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姜子牙中是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
國慶中秋假期,去影院看了《姜子牙》動漫電影,有些感慨想寫。 總體來講,《姜子牙 》比之上一部《哪吒》相去甚遠。簡單說,就是故事沒講好,沒法引起廣泛的共鳴。
有些吹捧的觀點認為,《姜子牙》是給成年人看的電影,寓意多麼深刻。但是電影,不只 是來講道理的,首先要講出一個合乎邏輯的故事,寓教於樂,讓觀眾自己領悟才好。
其實《姜子牙》想刻畫的所謂救蒼生的主題,也不是什麼非常先進獨特的思想。太陽底下 沒有新鮮的事物,人生的大道理,人類永恆的主題,濃縮起來其實也不是很大的集合,關 鍵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技術與故事去闡釋鮮明的主題。
我看《姜子牙》與《哪吒》,也是有個共同點的,它們都試圖顛覆傳統神話的敘事文本, 追求創新,非常渴望講出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讓觀眾們耳目一新甚至大吃一驚。我對此是 持保守態度的。這恰恰是創造力不足的表現,沒實力或成本去創建一個全新的故事,只好 拿老故事來顛覆一下,簡單選擇另一個前人沒嘗試過的角度演繹一下,希望搏出位。
這種賭博式創作是有風險的。不能因為《哪吒》成功了,就覺得顛覆傳統神話是致勝法寶 能屢試不爽。當然了,《姜子牙》也未必是在《哪吒》放映後才開始創作的,動漫的創造 周期是比較長的,也許它們是差不多時期開始構思的。但這也恰恰說明,顛覆傳統的成功 ,是個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
我對《姜子牙》最接受不能的是,居然將元始天尊黑化,為了能促成故事性,將元始天尊 打為徹底的反派陰謀家。這伎倆很低級,一點都不高級。也許創造方自己也意識到了有點 對不起這位大神,電影中都不敢提這位大神的名字,只稱「師尊」,甚至形象也虛化,不能 給個正臉,包括座下十二金仙,也都個個戴起面具。這是真怕打臉,雞賊!
神話代表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體信仰。元始天尊何許人也,雖不似盤古、伏羲、女媧等 創世大神那麼偉大,那也是上古正神了。這樣抹黑真的好嗎?這不是在秀創作智商,分明 是暴露了創作智商低下。除了這招就不會講故事了嗎?真沒招了就老老實實按傳統文本, 比如《封神演義》的「原著」講就好了。尤其是動漫,販賣的該主要是技術與特效吧?又何 必這么折騰編劇去投機取巧,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中國幾千年傳承不斷的歷史,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繼承發揚。具 體到文藝創作上,宜謹慎,重繼承,微創新。
就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它也沒有按傳統神話來演繹,但總體上也沒出格呀。哪 吒還是像那個哪吒,師徒父子,人倫常情,都是合情合理的,這才能引起觀眾共鳴。
而且有個發現,人們心底總體還是向善的。對傳統故事中的「壞人」演成好人易於接受。如 熬丙,原來的印象是個飛揚跋扈的惡少吧,在《哪吒》中改成了小帥哥,吸粉無粉。但不 能隨便把原來的好人演壞人,那是容易得罪人的。就比如《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將其 灰諧化滑稽化已經是底限了(題外話,電視劇《寶蓮燈前傳》中哪吒與二郎神的師父也是 類似這樣搞笑但正派的角色)。但你不能太過份地把太乙真人演成壞人,說整個故事是他 搞出來的陰謀。《姜子牙》犯的恰恰是這個錯誤,直接把更高一級的元始天尊都演成壞人 了,包含座下十二金仙,集體黑化,其中某個戴面具的正是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
在《姜子牙》整個影片中,直到結尾前,元始天尊都隱約是片中的最高神。如果至高神都 是邪惡的,那人間、蒼生還有什麼希望,一切掙扎都是徒勞。到片尾實在編不下去了,就 只好再突然搬出師父的師父,說什麼上天懲罰了元始天尊,解決了問題。太明顯的機械降 神了。
《姜子牙》不討喜的另外一點是以一個老頭子形象為主角,這在商業片中無疑是自討苦吃 。即使從故事邏輯上講也不太合適,一個歷經征戰的老江湖了,還那麼容易被師尊的陰謀 所騙?如果換成一個年輕人,比如哪吒、二郎神、雷陣子等在封神戰中主要充當沖鋒戰將 的存在,後來發現被騙……都更能令人信服。哪怕不演封神後傳,演封神前傳的少年姜子牙 ,都更容易發揮。
這就是我認為《姜子牙》的失敗之處,無關技術或藝術性,失於故事文學性。但我會批這 么多,其實也是因為愛呀。要是如美國大片拍得好不好,特朗普的病生得好不好,又關我 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