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激勵小學生的電影有哪些
《馴龍記》講的是一個很笨很懦弱地小男孩最終以自己的善良馴化了龍,並拯救了村莊的故事,很感人。
《芭比公主》系列,有十幾部呢,都是勵志的,適合女孩子看~
《放牛班的春天》也是講的一群孩子怎樣在老師的鼓勵下從壞孩子變成聽話的孩子,並組成合唱團唱歌。
《八月迷情》講述一個孤兒尋找爸媽,知並堅持夢想的故事。
《當幸福來敲門》,不過更適合大人看,孩子可能看不懂。
《科學小怪蛋》也還不錯,講的一個人怎樣製作機器人並贏得別人的認可。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也不錯~
中文的話我覺得《暖春》挺好的,道又~感人,而且比較激勵孩子的~其他的似乎沒有很多孩子們的電影,大多是動畫片~
『貳』 找幾部適合小學生看的愛國電影
1.《建黨偉業》:
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2.《決勝時刻》:
該片講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領導人進駐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發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的故事。
3.《我和我的祖國》:
該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於2019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4.《建國大業》:
該片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5.《飄揚的紅領巾》:
影片講述了二十世紀20年代,香港童子團的團員與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接受革命考驗的故事。
劉德華的《桃姐》、《北京愛情故事》、《可可西里》、個人最愛《歲月神偷》、老的香港電影《秋天的童話》、《暗戰》、《天水圍的日與夜》
『肆』 感動小學生的電影有哪幾部(國內的)
為了學生的健康的成長,陶冶他們的情操,欲尋覓幾部令小學生感動的電影。急盼
『伍』 感人的中國電影有哪些推薦幾部
《歲月神偷》
《山楂樹之戀》
《藍宇》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隱形的翅膀》
《唐山大地震》
《海洋天堂》
《我們天上見》
《千里走單騎》
《落葉歸根》
《暖春》
《活著》
《可可西里》
《那山那人那狗》
《桃姐》
《不再讓你孤單》
《阿郎的故事》
《客途秋恨》
《天若有情》
《大話西遊》
《夜半歌聲》
《胭脂扣》
《甜蜜蜜》
《一路有你》
《父子》
這些都是我看過的,都好看令人感動的電影
純手打,望採納
『陸』 適合小學生·看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攀登者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
影片以1960年與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為背景,講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國攀登者懷揣著最純粹的夢想集結於珠峰,肩負時代使命於世界之巔的故事 。該片於2019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 。
2、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的儀式,直到21:00才結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3、建黨偉業
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該片於2011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最終票房約為4.12億元人民幣。
4、建軍大業
1927年,北伐戰爭剛取得重大成果之際,國民黨「右派」為奪權叛變革命,發動了瘋狂的「清共」行動,短短數月,近31萬進步同胞遭到殘酷殺害,全國震驚,剛剛看到希望的中國即將再次陷入軍閥混戰和獨裁專制的深淵。
5、建國大業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共毛澤東主席應國民黨蔣介石之邀毅然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舉行和平談判。毛主席在重慶與民盟主席張瀾等民主黨派領導人密切協商配合,共同努力推動談判進程,使國共雙方終於簽訂了以避免內戰、在政治協商的基礎上組建多黨派聯合政府為主要內容《雙十協定》。
『柒』 感人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可可西里》《活著》
『捌』 推薦給小學生的有哪些必看的感恩電影
1.《我是山姆》
教會小學生感恩母親。母愛是一個被討論過太多次的話題,但又永遠都說不盡。賦予生命,還要給予愛,母親的付出不求回報,就如歌詞唱的一樣:世上只有媽媽好。
台灣倫理悲情片,曾幾何時火遍大陸,記得小學時在電影院看得淚流滿面的我,記得身邊哭得抽抽搭搭的同學們,大家對於母親都是滿懷愛意的。生活中的故事沒有電影那樣悲情和巧合,但有關母愛的細節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扣動人心。電影有一定年代感,但相信關於母親的感動,還是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玖』 請大家推薦國產的適合小學生看的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回看《一個都不能少》 - 電影影評
初中時,在亞洲電視看了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對於我們來說,中國大陸普遍的失學現象是難以有切身理解的,我們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暫的寄籍,透過無數次的學校集體捐款、參與義工活動、飢饉運動,對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僅此而已,談不上有深刻的心靈震顫。在物質豐厚的社會,我們過著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適的居住環境讓大部分人看不見更大部分的社會現實,而我就壓根忽略了這部電影中的艱澀、樸拙的生活與面對著的許多沒有實則經驗的生活問題。《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切面,這樣一個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國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上,而這個現狀是非常可怕且嚴重的。初看這樣的電影並沒有甚麼東西把我吸引過來,平時看的大製作多了,故對這樣電影接觸不多,但這絕不是我謝絕現實電影的口實,反而因為我對文化的深愛,在看完賈平凹、蘇同、余華的一大堆文字後,對中國大陸貧困農村有更進一步的好奇與探勘的慾望。
