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賈樟柯電影偏敘事還是畫面
賈樟柯電影是偏敘事的。
賈樟柯以紀實性的電影風格而聞名,但不可忽略影片中的虛構成分。純粹的紀實性敘述是不存在的,在賈樟柯的電影中紀實與虛構相輔相成。
在「第六代導演」中賈樟柯的紀實美學觀最為典型。然而,抵達真實的路徑不只是紀實,或者說導演們在追求紀實,並極力標榜自己鏡頭下所拍攝的真實時,虛構已經不自覺地參與進去,化為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即使是以紀實在電影界撐起一面大旗的賈樟柯也是如此。
代表作品:
賈樟柯作為紀實風格的代表人物,在電影創作上堅持用紀實的手法拍攝。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小武》中賈樟柯力圖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最真實的手法呈現出來,使影片更具真實性。
電影中大量運用的長鏡頭、景深鏡頭以及固定不變的機位都是紀實攝影的基本手段。長達數十秒的鏡頭拍攝下,各種群眾演員和路人使現實生活的面貌不加修飾地完全暴露在觀眾的面前。
⑵ 賈樟柯的電影有哪些特色
真實,現實,諷刺
《江湖兒女》秉承了賈樟柯電影一貫的關注現實、關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成長和境遇變遷的話題。但從故事講述的風格上講,影片更關注銀幕的「光鮮」和「亮麗」成分,並引入了黑幫片的因素。
(3)賈樟柯電影中的紀實風格是如何體現的擴展閱讀
《江湖兒女》主要劇情:故事開始於2001年的山西大同,巧巧(趙濤 飾)和斌斌(廖凡 飾)相戀多年,巧巧一心希望能夠和斌斌成家過安穩的生活,但斌斌身為當地的大佬,有著自己更高遠的志向。一場意外中,斌斌遭人暗算危在旦夕,巧巧拿著斌斌私藏的手槍挺身而出救了斌斌,自己卻因為非法持槍而被判處了五年的監禁。
一晃眼五年過去,出獄後的巧巧發現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她對斌斌真摯的感情。巧巧跋山涉水尋找斌斌的下落,但此時的斌斌早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鋒芒,而且身邊已有了新的女友。身無分文的巧巧靠著自己的智慧摸爬滾打,終於為自己掙得了一片天地。
⑷ 賈樟柯的電影怎麼樣你怎麼理解電影中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
賈樟柯的電影好不好,用獎項來證明。
1999年,《小武》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國際化。同時個人的風格也逐漸明顯和區分開來。關注小人物的境遇,關注底層百姓。成為賈樟柯電影中的中心點。人們也樂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尋找對於故鄉的懷念。
當然在電影《江湖兒女》中,也同樣出現了很多之前電影中的相同場景。例如天空中出現的極光。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回顧和「致敬」。
賈樟柯的電影描繪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後卻覺得心裡很安靜,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過去了。只是當電影中出現蹦迪的音樂時,你會隨之起舞嗎?
⑸ 歸納下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
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
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如在《小山回家》表現小山失業後在北京街頭流浪的電影場景中,賈樟柯採用了比較少見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鍾的時間來最充分的展現兩個鏡頭,在這段影像里導演真實的用鏡頭表達了小山內心的落寞與無根的不確定性。
3、游離的不確定性情節
在賈樟柯電影里所呈現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小山、小武、趙小桃、韓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設置所體現的都並非當下中國社會主流或精英人群,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嚴酷考驗。
(5)賈樟柯電影中的紀實風格是如何體現的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
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⑹ 全新審美角度 賈樟柯全新電影拍攝方式
我是來消滅0回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