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理解美國電影工業

如何理解美國電影工業

發布時間:2021-06-11 12:28:39

Ⅰ 美國電影的理解

自白:(這一段與正文無關,是我自己想說的東西)我本身是學美術的 所以如果要我敘述的話 可能會有些 不是很正常的想法,樓主諒解。本文只做參考,全文照搬的話…… 就給加分吧…………

【PS:抱歉我寫了1000字……你自己看著刪減吧…………囧TZ】

以下是正文
————————————————————————————————

就詞語常識分析,這個組合詞語的主語是電影,而「美國」則是對「電影」的一個注釋,也就是說這里要講的是美國的電影。從我自身而言,我願意先談電影。
我一直認為,文字、畫作、音樂和影像都算是一種表達。其表達方法不同,所得到的表達效果也會不同。其中最全面的就是電影。它涵蓋了前面所有的表達形式,文字用台詞表達,由畫作和影像作為內容,再配上背景音樂,構成了這樣一種及所有表達形式於一身的事物。
和所有看小說和漫畫的人一樣,電影觀眾也希望能從電影里體會到什麼。刺激、驚險、華麗、人生態度之類的種種。比起前面所有的表達形式,電影的表現手法是靈活多變的,人們的感受也就會不同。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時候,那些感受會放在表面上,有的卻要你看完電影以後去體會。
那麼現在為「電影」冠以「美國」的注釋以後在做理解。
美國電影是什麼?
電影由法國人發明和創造出來,隨即在世界各地蔓延。每個國家對「電影」的理解都不同,就像看電影的人對電影內容的理解一樣。這些理解並沒有實際的資料可以參考,加之這里要說的是美國的電影,那就只說美國。
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至於劇情和表現手法,這里就不描述了。
話題重新回到最單純的「電影」和「美國」上。人都是在進步的。從原始人開始,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發展到了現在的水平。電影也是一樣。一開始只能歌頌勝利、自由這些宏觀的東西,而現在我們卻可以深入到細節了。至於美國,從一開始就說明了,他只不過是個注釋。事實上中國電影也好,其他國家的電影也好,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完全沒有必要去劃分國界,或者是去做比較。電影既是電影,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態度和內容。但不管是哪個國家,總有和電影、和人一樣的共通點,那就是進步。至於如何進步,朝什麼方向進步,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Ⅱ 談談你對美國電影的認識,並試舉幾部你最喜歡的美國電影,談談你喜歡的原因

樓主,你出問題的像作文題一樣!!
我也沒事,閑的慌,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首先,美國的電影業(具體講是好萊塢電影和部分獨立電影)是當今世界上運作最好的電影文化產業!這是鐵打的事實。。
從美國這個世界上現存的唯一超級大國角度來說,它已經讓出了很多產業,比如說,電器製造業讓給了日本,製造業讓給發展中國家(、、、、)。。。。就連很多體育項目,比如說田徑,美國人都搞不像了(很大原因是不想搞,沒市場了)!
但是,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來說,文化產業與高科技產業是怎麼也不能讓出去的,這有利於佔領世界的最高點!而電影恰恰是當下文化傳播的一個很火熱也是很賺錢的途徑!
不過,回到美國電影本身。其實美國電影本身質量的發展還是不容樂觀的!大多數常看美國電影的人都知道,美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最好的時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美國電影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商業運作尚未完全建立(原因很多),電影普遍反應美國本土生活或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可是,到現在,我們所說的美國大片早已不是當年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之流。。。它們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好萊塢電影生產製作流水線上的速成品!這是悲哀的!
看現在的美國電影時(除獨立電影的大部分),你會發現它們充斥這快節奏,故事內涵變得淺顯。。。這是如今商業需要,幾乎每一部美國電影都要沾上點商業色彩,這也是沒辦法的,誰叫我們不行讓他們壟斷呢!!
最後,如果你是文藝青年,或是喜歡看文藝片(就是有一定哲學思考的)。我還是推薦你看看歐洲的電影吧,雖然節奏慢,但意義深刻!

這是我對美國電影一點個人小看法!

接下來我來說說我最愛的美國電影!

大魚(又稱大魚老爸)
美國鬼才導演蒂姆博頓導演的。它是我看的第一部讓我感動的流淚的美國電影。
也許是我天生看不慣東方式動不動都哭哭啼啼的煽情方式,當我看到兒子幫父親補完那人生傳奇的最後一塊時,我眼眶中早已噙滿的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父親的死是多麼的美好:每一個曾經的傳奇人物都來為父親送行,他們都面帶微笑,好不悲傷,看著父親到水中變為一條自由的大魚。。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嚮往的事啊!

