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連傑演的霍元甲好看嗎
李連傑演技固然好,視屏效果不錯,場面宏大,如果我是霍元甲的後人我就去告他們,霍元甲怎麼成了爭強好鬥.斷子絕孫的下場。搞笑片這樣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崇武精神嗎?
『貳』 你覺得李連傑的《霍元甲》怎麼樣
情節太簡單,編劇一般。這就是我對該電影的簡單評價。畫片精美程度還可以,算是大製作。
『叄』 急需<<霍元甲>>的影評一篇
從民間拳師的霍元甲到國之大俠的《霍元甲》,一個武師經歷了口頭文學的過濾 與改造,進化為精神偶像。初生、成長、挫折、覺悟、拯救、犧牲、重生,霍元甲及其繼任者陳真的一生就是彌賽亞的一生。
百年前的中國武師絕非流落於市井的民間拳霸,在睡獅未醒的年代,霍元甲們成為中國人在民族肌體的血脈中苦苦尋覓的意味著自強和陽剛的因子。百年之後,他們的生平被我們心有默契地異化為不斷翻新的傳奇故事,作為俠之大者的符號而延續。
創世紀的另一種說法
中國人從來不是尚武的民族,但我們創造的「功夫」門派之龐雜、招式之繁復乃至兵器之奇巧,令人匪夷所思,耗費於其中的心思和精血,足以跟卷帙浩繁的儒家典籍相比擬。歷代武師層出不窮,但張三豐是神話,郭靖是傳奇,只有100年前的黃飛鴻與霍元甲們才讓武師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現實符號,並且在內外交困的國家危局下化身為一個民族的希望寄託。
從民間拳師的霍元甲到國之大俠的《霍元甲》,一個武師經歷了口頭文學的過濾 與改造,進化為精神偶像。初生、成長、挫折、覺悟、拯救、犧牲、重生,霍元甲及其繼任者陳真的一生就是彌賽亞的一生。
百年前的中國武師絕非流落於市井的民間拳霸,在睡獅未醒的年代,霍元甲們成為中國人在民族肌體的血脈中苦苦尋覓的意味著自強和陽剛的因子。百年之後,他們的生平被我們心有默契地異化為不斷翻新的傳奇故事,作為俠之大者的符號而延續。
若干年前,在地球的另一面,古希伯來人從巴比倫之囚後陷於種族滅亡的苦難深淵,隨著聖殿徹底被毀,希伯來人在人世間已一無依憑。希伯來人在數百年之久的絕望氛圍中產生了彌賽亞的傳說,他們企盼一個受膏者、一個代表彼岸天國世界的拯救者前來拯救自己,對公義作出終極的審判。若干年後的近代中國,侵略與反侵略正在角斗,新的文明力量正在滋生,在國脈衰微的時刻,天津人霍元甲成為中國的彌賽亞。但凡能在歷史留名的中國武師都無一例外地與國家存亡及時代變革發生糾葛,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寺到與霍元甲同時代的「康梁變法」超級擁躉大刀王五,無一不是將自身武功和國家命運扭在一起的超級結合體。由精通拳腳醫術的人來作為虛弱民族的精神偶像,似乎早成為中國人頭腦中自然的慣例選擇,霍元甲和黃飛鴻順理成章地在風雨交加、大廈將傾的局勢下脫穎而出,成為舉國力挺的功夫皇帝。
實用主義的偶像
坐落於上海市四川北路的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已近百年歷史,它的前身即是霍元甲和農勁蓀一手創辦的精武門。在黃元申、趙文卓和李連傑演繹的幻象之外,四川北路1702弄30號已經成為中國僅存的有關霍元甲的事實符號,但即便在上海本地,它的命運也是知者寥寥。
對事實符號的忽視並不意味著對霍元甲的一無所知。所有人津津樂道於黃元申抓下俄國力士胸毛的一幕,並為之拍手稱快。但事實上,霍元甲和俄國人奧皮因之間並沒有真正一戰,和英國力士也從未碰頭。但即使在得知歷史上的霍元甲是不戰而勝之後,人們還是寧願相信霍元甲最光輝的擂台片段真有其事,虛構的英雄故事總是比真實的武師生涯具有更多漂亮的可能性。
