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十年代的一張電影票只要五分錢,2017年則需要20元,以此類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資
物價大約是60年代的10倍。以此類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資是30元。
電影票降價後票價為6/5/2=3/5,所以現在票價為20*(3/5)=12元。
故電影票降價了20-12=8元。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扒閉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肆睜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1)20年前的電影票多少錢擴展閱讀
以《中國統計年鑒》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春雹裂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閑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㈡ 電影票大概是多少錢一張
看你也么買,團購的便宜十幾塊,如果是新片會貴點。。。一般大概10幾到50之間吧
㈢ 為什麼電影票越來越貴
紐約的電影票漲到了十塊五美元,幾乎引起公憤,也算是全美電影票最貴的地方了。可是中國電影票五十元。美國是幾萬美元對十元電影票(多數地方還是幾美元),中國是幾萬人民幣對幾十元電影票。在美國五十元是看百老匯劇的價了。 看《xxx》是三十元, 電影票還分國內國外片?現在又有星期二電影票半價之舉了 當然,還有很多東西按中國的工資看太貴,諸如雜志,演唱會,等等...唯一不貴的是盜版碟。但是跟中產朋友說起,他們又不覺得貴,所以電影院,新潮雜志,演唱會,什麼都成了小眾消費,只有電視劇和盜版碟似是大眾的文化消費。 我一直覺得中國電影票太貴。我們的收入比國外差了10倍,但電影票和國外差不多貴。當然了,我們的影院設備是和人家一樣好。但票價還是太貴啊,叫人怎麼捨得來看呢?」
麻煩採納,謝謝!
㈣ 七十年代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一角錢左右。差別不大。那個時候電影院基本一樣。
㈤ 《少林寺》票價1毛票房1.6億,換成現在能排在全球影史什麼位置
《少林寺》上映於1982年,以僅僅160萬(原本是200萬預算,結果花了40萬後換了個導演,又重新開始拍)港幣的成本,收獲了整整1.6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神話。如果把80年代的1.6億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按80年代一個工人的工資大概在20元一月,一套100平的房子大概3000元來算,加上通貨膨脹,以前的1元約等於現在的100元,那當時的1.6億票房就等於160億票房,再換成美元,大概就是22億左右的票房。在全球影史,大概能排到第三名的位置了。
當然,這樣的換算並不精準,時代和條件也不同,或許把《少林寺》放在現在播出,他也可能完全不會有當初的成績了。所以這種東西沒有可比性,大家看個熱鬧就行了。
㈥ 香港60、70年代,多少錢一張電影票
60年代的我記不了多少,只記得1971年的票價:
樓座(俗稱[超等])$3.50
特等$3.00(只有少部份電影院設有)
後座$2.40
中座$1.80
前座$1.50(亦有$1.20,視不同區份、時間而定)。
㈦ 60年代的電影票是5分錢一張,2017年20元一張
設原來整體收入為1,則現在收入為 1+1/5=6/5,由於觀眾增加了一倍,
故電影票降價後票價為 6/5/2=3/5,所以現在票價為20*(3/5)= 12元
故電影票降價了20-1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