再說一部
蝙蝠俠前傳2(第一部標準的商業大片,第三部馬上上映)
這部電影是我現在最喜歡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自從他一接手這個超級英雄系列,蝙蝠俠就脫離了其他英雄漫畫改編電影的水準。。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是近幾年將商業與藝術幾乎完美結合的美國大片。。。
影片中不說小丑的頂級表演,說說他的那一招:刺激你的人性底線!小丑這招可謂醜陋卑鄙而又高明的作案手法貫穿全片,這充分表現出當代社會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網路,每個人穿梭其間,猶如穿線木偶般受著其他因素的擺布。痛苦悲傷凄涼,千萬種感受在線與線之間掠過,構成一個又一個感情網!
人與人之間靠著這網為生,太緊會斷,太松就好像不存在!
那麼怎樣才能在此之間更好的生存呢?
在想想小丑,和他的那句話:"幹嘛那麼嚴肅!"

不知不覺打了一千多字,飯還沒吃呢。。。

Ⅲ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美國善於以好萊塢電影輸出其普世價值觀和保守主義。價值觀是民族或國家文化的表徵,也是一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主編的一本討論文化重要作用的文集中引用了丹尼爾的話:「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④這里的文化,往往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信念等,還包括人們對於某一事物普遍持有的見解。美國第一批移民來自英國清教徒,「美國的宗教與美國文化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多數美國人相信上帝並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新教倫理對美國人的價值觀有很深刻的影響,電視及媒體有大半的時間在宣揚宗教。《聖經》更成為美國人民心中最重要的遵循守則,而美國好萊塢電影所生產的電影核心價值觀即圍繞聖經基督教文化所宣揚的自由、博愛、家庭等普世的價值取向。而保守主義的傾向,避免種族或國家之間政治的沖突等使得美國好萊塢電影能夠贏得全世界人民對文化的認同。
最後,美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這導致好萊塢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在人才上可以吸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製作團隊。其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好萊塢電影可以融合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化要素,從而提升文化親近感,在對不同國家進行跨國傳播中,能充分調動電影中的不同文化要素,有利於規避文化折扣現象,促進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全球化進程。

Ⅳ 美國電影公司怎麼排名的

作為世界上影視娛樂行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的電影公司為世界創造出數量眾多、質量精良的影視作品,也因此建立了不少知名電影公司。電影公司多,相互之間的比較就不會少,電影公司基本上以票房和口碑作為排名。

迪士尼影業

迪士尼的影響范圍可以說是全世界,相比於其他電影公司,迪士尼專注動畫片。簡單來說,大家熟悉的《白雪公主》、《花木蘭》等等電影都是出自迪士尼之手,畫面精良老少皆宜。因為電影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電影周邊不少版權也很多,業務領域廣泛。此外全世界還有相關的主題公園,節假日很多小朋友會與家人一塊前往遊玩,經濟效益高。另外說一句,這家公司很重視版權,每年依靠版權都賺了不少錢,基本上與之打版權官司,就不會贏。

除開這些公司,美國還有很多電影公司。排名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像是電影每個人都可以產生自己的理解。電影公司排名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公司能夠保持初心,在往後的日子裡繼續拍攝各類經典的影視作品,讓觀眾有更好的視覺體現和享受。

Ⅳ 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結構和體制是什麼

好萊塢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特點

好萊塢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體制完備、實力雄厚的經濟體,它在製作發行上主要具有兩個特色:

1. 資金雄厚且能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美國拍片,一般來說有三種資金來源。

(1)個人投資或親友合資

這最小規模的集資方式,通過這樣的非主流的融資渠道產生的電影組成了美國獨立電影的主流(或者說是名副其實的獨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自始至終都貫徹了導演自己的創作意願,而像《指環王》這樣的電影雖然由於全部由新線電影公司投資也可以被叫做獨立電影,但是從劇本到卡司都要通過新線的審核管理,所以獨立性相對較弱),如《女巫布萊爾》只花了幾萬美元,《殺人三部曲》更極端,劇組總共才兩個人,製作成本如下:2300美元買膠片,1300美元沖洗,2800美元膠轉磁。攝影機是借來的,剪輯用錄像機來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部《殺人三部曲》的製作費用不到一萬美元,但是影片並未因此而粗製濫造,相反,在眾多好萊塢商業大片中,它的質量絕對可算上乘,相應的票房也非常可觀;