作為第一個講述霍元甲故事的作家,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詳細剖析了霍元甲的死因。在他的論證下,霍元甲從一代宗師退化為招式兇猛而內功缺失的格鬥之王,正是由於外功和內功相差太遠,導致霍元甲不堪重負英年早逝。而另一種說法則在武術研究者的圈子裡盛行:為了創立精武會,霍元甲節衣縮食,各方奔走,終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謝世。但以上兩種說法幾乎都沉沒在「慢性爛肺葯」和「日本陰謀論」的口水中,在死因成疑,懸而未決的情況下,人們更喜歡用莫須有的陰暗猜測來證實俠之大者的悲壯。
和霍元甲一樣,黃飛鴻的生平也在時間進程中淪為各代人的想像加工品。最早的民間演義中,黃飛鴻只是行醫授武,主持團練,以功夫聞名省港。徐克膠片中的黃飛鴻則成長為支持孫中山革命,幫助外國人在華傳播知識,為婦女辦報奔走呼號,教育義和團,追求自*由愛情的現代騎士。在《男兒當自強》中,黃飛鴻是新機器的推廣者,他出場時和十三姨坐在新潮的火車上。對十三姨的現代服飾打扮,他並不反感;在《獅王爭霸》的結尾,他挺身向李鴻章直陳開啟民智、振興中華,升級成一個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驍將形象。
脫離出中國武師故事以往的模式窠臼,歷經改造和重塑,在眾口相傳中成為沒有負擔的精神撞擊,無論是塑造人物還是通過人物重現時代,霍元甲的新舊傳奇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無論是不是李連傑的最後一部武術電影,也即便陳真和趙倩男都難覓痕跡,《霍元甲》仍將是2006年賀歲檔的猛烈招式。
關於《霍元甲》影片你應該知道的9件事
作者: 來源:華商晨報 日期:2006-01-25 14:10:24
1.全片投資3000萬美元,劇組先後在上海車墩和勝強影視基地搭建霍家大院、暹邏山莊、馬戲大棚、沽月樓和民國初年天津大街,其中僅沽月樓就花掉了500萬元人民幣,而天津大街更花費達700萬元。
2.片中飾演霍元甲父親的鄒兆龍透露,李連傑拍攝《霍元甲》,是希望能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武術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只可惜武術項目在《霍元甲》拍攝前已經被定為表演項目,所以李連傑的這一願望無法實現。
3.鄒兆龍出道學的是南拳,可霍家拳卻是以北拳為基礎,南拳短,北拳長,互不相融,鄒兆龍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以「長」替「短」,這才不致露馬腳。
4.據一位群眾演員透露,李連傑在《霍元甲》中起用了3個替身演員,一個演文戲,兩個演武戲。文戲替身主要為李連傑找表演路線。戲中有一幕李連傑要走很長的台階,替身先去試,李連傑和導演在監視器後面看,直到路線確定了,李連傑才親自上陣。
5.飾演西洋拳手的傑恩?克勞德一向以出手快且狠見稱,但在實拍霍元甲與西洋拳手過招那場戲時,傑恩卻多次遲疑導致NG,後來才知道他是怕傷到李連傑。因為兩人都不戴任何拳套和護具相互擊打,幾場NG下來,李連傑已經手指紅腫,不但要立即敷冰,更要找按摩師治療。
6.有一場霍元甲以連環掌嘴應對傑恩的重拳出擊的戲,李連傑在實拍時決定舍棄這一環節,原因在於他了解「扇嘴巴子」在海外被認為是奇恥大辱,袁和平決定將其換成以掌擊後腦,並採用借位拍攝完成,效果依然很好。
7.飾演大力士的澳洲摔角手納森?瓊斯在和李連傑對打的時候被摔倒在地,結果牙齒撞至飛脫。
