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 喜喪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喜喪》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8qU4uQ6u1qjCj8owhAbQA
《喜喪》是由張濤執導,郁鳳雲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15年12月5日在青年導演海上影展首映。
❷ 有一部電影裡面小孩很小就娶媳婦的
小丈夫妻大姐(陳朱煌導演作品)編輯 小丈夫一般指小丈夫妻大姐(陳朱煌導演作品) 《小丈夫妻大姐》是由陳冠龍編劇,陳朱煌導演,唐國強、慕鈺華、李羅、劉玉婷、王美雪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劇情講述了妻大姐秋月的故事。秋月誕生在二十年代的一個純朴小鎮。就在二十歲的花樣年華中,竟為了給頑疾纏身的父親籌醫葯費,毅然...嫁給一個體弱多病,趕著娶妻破凶的八歲小童,而放棄早已私定終身的情人家昌。老父本來不願,反而是秋月苦苦哀求,甘願犧牲 中文名 小丈夫妻大姐 其它譯名 小丈夫,秋月 出品公司 福建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台灣 發行公司 台灣新紀元文化公司 導 演 陳朱煌,葉文宗 編 劇 陳冠龍 主 演 唐國強,慕鈺華,李羅,劉玉婷,王美雪 集 數 40集 類 型 愛情,家庭,倫理,劇情 劇情簡介編輯 這是一部有關婚姻、愛情、家庭、倫理,奇特復雜而又凄美的故事劇集。 女孩子秋月誕生在二十年代台灣小鎮。就在她二十歲的花樣年華時,為給頑疾纏身的父親籌措醫葯費,放棄了於自己私定終身的情人家昌,毅然嫁給一個體弱多病,娶妻沖喜的八歲男童。老父一再阻攔,但秋月為救父親甘願犧牲自己的幸福。 秋月過門後,處處受婆婆的虐待,小姑的妒忌,叔伯的從中作梗,不懂事的小丈夫天賜更是經常為難秋月,秋月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之後老父去世,秋月本有機會離開林家,但八歲的小丈夫天賜以真情感動了秋月,在真心相愛的戀人與童心未泯的小丈夫之間,秋月選擇了克盡婦道的道路,以一生的歲月守著她那無知、叛逆、荒唐、最後另結新歡的小丈夫。 秋月不信命,她以堅毅不屈的傳統女性偉大精神創造自己的新生命,她又當媽又當爸,還真心誠意的照顧長年欺侮她的婆婆,在秋月的身上匯聚了中國傳統女性美德。
❸ 如何從公共策劃角度分析電影《大腕》
從公共關系學的角度看待電影《大腕》,有2個公共關系主體,一個是泰勒的葬禮,一個是在泰勒的葬禮上打廣告的那些商業組織。
對於泰勒的葬禮這個主體,其負責人為尤優,他接受泰勒的委託為其辦一個喜劇葬禮,從公共關系角度分析這個喜劇葬禮,其目的是:
1、向公眾宣告泰勒的死亡;
2、不希望大家對於此事過於悲傷;
3、將葬禮辦為喜喪體現出泰勒豁達的生死觀,是其生前積極正面形象塑造的一個延續。
因為沒錢尤優只能在葬禮中引入廣告,這個無可厚非,將葬禮的一條廣告播放權給公益廣告以及將廣告收入全部捐掉,這兩點有助於塑造正面的泰勒形象。
而其他的,在泰勒的葬禮中塞滿廣告,並且接受假貨廣告都對此公共關系活動有負面影響。從知名度來評價這個公共關系活動,泰勒的葬禮被全球轉播,並且引起廣泛的社會輿論,顯然知名度很高;
從美譽度來評價此公共關系活動,電影中有個片段,電視中記者采訪路人對於在葬禮中加入廣告的看法,鮮有人贊許這種做法;
從和諧度來評價此公共關系,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公眾不會期待這種荒誕的事情發生;總體來說,這個公共關系活動是失敗的。
另一個公共關系主體是在在泰勒的葬禮上打廣告的那些商業組織,這些商業組織想要通過贊助泰勒的葬禮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個公共關系活動同樣是失敗的,首先是傳播方式不對,都選擇的是在葬禮上植入硬廣,導致整個葬禮異常混亂;
可以說是毀了整個葬禮,只會降低企業的美譽度,其實可以選擇寫宣傳稿等更加軟性的宣傳方式,既不破壞葬禮,也能提升企業形象,體現人文性關懷
其次是傳播主體與傳播媒介不搭,這里傳播主體為企業,傳播媒介為泰勒的葬禮這個活動,片中尤優說過希望贊助商都是柯達這樣的國際大公司。
其中便體現了傳播主體要與傳播媒介相匹配的思想。國際性大企業和泰勒的社會地位匹配,其贊助顯得合情合理。對於小企業來講,其知名度低,出現在此活動中顯得異常突兀。