(2)電影公司投資

這種資金由經紀人拿項目資料找電影公司(也就是所謂的「七大」或者「八大」)談判獲得,也是好萊塢電影最主要的融資渠道,資金相當可觀,但是程序繁多,一個電影項目從雛形到成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因為劇本問題而被耽擱了好幾年,最後他修改了劇本的前十頁才獲得米高梅的首肯;

(3)吸引外資

這在如今好萊塢也相當普遍,尤其現在的大片製作成本越來越高,由一家或者少數幾家電影公司承擔製作費用風險非常大,他們通過與更多的人合資來分擔風險,比如德國人。由於德國政府收稅過重且鼓勵境外投資,德國的資本家們很喜歡與國外的企業合作(比如中國的一汽大眾),好萊塢就是他們的首選目標,不過德國人對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發行不熟悉,所以他們的投資往往顯得有些盲目,例如2000年的《地球戰場》,德國人投資了上億美元,但是票房慘敗,導致投資公司股價猛跌,資金都差點周轉不過來。類似於這樣的投資者在好萊塢不在少數。

當然,好萊塢賺錢主要不靠外國人,而是靠他們的發行和放映體制。

我們所說的「七大」或者「八大」,他們主要的職責其實是影片的發行。發行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線放映,錄像帶碟片出租和銷售,電視播映權轉讓,以及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蜘蛛俠的玩具)的生產。院線放映分為北美和海外兩個市場,北美票房收入發行商抽取30%的提成,海外票房則提取40%(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賬大片)。北美院線放映發行商還會和放映商談分成,有兩種分成方式,一種是發行商交付放映商一定的租金(視影片賣座情況而定,一般是一萬美元左右),上映後每周放映商抽取提成(第一周為10% ,越往後越高,但是不會高於30%),第二種是發行商不交租金,放映商直接抽取提成,一般是30%,越往後越高,但是不高於50%。一般來說,院線放映所得的票房佔一部電影所能創造的利潤總數的30%(北美票房佔全球總票房收入的25%左右),錄像帶和碟帶佔50%,電視播映權的轉讓和周邊產品銷售一共佔20%。我們以放映商每周抽取40%提成計算,一部製作、宣傳成本5000萬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線有625萬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換句話,就北美市場來說,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的風險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這樣的超級商業大片,風險更是微乎其微,事實上華納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萊塢的「七大」或者「八大」自從定型以來,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長一段時間米高梅公司因為財務上處於窘困狀況而被稱為「好萊塢病夫」,但是它並未退出好萊塢舞台,這跟影片發行放映體制離不開關系。所謂的「病夫」只是一時資金周轉不靈而已,只要生產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萬的影片,米高梅的資金就能順利回籠,這個對007專業戶來說並不難。

2. 機構繁多且分工明確

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的機構總體來看可以分為行政和製作兩大機構,行政機構可以分為決策、創意和製片三個部門,製作機構可以分為劇務、技術兩大部門,這些職位分工相當明確,而且不會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

此外,真正和一部電影的產生有直接聯系的還有導演、劇作組、演職人員(劇組獨立於公司體制之外,必須嚴格執行美國勞工局的規定,比如一天工作不得超過八小時),以及以上人員的經紀人和律師,還有其他像市場分析公司之類的好萊塢附屬機構,這些機構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有三四十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不包括那些抱著明星夢但是還沒有正式進入好萊塢編制的年輕人。在這么復雜而井然有序的機制的運行之下,好萊塢能最大程度地保證一部影片創收。當然,你可以說好萊塢催生了一大堆不穩定的職業(比如流動的群眾演員),但這種說法是具有兩面性的,同時你也可以說好萊塢創造了無數工作崗位,這些工作人員雖然只是臨時聘用,但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洛杉磯勞工局規定,好萊塢無論何種形式的從業人員日工資不得低於105美元。

