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一部好電影寫一篇影評
一個夢想著當飛行員的男孩子,面對的是父母離異,媽媽染上毒癮,丟掉工作,只得搬進了未完工的爛尾樓。此情此景,對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然而,不僅如此,媽媽還被送去強制戒毒了……
思念母親的孤獨,遭到社會本能的排斥與歧視的痛苦,一下子全加在了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一個本該在母親懷里撒嬌,本該充滿歡樂的孩子身上。生活是多麼無情呀!
看到這里,我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止也止不住,我的心在吶喊:「母親呀,你的孩子正在受苦啊,如果你知道的話,還會去碰毒品嗎?你還會……」這時,我不由想起了一個女科學家嘗試毒品,不能自拔,自殺前留下一句話:「千萬不能碰毒品!」毒品這惡魔,害了多少人,拆散了多少幸福的家庭啊!千萬不能吸第一口呀!
到此為上,影片主題已現出端倪: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影片中,有兩個故事場景,深深地震撼了我。
鏡頭一:故事主人公亮亮,站在吊床上,兩手側平舉,發出了一聲撕心裂肺的吶喊:「我要飛!」與此同時,一聲飛機聲劃過我的耳際,直穿透了我的胸膛。
鏡頭二:深愛媽媽的亮亮,折了很多紙飛機,拚命向戒毒所牆內扔去:媽媽我是亮亮、我想你、我愛你、我等你……而此時,痛苦自責的母親阿晨在戒毒所內自殺未遂,被送進了醫院……不知不覺,淚水已爬滿我的臉龐。
這令人深惡痛絕的毒品,這感天動地的親情正進行著生死較量。
隨之,我的眼前站起了一個自強自立的小男子漢——何亮。
最為感人的是那一封封信裝著一架架紙飛機,一份份愛和思念,再次「飛」向阿晨。使亮亮思念母親,熱愛母親的情感,通過紙飛機所寄託的美好願望,得到了統一。是啊,生活中,哪位母親對子女不是傾注了所有的愛和心血,哪個子女不是孝順自己的父母呢?母子之情,感人肺腑。親情終於戰勝了毒品。
同時,本片中音樂的創作也極為成功。或輕柔,或凄涼,或傷感,或激越,無不為劇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深深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催人淚下,使觀眾情不自禁融入其中。這一刻,誰都會忍不住感動,忍不住流淚。那紙飛機,也在我們心中飛呀飛,那份善良,那份親情,早在音樂中交融了。
親情,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這部影片對社會中開展禁毒有著積極意義。可加強公民禁毒、防毒的道德建設,是一部警示人們遠離毒品,自強自立的好影片。
如果,要說對影片有什麼看法的話:就是塑造人物方面還不夠豐滿,表達力度不夠。如亮亮的痛苦,可能是導演太仁慈了,表現亮亮的孤獨無助,只是用了較為抒情的散文方式來體現,過於抒情則顯力度不夠。媽媽戒毒歷程體現不出她難以自拔,缺乏反復,稍顯容易,故顯蒼白無力。至於毒梟的出現,簡直有點畫蛇添足。也許,影片是想告訴我們「惡有惡報」、「多行不義必自斃」吧!