(3)喜喪電影多少分鍾擴展閱讀:
劇情:
影片主要講述了電影製片廠攝影科下崗職工尤優為好萊塢大腕級導演泰勒操辦葬禮的故事。
尤優(葛優飾)接到個美差,拍一部宣傳記錄片記錄好萊塢大腕導演泰勒(唐納德薩瑟蘭飾)在中國拍攝影片的工作過程。
一開始工作順利,但隨著製片人托尼(保羅莫索爾斯基飾)的到來,事情起了變化。閑下來的尤優和泰勒、泰勒的助手露茜(關之琳飾)到寺廟游覽,三人相處得非常愉快。
不料幾天後泰勒因心臟病發作,生命垂危,他希望尤優能為自己操辦個喜喪葬禮,尤優攬下活兒。
尤優找到老同學王小柱(英達飾),泰勒將死對王來說是一個難得商機,對托尼來說也是如此,惟有尤優和露茜是懷著朴實感情面對此事。
王小柱開始出謀獻策,拉了好多贊助,眾多商家不惜花大錢在葬禮上做廣告。局面變得無法收拾,卻不料,在葬禮的背後另有玄機。
❹ 《喜喪》86歲老人吃老鼠葯自殺,為何會選在進敬老院的前一天
電影中的老人之所以選擇在進敬老院的前一天自殺,是對她的幾個子女們再沒有了希望,她知道自己活著就成為了兒女們的累贅。不願意再繼續連累兒女們,於是就在這天吃了一把老鼠葯,死在牛棚前。
老人死的時候已經86歲了,按照農村的習俗是喜喪。因此,在喪禮上子女們請來了唱戲的隊伍,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只因為娘生前喜歡聽戲曲。孩子們不明白死亡的意義,在台下看得可開心了。這樣的一幕,就像是巨大的反差一樣,是對幾個子女的嘲諷。
剩下的3個孩子商量之後就提出每家出2000元錢,讓母親去養老院住。但是老人家不理解,她認為去養老院的都是被子女拋棄的。在幾個兒女家輪流住了一圈後,老母親感受到了自己年老了無用了,只是孩子們的累贅。
她活著就只會拖累孩子們,於是在臨進養老院的前一天,她把所有的東西都分給了其他人,做到了一個人離開的准備…這部電影非常的殘忍,但是也很真實,將許多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赤裸裸地擺放在人們面前。
❺ 求 喜喪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喜喪》是由張濤執導,郁鳳雲主演的劇情電影[7],該片於2015年12月5日在青年導演海上影展首映。該片講述了身體健康逐漸惡化的老人林郭氏去世前在各個子女家居住的故事。
❻ 有什麼好電影推薦講人性和不孝
貓臉老太太、喜喪等電影。
《貓臉老太太》講述了周家四兄妹將母親遺棄,母親在一個大雪之夜被凍死後,黑貓跨屍而過,周家老太借氣還魂,化身貓臉老太太,神秘靈現於古鎮,周家春、夏、秋、冬四兄妹因此而陷入貓臉老太太的死亡詛咒之中。
《喜喪》是由張濤執導,郁鳳雲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15年12月5日在青年導演海上影展首映。該片講述了身體健康逐漸惡化的老人林郭氏去世前在各個子女家居住的故事。
❼ 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
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
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祠堂」又稱為「宗祠」,是供奉祖先神靈牌位、進行祭祀、實施家規、婚葬嫁娶壽喜、辦理子孫後代、商議族內重要事務等一切族內重要大事的地方。那麼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
宗祠代表著一個家族。活著的時候在宗祠里。說明是在這個家族裡有你的位置。死以後進入宗祠也是相當於把你列入家族讓後人知道你這個人。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這個問題也是相當的重視,只是那個時候的教育不像現在這么普及,讓每一個國民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利。相比之下,古人更加註重家族,他們設祠堂、行家規,所以,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
祠堂建築中的風水知識
祠堂是一姓宗族的家廟,用來供奉祖先之靈,祈求賜丁降福,延續一脈香火,繁衍子孫後代。也是宗親中有相關大事盛事的時候用來聚會議事的場所。近幾年有許多地方重修了祠堂。現在看來,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對宗族文化的傳承,有其正面積極的社會意義。祠堂風水如何,關繫到一地、一族的興衰榮枯,絕不可等閑視之。