Ⅵ 如何看待中國影視業與國外影視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電影文化業正在改進和提高,電影正在成為社會文化輿論的中心,在文化娛樂欄目里,電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電影產業化改革正在進一步加快,中國電影業正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一、 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機遇
(一)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視產業的發展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重點發展具有創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視製作、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對產業政策體系進行完善,推動中國的文化產業促進其產生跨越式的發展。隨著2010年1月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對創作生產十分重視並且加大對其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的企業,對城鎮數字影院建設極力支持,鼓勵頒發更多的投資和融資政策,對院線管理經營規模進行繼續擴大,努力加強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積極推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加強公共服務,完善監管體系等從九個方面採取相應措施進而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為了增強中國電影的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我國頒發了許多給予中國電影生產企業支持的政策,鼓勵中國影視產品從多個渠道實現真正的「走出去」。
(二)我國的經濟發展為影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經濟增長是影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發展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經濟基礎,恰好金融危機使全球各地的經濟步入「低谷」,文化產業也在這場風暴中經受摧殘:世界各地先後取消了一些大型的博覽,劇院接連倒閉,電影節停辦,電影拍攝的作品數減少。2010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為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在海外銷售中,中國自己產的電影銷售總額超過了35億元人民幣,圖書的版權輸出和引進從2005年的1:7.2縮小至2010年的1:3。2010年,深圳的文博會文化產品的交易額超過一千億元。通過這一升一降,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危機有利於世界文化產業的模式建設並且有利於中國的影視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三)我國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影視產業提供了多樣的文化背景
中國是一個擁有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對於我國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我國悠久歷史的沉澱的特點,我國影視產業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傳承以及加入創新思想,把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將文化創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視產業中,使其在傳承原先優秀元素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現如今機遇與挑戰布滿了新世紀發展的道路,我們要對影視業的文化特性進行重新探討並且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給出新的定義,重新定位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現代觀眾的習慣在審美層次和消費習慣上進行相應的改變,讓他們慢慢適應我們的影視產品特點。我國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在其基礎上不斷創新,結合了現代科技的特點,融入了現代科技的特色以及技巧,加入各種特效讓影視作品顯得更有技術性,讓國外的觀眾在觀看我國的影視產品時不僅對我國影視作品內容上產生認可,也對我國影視作品的製作技巧上也產生認同感。我國的影視作品將我國的特色與我國的影視產業結合在一起,在文化領域中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並且運用到我國的影視產業中實現了優勢互補。
二、我國影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 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1. 起步較晚且發展水平較低
我國的首部電影在100多年前被製造出來,但是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大部分的影視作品都被用於宣傳一些看法和意見等,並沒有被用來售賣以產生金錢上的價值,商業上很難發揮出其優勢。我國的文化產業在90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漸漸開始發展起來,在發展過程中慢慢整合並且在原有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優勢一步一步進入軌道,迅猛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文化產業也開始漸漸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我國的產業性質仍然發展得不夠完善,這是困擾著我國影視產業的一個大難題。1920年美國的影視產業開始走向產業化,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現如今美國的影視產業的產業運行機制已經發展得很完備。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說,影視產業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具備競爭力,在我國整個文化產業中處於弱勢較無競爭力。