電影的背景是中國河北一農村,一個老頭兒(高老師)教一班窮苦的農村學生,因要回放假回鄉一個月,村長找來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擔任代課老師,並答應給她工錢五十塊。電影的故事結構極為簡單,只有一條發展線,起點是其中一個學生因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參加運動會了,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因為她答應了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來;而另一個學生長張慧科到城裡打工去了,又失了一個學生,魏敏芝一連不見了兩個學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師交代好,於是就決定到城裡找張慧科。故事因此由農村場景轉移到城裡去,展開了魏敏芝尋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簡單,但所探討的問題卻極為沉重。首先,電影帶出了一班純真的農村兒童,他們沒見過世面,在農村裡受教,這里有一點很有趣,他們學的東西就是「抄課文」,這還是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會問:「這樣除了練字外,還能學到些甚麼更實質的東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師的學歷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課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五一十地抄錄,這就算一節課了。這讓我難以想像,我們平時修的科目加上課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師都經過極為嚴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憑開課,師資優良,因此對於影片中的高老師的封建式教育覺得極之迂腐,但這或許就是電影所要反映的一個問題:農村教師的學歷不足。而讓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這個問題也就更顯而易見了。況且,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帶一班學生是不合理的,出了問題難以應付,而本身就會引出更多的問題來,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沒錢乘公交車出城去,因此領著一班學生去搬磚塊賺取車費,這就是一個問題。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來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國大陸那種習慣成自然的上下級身份,即使是對一個鄉村來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電視台要見台長,那個接待處的女職員對她說話的口氣和態度就表明了就種社會階級性,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這活龍活現就是大陸社會上下級的例子。以前到內地我就有這樣的一種經驗,我們向一個蹲在路邊的「公安」問路,他蹲著抽他的煙,完全把我們當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點是去廁所要收錢,而那個看門口的人口氣又大,沒錢滾開的嘴臉讓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十分可笑嗎?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說:「我們是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有資源,有人口,八億或者十億,能夠同心協力的話,我們在亞洲的情況,哪裡會不及日本?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范圍。年代久遠下來,使我們多數人喪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氣,一切事情只憑情緒和直覺反應,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為價值,都以醬缸里的道德標准和政治標准為標准。因此,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對錯黑白。在這樣的環境里,對事物的認識,很少去進一步地了解分析。」這種「醬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國人共有的弊病,從這部電影里你就能領教不少,或者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領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國社會如今的怪誕,可去圖書館找專著來研讀,可到研究所聽講師的漫長的講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華的小說《兄弟》,那種中國社會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的光怪陸離,在這本小說中一露無遺。我不想在此談中國社會問題,這種問題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給大學的社會系去深討吧。我們說到電影,電影是以一種紀錄的形式呈現社會上的各形各色的問題,像我們身上的第三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一個都不能少》十分簡單,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現的。影片的結局是個好的結束,魏敏芝的尋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得到了許多捐獻,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美麗的大腳》
丈夫因無知犯罪,被斃了,孩子因病,夭折了。面臨人生的苦難,西部農村少婦張美麗悟出了一些道理,她把所有感情都寄在孩子們身上,請求村長,當上了「孩子王」。
張美麗熱情達觀、自然真誠、俠骨柔腸、視學生為已出,在土房子里教著一幫子「泥孩子」。她用她那濃厚的地方話教他們識字、造句;她用那跑了調的嗓子笨拙的姿勢領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戲;她用她那寸寸柔腸感動和影響了都市麗人夏雨;她用她那錚錚的俠骨給孩子們贏來了資助;她用她那「並遮面」的「情感琵琶」彈奏了一曲愛情的絕唱;她用自己一雙「美麗的大腳」譜寫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美麗的人生」!