風水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和諧,陰陽平衡。在上世紀20年代西方的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建築學等一套理論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哪一座城市,哪一個鄉村,哪一個有名的建築不是在風水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呢?「風水」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這是有關風水的最早的定義。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即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宇宙變化規律的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學又有陽宅和陰宅之分。
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通俗的講,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象徵人事興旺,盼望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即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准(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在古代又稱為「堪輿」。在中國古代的文義里,「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之間的學問。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祠堂功能作用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
1、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2、祠堂辦學。舊時,多數祠堂就是學校。如解放初期,我鎮子塘錢塘包氏祠堂就曾辦學校,其傍屋也稱「房書下」。
3、舊時,祠堂都有祠產,有祭田、義田、儒資田等,也叫作「眾公田」。 義田的收入用於救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等貧疾者及賑荒和修祠建廟、造橋鋪路等公益事業的攤派或捐贈。儒資田則專用於興學和資助族人參加科舉,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眾公)出資助學。祭田用來舉辦祭祖儀式的費用等、
4、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才是國家。」
人死後為什麼要進祠堂、上祖墳山,進祠堂要什麼條件?
看過《白鹿原》的都知道,田小娥一生的願望是進祠堂、上祖墳山,但她到死都沒實現。
一、田小娥為什麼要進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者先賢的地方,同時人在死後會把靈牌放在祠堂里,供後人瞻仰。
我們中國農村都是一個姓氏一個村,以村為部落,在儒家思想中,家庭觀念相當深刻,所以都會建自己的祠堂,在村民眼中祠堂相當神聖。
而且我們中國人講究認祖歸宗,很講究「根」,這個「根」從何而來,族譜中都記載得很明確。
田小娥不是黑娃明媒正娶的,不算白鹿原的人,所以沒有資格進祠堂。勉強來說田小娥只能算是黑娃的妾,在古代妾是沒資格進祠堂的,死了也上不了祖墳山。
我們現在都是一夫一妻制,其實在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只不過古代的達官貴人可以娶妾,妾可以娶很多,但妻只能是一個。
一般來說妾在家裡的地位很低,妾生的孩子地位也低,她們吃飯是不能上桌的,母子只能在廚房吃飯。比如皇帝的位子一般是傳給嫡子,嫡子就是皇後所生,而庶出就是妾生的孩子。
二、進不了祠堂、上不了祖墳山意味著什麼?
