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美援朝有哪些電影
首先說一下,抗美援朝並不是我國戰役中的里程碑,抗美援朝是戰爭,不是「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還有很多,如《飛虎》、《長空比翼》、《友誼》、《三八線上》、《烽火列車》、《奇襲》、《打擊侵略者》等都深刻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血與淚。事實上,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藝作品更多,不僅是電影,還有其他題材,如紀錄片《跨過鴨綠江》,戲劇《奇襲白虎團》,歌曲《抗美援朝進行曲》、《英雄贊歌》等。
㈡ 有哪些電影電視反映了明代的戰爭的
電視劇好象比較多了 開國的 《朱元璋》因為是開國的嘛 盔甲是不雜地哈 《大明帝國》講朱棣奪位的 確實還是滿不錯的 不過是加了演義性質的 《鄭和下西洋》我覺得最帥氣的 由於資金問題 那個場面不是特別宏大
電影的話 趙文卓版的《鄭成功收復台灣》那個盔甲那是相當的帥 可能是人太酷的原因哈
這些是我看過的 沒看過的我就不做評述了
希望你喜歡
㈢ 有哪一部電影是要明軍支援朝鮮的
電影和電視劇我還真不知道。不過我可以給你些歷史資料。
1、日本侵略朝鮮,三個月打得朝鮮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國土,朝鮮國王跑到中國找萬曆皇帝哭訴,要求自己隻身內附。其國王說出了一句重要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寧可自己一個人死在父親的國家裡,也不願意跑出去和豺狼打架」。這些在中日韓三國正史均有記載,高麗棒子也只有盲目自大,看看當年他們的祖宗是咋說話的。
2、關於支援朝鮮,僅僅是萬曆三大征的一部分。就戰斗規模來看,朝鮮軍大約7萬人,戰爭初期損失1萬人,5萬人投降。日本傾國而出,兵力大約20萬。明軍前期2萬,兵力最高值4.5萬;從戰鬥力來看,朝鮮軍是廢物,日本打朝鮮是豺狼,打明軍。。。。是兔子;從戰斗過程來看,朝鮮軍隊湊熱鬧,日本軍隊先勇猛地打朝鮮,後被明軍勇猛的追著打;從結果來看,朝鮮軍隊湊份子、反正叛軍是朝鮮的,友軍也是朝鮮的,漢奸也都是朝鮮的。日本20萬大軍被明朝4萬部隊壓著打,一直被打到釜山光著屁股跑掉。
3、戰斗後各方表現。
朝鮮:給中國上表稱「父母再造之恩永世不忘」。
日本:豐台秀吉政權垮台,瘋狂破壞海船,天皇說出「明乃父母之邦」的話,閉關鎖國正式開始。
中國:貌似沒什麼反應,事情太小了,一共才4萬軍隊,還是萬曆三大征中的一征的一部分,事後追封李如松一個二品將軍,就完了。對當時的中國來說,萬曆進攻馬尼拉的興趣都比這個高。。。。
以上均出於三國史料,高麗棒子怎麼吹也吹歪不了歷史。日本怎麼掩蓋也掩蓋不了4比1被打得滿地找牙的事實。中國貌似正史上一共就用了不到200個字。。。。
㈣ 明朝出兵朝鮮抗倭的電視劇有哪些
據鄙人所知大陸沒有拍過,日本影視作品裡也都是勸諫猴子不與明國開戰,作為歷史環境簡單描述。棒子倒有拍過幾部,但宇宙大國的尿性你懂的,醜化明軍,一副棒子軍最NB的套路。大陸連稍微符合點歷史的江南抗倭片都拍不出,希望他別毀了。
LZ不用問下面兩位,他們連萬曆出兵朝鮮都不知道的。。。以為你問嘉靖朝抗倭呢。
電視劇《了凡的故事》最後兩集有李如松入朝作戰的劇情,大陸特色,拍的和架空歷史一樣,要看就看吧,沒有最垃圾只有更垃圾。
㈤ 抗美援朝電影有哪些
1、《長空比翼》
抗美援朝時期,農民出身的志願軍空軍飛行員張虎,從航校畢業後來到前線,順利地通過了試飛。師長和大隊長都很滿意他的試飛成績,確定他給大隊長當僚機,但張虎卻不願當僚機,認為只有當長機直接打下飛機,才算真本事。
他首次參加空戰,就不聽大隊長的命令,單機出擊,結果被敵機咬住,不能脫身。為使其脫險,大隊長的飛機負了傷。
《鐵道衛士》是由方熒執導的戰爭片,印質明、宋雪娟等參加演出。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公安科長高健為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冒充成敵人特務,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特務抓獲並排除了列車炸彈。
㈥ 拍新軍作戰的電影除了投名狀,甲午戰爭,還有哪些 特別是清軍在朝鮮,越南作戰的電影最好。
所謂新軍是清廷在庚子事變以後編練的新式陸軍。
㈦ 幫忙推薦幾部好看比較經典的抗美援朝電影
抗美援朝一直以來都是比較火熱的一個素材,所以此類電影也比較多,下面推薦幾部較為經典的抗美援朝電影:
《集結號》、《英雄兒女》、《上甘嶺》、《英雄坦克手》、《激戰無名川》
㈧ 萬曆抗倭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精彩的電影