人物可以更豐滿些。
情節可以更生動些。
我想,這是每一部影視作品永恆不變的追求吧
『貳』 到底怎樣定義一部電影是否是好電影
對於我個人來說,好的電影大多也都在票房的高低程度體現出來,但也並非光看票房這一方面,一部優秀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還記得17年《戰狼2》上映時,當時總票房53.69億,吳京,丁海峰等人演技都已經很老成了,也特別的賣力付出,正因如此,才能收獲到如此成果。
然而,如今已經不是10年前那個影院都沒幾個人的年代了,隨著看電影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娛樂手段,觀眾們的觀審水平也一直在提高,現在已經不是什麼爛片都能「撈一筆」的時代了。
『叄』 影評怎麼寫可以拿部電影舉例嗎
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輯技巧、道具的作用、轉場流暢度等都可以進行評論。
例:《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
而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3)如何寫一部好的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論的。
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肆』 現代電影評價請寫一下你對當今電影的評價(100),你認為怎樣的電影才是一部好的,有價值的電影(50)
這要從那方面看才能分類評價,本人一介業余電影愛好者,從小學開始支持哈利波特,從我角度來看,第一,二部都是好電影,第三部開始,因為歐美電影文化與東方文化開始沖突,我就開始有些不適應了。
而且就算奧斯卡頒發得獎作品也不見得一定適合,就拿指環王來做比較吧,史上第三位所有提名全部獲獎的電影,但是不妨讓中國老中青少四代人看看,相對於來說我敢說有近十二億人看不懂這部電影到底要表達的含義。歐美人的發達起工業革命,而我們華人的精粹則在於悠久的歷史沉澱,就像同樣是史詩片,特洛伊的要體現的就是西方文化主義擇重表現的英雄主義,而赤壁則體現出了我們東方文化的俠骨柔情與理想主義。
換個題材,譬如本人比較反感的恐怖片,沒到東西方那麼大的領域就算是亞洲各國也有很大差異,日本趨向於氣氛的渲染,香港趨向於角色的碰撞與斗爭,韓國趨向於背景的反襯,而大陸則偏向對白敘述與因果循環。舉個例子來形容,像2000年的死神來了就是我們中國人在歐美花小成本拍攝的一部利用巧合致人死亡的的電影,因為標新立異而大受歡迎,但是一旦換了導演與思路就變得狗尾續貂串了味了···
要說評價之流,本人強烈認為那不過是吹毛求疵,理由很簡單,票房不好但得獎多,即使再怎麼枯燥無味也會被人吹噓為精神層次極佳,而票房好類似周星馳類的作品,他們則以上位者的心態大肆貶低說不上檯面,兩者都好則大肆吹捧,偶有聲議以示自己與眾不同,兩者皆壞的那就被群眾討伐死無全屍···
其實一部電影的好壞每人各有不同的看法,電影當初的目的只是娛樂大眾,但是因為時代的改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就像寧浩的瘋狂的石頭,當初也不過是娛樂大眾之作,後來的瘋狂的賽車就開始趨向於商業片了。
結尾說句,要作評價,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高談闊論,你牛叉自有人比你還牛叉,你不懂也許有人比你還無知,所以平心而論最好。
『伍』 把你欣賞過的一部好電影.......幫忙寫個心得體會哦字數100左右就行了......
當在幫助認識其實也在幫助自己。
當幫助他人,給他人帶來一份快樂或微笑時,自己也會不盡的開心起來,不管是誰我相信都會這樣吧。
比如說在坐公車時候,難免會有老人或孕婦,看到他們上車沒有位子是,當我們青年人的當然應該讓座,再讓完座位是,他們總會沖你微笑,說謝謝。
在當你看到她微笑時你也會不禁露出微笑,感到無比滿足。
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會幫助他人,所以不用為了什麼圖謀去忙助他人,或許會更加快樂。
『陸』 推薦一部能寫影視評論的 好看電影謝謝!!
我只推薦一部,強烈推薦: 三傻大鬧寶萊塢.(那一場關於有理想的人的追夢旅程。)
故事以兩個好朋友在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兄弟蘭徹的過程中展開的回憶:講述十年前蘭徹頂替他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讀書。這是一所印度傳統的名校,這里的檢驗學生的唯一標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績)!成績不好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而蘭徹卻不隨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最後他用智慧成為了印度科學界的一位天才科學家(具有400項專利),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三人幫」中蘭徹和拉杜都夢想成為工程師,法涵卻想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家。影片中隨時穿插著幽默的語言,行為。他們把教授稱為「病毒.