2.規模經濟效應尚未形成
我國現有影視產業的經營模式散亂,還有製作與發行的影視公司數量較多,但這些機構規模普遍較小。由於規模較小,很多的資源、設備在我國都不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現有影視產業再投資和擴大規模從目前看來是遙不可及的。中國的影視產業中外部規模經濟還沒有達到形成的要求。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擁有的各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機構約1160家,各類電視劇的製作機構約127家,規模大小不相等的電影製作機構約100多家。從數量上來看,我國的影視產業的各類製作機構已然是成為了生產大國,不過與影視產業強國相比較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每一家製作單位的工作都是分離的,之間並沒有相關的聯系,各自為自己所負責的區域擔負起責任。地理位置也分布的天南地北,影視拍攝基地可謂是「遍地都是」。為了拍攝一部電視劇、製作一部電影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都會成為製作成本中一筆不小的支出。
3.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影視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在產品方面,還體現在專業的影視人才資源方面。一個國家是否擁有影視專業人才的培育體系關繫到該國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影視產業市場缺乏一批對經營管理十分了解並且對文化市場發展走向掌握得淋漓盡致的資深專業人士,因此導致開發手段老舊並且沒有創意。除此之外,我國當下許多導演和編劇注重短期效益,對抗戰片和宮廷劇的市場情有獨鍾像如今熱播的許多劇中,宮廷劇佔了很大的一部分,雖然宮廷劇在我國得到了很高的收視率,但是這個收視率僅僅局限在我國,由於國外的觀眾本身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大了解,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宮廷劇對國外的觀眾來說起不到什麼吸引。我國忽視了開發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視作品市場,無論什麼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人才儲備上的過硬才能促進影視產業的發展,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這個問題會在根源上制約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 (二)影視作品與市場需求不符
1. 強調民族性但文化折扣大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影視產業嘗試與國際接軌,但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時間難以取得其國際上的認可。例如,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在注重藝術性的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但是在傳播范圍上仍然很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雖然是漢語,但是在中國之外的漢語使用人群多為亞裔聚集地,且絕大多數多在亞洲。歐美國家的觀眾難以理解電影背後所要表達的文化和意思,考慮語言障礙和文化因素是我國的影視作品在傳播交流的過程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
2. 迎合本土市場而忽視國際市場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本土文化融入影視產品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國的影視產品的傳播有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但是當下影視產業的主題單一趨同,重復傳播不利於影視產品可持續發展,更會使觀眾對過分刻意宣揚的某些文化和精神產生抵觸感。中國影視產品自發展開始就有社會公共服務性,但若要向國際市場發展,那麼就不能繼續迎合本土市場,也不是簡單的出口到國際市場,我們要針對商業性需求來生產供給適銷對路的影視作品。
3. 我國影視產業平均產能和質量都偏低
我國的影視作品就絕對的生產數量而言還比較樂觀,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鑒賞水平的提高,影視文化市場上相對符合大多數觀眾需求的作品數量還無法滿足國人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另外,低質量影視作品的炮製,將嚴重阻礙影視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比如當下雷人的劇集層出不窮,武俠超人亂入抗戰劇。這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在數量和質量上兩手抓。
(三)我國影視產業投資體系有待完善
任何國家的影視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因此,建設和完善影視產業投資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國在影視產業發展的初期,大多數影視產品主要靠國家扶持才能順利完成製作。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也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影視產業的限制,但是由於回報率不高,許多投資者轉投其他行業,也不將資金投入到支持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靠政府機構扶持才能發展的影視產業是沒有前途的,我國影視產業的若要向國際發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影視產業投資體系。
