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電視劇怎麼拉片子就是一邊看一邊記嗎
拉片子在影視創作行業內被認為是一種學習方法,即細致的,逐段逐場逐鏡地分析、欣賞、學習一部影視作品。根據職業需求和目的,拉片子的方法和側重也不一樣。
比方說,導演拉片子,主要考慮的事鏡頭的運用,攝影構圖,光的使用等等;而編劇拉片子更注重的是編劇范疇的內容,比如人物的塑造,情境的設計,結構的布局,情節的編排等等。
這是職業導向上的側重。另外就算相同職業,根據具體的目的,也會有所側重。比方說,導演想學習某一部片子裡面的動作設計,那麼他在拉片的時候,更注重的是動作場面,甚至剪輯銜接的內容。編劇學習某一部片子的懸念的設置方法,那麼他更側重的是一部片子中懸念的安排,鋪陳和懸念的釋放這些內容。所以說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待拉片子的話,是根據學習目的有的放矢的。至於如何拉片子,當然不是把影像還原成劇本或文字,而是有目的的記錄。拉片子不同於平常的觀賞,很慢,要邊拉邊思考,從創作者的角度,把內容還原到創作之前,琢磨創作者這樣處理的用意和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實在的訓練自己的創作思維。
另外需要指出的重要的一點是,了解影視作品製作過程的人都知道,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影視作品已經是經過無數次選擇之後的結果,比方說因為時長的問題,不得不減掉刪掉一些相對沒有那麼重要的內容,所以說如果想通過我們面前所呈現的作品,通過拉片子,完整地還原創作者的初衷和創作方法,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拉片子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但這種學習方法並不是學習影視作品創作的唯一途徑,或者說主要途徑。創作,尤其是影視創作,還是需要大量的經驗經驗積累、訓練,以及保持敏銳的觀察,有力的創作動力。
推薦一部書,原中央戲劇學院老師楊健的著作,名字就叫做《拉片子》,比較實用,也算系統。希望能幫到你。
❷ 如何進行拉片(影片分析)
五景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❸ 如何進行拉片
評析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 評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
1) 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 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 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 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❹ 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 怎麼能去拍電影呢
北電學生在大一大二一般是不被允許拍片的,等到了大三大四時便會有機會被學校派到劇組參演,運氣好的話,會被一些導演和製片人相中邀請拍片,這樣你的成名之路便會被縮短不少。
❺ 拉片的影片示例
適合做拉片的5分鍾左右的完整電影敘事片段:
《巴頓將軍》開頭巴頓在星條旗下的演講
《鋼鐵俠》大戰F22那段/逃出洞穴
《第九區》機器人那段/到實驗室偷燃料
《反恐特警組》反恐片段
《勇闖奪命島》反恐片段/特種部隊第一次潛入小島
《絕密飛行》空戰片段/艾迪第一次任務 杜琪峰《大事件》(2004年)
開場約7分鍾的警匪對戰戲,一個長鏡頭一氣呵成,整體感和真實感突出,非同一般的拍攝難度,在視覺上給人帶來酣暢淋漓的快感。愛好長鏡頭的影迷們不容錯過。
現以美國經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萊德》(又譯《雌雄大盜》)片段為例,簡單練習一下拉片。僅供參考。
1967年美國導演阿瑟佩恩拍攝了電影《邦尼和克萊德》,轟動一時,成為新好萊塢主義的代表作。看過此片的人,常會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場面所震撼。而這個經典段落也在電影史上被反復提及,人們稱之為「暴力美學」。
拉片分析如下:
電影選段:邦尼和克萊德最後被叛徒出賣,在公路邊遭遇警察伏擊,中槍身死
時間:108:00--109:06
從克萊德扭頭張望到樹後躲藏的警察開槍,時長20秒18格,導演卻用了30個鏡頭切換,我們知道1秒的電影膠片是24格,這樣算平均每個鏡頭1秒不到,僅僅16格。它的剪輯率是狂風暴雨化的,邦尼與克萊德在命懸一線時表情的近景和特寫鏡頭頻繁交織,驚飛的白鴿,樹叢里的槍口,恐慌的叛徒等,這些畫面的組接讓人眼花繚亂,危險逼近卻沒有半點聲音,讓人透不過氣。一閃而過的白鴿,剎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兩人悲劇的宿命。
突然,轟亂的槍聲打破了短暫的沉寂,警察的子彈雨點般向他們打去,兩人中彈倒在血泊里。克萊德倒下,升格拍攝加中近景慢鏡頭,兩人被槍殺的畫面放大了,時間延伸了,被子彈打的血肉模糊的身體,塵土飛濺,滿是彈孔的車身,場面慘不忍睹。導演給警察的鏡頭極少,卻用大量的時間畫面展現男女主角被殺害的慘狀,冷靜殘酷,不管你想不想看。一般電影在表現作為主角的好人之死時(當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簡單的拿好人壞人來定義),手法都比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在張藝謀的《英雄》里,無名在秦宮外接受箭雨的「洗禮」,從容赴死,導演是這樣處理的:全景,牆上射滿了箭,中間一叢箭鏃空出一個人形。在美國電影《勇敢的心》中,華萊士就義,梅爾吉布森用劊子手下落的斧頭,華萊士松開手掌,仰拍天空下飄飛的手帕的特寫來展現。相反,《邦尼與克萊德》在這方面處理的很直白,一覽無遺。這種手法帶給人的感覺就是,強盜顯得無助而脆弱,讓人同情;警察兇殘,讓人厭惡。這種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與導演獨具匠心的執導和別具一格的剪輯是分不開的。升格拍攝和慢鏡頭的使用,給這段暴力血腥的畫面塗上了一抹詩意悲涼的色彩,升華了意境.