這部片子不同於其他的情感電影,它給你的不僅是感動和回憶,更多的是給你啟發和 電影海報
指引!讓你明白在面對未來的時候該用什麼態度,在面對迷茫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 該片內容新穎,情節發展不墨守陳規,片中44歲的男主角蘭徹的扮演者阿米爾·汗能將二十歲大學生該有的年輕和活力演繹得淋漓盡致,真是令人嘆服! 「以無聊抵抗無聊」是烈日當空下的香港學生採取的生存態度,遠在印度的年輕學生竟是同道中人,不過不要以為三個小夥子真是傻仔任人擺布,實質上以嬉鬧行為抵抗印度填鴨式的教育謬況,宣傳教育體制改革。當中還奉送熱鬧的寶萊塢歌舞。開始大家可能會認為是單純的喜劇片,實然裡面內容很多,關於教育體制的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兄弟感情,愛情等。少見的印度式校園青春片,搗蛋中又不忘數落印度嚴重的階級及自殺問題,《美國處男》式的無聊,《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紅磨坊》式的歌舞,一頓包羅美國味的印度大雜燴,無怪乎深得觀眾歡心,打破印度票房紀錄,創下No.1 的驕人成績!
『柒』 怎麼樣評價一部電影,應該從那幾個方面入手
讓你們從專業的角度還是從觀眾的角度評價啊?
一般來說,從觀眾的角度主要就是觀感了,電影哪些情節給你怎樣的印象啊、思考啊、感動啊,電影打動你的是什麼,讓你覺得不足的是什麼。等等吧
如果是專業的角度,包括的就比較多了。
包括電影的題材、要反映的主題;導演的拍攝手法、敘事風格;情節的銜接、故事的剪輯;演員的演技的亮點和不足;電影中道具和布景;燈光、攝影帶給人的感覺、演員服裝等等,不一而足。看你要選哪個重點了。
其實網路上對《獨自等待》的影評很多,建議樓主多多看看其他人的評價,有個參考,再結合自己對電影的理解來寫。不一定要很專業啦,但一定要能體現出你個人的想法和見解。
『捌』 怎樣寫一段介紹一部電影的片段
給你一個範本吧
《最後判決》
今天我們來看一部2003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最後判決》,《最後判決》全片主題嚴肅、大氣,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劇中劉青雲、曾志偉等演員的演繹同屬一流,在劇情帶動的同時 把性格、矛盾 刻畫得淋漓盡致,主題副線均衡發展,相互交織,對神父的性罪惡問題 與觀眾一起作出了深刻的討論,在當年香港電影節的作品中是主題最嚴肅的一部。
趙崇基是最近備受重視的導演,每部戲都拍得非常認真,嚴謹,對劇情節奏等都有不錯的把握。他拍攝的《三個受傷的警察》備受好評,最近更是獲得了金像獎提名。應該說《最後判決》,總的構思是非常不錯的。但如果要找毛病,也不是沒有,有專家評論說,影片編劇沒有經過深入生活,沒有認真地收集資料,因此片中關於天主教和法律方面有許多細節失真,使得原本宏大的主題失去依託,只有煸情,顯得有些空疏粗糙。
『玖』 一部好電影的簡介並且寫上感受
電影《後天》
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個警示:溫室效應將導致地球災難,環保問題需政府重視,人民自覺。2004年的老電影,教育意義不用贅述,世界早已關注並執行。今天推薦這部電影,純粹是為它強烈的視覺美感所震撼,讓我一度忘記高科技的效用。其空前的想像力和磅礴氣勢,迄今無人超越。它是後繼者朝拜跟模仿的經典。《The Day After Tomorrow》,絕對是災難片的巔峰之作。
故事伊始在南極洲拉森冰川,一望無際的冰面,遠處盡頭的霞光。幾個黑點是勘測隊所在地。半分鍾內橫生變故。隊員站立的地面驀地下陷,深淵深不可測。鏡頭拉遠,茫茫的冰川一分為二。盡頭,仍然是一無所知的霞光。
與此同時,印度新德里開始飄雪;蘇格蘭平原下陷,都是很好玩的創意。東京,卻開始下冰雹。拳頭大小的冰雹,突如其來地砸在車窗、屋頂上。重重的、圓圓的,火花跟晶瑩沒有絲毫的爛漫氣息,因為行人逃避不及,死於災難。
