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浦發銀行信用卡VIP觀影只需5元!
天籟巨幕影城聯合浦發銀行推出的浦發 信用卡 5元電影優惠活動進入尾聲,朋友們不要錯過。
活動時間:
2018年5月1日-2018年7月31日,每周六、日
活動對象:
浦發銀行信用卡持卡人
活動地點:
天籟巨幕影城
活動內容:
浦發銀行信用卡客戶持浦發信用卡到天籟巨幕影城刷卡消費享立減25元活動。
每活動日開始時間早上10:00,每活動日共50個名額。
每卡每周限參與一次,每月共限2次,每次限購2張觀影券。
活動在巨幕廳、次巨幕廳、標准廳、VIP廳均可使用。
免責聲明:文章中操作建議僅代表第三方觀點與本平台無關,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據此交易,風險自擔。
B. 桂林哪個電影院比較好
你好,個人覺得天籟巨幕和萬達影院的環境、氛圍比較好
C. 誰能詳細說明一下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拍攝背景(時代背景,科技背景)
背景知識,《2001太空漫遊》是漢語名稱。其英文是《2001:A Space Odyssey》意思是《2001:太空奧德薩》。如果沒有一點兒希臘文化的背景知識,中國觀眾對太空和奧德薩聯系在一起,還真有點兒莫名其妙。可是對於西方觀眾來說片名和影片要展示的內涵是恰如其分的。而漢語片名到像是一部太空觀光片了。 我在這里對《2001:太空漫遊》拍攝的背景知識以及導演作一介紹,以利於太空愛好者們更好的欣賞本片。 電影本身的發展也是技術的發展,有創新的電影不是技術上出新,就是藝術上有創造。往往技術上的發明推動了藝術手法的實現。美國電影更是一直在技術上尋求創新。本片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影技術創新的產物。 進入上個世紀五六十年後,隨著電視在家庭的普及,美國電影度過了黃金時代,人們很少進入影院觀影了。為了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大電影公司紛紛嘗試研製新的電影技術,寬銀幕、立體電影、巨幕電影都是在當時研發出來的。本片《2001:太空漫遊》就是用65毫米負片拍攝的巨幕電影。不過由於巨幕影院不多,本片真正大范圍發行的還是寬銀幕電影。DVD影碟出的也是2.20:1的寬銀幕電影。 這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太空科幻大片,全部製作預算1050萬美元(在20世紀60年代,這可是 天文 數字),其中的650萬就花在了特技製作上。 庫布呂克 用了四年時間製作本片,其中用了一年半製作影片中的250特技鏡頭。這是米高梅公司繼《賓虛》電影之後,又一巨資打造的大片。其目的是為創造一種奇觀世界,為眼睛和耳朵打造的視覺和聽覺盛宴。 觀賞性: 電影主要是為滿足眼睛的觀賞慾望的。本片為了達到這一點,下了很大功夫。 一|、巨幕電影:用65mm負片拍攝,然後印製在70毫米膠片,發行到巨幕影院中。由於巨幕影院普及性不高。使得能夠在巨幕影院觀看此片的觀眾不是很多。此片是巨幕影院,但不是現在的IMAX。IMAX只是巨幕電影的一種。現在的普及趨勢不錯。 二、特技人員:本片的特技小組由老庫親自掛帥,組員包括Con Pederson, Wally Veevers,和Douglas Trumbull。這里不得不提電腦製作特技了,現在電腦製作特技非常普及,即使不是科幻片也會被大量應用。但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腦還是大型機的時代,能夠應用到電影中非常不易。Douglas Trumbull特地為本片設計了一種機器「Slit Scan」完成本片中最重要的特技片斷,就是那穿過奪目燦爛的奇幻隧道那一場戲。這位視覺效果大師此後仍為《第三類接觸》和《銀翼殺手》作特技。 三、技術顧問:本片的技術顧問是Frederick Ordway 和Harry Lange,二人均曾在NASA擔任宇宙飛行器的設計工作,無與倫比的真實性使得本片成為硬科幻的聖經。舉個例子,當Dave架著他的pod(球狀飛行器)打開母船「發現號」的艙門時,在他操縱機械手臂旋轉艙門把手之前,他首先伸出了第二隻機械手臂抓住了另一處把手。