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紀錄片劇本創作的標准格式
紀實紀錄片為了追求真實,一般沒有劇本,也就是開機——拍攝——剪輯——然後完成紀錄片。
當然,也有以紀錄的形式拍有劇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區》)
紀錄片劇本:《伍廷芳》
1、一張張昏黃的中文報紙,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報刊史》等書籍圖片。
(旁白)他,與友人創辦了中國第一份中文日報。
2、律師穿著律師袍、頭戴假發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第一位獲英國大律師資格的華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黃色調,刻意營造歷史氛圍。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華人「太平紳士」,第一位華人「立法局議員」。
4、條約資料照片,法律書籍圖片。
(旁白)他,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商業法典——《大清商律》。
5、孫中山圖像,北伐時期的圖片、進軍的線路圖等。
(旁白)他,忠心追隨孫中山,頑強抗擊南北軍閥、官僚、政客,一度成為孫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權力的執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會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陽下的崖門炮台,濁浪排空。
8、夕陽下的鄉村。小巷、舊屋、野草、葵樹,雞犬相聞。
(旁白)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官來橋,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榮彰,早年因家貧,遠走新加坡經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歲時,隨父親回到中國,定居廣州芳村。
(采訪設計1):伍廷芳從小非常聰明。13歲那年,被土匪綁票一個多月。在匪巢,伍廷芳發現伙夫是被土匪擄來的同鄉,便合謀在土匪外出時,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離匪窟。
(采訪設計2):伍廷芳少時厭棄四書,喜讀小說。有次,老師要求寫題目為「不歸於楊由歸於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規矩要先「破題」。伍廷芳就把《紅樓夢》里賈寶玉所作「歸於墨」的破題抄送上交。老師沒讀過《紅樓夢》,把文字圈得丹黃燦然。後來老師去應鄉試。卷中恰恰有這個題目,老師將伍廷芳的破題給錄出來,居然瞞過主考,中了舉人。
9、輪船駛過,濺起的浪花。輪船遠去。
(旁白)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爆發,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擊。社會劇變,斷絕了科舉之路,不少士人學子只好另覓前途。
10、香港。聖保羅書院外景,鏡頭拉向蔚藍的天際,再切換成歐洲西方各國政治中心的風貌(表示伍廷芳之嚮往)。
(旁白)香港,英國殖民地,得開西方風氣之先。伍榮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頭地,改換門庭。1856年,伍廷芳進入香港聖公會辦的聖保羅書院,「治英文、算學、格致諸科,試輒冠儕輩」。漸漸的,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就在他心中紮根。
(1)歷史電影如何創作擴展閱讀: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
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記和紀是有分工的,兩者在不同的場合出現,有一定的規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記和紀都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名詞。
「紀錄」一般只做名詞用,指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以內記載下來的最高成績,如打破紀錄,創造新紀錄等。「紀錄」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某方面的最好成績。另一個意思是指對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的記載。
「記錄」在做動詞時,指把聽到的話或發生的事兒寫下來,例如記錄在案。記錄在做名詞時,指當場記下來的材料,如做會議記錄,也指做記錄的人,如推舉他當記錄。
記錄片一般是指一些寫實的影片,年代比較近的,紀錄片與記錄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樣的,沒必要區分得太開。
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維爾托夫、約翰·格里爾遜、尤里斯·伊文思。
體現出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一般來說,觀眾對一部紀錄片的期待是它寫實,但實際上僅僅鏡頭和拍攝人的在場這個事實,就可以影響被記錄的情況。嚴謹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拍攝過程對被記錄的情況的影響,來讓觀眾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印象。
被記錄的情況的代表性也影響到一部紀錄片是否寫實。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在裁剪時往往更加願意選擇帶有戲劇性的鏡頭,而這些鏡頭並不一定是這些動物典型的生活習慣。紀錄片的拍攝者的個人觀點和他的評論也可能影響一部紀錄片的寫實性。
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中評論者喜歡用擬人的語句來描寫一個動物的行為,而實際上動物的行為與擬人的描寫可能毫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