三、未來影視產業發展的可行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電影產業且形成產業規模
我國的影視產業應把優勢集中起來形成競爭的態勢,對我國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並且在充分利用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優勢,從而降低影視產業的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集團化是美國的影視公司通過親自實踐而得來的戰略,要提高中國電影市場的集中度,市場的輔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應當鼓勵國有大型的影視集團繼續研究與強化股份制改革,成為國際大型影視集團的股東,與國際電影集團一起經營投資負其相關的責任。除此之外,要鼓勵中小型電影公司也有機會融入到產業分工合作中,盡快建立完善的電影產業價值鏈。這有利於增強我國影視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完整的影視產業價值鏈有助於開發附加產品的價值。
(二)加強國際營銷力度
國際營銷渠道的建立主要通過完善發行網路,讓中國的影視文化產品有多種渠道打入國際影視市場。首先,應該讓中國的影視產業與其他國家的同行建立長期合作,爭取和聯合現有的發行網路來促進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其次,要對全球各個市場的需求進行調研分析,針對不同文化的偏好推出適銷對路的影視產品。最後,要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性產生的影響,適當將本土特色結合先進的製片技術,加強我國影視文化產品的國際營銷力度,從而贏得國外的觀眾。
(三)利用文化因素
中國堅持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立場,支持世界各國共同建立公正透明的影視產業競爭體系。目前我國參與國際影視市場競爭的水平較低,我們盡一切可行的辦法保護中國影視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
經濟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逐漸變小,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仍然很大,好萊塢電影無法替代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特徵與認同感,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對於這點,中國的影視產業應當充分利用中國多樣的文化傳統資源,要恰當應用並將其融入作品當中,由於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歸屬感,不管國人走到哪裡,對祖國的熱愛與熱忱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具有中國特色影視作品在全球的華人華文電影市場擁有十分龐大的發展空間,這讓他們觀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作品之後能夠找到一種「家」的感覺。此外,中國影視產業可以藉助越來越流行的「漢語熱」和孔子學院,利用這些極受歡迎的平台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的有利因素,推進中國影視作品在國外的發展並吸引海外年輕消費者對中國影視文化產品的關注。
(四)加強政府對電影產業貿易的支持。
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給予中國影視產品製作經濟上的支持,並且在技術和題材上進行創新,吸引觀眾的目光,有利於增加票房。政府還應該鼓勵和支持影視風險投資基金和影視產業基金的發展,這對於擴大影視文化產業規模起著基礎性的保障作用。
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環境的好壞與政府是否有在資金上進行支持密切相關。政府可以在影視產業貿易上給予資金上的支持與幫助,幫助中國電影產業走向國際電影市場。例如,頒發一些政策以非關稅管理措施的方式來限制國外電影產業資金上的投入;規定國產電影在影片放映的總時間的最低佔比,以及規定外國電影在影片放映的總時間的最低高佔比;做好外國電影的進入許可證工作,宏觀調控進口電影的產品結構,適當採用政策性支持保障國產電影的發展;通過對不同種類的影視作品收取不同等級的稅來限制外國影視作品進入中國的總量。當然,對於中國的電影作品走向國際市場,我國的電影作品與進口的外國電影之間的關系的處理必須符合國際慣例的要求,盡可能消除貿易摩擦。
四、 政策建議
(一)影視產業層面
培養領導能力類型的影視產業。中國的電影和電視行業正處於轉型階段,在電影和電視的轉換應當加強企業間的戰略聯盟,以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和集團化發展,升華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價值鏈。 加大開發影視衍生品的力度,提高影視產品的附加值。我國的影視產業著眼於影視本身的開發與製作,通常會把影視衍生品忽略掉,但是影視衍生品的附加價值往往才是真正的大蛋糕,能夠產生巨大的收益,人們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後如果對該影視作品十分喜愛,對劇情或者人物十分喜愛的話,那麼有關該影視作品的影視衍生品將會在影迷觀眾之間大受歡迎。政府要引導相關企業轉變對影視衍生品的開發觀念,讓衍生品開發成為獲取影視產品價值的另一種方式,開發影視衍生品讓影視產業盈利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並且拓寬了盈利的渠道,我國在獲取影視衍生品的利益的同時還可以提取影視產品中的高科技因素,採用先進的製作技術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路線發展。
(二)政府層面
我國政府在影視文化產業的整合升級過程中要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結合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並且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積極擴大我國影視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引導和支持我國的影視文化產業與世界各國的影視文化產業建立公正透明的分工合作機制,從而促進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升華。

