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去電影院看電影要多少錢,普通電影跟新出電影都說下
這個要看你是看什麼電影,以及你在什麼地方看,還有看你通過什麼方式買票。團購經常有9塊9的,直接買票的話,一般是35到50,部分電影院只有會員可以享受這個價格。然後團購可以買的到35的,
⑵ 電影票一般多少錢一張
電影票價格會受到上映時間、你選擇的電影院和你買票的方式等等的影響!
剛剛上映的電影票價比價貴,在我們這里用團購類APP買的話30元到50元不等。
上映後一段時間,熱期過了後通過團購APP或者購票類APP票價就在10元到30元不等。
有的時候節假日或者特殊日子APP上會有優惠活動,票價就會便宜幾元錢,幾個人一起團購的話就要比一個人單獨買要便宜些,在電影院買要比通過網路買要貴些!不同的電影院價格也有一定的區別,幾塊而已!
親身體驗,望採納!
⑶ 電影院引進一部最新電影的成本是多少
電影院是不引進電影的,電影公司要靠院線掙錢的,票房中院線是要分掉一部分的,其他的才歸電影公司所有
引進的大片一般也是一樣,國外的發行公司,國內的發行公司和院線一起將票房分賬,所以叫分賬大片
當然也有從國外購買的影片,那就不一定多少錢了,每部片不一樣的,要跟國外的電影公司談的,之後的票房就沒有國外的電影發行公司分賬了。
⑷ 看電影現場買和網上買價格是不是均等的
不是均等的,這就是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的作用。這在經濟學中是非常常見的,最常見的就是航班票了,你提前網上購票肯定比到現場再購票便宜,你提前一個月購票肯定比提前一天便宜。如何實現價格歧視的呢?那就是商家通過手段將群體按照願意購買該商品的最高價格區分開來,對每個群體或個人收取他們願意承擔的最高價。商家最大限度的賺取利潤。
你可以想像,在網上訂電影票的人,他們的選擇餘地是非常大的,換電影院的成本是非常小的。這家電影院的價格高了,點叉,換下一家的頁面;那家電影院的位子不好,點叉,換下一家;在時間上,他們也是靈活的,他們通常訂當天下午的,如果不行,可以換明天的甚至是後天的。由於低廉的轉換成本和非常大的選擇餘地,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elasticity)自然就高了,願意付出的最高價降低了,影院為了吸引這部分顧客,必然給的價格是低價。
反觀那些在電影院買票的人呢?帶著一家人來看的,帶著女朋友來看的,和朋友來看的。他們大多數已經決定今天肯定是要看一場電影的,而且大部分不會輕易的換電影院。因為成本提升了,不是簡單的點叉,而是要乘車,乘地鐵,重新排隊。心理上,人們通常也不會選擇掃興而歸,或是大費周章的選擇最便宜的。所以。由於相對高昂的轉換成本,比較小的選擇餘地,就算電影院出較高的價,大家也會接受。因為當場買票的人對價格的敏感度(elasticity)降低了,電影院當然會提升價格,賺取他們的利潤了。
⑸ 電影院的新片片源(2D、3D)都是從哪裡來的 一部的話一般得多少錢
電影院的片源都是來自院線提供,包括所有的影片2D.3D。加入院線後片源免費提供,不過每部電影都是按照票房提成,一般院線提成比例為影片票房的45%-55%。
⑹ 電影院買電影票多少錢
電影票價格會受到上映時間、你選擇的電影院和你買票的方式等等的影響!
剛剛上映的電影票價比價貴,在我們這里用團購類APP買的話30元到50元不等。
上映後一段時間,熱期過了後通過團購APP或者購票類APP票價就在10元到30元不等。
有的時候節假日或者特殊日子APP上會有優惠活動,票價就會便宜幾元錢,幾個人一起團購的話就要比一個人單獨買要便宜些,在電影院買要比通過網路買要貴些!不同的電影院價格也有一定的區別,幾塊而已!
親身體驗,望採納!
⑺ 朋友們,去電影院看一部剛上映的電影大概的多少錢啊
你好到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如果在大城市的話看3d電影的話是大概120塊,如果是普通的電影的話就是六十到八十塊錢左右,如果在二線三線城市的話,有三十的也有,十多塊錢。
⑻ 去電影院買一張電影票一般要多少錢
一般得要四五十塊錢。也有貴的,像3D的電影得要一百多兩百塊錢。
有的電影熱度高,票價也會貴一些。
還分電影院的檔次,高檔次的五六百上千,普通電影院價格就低一些,再低也得四五十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