為什麼?別忘了,外太空沒有重力和摩擦---如果不事先固定,那麼旋轉的將不是艙門把手,而是Dave的pod! 另外,Ordway還說服了一打企業巨頭參與影片製作,報答是讓他們的公司logo在片中露臉(植入廣告),以此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公眾形象。這使得IBM,波音,貝爾,希爾頓,通用電氣等大型企業的標志得以在21世紀里繼續稱霸(bill:「where the hell is MS?!」 這說的是微軟嗎?)。 聲音 : 記得嗎?本片開頭的黑場,長達3分半鍾,這時候只有一種怪異的音樂聲。如果能夠看幾遍,你會發現這怪異的聲音和影片最後穿越隧道後的聲音相同。這個序曲是Ligeti的作品「Atmospheres」,中文象是可以翻譯作「大氣層」,因為這部影片揚名的現代音樂經典。 這之後是什麼,是人類降生前的地球,那麼安靜祥和的早晨。很安靜是嗎?其實不是,你仔細聽就知道這安靜是由天籟聲音組成的——蛙鳴、蟋蟀叫、風聲、獸吼組成。其實這和中國的古詩鳥鳴山靜一個用意。 本片的語言或說是台詞並不多,而且你會發現在許多有關太空的影片中,本片是遵守基本的聲學原理不多的幾部——那就是太空真空環境中沒有傳導聲波的介質。看一看《星球大戰》就可知道,在那裡真空中的爆炸聲隨時可以聽到。可見本片硬科幻創作理念的貫徹執行的非常徹底。 音樂:《藍色多瑙河》,一曲世界聽眾都很熟悉的樂曲。被導演庫布呂克直接拿來用在太空梭降落空間站的段落。其實庫布呂克為了本片特地請了《斯巴達克斯》的配樂阿里克斯. 諾斯進行樂曲創作。諾斯當時已經是頂級電影配樂大師,曾為許多好萊塢名片大片配樂。如:如《慾望號街車》、《推銷員之死》、《埃及艷後》、《萬世千秋》、《風雲英傑》。可是在影片拍攝開始的時候,庫布里克很坦誠地表示他希望保留一些它已經開始使用的「臨時音樂」,諾斯後來回憶,「我有一種預感,不管我寫出什麼來跟施特勞斯的音樂競爭都不能讓庫布里克滿意。」最後不管是導演還是作曲家都無法忍受用作曲家的個人創作和導演的臨時音樂選湊起來的配樂。所以在最後的影片中,他們還是使用了導演開始准備的「臨時音樂」。這些「臨時音樂」除了上邊提到的兩首。還有一首音樂是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取材自哲學家尼採的交響詩。最具象的電影畫面跟最抽象的音樂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撼動著感官和心智。 電影說起來也就是靠畫面和聲音搭建起來的。有了精緻的畫面和優美的聲音,這部開創新的太空科幻電影里程碑的影片問世了。 影片在1968年4月上映時,業內並不被看好本片。有影評家稱之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像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憤然抗議該片違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機器人不會對人帶來傷害;當紅小生洛克·哈德遜從首映禮上憤然退場:「誰能告訴我這片子究竟講什麼玩意?」 可是一位觀影的17歲中學生看完後脫口而出:「這是讓你體驗的,不是讓你理解的。」一語道破觀看本片應有的心態。庫布呂克之所以要用巨幕電影製作本片,初衷就是讓觀眾融進電影中,能夠體驗到宇宙飛行的感覺。 《2001太空漫遊》宏大、神秘,對一般觀眾來說甚至乏味、不知所雲,它違反了幾乎所有商業電影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等要素在這里變得無足輕重,特效、畫面和音樂占據主導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影片同名小說作者和共同編劇)說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隻能證明我們失敗了。」 影片四年的精心製作培養鍛煉了一批特效技師,這之後的《星球大戰》、《超人》等一批太空科幻影片都從《2001太空漫遊》里汲取了營養。僅從這一點二來說《2001太空漫遊》也是開創了太空科幻電影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