了克隆技術:他們將人類DNA和潘多拉星球土著Na'vi人的DNA結合在一起,製造了一個克隆Na'vi人,這個克隆Na'vi人可以讓人類的意識進駐其中,成為人類在這個星球上自由活動的「化身」。然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操縱這個克隆Na'vi人,只有DNA與他身上人類DNA配型相符的人才有這樣的能力。 「化身」技術代價不菲,因此只為特定的3個操作員做了,其中有一個就是傑克·薩利的哥哥。在他哥哥死後,傑克·薩利因為有相同的DNA被徵召到潘多拉,繼承了哥哥的「化身」。因為「化身」是克隆Na'vi人的軀體,因此它和Na'vi人外貌一致,都是通體藍色、10英尺高。 4、片名引起的麻煩。據國外媒體報道,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達》(Avatar)還未上映,便已遇到了一個大麻煩:一個印度宗教團體極力反對該片,稱該片片名玷污了他們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協會(The Universal Society ofHinism)及其主席澤德(RajanZed)此前曾要求導演卡梅隆做出聲明,澄清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與印度宗教及其信仰毫無任何關系,重名只是一個巧合。「avatar」一般指的是「化身」,它也是印度教的中心主旨。許多重要印度教人士擔心如果卡梅隆自己不親自出來解釋的話,電影會徹底玷污這個詞語。 卡梅隆的這部電影將會是有史以來在印度上映規模最大的好萊塢影片。

7. 阿凡達的製做中用過什麼軟體

lz請參考:

Adobe設計軟體
早在三年前,Adobe就與其製作團隊密切合作,為其提供技術保證,作為卡梅洛繼《泰坦尼克號》之後的10年積蓄力作,其中使用的特效技術是空前的,超過3億美元的製作成本,是迄今為止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其中Adobe產品被大量應用於整個電影製作環節。
Photoshop
在影片設計初期Photoshop被用於概念設計,概念設計師使用Photoshop對影片場景、人物(生物)以及外太空等對象進行概念描繪,通過設計好的圖像讓每一個後期拍攝及製作人員更好的了解場景及對象原型,另外Photoshop作為一個核心的製作和設計工具也被用於超高解析度的背景繪制(mattepainting)和材質紋理的製作,並將其融入與3D製作及合成的工作流程中。
Lightroom
Lightroom被藝術家用於管理並分類上千張的設計圖像,並用於設計和製作的參考和借鑒。
AfterEffects
在製作初期,通過將分鏡頭的概念插圖置入到AfterEffects(簡稱AE)中,便於製作人員串聯故事情節。在拍攝和動作採集的階段,AE被用於快速測試視頻合成後的結果,通過將實時拍攝人物動作和協同工作攝像機拍攝的綠屏視頻與虛擬動畫和場景合成,對於每一次拍攝,僅需要幾分鍾的時間,製作人員就可以把拍攝和虛擬場景合成的結果交由詹姆斯.卡梅洛審閱,判斷是否重新拍攝。
粗略計算演員面部表情的視頻(通過演員佩戴的微型攝像帽)並自動轉換為CG人物的面部紋理,這種方式使得詹姆斯.卡梅洛可以已最快速最簡單得方式知道,演員的面部表情是否需要重新拍攝。
AE被一些視覺特效技術供應商為最終的拍攝創建3D立體合成,實現復雜的3D全息屏幕的動態圖像。
AVATAR的製作人員利用Adobe提供的開發文檔,編寫了復雜的程序腳本,充分發揮AE腳本的功能為預可視化做自動渲染。
Premiere Pro
每次詹姆斯.卡梅隆需要對影片進行審閱及評判時,都需要高清視頻錄制,便於記錄每一個需要更改的環節,使用Premiere Pro來剪輯錄制的視頻並轉換為各種分發格式進行數字分發,這個處理是自動化的,通常需要處理超過8小時或者超過1天的視頻。
Premiere Pro被廣泛使用來預覽AE合成的視頻效果,並且比較A/B視頻的關聯或改進後效果,來便於技術人員更好的審閱製作出精美的特效。
盡管AVATAR的視頻剪輯是基於AVID系統完成的,但在製作工程中Premiere Pro可以使用AVID的「AAF」導入功能讀取剪輯列表和其他重要的元數據,使之與AVID系統協同工作。
ACROBAT CONNECT
ACROBAT CONNECT 被用於電影製作時的遠程協作,比如數字總監需要遠程連接到詹姆斯.卡梅洛的助理來幫助其獲得急需的臨時合成文件。
其他技術/硬體指標
動畫渲染需要的硬碟存儲空間就超過1PB,500塊2TB硬碟搭建這套存儲系統。
其中40%的畫面由真實場景拍攝,60%完全由電腦動畫生成,拍攝立體畫面使用的全新3D Fusion Camera系統也耗費了大量的成本。
2個半小時的電影有1600個鏡頭,而且和『金剛』(King Kong)、『咕嚕』(Gollum)不同的是,要做的CG角色不止一個,而是幾百個,都要有照片般的真實感。
《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旗下的WETA工作室,主要負責CGI方面的工作。
卡梅隆自家的Raelity Camera System公司,主要負責3D效果的拍攝與製作。
盧卡斯旗下的「工業光魔」以及早年間卡梅隆經手,並多次參與過其電影製作的《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旗下的Digital Domain,主要負責細微粒子化特效製作,比如大氣,塵埃以及海洋等。