8.為了拍攝霍元甲與大力士打擂台的戲,劇組在車墩影視基地內卡丁車場旁邊的空地上臨時搭建了一個馬戲大棚,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拍攝了兩天後就轉場了,其原因是劇組要為同在車墩拍片的《如果?愛》讓地兒。
9.歷史上的霍元甲卒於1910年,終年42歲;出演霍元甲的李連傑今年也是42歲
『肆』 霍元甲這部電影好看嗎李連傑老了吧
我認為影片非常好:打鬥場面驚心動魄,感情場面扣人心弦。整體來說,讓人回味無窮。
李連傑老不老沒關系,只要精神在,依舊光彩照人
『伍』 評價《霍元甲》
太震撼了!《霍元甲》,一部身為中國人不得不看的電影。這不僅僅是一場自我靈魂洗禮,更是一場民族氣節的熏陶……
「打擂就是為了拿『津州第一』,競技就是為了贏!」
小時候,霍元甲一直以霍家拳為傲,他堅信父親是「津州第一」。但當他看到,父親在擂台上故意收拳輸掉比賽時,他非常不解並發誓一定要報仇,要成為「津州第一」。憑著其對武術的悟性及熱情,武藝根基日益深厚,後來成為天津赫赫有名的武夫。同時,性格也變得浮躁傲慢,人也越來越好勇鬥狠。但最後,就在他真正成為「津州第一」的同時,他卻失去了身邊最親的人與最好的朋友。取得了第一又有什麼用?
「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要學會互相尊重」
在與世無爭的農村裡,善良的村民令萬念俱灰的元甲漸忘傷痛及仇恨,反省自己曾經的過錯。原來一直增強好勝的自己,只知道追求勝利的結果,卻從來不懂得去尊重別人。他終於明白當時父親為什麼要收拳,為什麼要故意輸給對方。勝負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態。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惟一方法,如果你懂的只有武術,卻又拿武術來傷人,那麼就算你是世界無敵,你和禽獸也沒有兩樣。武術不是用來炫耀和傷人的,是用來幫助自己和他人的。
「競技是為了發現和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
7年後,霍元甲重返天津。為了國家興旺與民族氣節,他再次登上比武台。抱著「以武會友」的心態,打敗了大力士。仁者無敵!他不單在台上贏了對手,還以德服人,讓對手輸的心服口服。因為,真正的競技在自己的內心,要容他人所不能容之事,以寬容的心去戰勝別人,並超越自己。
「人無法選擇生命的開始,但我有勇氣走到最後。」
1910年9月14日,沒有人可以忘記這一天。霍元甲秉著發揚「自強不息」的精武精神,接受了外國人不平等的挑戰。「活著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當日,霍元甲擔負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希望與尊嚴,在「自強不息」的呼聲中,勇敢地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後的一段路。
在電影的最後,我才真正感受到:一個肩負著民族尊嚴與氣節的人的責任,是多麼的重大!一個明知是死也要繼續堅持打到最後的人,是多麼的令人敬佩!那萬眾一心、氣壯山河的呼聲是多麼的讓人震撼!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氣節!「自強不息」「自強不息」「自強不息」「自強不息」——— 只有自強不息的奮發,別人才會尊敬你!
霍元甲,你真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You are fearless!
