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標准電影播放每秒播放多少格膠片
24格,娟姐。
Ⅱ 電影平均一分鍾多少個畫格
無聲時代的攝影機是以16個畫格(鏡頭)為一分鍾,是一英尺;現代的攝影機則是以一分鍾24個畫格(鏡頭)為標准。至於有些為了特殊藝術效果的片段則會選擇增高或降低攝影機的速度,也就是增高畫格和降低畫格。
Ⅲ 一部電影需要多少內存我的手機可用容量還有3.7GB,夠下載嗎
現在有專門的手機電影格式,也就是90分鍾的電影大概只有600M大小的MP4格式。
如果你的手機辨析率比較高,可以考慮HD版的mkv格式電影,90分鍾的電影大概是1.4G。畫質對於手機來說已經是極好的了。
如果你要下2個小時的大片估計也夠,就是要看一部刪一部了。
Ⅳ 為什麼電影只有 24 格/秒
這個問題要把拍攝和放映區分開。
人眼及其數據接收與傳輸系統每秒能夠輸送10-12格畫面,然後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這就產生了連續運動的感覺。
另外,實驗室研究證明,人的感光系統能夠區分多達每秒48次閃光,如果繼續提高頻率,那麼亮和暗之間的轉換就無法被人察覺了。所以50Hz交流電下運作的台燈閃爍,人基本上是無法察覺的。
請注意,作為電影、電視、游戲存在基礎的「似動現象」最低幀率,和閃爍與否並不是一回事。電影在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經構成了運動畫面的幻覺,亮度的變化仍會被人眼察覺到閃爍,亮度越高閃爍越明顯。
所以電影放映採用了一些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先介紹傳統的電影放映機原理:
一般的電影放映機採用馬爾他十字車機構,有個凸輪連續地轉動,每當它和十字車開槽嚙合一次,十字車旋轉1/4周,傳動軸每旋轉一整圈,間歇輸片齒輪轉動1/4圈即90度,對應於膠片上四個齒孔,等於拉動一格膠片(對於普通35mm膠片而言)。在這個拉動過程中,葉子板會遮住放映燈。只有當一格膠片穩定地停留在片窗前時,燈光才從中通過。這個過程保證了讓靜止畫面運動起來。
早在盧米埃爾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單片式的葉子板即每格畫面遮擋一次,如果按每秒16格計算,畫面在明暗之間轉換16次,得到的運動畫面閃爍不定,讓人不堪忍受。所以有人發明了雙片式的葉子板,讓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兩次。後來,電影院裝備了更廣闊的銀幕,更高功率的弧光燈,閃爍更明顯,雙片式葉子板也顯得不夠用了,波蘭發明家Kazimierz Prószyński又發明了三片式葉子板,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三次,徹底解決了頻閃問題。當然葉子板的每一片並非等大,最大的一片呈90度,用來在完成抓片的1/4個周期內遮擋光線。
所以在採用三片式葉子板的情況下,16格每秒的放映速度實際上等於每秒刷新48次(達到消除閃爍的底線),所以16格是最低的容忍幀率。三片式葉子板在20年代已經普及。
1930年後有聲電影確立了每秒24格的規范,電影院的放映機一般都採用雙片式或三片式葉子板,所以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它的刷新頻率其實是每秒48次或72次,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只有24次那麼低,只不過,單格畫面是在重復出現兩次或三次而已。
以上說的都是放映速度,拍攝速度實際上是非常自由的,正因為如此,才有快鏡、慢鏡,或謂降格、升格之由來。
如果大幅提升拍攝和放映速度,或許的確會改善電影觀看質量,但在膠片時代這也是一種浪費。為什麼是24格,一是因為在無聲電影末期,電影拍攝、放映速度從16格、18格一路飆升,實際上已經達到了24格左右,沿用24格這是自然的決定;其次24格普通35mm膠片等於每秒456毫米,對於當時片上發聲的技術來說,這是記錄最高5000Hz聲音的光學聲跡的最短必要長度,再短的話聲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於24格的長度。
24格是有聲電影的基本規范,不過也有很多電影格式非按照每秒24格運行。比如8毫米是16格,超8毫米是18格,50年代的寬銀幕制式,Cinerama是26格,Todd-AO是30格,80年代的高幀率先驅Showscan一直鼓吹60格。不過並非主流,不提。
而今的數字放映,沿用了類似「三片式葉子板」的思路,讓一幅畫面重復刷新三次,所謂的「三閃技術」(triple-flashing)是也。如果以3D電影為例,實際上每秒鍾觀眾雙眼總計看到的畫面總數是24×3×2=144幅。
從去年開始,北美的一些設備提供商,如Christie Digital,夥同幾個大導演如James Cameron、Peter Jackson,正在鼓吹更高幀率的電影拍攝及放映,《霍比特人》《阿凡達2、3》將會以48格、60格速度拍攝,他們也希望電影院升級設備,以48格、60格進行放映。至於這種升級是否會實現,還是未知之數。
拍攝幀率提高之後,的確會降低乃至消除閃爍、抖動和運動模糊等傳統膠片電影的特徵,這在美學和觀眾接受習慣上該怎麼來認識,也是另一個問題。
附帶一說,按照Peter Jackson他們目前的技術方案,如果電影拍攝幀率提高到48格/秒,那麼放映時將會採用「雙閃」(double-flashing)來代替「三閃」(triple-flashing),因為實際幀率提高了,不需要單幅畫面再重復出現三次那麼多,兩次足矣。但是,更激進的技術原教旨主義者、特效大師、
Showscan的發明人Douglas Trumbull(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Trumbull)認為,應該徹底取消同一幅畫面反復播放兩次或三次的做法,電影放映質量才會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攝、放映速度。
總而言之,24格每秒已經是80餘年來的世界規范,不久的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需要觀察。
望採納。
Ⅳ 膠片電影一格持續多少秒
一秒種24格,一部電影90分鍾,一格膠片寬度大概3cm,一個拷貝長度大概4萬米,一般一個拷貝分5盒裝,每盒7000米左右。
Ⅵ 一部電影大概有幾G
一般電影只有500M左右,高清的有1G多點的。主要是看質量和時間。1小時40分鍾的電影大概有500~600,質量一般,高清電影一般1小時40分鍾的有1.2GB左右.
Ⅶ 電影中的24格和32格是指什麼哪位高手幫忙具體解釋一下啊
一般來說24是電影放映是一秒要用到的膠片數,即放映速度為1/24秒
24是數量,格是計算數量的名詞
32格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