而這種慢鏡頭技法到了吳宇森手裡,被進一步發揚光大了,如《英雄本色》等影片,後來更成為吳氏動作片的招牌風格之一。當然,還有鴿子。
❻ 拉片是什麼意思
拉片,是學習影視的重要方法之一。業內流傳著一句話:「影片是最好的老師」。
這里,我們有必要提一個人——讓-呂克·戈達爾。青年時代沒有考上法國電影學院,一氣之下,躲到法國電影資料館「觀摩」了3000部電影,終於拍出一部劃時代的電影《精疲力盡》,引領法國電影新浪潮風騷數十載,以至於讓法國人民得意的宣稱電影從此以後分為「戈達爾前」和「戈達爾後」兩個時代。
可能有人說這是一個巧合,但每個看起來巧合成功的人,他背後所付出的努力絕對是空前的,巧合能成一時,成不了一世。但戈達爾至今在電影屆的地位說明了他的成功不是巧合,是一種努力和積累。
電影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精讀400部」,也就是說學習這一專業的人要熟悉400部以上的影片。但有學生能做到精讀400部嗎?這個顯然是很少的。王迪老師對應這句話說過一句話:「不用,只要精讀20部,每部讀20遍」,20遍!這才叫精讀啊!
就影視課程來說,拉片課既是最簡單的課,也是最難的課。簡單是因為,就算你沒有專業基礎你也可以進行,難是因為,就算你專業基礎很好也不一定能完整地分析透徹影片中的內容。
拉片課程我們一般會涉及這樣的內容:首先是故事結構,故事的開端是什麼,創作者是如何開場的,激勵事件在何處出現,對整部影片的影響是什麼,發展部分是哪一部分,高潮從何處起,如何鋪墊高潮的到來,結局部分是什麼,是開放是結局嗎,這些段落分別在全片中所佔的比例是多少。其次是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關系是怎樣的。每個人物對故事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然後是場景,用了多少個場景,什麼樣的場景,對故事以及人物的表達起著什麼樣的作用,這些場景是否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涵義,場景對於影片升華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再有就是影片細節點的解讀和探討,創作者一定會在自己的影片中注意到許多細節問題,有些細節做了,我們可能看不出來,有些細節很明顯。那麼這些細節有什麼作用,表現人物性格?還是對故事上做的鋪墊?在或者說是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點?
用拉片子的方法可以將影片的敘事範例與抽象的編劇理論結合在一起,能幫助學生理解和靈活運用各種概念。當你的腦中存儲了大量的情節後,你將會自然產生一種節奏感和模式化的記憶,這種節奏感和模式化的記憶,就是你的電影感覺。
❼ 導演楊超手把手教你如何拉片
不知道各位同學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軟體也會操作了,一些基本視聽語言也會了,還是不會拍視頻,那你還缺一部,大量的閱片量。這些閱片量的堆積能夠教會你鏡頭感,能夠讓你很直觀的看到鏡頭拼接帶來的視覺效果。所以你們還缺一步,就是拉片。那究竟如何拉片,讓我們來學一下電影《長江圖》的導演楊超是如何進行拉片的:
拉片,是一種反復觀看,暫停,慢放,逐格觀看電影的,神經質的觀影活動。
這種觀影活動,不是為了發現劇作,表演或者主題的秘密,那些秘密要麼可以從劇本獲得,要麼多看幾遍就成了。
也不是為了獲得更深更爽的觀影感受。我會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飛車或者《黑客帝國》的錫安陷落,或者《迷戀》中阿佳妮的詭異床戲,更別提《我唾棄你的墳墓》中強暴和復仇場面,甚至《馬大帥》里所有范偉出演的段落,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悅身心的精神活動,但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電影導演的秘密。
電影導演的核心秘密是視聽語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來分解和重組時空的。聽起來很高科技。其實就是,他是怎麼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麼。
拉片容易走入的誤區是,去拉劇情,表演,美術等內容層面的東西,而不去聚焦內容下面那個,電影的基本形式架構——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是電影導演的底線,核心技能,基本內功,你叫它什麼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稱之為「小無相功」,掌握小無相功,就可以運轉少林七十二,不,7200門絕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劇作,表演,美術,音樂),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運轉,也必須在這個平台上運轉。