最類似的天災電影有1997年的《龍卷風》和1996年的《天崩地裂》。在描述群眾奪路而逃的前半個小時是災難片的重頭戲,某些大膽想像如果成功即是傳世經典。譬如《龍卷風》,就有女主角開車過程中,一隻奶牛被龍卷風席捲上天,然後對准鏡頭直飛過來。在《The Day After Tomorrow》里,選景在紐約。十個路口塞車,象徵環保問題迫在眉睫。毫不知情的男主角下車,發現天空顏色陰暗,數以萬計的鳥倉惶逃散;圈養的動物驚恐不安,災難前夕的恐怖預兆醞釀十分精彩。
影片進行到25分鍾,出現了第一個龍卷風。太酷了!我們見過太多成型的龍卷風,卻從沒見識它的形成過程。城市上空壓得低低的雲層,好像擁有極大的魔力,如吸塵機一樣將地表灰塵向上牽引。霎時,淺色的塵粒連接天地,由散亂變得有序,逐漸成型。時尚頂級城市紐約,矗立成排高樓的背面,是成群結隊的龍卷風。災難效果簡單到不可思議,反正街上車多,那麼就直接將汽車卷上去摔下來。特別之處是快,摔得快,沖擊力狠。
影片第30分鍾,人們還未在驟變中醒覺,我們迎來了該片的傳世經典:一名男子緩緩推開隔壁的門,發現自己站在懸崖邊緣,大樓的另一邊不見蹤影。對面的大樓全是斷壁殘垣,而更大的龍卷風正在形成。音樂徐徐響起,空靈的女聲縹緲、遙遠,透著死寂。
影片第40分鍾,飛行勘測隊查看地形。因天氣驟冷凍壞油管而墜機。一名雪地生還的機師推開機窗,正要慶賀生的喜悅,3秒內雪跡爬上他的臉,嘴還張著,人就凍死了。
電影海報是被雪地掩埋的自由女神像。雖然我更喜歡斷壁殘垣的那幅景象,但是理解政治意義的高度。盡管災難遍及全球,自由女神像並沒有遭到損壞,這大概也是影片的善意。她在影片出現過兩次,都帶來炫惑的美麗和震撼。一次是海嘯,翻騰的海浪以魔鬼般的猙獰呼嘯過來,她堅強而孤獨地站立原地,頭頂一道閃電,奪目驚心。這是一場神與魔的較量,但是信念已逐漸崩塌。另一次已接近電影的尾聲,就是海報那幅。男主角他爹從帳篷出來,發現晶瑩一片,女神像安靜地半埋於地,手上的火炬仍不失尊嚴的高舉,肅穆地哀悼,更多的是希冀。
誠然影片在故事脈絡方面稍顯單薄,結構上災難情境較短,抗災的篇幅過長。而抗災兩條線未免太容易:受災群眾只要在屋內躲避即可;救世英雄是南極勘測隊員,只需走到紐約救兒子就成了。結尾當然粗糙,因為很多父親都不是專業探險的,他們同樣在屋頂得到直升機的救援。年輕的男主角Jake Gyllenhaal出演過《斷背山》和《十二宮殺手》,在這里還稍顯稚嫩。但是瑕不掩瑜,對於喜愛災難電影的同好,《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必修課。
『拾』 如何寫一個電影的影評
寫書評前要讀書,寫影評前得要電影。咱們看電影不能光看個熱鬧,還得看看門道,准備工作做好才能寫出優秀的影評。
怎麼看電影?
人人都愛看電影,可並不是人人都會看電影。
想要寫好影評,第一遍看電影之前,我們需要為自己想一些預設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非常基礎,譬如,
影片的片名和故事內容有什麼聯系?
為什麼電影如此開場?
為什麼又如此結束?
帶著問題去觀影,同時記錄下電影中打動你的地方和看電影時產生的疑惑,看看能不能在第一遍的時候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想要寫好影評,一部電影不能只看一遍,因為只看一遍是不可能捕獲電影所有細節的。我們需要反復地觀看,兩遍,三遍,甚至更多遍。
而且在第二次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譬如,
電影的敘事是如何構建的?
故事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講述的?
劇中的角色是否很真實?從那些方面表現出來的?
第二三遍甚至更多遍的時候,要做盡可能詳細的筆記,不僅僅是影片中的人物和內容,一些攝影形式,角度,燈光等也要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後續的影評寫作材料。
請記住:重復是理解電影的基礎。
2. 確定主題
好了,現在電影看了幾遍了,筆記也記了好幾頁,接下來該做什麼?