電影的話,中國這邊拍得很少。可能是題材比較敏感吧。包括日本也比較避諱這段歷史。韓國拍得電影比較好的有《鳴梁》(國內又叫《鳴梁海戰》),可惜沒有明軍的鏡頭。另外電視劇還有一部《懲戒錄》,但是也是挺貶低明軍這邊的,一味地誇大朝鮮軍隊的作用,也是看著來氣。
除了影視作品,小說倒是有幾本寫得不錯的。我正好也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凡是寫這段歷史的國內小說基本都看過,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1,高拙音的《龍戰三千里》,字數30來萬。寫得比較簡略,也就是把明史裡面的內容稍為復述了一遍。感覺不夠深入。
2,馬伯庸、汗青的《帝國最後的榮耀》,字數40來萬字。比高拙音寫得稍為帶點兒情節,但是依據也基本都是明史這邊單方面的資料。有些矯枉過正、反而過於誇大明軍的威力。還算有意思,但是40來萬字感覺份量還是不夠足,讀過一遍,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人物和情節。基本是對著明史照本宣科。但卻絲毫沒發覺明史裡面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疑點重重的地方。
3,妄語臣的《獵明》,字數200多萬。強烈推薦。這個說起來,是我今年偶然才發現的小說,在寫這段歷史的小說裡面,感覺是寫得最細、三方(中日朝)人物刻畫最深入、也最為客觀寫實的一本。看得出作者八成是詳細查了中國、日本、朝鮮等各方的資料,其中還有不少的邏輯推敲、隱含其中(比如沈惟敬這個人物的動機分析、大明朝廷內部的國本之爭、朝鮮內部光海君的奪嫡之爭、露梁海戰其中貓膩的影射諷刺等等),雖然這個作者名氣不大,但感覺這本不僅情節精彩、而且也最寫實,遠比前兩本比著中國單方史料、絲毫不做邏輯推敲、照本宣科、一看就是趕時間轉稿費的要深刻得多。200多萬字,洋洋灑灑,也把整個戰爭全貌、包括中間議和的曲折,包括中、日兩個視角的全方位展示,寫得都很到位。看完之後對中日雙方好幾個人物都覺得十分立體,感情復雜。
4,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字數大約不到20萬。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裡面,也著重寫過這段歷史。寫得確實比較有意思,老早看時覺得就挺好的。不過,在後來看過不少資料、尤其是上面妄語臣的那本《獵明》後,覺得當年明月寫得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是未免過於淺了些。很多隱藏在其中的東西都沒有深入發掘出來。(舉個例子,比如沈惟敬明史裡面寫是一個嘉興的小混混,卻會說日語。在那個年代,而且是對日本海禁幾十年的時代,怎麼可能有個普通小混混會說日語呢?放在信息發達的現代,估計嘉興市的小混混裡面也沒幾個會說日語,能和日本人談買賣的吧。而且普通小混混又怎麼這么容易被舉薦到朝廷、委以重任?這么大的疑點,當年明月也就是一提,絲毫沒有分析以下歷史隱藏的真相)
總之,看電影推薦韓國的《鳴梁海戰》,電視劇就《懲戒錄》。
小說裡面,沒時間就《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圖個樂呵就行。《帝國最後的榮耀》也還可以。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的話,建議還是看妄語臣的《獵明》。越往後看越覺得作者其實挖掘得很深刻。
望採納。
㈨ 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影片有哪些
1、《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2、《鐵道衛士》
《鐵道衛士》是由方熒執導的戰爭片,印質明、宋雪娟等參加演出。
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公安科長高健為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冒充成敵人特務,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特務抓獲並排除了列車炸彈。
3、《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4、《三八線上》
《三八線上》是根據人民解放軍火線文工團集體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1960年。
5、《英雄坦克手》
《英雄坦克手》是一部劇情片,由李昴導演,王仁、高保成、趙汝平、里坡、張可方主演。主要講的是1952年,朝鮮戰場某次戰斗中,美帝國主義侵略軍在大批坦克的掩護下,向中國志願軍350高地猛攻。中國志願軍坦克部隊,在排長張勇率領下被派去350高地配合步兵作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