張美麗帶著一群孩子們連走連唱,跳著飛揚的黃土迎來了北京的志願者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夏雨。黃土地上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夏雨的人生軌跡,同時也逐步地改變了「美麗的大腳」的足跡。
夏雨不適應窮鄉僻壤的艱苦生活,山村裡缺水的嚴重程度令她驚訝,而張美麗的朴實熱情常常讓她哭笑不得甚至火冒三丈,因為張美麗洗壞了她的名貴大衣。看到真誠而樂觀的張美麗,夏雨簡直無法想像張美麗的苦難經歷。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兩個女人之間的誤會、沖突、理解、感動通過一件件平靜如水,細膩入微的小事展開,張美麗的形象也隨之豐滿和生動,夏雨在不知不覺中被張美麗的美麗的心靈所震撼。當丈夫來接她回北京的時候,夏雨終於選擇了黃土地,選擇了樸素和真誠,因此跟丈夫鬧得不歡而散。夏雨懷孕後,張美麗送夏雨回北京生孩子,可是夏雨卻悄悄做掉了孩子返回了山村學校,張美麗把夏雨背在背上,邊哭邊罵。作為一個失去丈夫和孩子的農村婦女,能有自己的孩子是最大的幸福,張美麗無論如何想不通,夏雨怎麼會不要這個孩子;夏雨趴在張美麗的背上也哭了,她無法把自己對婚姻前景的不祥預感告訴這個淳樸的女人,正是為了避免孩子將來的不幸,自己才不得不忍痛放棄。兩個生活經歷完全不同的女人,此時,卻用相同的淚水述說著心中相同的痛苦,表達著對孩子,對生命同樣的渴望,那一刻,她們已經沒有什麼區別,心靈中最本質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閃耀出最美麗的人性光芒。
為了給孩子們買電腦,她四處求人,好話說盡。當她求到村裡的一名「大款」時,「大款」說只要她一口喝下一瓶白酒就可以資助時,張美麗毫不猶豫,一口氣喝下一瓶「二鍋頭」,此時的張美麗絕對是一名捨生取義,大義凜然的女英雄。
志願活動結束了,夏雨也從「黃土大學」「大腳班」畢業了,她在這里,體驗了情感的秘密,理解了生活的本質,領悟了生命的真諦。出於感激,夏雨請張美麗和孩子們去北京看看。張美麗帶著孩子們也帶著自尊和自卑混雜心情來到了北京。面對都市的現代化和都市一些人的例慢和偏見,張美麗情緒激動,語重心長地給孩子們講了一番改變貧窮,改變人生命運的話語。
在世俗和文化的桎梏里,作為「第三者」的張美麗和電影放映員王樹之間的感情也表現得頗為辛酸和有趣。隨著劇情的發展,張美麗無可奈何地訣別了那段甜蜜而苦澀的愛情。
一次偶然事故,張美麗生命垂危。張美麗像平靜地接受人生苦難一樣接受了死亡,面對死神,她微笑地說,人,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一定要笑著離開……
孩子們用哭啞的嗓子唱著凄涼的兒歌為她送行;夏雨用滿面淚水和她告別;王樹雕塑般地坐在村口,默默地為她守墓……「美麗的大腳」足聲遠逝了,餘音無窮……
她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樂觀。
http://ke..com/view/298295.ht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