我們在回顧自己筆記的時候,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確定電影的主題,想一想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麼。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閱讀文章時總結的中心思想,啟示意義等,而是電影中用來幫助人們理解電影情節的諸多概念。舉例說明:
誰是主角?
電影傳遞的故事為什麼不是連貫的?
角色本身和其他人的關系意味著什麼?
我們在回顧電影和整理筆記的同時,從這些信息中整理出一些關於電影的主題,這些就是我們接下來寫影評的基礎。
寫影評必然會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和和技術層面的內容,電影與其他藝術的聯系,電影的場面調度,電影的剪輯,電影中的聲音,這四大方面是我們入手寫影評的專業角度,當我們確立好主題後,就可以考慮從這些方面展開影評的寫作。
3.如何寫影評?
電影看完了,筆記也做好了,主題也確定了,終於要到了正式開寫的時刻了,蒂莫西·J·科里根在書中介紹了六種分析電影的方法和寫影評時應該注意的寫作方法。
六種分析電影的方法
歷史方法:這是影視批評里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寫作時,可以依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考慮清楚歷史背景是不是能夠幫我們解釋了電影中的敘事或者技術技巧,或者哪部分歷史適用於我們的寫作等問題。
民族電影:除了歷史方法,從民族和文化的特點來進行影評的寫作,也是常用的影評角度。一部電影,必然有它的文化環境,把電影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們不熟悉的文化進行學習,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和理解影片反映的社會環境。
類型:根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類,這種類型的區分是檢視一部電影如何組織故事和觀眾期待的有效方式,譬如我們常說的科幻片,歌舞片,西部片等,就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的分類。
作者論:作者批評是現在被廣泛接受的電影批評方法,它是將影片和影片的導演或者主角相關聯,因為每個導演或者演員都有自己強烈的風格,他們或她們的電影都有著自己相似的特點,這種方式的影片創作是把主演或者導演、編劇等主創人員當作「作者」來進行分析的,因此被叫做「作者論」。
形式主義的種類:討論一部電影的風格和結構,以及電影是通過什麼方式組織起來的分析方法,就是形式主義的種類,這種方法分析的重點是關於電影的模式的,譬如電影如何開始和結尾,鏡頭如何切換,剪輯如何變化,通過對這些手法的分析來討論對電影的作用。
意識形態:這是從價值觀的角度出發來討論電影的立場,一部電影必然有它想要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意味著什麼,暗示著些什麼,這些價值觀刺激到了觀眾的哪些神經?在採用這種方法進行電影分析的時候,一定不能將自己局限在電影內容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意識形態的分析與人物和情節,攝影機和人物的關系聯系起來。
2.恰當的文字表述
我們在寫影評的時候,為什麼總是不自覺得將影評寫成了觀後感?
因為每一個觀影者對電影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許在影評寫作過程中不自覺就講這些感情帶了出來,吐槽或者喜愛模式一開啟,立馬就收不住車了,最終一篇主題精彩的影評可能就淪為平庸的流水賬。
影評寫作時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你的個人情緒表露在文章當中,因為這會讓你的文章非常沒有說服力,一旦在文章中表現出這種態度,會很快被讀者識破,讀者馬上就會認為影評作者抱有太多的偏見,不能夠客觀地進行評價。我們需要盡可能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分析和描述電影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而不是我們看了電影以後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和寫其他文章一樣,影評的寫作也要簡潔而生動,特別是結構一定要清晰,主題鮮明。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拓展我們的主題和想法,豐富文章的內容。
最後,修改和完善我們的文章,檢驗是否符合邏輯,論點和論據是否充分,一篇精彩的影評就此完成。
電影是生活中特別美好的事,我們在黑暗中把自己交給一個未知的世界,它用兩個小時讓我們體驗一遍從來沒經歷過的人生,我們從電影中汲取力量,盡情歡笑,肆意流淚。我們需要,也應該用多種方式來享受它,包括享受思考,闡釋和書寫觀影經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