影視評價;
《霍元甲》是一部誠意之作,在細節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武打設計頗具氣勢,特技效果可圈可點,作為一部商業片來說,已經成功了大半。武打的設計出自李連傑與袁和平之手,毫無疑問,這兩位大腕的合作,本身就是強強合作,在一切「豪華」的面前,設計出來的武打鏡頭似乎「升華」了。尤其是李連傑對抗日本武士所使出來的三節棍功夫,超出了精彩武打鏡頭的極限,應歸類於經典的范疇之內。武打鏡頭美輪美奐,充滿張力與靈性是《霍元甲》最大的特色之一。而特技效果的合理使用更使武打場面更上一層樓,雖說特技不能代表「中國武術」,但是增加了特技以後,武打設計愈加緊湊,使電影的觀賞度陡然提升。當然,李小龍的徒手真功夫也被尊為經典,但是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真功夫+好特技」更具吸引力。《霍元甲》如單純地作為一部武打商業電影來說,離輝煌並不遙遠,並且已能觸手而及了。
可《霍元甲》不單純是一部武打片,按照李連傑的說法來看,是一部人物傳記電影。而作為傳記片來說,塑造霍元甲人物的重要性應該超過鏡頭的美麗性。不得不提,本片編劇工作者在塑造「霍元甲」這個人物上,有許多不大不小的詬病。影迷們是苛刻的,他們總希望自己的英雄能夠極度完美,總希望霍元甲這個人物能夠有血有肉。從李連傑的表演上來看,他已使出了渾身解數,情感戲非常投入,面部表情也得到了較好的發揮,無可厚非。可是由於編劇的種種失誤,使得霍元甲這個人物的塑造就顯得不那麼完整了。霍元甲自小犯哮喘,理因不能過激運動。而影片的台詞卻說,霍元甲是因為習武才把身體恢復。這點不可信,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霍元甲的哮喘是由於自己年齡的增長,自然的發育而慢慢自行恢復的。而編劇只是為了說明武術的有效性,健身性才把這個錯誤說法強加上去的,精神可嘉,但原則上是錯誤的。這是小錯誤,可以原諒,但大錯誤在於他把霍元甲如何成為一位武師的過程全盤忽略掉了,顯得太業余,太不專業。這個過程是霍元甲成長的重要階段之一,是刻畫他如何成為一個冷血,沖動,無情之人性格轉變的過渡。這點很重要,如果不說明白的話,直接把霍元甲醜陋的一面展現在觀眾眼前,觀眾就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隨後霍元甲認知了自己的錯誤之後,在江中自溺,被鄉俗人家所挽救。這段介紹也同樣缺乏足夠的內容,後來霍元甲與月慈的戀情愈加簡單,還沒使人懂得他們如何相互吸引愛慕便直接進入了穩定的平靜期,實在非常可惜。如能把成長與戀情這兩塊內容加以描述,輔之運用藝術氣息的手法,定能使霍元甲這個人物愈加豐滿。至於後來的霍恩第如何去世都沒有交代清楚。這不是李連傑的錯,都是編劇惹的禍。
霍元甲年代已遠離我們,某些真實的數據難以挖掘考證,而電影是一個藝術的載體,它不局限於記錄的真實,而是在於塑造人物的豐滿性。縱使一些真實內容的缺失,也不必驚惶,我們可以加進一些只要合乎情理,能夠烘託人物性格的情節來,也不是不可以。畢竟藝術是允許加工,允許誇大的。內容上的不協調,使《霍元甲》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的電影來說,不夠成功,不夠深度挖掘。可李連傑沒有令我們失望,他的武戲,他的文戲均體現了他一貫的作風。可把《霍元甲》來作為他武打片的收官之作來看,不免為他感到惋惜。
黃飛鴻,年輕時代的李連傑;霍元甲,中年時代的李連傑。曾經的桀驁不遜,激勵了我們做事要有「雄心」;現在的坦盪似水,教育了我們做事要有「恆心」。四十二歲,他戛然而止,帶著武術的精髓,帶著武術的精神,漸漸地,漸漸地,離開了我們的視線,在一個普通的貳零零陸年謐夜。
『陸』 平心而論,李連傑的《霍元甲》算不算是本世紀最好的功夫片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肯定算一位。尤其當年的電視劇加上《萬里長城永不倒》,讓大家更是對霍元甲家喻戶曉。李連傑也是中國的功夫巨星,他塑造的許多人物都成為了經典。
《霍元甲》上映於2006年,是於仁泰導演從好萊塢回歸後指導的第一部動作片;這部電影也被稱為李連傑職業生涯最後一部武俠片。與以往不同的是,於仁泰版顛覆了以往的霍元甲的英雄正派形象,年輕的霍元甲被塑造成玩世不恭、武功高強的富家子弟。
最終如大家所願,霍元甲在上海創立了精武體育會,成為備受敬仰的民族英雄。可是比起前作來說,李連傑版《霍元甲》於武術展示上更為精彩生動,尤其最後的中西擂台對決更是驚心動魄、讓人大呼過癮;可惜不足的是,故事前後銜接過於生硬,割裂性太強,以至於無法成為最經典武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