8. 阿凡達中用到了哪些虛擬技術

空間假想技術,即依靠某些機器與自己的大腦意識聯通 讓自己的意識在另一個空間 扮演另一個角色在指定的世界裡活動,雖然美國初步研究出這種技術,但還沒到阿凡達那種地步

9. 《阿凡達》是怎樣拍攝完成的

使用動作捕捉技術拍攝。而納美人的皮膚、稀奇古怪的動物由電腦後期CG合成。

動作捕捉技術原理

在運動物體的關鍵部位設置跟蹤器,由Motion capture系統捕捉跟蹤器位置,再經過計算機處理後得到三維空間坐標的數據。當數據被計算機識別後,可以應用在動畫製作,步態分析,生物力學,人機工程等領域。

(9)阿凡達電影中哪些用了虛擬拍攝擴展閱讀

CG

隨著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形成,國際上習慣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領域通稱為CG。

它既包括技術也包括藝術,幾乎囊括了當今電腦時代中所有的視覺藝術創作活動,如平面印刷品的設計、網頁設計、三維動畫、影視特效、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的建築設計及工業造型設計等。

聲學式運動捕捉

常用的聲學式運動捕捉裝置由發送器、接收器和處理單元組成。發送器是一個固定的超聲波發生器,接收器一般由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超聲探頭組成。通過測量聲波從發送器到接收器的時間或者相位差,系統可以計算並確定接收器的位置和方向。

這類裝置成本較低,但對運動的捕捉有較大延遲和滯後,實時性較差,精度一般不很高,聲源和接收器間不能有大的遮擋物體,受雜訊和多次反射等干擾較大。由於空氣中聲波的速度與氣壓、濕度、溫度有關,所以還必須在演算法中做出相應的補償。

閱讀全文

與阿凡達電影中哪些用了虛擬拍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賊巢電影免費完整觀看國語版 瀏覽:147
泰森拍的中國電影是什麼 瀏覽:466
科技如何影響了今天的電影製作方式 瀏覽:758
如何自己編制電影 瀏覽:145
老二戰蘇聯電影大全免費 瀏覽:778
恐怖聚會電影有哪些 瀏覽:485
理發師電影高清免費觀看 瀏覽:392
香港電影是如何走向 瀏覽:601
b姐拍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814
怎麼在淘寶買小電影的 瀏覽:154
唐探3一張電影票多少 瀏覽:833
短視頻如何拍出電影效果 瀏覽:96
微電影尋人啟事免費觀看 瀏覽:294
世上什麼電影最好看 瀏覽:877
電影裡面有哪些妖精 瀏覽:901
如何兩部手機同時觀看一部電影 瀏覽:788
如何成為一個好妻子的電影 瀏覽:153
快手怎麼發完整的電影 瀏覽:787
電影院坐後面能幹什麼 瀏覽:699
現在如何找小電影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