在傳統思想中,如果人死之後不能埋在祖墳山上,意味著你是「孤魂野鬼」,得不到祖宗的保佑和庇護,一旦成了「孤魂野鬼」就不能投胎做人,古代的人很相信天道輪回,下輩子轉世,所以田小娥非常擔心死後上不了祖墳山,就不能投胎做人。
進祠堂意味著你是這個村子的人,在祠堂有你的一個位置,所以田小娥想得到大家的認可,想在白鹿原有一席之位。與其說田小娥想進祠堂不如說田小娥想得到一個名分。因為田小娥不是明媒正娶的,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三、上祖墳山要什麼條件?在我老家過世的人分四種:
1、 未滿18歲的人死了屬於夭折,沒資格舉行葬禮、上祖墳山
未滿18歲,而且也沒結婚生孩子的`人,死後叫夭折,在民間說法中,這種人屬於「短命鬼」,是運氣差的人,不能去接觸,不然霉運會傳給你,非常不吉利,所以不能埋在祖墳山上,只能埋在荒郊野外,以後就是孤魂野鬼,不能投胎轉世做人。
而且只能偷偷摸摸的晚上去安葬,不能讓大家看到,不然很晦氣,這類沒有殯葬儀式,沒有棺木,都是草草了事。
還有些人會把夭折的逝者放在亭子里或者寺廟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夭折的逝者在寺廟「修福」,等修福到一定的程度也能投胎做人,所以我們看一些恐怖電影的時候,破廟里或者亭子里經常有孤魂野鬼出沒,就是這樣得來的。
2、在外面去世的人,沒資格上祖墳山
在農村有一種說法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就是怕老人突然死在外面,死在外面的人就不能埋在祖墳山上了,而且醫院有些治療不好的人,在彌留之際都會回自己的家裡,這樣做講究的是壽終正寢。
這類不能埋在祖墳山上是因為死者陰氣太重,容易把外面的野鬼、小鬼、不幹凈的東西帶回來,所以不能玷污了祖墳山。這類死者可以舉行葬禮,也有棺木和抬棺,但不能埋在祖墳山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人寧願死在家裡,也不願死在醫院里的原因。
3、 做了壞事、名聲不好的人沒資格進祖墳山
如果你壞事做盡,名聲很不好,被村裡除名了,將來不能埋在祖墳山上,還有一種就是殺人放火十惡不赦的人也不能埋在祖墳山上,否則是給祖宗抹黑,也無臉去見祖宗。
我們都知道明朝最後的皇帝崇禎,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在自殺前崇禎用頭發遮面,這樣做就是無臉面對祖宗。
剩下的其他人都可以進入祠堂,死了可以埋進祖墳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人不再那麼講究了,甚至有些村子連祠堂都沒有,不管這些是封建思想還是約定習俗,但終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去了解,至於要不要繼承完全取決於個人。
怎麼才算「喜喪」?為何現在的喪禮,感覺都是「喜喪」?
按照傳統,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壽終正寢,自然地死亡,這種喪事才可以被之稱為「喜喪」。之所以說它喜,喜的不是老人的死亡,而是其死亡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時,沒受到折磨、沒有痛苦。
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錯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信仰,祖先,是我們的基本信仰。
中國的古老傳統認為,老人過世後,就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陰間。在陰間,他們還會關注自己的子孫後代,保佑他們平安和各個方面的順利。所以,人們修建宗祠來祭奠列祖列宗,供奉主要祖先的牌位。
老人新近去世,他的靈位還不能直接擺在祠堂接受供奉,必須要通過道士的「接靈」儀式,才能進駐宗祠,這樣才能位列祖先之位,接受子孫的祭拜。
還有一點你可能不知道:祠堂雖然是供奉逝者的地方,但不是每個逝者都能有資格進入宗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在一定地點、以一定方式去世的老人,才能有資格進入宗祠。
比如,必須是在給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之後才去世的人,否則,他就是「夭折」;還有,逝者應該是壽終正寢,最好是在自己的屋裡去世。
相反,如果是「夭折」,或者是客死他鄉、亦或是被人拋屍荒郊野外,這樣的逝者是不能進宗祠的,他們只能成為孤魂野鬼,沒有固定的去所。
更甚者,如上吊、投井、他殺、摔死、淹死等形式的非正常死亡,都會被認為是「凶死」,也就是「不得好死」。他們的亡魂在閻王那裡通不過,最終要坐水牢、下地獄。