Ⅶ 怎樣了解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全過程

首先要告訴你,科幻電影的起源不在美國。正如電影的起源一樣,科幻電影誕生於法國。1902年法國電影導演喬治·梅里埃製作了人類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游記》。好萊塢大約在10年之後才發現了科幻電影的價值,並開始大規模製作科幻電影,其中經典代表是《科學怪人》、《化身博士》、《海底兩萬里》等等。
至於後來科幻電影在好萊塢的發展可以參考下文:http://ke..com/view/228221.htm

Ⅷ 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看待外國電影和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在劇本劇情、思想性和藝術性、內涵、拍攝和製作技術等方面都有欠缺。我們了解到,近年來,中國大陸本土電影每年生產上百部,但其中大多數並不能及時有效地進入到國內影院發行,有些被禁,有些由於資金等其他問題所限。而美國和印度等國家每年有上千部電影進入商業運轉,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談我國民族電影業與好萊塢電影的抗衡,無異於螳臂擋車。並且,美國電影是在工業化的商業機制里運轉,而中國電影是在計劃下的政治體系裡運轉,可見我們在電影運作機制的選擇上也有待完善。

Ⅸ 好萊塢電影到底是指什麼樣的電影

其實「好萊塢電影」作為一種風格本來就不是一個准確的定位,它指的就應該是好萊塢出產的電影,但是由於好萊塢有一套自己偏愛的影片拍攝方式,所以就權且把用這套方式拍攝的電影叫做有好萊塢風格的電影吧,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這么幾條:
從創作思維上講就是影片創作者在創作開始時先自己給影片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結論,比如「愛情就應該把純潔的感情放在第一位」或者「做了壞事就必須要受到懲罰」,這個結論必然是在某種價值觀體系下的(在美國就是中產階級價值觀),然後在進入具體創作時處處想著這么一個問題:「如果觀眾看到我這么拍會怎麼理解?」從而在影片過程中調動所有可能的視聽手段來強化上面提到的那個結論。
在視聽上體現為好萊塢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的剪輯方式,這種剪輯方式的最重要代表就是正反打鏡頭。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個結局意味著整部影片所創造的夢幻世界在觀眾心中的完全確立,觀眾在接受了這個大團圓結局的同時,也就接受了上面所提到的那套價值觀。
如果一部電影具備了前三點你已經可以叫它好萊塢風格了,但好萊塢電影還有幾點是必須要說的,
一個是明星制,那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同的明星本質上代表的是一種做人方式,代表的是一種特有的有「魅力」(這種魅力在觀眾心中的確立是之前放映的好萊塢影片的強化與傳媒的吹捧有密切關系的)的性格,在創作時這種性格就給創作者提供了一個人物的模版,故事只能在這個模版下進行,所以從來都是劇本還沒完成,哪個明星來演什麼角色就已經確定了,如果發生意外要換一個明星,那麼劇本就要相應地進行調整,調整成適合新換的明星形象的故事。
還有一個是視聽奇觀,這不一定就是指的大場面,美麗的明星、好看的畫面都是視聽奇觀的一部分,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一個夢幻世界,最終為確立一種價值觀而服務。

Ⅹ 經濟的發達對美國電影有什麼幫助急!

好萊塢電影的優勢還體現為在長期的娛樂工業發展中形成了一種大眾文化的傳統。如果說,在歐洲,電影首先被理解為一種藝術的話,那麼,在美國,電影從一開始就被理解為一種娛樂。美國電影主要不是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來發展的而是作為一種娛樂工業來發展的。用美國人的話來說,對於電影,「觀眾「就是一切。正是在這種觀念下,美國電影往往通過展示暴力和性來宣洩觀眾的無意識沖動,以善惡有、皆大歡喜來撫慰人的創傷性體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來為人們提供集體夢幻,以奇觀化的畫面、場面和強烈的聲音、音響來刺激人們的視聽習慣,形成了好萊塢電影特有的夢幻性機制、情節劇結構、奇觀化風格、煽情形修辭和通俗性敘事的傳統。而在延續這些傳統的同時,好萊塢又始終保持了一種開放和創新的機制,不斷吸收新的電影人加入電影娛樂工業,不斷將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人吸引到好萊塢的娛樂工業體制中,為好萊塢電影提供新的藝術營養和新鮮風味,在堅持基本的大眾電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藝術電影包裝流行電影,用流行電影促進電影流行,這使得好萊塢電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時也保持一定的創新性。這也是好萊塢雖然很難產生革命性電影,但是卻始終能夠保持其時尚性和流行性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好萊塢的電影歷史上,從製片廠制度、明星制度、高成本製作等製作方式到早期特技以及後來的電腦高科技的使用等技術手段,從類型電影和電影類型的形成到正反打、短鏡頭、交叉蒙太奇和限制性視點畫面等電影語言特點的形成,其實都與好萊塢電影的娛樂性定位息息相關。在好萊塢電影中,藝術和文化都必須成為娛樂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正是好萊塢電影一方面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幾乎全世界的知識精英的反對,另一方面卻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電影產品的根本原因。而在中國,不僅長期以來,電影被理解為一種「政治宣傳「,而且電影的大眾文化定位至今沒有完成,其負載的意識形態意義遠遠超過了其娛樂工業的意義,電影常常還是被理解為一種「宣傳「,因而所有娛樂性的追求只是對宣傳的一種包裝,而「宣傳「所包含的集體化和整體化意識與娛樂的個體化和消費化傾向之間往往具有難以調和的沖突。 不好意思 找不到```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美國電影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控制好電影畫面的光區 瀏覽:61
最新最好看的狙擊電影 瀏覽:66
如何找一個片段的電影 瀏覽:764
天津的電影院都有哪些品牌 瀏覽:108
林志玲國際電影有哪些 瀏覽:508
好看的耽美英文電影推薦2015 瀏覽:863
寶貝老闆電影什麼app可以看 瀏覽:584
無名高地蘇聯電影免費 瀏覽:567
拍電影如何哭 瀏覽:372
激情好看的電影 瀏覽:155
電影票的代金券怎麼用 瀏覽:671
翻譯電影字幕多少錢 瀏覽:421
免費4k電影網站推薦 瀏覽:286
韓國電影男主叫宋幾何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55
馬子俊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928
藍光電影能下多少 瀏覽:355
炙熱印度電影免費優酷 瀏覽:532
最好看的韓國片電影 瀏覽:630
賣命電影好不好看 瀏覽:417
極米h1怎麼看本地電影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