極端一點說,如果一個導演的視聽語言是平庸的,那麼內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並不是說,只有大師藝術電影中,才有視聽語言的創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業電影中,也有視聽語言,也有導演的秘密。為了證明這一點,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詳的片段——周星馳的《喜劇之王》中,「一夜情之後」。
張柏芝看到周星馳留的錢之後,以為周只是把她當小姐,於是職業化地告辭出門。
非常漂亮的前後景關系鏡頭,簡潔明快。
切過來下一鏡,張柏芝已經在門外。靠剪接省掉了開門,走出門的過程。這份跳躍性的快速已經讓我吃驚。影像效率極高。
這個鏡頭更讓人吃驚。周星馳已經在窗前隱蔽處窺視——沒有交代他何時起床來到窗前!這是非常重要的領先觀眾的時刻!我們感到小小的驚訝。來自於視聽語言的驚訝。因為導演呈現的順序和節奏。
同時,這又是一個前後景關系鏡頭,拍得精準。沒有台詞,就靠窗上鐵欄形成的空間關系,那種愛的試探和瑟縮的心態,呈現無礙。
她走了。他回頭面對鏡中自己。悔恨與不舍。注意即便這時,導演都沒忘帶上人物的生活細節,那些照片與人物表情形成有趣的張力。這不是對著臉拍表演的電視劇,這是電影的視聽語言。
這是更讓人震驚的跳躍。從他的臉直接跳到她的臉。移動鏡頭,她走了。兩種落寞的表情。我們以為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很快,就在同一鏡頭內,跟著她走的方向,移動攝影把他移了出來。
這是這個鏡頭的落幅。這是長鏡頭的調度能力,但又乾脆利落。劇情的起伏,直接用視聽語言呈現了出來。
上面幾鏡是簡單的正反打,不講了。這是導演沒什麼辦法的時刻,那就按照模式拍。很正常,誰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做到用影像的創意和變化。
又來了!這個鏡頭就厲害了。她走出畫面,本來只是一個交代動作的過場鏡頭。沒想到導演在她出畫後並不停止,而是在同一鏡頭內用小升降抬起畫面。
成了這樣!這是干什麼?又沒有表情,在拍什麼?拍海浪啊。拍海浪干什麼?心情。用海浪來呈現周星馳的心情。我第一次看到這里極為震驚。這是藝術電影啊。
心情還未平復。立刻切到海邊公路,有一個簡潔明快的關系鏡頭。太快了!太帥了!省了多少無謂的過程!他出門,下樓,奔跑,都不講,一個心跳之間,他就追上了她。觀眾感到的是一個又一個驚喜。
她故作輕松。
他在猶豫。
跳切!讓人驚喜的跳切!這個猶豫的呈現,也不是完全靠表演,而是靠一個跳切,來表現他的猶豫。這視聽語言簡直不要太帥。
終於表白。這關鍵的時刻,關鍵的一句話,接下來導演會怎麼呈現,只靠他和她的表演?這是整個段落的導演嘴大考驗,視聽語言能否放射電影光芒,就在這一刻。
居然是跳一個兩個人都沒有表情的全景背影!!誰分的鏡頭?誰的小無相功?周星馳這么牛嗎?然後
鏡頭越過他,向她沖去。這句表白,我養你吧,直接化為一個運動鏡頭,向她沖去!這感動無以言表,所以只能以影像呈現。這就是電影,這就是MOVIE。
越來越近。
越來越近。這溫柔的表白,她會如何回應?所有戲劇,懸念和感動,全化為影像。
動人心魄的回頭。不是演得有多好(演得當然也不錯),關鍵是這個鏡頭順序,影像鋪墊到這一刻,誰演(只要是自然的電影表演),都是動人。
唉,居然是這樣。時機已經消失,接近如此不易。
她走了。他黯然神傷。這次終於是這場的結局了,鏡頭很長,她出畫後,他呆立不動。這個景別和之前這個場景的第一鏡一模一樣,也在影像上暗示,結束了。
(當然沒有結束,最大的打擊即將到來)
如果說上一個畫面觀眾還存著萬一之想的話,這個車窗移動鏡頭,離開了剛才他的家,明確無疑地告訴我們,這場結束了,他們沒能相愛。
我們終於放下了警惕,准備下一場戲。
導演騙過了我們。直接給我們的心靈重重一擊。
她已經哭成狗了。
我們猝不及防。瞬間被震驚,打動。
這是極簡練,極准確的視聽語言。這是領先觀眾,騙過觀眾,實施突然打擊的電影手段。這是天山折梅手。
注意!如果切過來不是直接呈現哭到中途的狀態,而是從零哭起,就全完了。我們有了防備,就不會感動了。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是乾坤大挪移。
演得好嗎?合格。夠真。能演到這個程度的,太多了。但能把鏡頭分到這個程度,用視聽語言把演員托舉起來,到達移情巔峰的類型電影,並不多。
這就是拉片。
這么拉片,就能發現電影導演的秘密,也可以自己做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