所以,老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正常地「老死」,能夠進宗祠接受子孫的供奉,能夠保佑子孫後代。後人們呢,自然也不願意自己家的老人客死他鄉,或者是「凶死」,這樣對老人死後不好,對年輕人和家庭也不好。
因此,人們都會祈禱自己家的老人都能夠壽終正寢,自然而然地去世,這樣的喪事也被認為是喜喪。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喜喪」的標准也發生了變化。當前興起了不管怎樣的「死」、死在哪裡,都是「喜喪」,子女都會為此舉辦一場「熱鬧」葬禮的風氣,這也給老人很大的心理安慰。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部叫《喜喪》的電影,講的是一位86歲高齡的孤寡老婦人身前身後的故事。
老人叫林郭氏,早年喪偶,面對艱難的生活,她沒有退縮,獨自一人將六個孩子拉扯大。
孩子們長大後,都離開了林郭氏,在外開枝散葉,各自安家,林郭氏則獨自在農村老宅自己過日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林郭氏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一天,她突發了腦梗塞,還好及時被鄰居發現,送去了醫院。
雖然林郭氏並無大礙,但這可嚇壞了她的兒女們。因為害怕老太太再次犯病,兒女們商量著將老娘入住敬老院。
然而,敬老院床位緊張,一個蘿卜一個坑,只有等待有老人去世,林郭氏才能住進去。
在等待敬老院床位的時間里,老太太決定到各個孩子的家裡輪住幾天。
然而,就是這幾天在兒女們家的兜兜轉轉中,林郭氏本以為能夠在晚年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但「孝子賢孫」們的丑態盡出,徹底讓老人傷了心。
老人覺得自己不僅對兒女沒用了,還成為了他們的拖累。所以,就在林老太即將被兒女送到敬老院前一夜,她簡單地梳洗了自己,拿起全家福端詳了片刻後,毅然地吞下了一瓶老鼠葯,悄然地離開了人世。
第二天,兒女們發現老太太去世,都覺得如釋重負,馬上為老太太辦了一場「風光無限」的喜喪。
靈台上擺著老人的遺像,相片上林老太依舊慈祥,笑看著台前忘情表演的脫】衣舞女郎……
《喜喪》這部現實主義電影,聚焦的是一個普通農村老太太的生死,導演和編劇通過老人在自己的幾個兒女家不受待見,像燙手山芋一樣,被推來推去,最後選擇為了不拖累兒女而自殺的故事,串聯起了關於農村養老、孝道倫理的崩塌、傳統的異化等種種問題,揭露了當前中國農村老人們所面臨的殘酷現實。
在此,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養老、孝道等問題,就單說「喜喪」這個傳統習俗,它的背後就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
盡管當代的老人已經有了一些科學知識,不再迷信鬼神觀念,對死後的世界也沒有多少寄託。但是,他們仍對自己身後的喪葬儀式有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兒女們給自己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作為對這個世界的告別。
當代的子女們呢,他們雖然在老人生前對其普遍苛刻,很少盡義務,讓老人享受到自己的福,但他們都會給老人一個「死了埋你」的承諾。
所以,老人們普遍期待著一場「有吹有打,有說有笑」的葬禮。
本來,若按傳統老規矩,很多沒達到年齡標准、非壽終正寢的逝者享受不到熱鬧、隆重的葬禮,只能裹屍草葬。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上的演變,就不太講究以往的那些規矩了,只要是辦喪事,都很熱鬧。所以,「喜喪」也就不再有死亡的方式和時空限定,「死」就是唯一的條件。
因此,當人們以一種純粹的唯物主義、「科學」的眼光對待生命和死亡的時候,生命就祛除了原有的神秘性,人們對死亡也就不再充滿敬畏,生死的儀式,尤其是葬禮,就擺脫了禁忌和嚴密的規則,逝者不再是主角,葬禮逐漸成為了「孝子賢孫」們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喪禮的排場越來越大,它的主要作用,已經不再是向逝者告別,而是一個向外界展示家族實力的工具。
當前社會上,喪禮儀式正在變成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其本身的神聖和庄嚴,則正在人們工具性表達的過程中逐漸被消解殆盡。本該莊重葬禮,正在演變成為一場場收錢和送錢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