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看電影時畫面上下都會有兩塊地方是黑的
准確的名稱是--遮幅電影
遮幅電影又叫「假寬銀幕」電影。在拍攝寬銀幕影片時,需要用變形壓縮鏡頭,將景物橫向壓縮成又瘦又長奇形怪狀的變形形象。在放映時,必須使用反向壓縮的變形放映鏡頭,將原來橫向壓縮了的影像重新按原比例橫向拉長。這樣,就會產生開闊視野,真實感較強的寬銀幕電影的藝術效果。
為了改變和省略繁瑣的光學變形原理的攝影和放映,現在普遍採取了,—種簡便、經濟、實用的「遮幅式影片」。拍攝這種影片時,往往在攝影機鏡頭前加一個擋板,使普通銀幕的畫幅上下邊各遮去一部分,從而造成畫幅比例的變更。放映時,用焦距較短的鏡頭,就能收到寬銀幕的效果。近年來,由於電影攝影技術的進步和攝影機運動幅度的增大,人們深感普通銀幕在拍攝大場面時視野不夠開闊,而一般寬銀幕在拍攝近景和人物特寫時又不如普通銀幕理想,故而找到了這種兼有兩種銀幕優點的銀幕比例。我國規定採用遮幅電影的銀幕高寬比例是1:1.66。
「遮幅電影」具有視野廣闊。畫面構圖優美,色彩和清晰度好等優點。此外,它在拍攝和放映時又與普通銀幕差不多,因此能普及到廣大農村和山區,是一種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電影形式。
Ⅱ 電影院的電影為什麼一直都是上下黑邊的
上下壓黑邊稱為信箱模式,這跟電影的畫幅和影院銀幕的長寬比有關系。 在電影領域,是沒有統一的畫面尺寸規定的。 早期電影都是1.33:1(4:3)比例,銀幕相應也都是這樣的比例。 20世紀50年代早期,寬銀幕(2.35:1)出現,。它的寬幅畫面能讓一些導演更自如地調度場面,比如萊昂內,試想《黃金三鏢客》的結尾,如果不是寬銀幕,三人之間那種空間張力就不可能這么強烈。 如今大部分電影都是兩種比例:1.85:1和2.35:1。 相應的,新建的影院銀幕尺寸也做了調整,具體數據不清,肯定是調寬以適應1.85:1的標准畫比。 但是在播放寬銀幕畫幅的影片時,為了容納整個畫面,只能縮小畫幅,讓左右畫面壓邊,上下就黑邊處理。 所以電影院不是為了壓黑邊而壓黑邊。在比例合適時,通常影院都會選擇全屏播放。同時,也有專為寬畫幅設計的銀幕,通常略帶弧形,縮小視野寬度,防止頸椎病。。。
Ⅲ 我拍了部微電影,1920×1080的,如果上下壓黑邊,要多寬的
微電影1920×1080,畫幅比例是16:9。上下不需要壓黑邊。
微電影放映在銀幕上畫面的寬高比大於標准35毫米普通電影畫面寬高比(1.375﹕1)的電影,它的畫面寬高比一般在1.66﹕1到3﹕1之間﹐銀幕寬度在10~20米之間。銀幕略作弧形,使觀眾擴大視野。
此後,35毫米影片除畫面外,並要在片孔內側留出一條記錄聲音的位置(聲帶),這樣,就只好壓縮無聲影片的畫面面積,將攝影的畫面寬高尺寸改為22毫米×16毫米,放映片門為20.9毫米×15.2毫米,即放映在銀幕上的畫面寬高比改變為1.375:1。
(3)電影上下壓黑邊壓多少錢擴展閱讀:
微電影拍攝技巧:
1、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2、由下往上拍攝
不同的角度拍攝的畫面傳達的信息不同。同一種事物,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
3、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於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面,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於拍攝大場面,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
4、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