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認為影視劇、廣播劇里演員使用方言,好還是不好
很少國產方言大電影的啦,因為打壓。有的也是官話方言的電影,和普通話出入不大。粵語電影雖有,但題主問的是國產,而粵語的都是港產的。閩南語亦是台灣產的。
我們客家話有部國產電影《啼笑冤家》,二十多年前拍的,據說現在在拍的國產《親親中國爹娘》也會配上客語,講述印尼客家人熊德龍的故事。此外,台灣產的客家語電影有《一八九五》、《童年往事》等。
《啼笑冤家》是純客家話的,《一八九五》《童年往事》是百分之八十客家話的。
看我以上提到的三部客家話電影都十分親切,彷彿父母兄弟朋友們在講話,尤其是侯孝賢拍的《童年往事》。這才是真實的生活故事嘛。
除了上面幾部純客語電影,還有一些穿插了幾句客家話的港片或國產片。最好看的是國產《等郎妹》,一首客家童謠貫穿整部影片,是該影片的靈魂。我看後沉浸在其中入戲了。該片景美人美故事凄美,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使用客家話對白。
順便批評一下《暴走大事件》,那句「日語」其實是客家話和福佬話(閩語的一種),這檔節目好像是我們市的人做的,用了我們市的兩種方言來講如此低俗的內容,哼!
影視劇表演是可以使用方言的,在有些情況下,為了更加形象的表現影片所要講的故事,或者配合某一地區的習俗等,就需要使用方言,這樣更能把演員和觀眾帶入劇情,還能讓人一目瞭然,很快的清楚這部劇的 社會 背景和環境特點。
就像《平凡的世界》這部劇一樣,其實一開始,演員們是說普通話的,但是拍了好幾集,演員們都沒有陝西的感覺,所以才決定用方言來拍的,看過的觀眾都知道,效果很好。演員能更好入戲,還會讓觀眾看著更有那個地區的特徵,從而引起共鳴。
方言聽著親切,適當的使用還是可以的。
看演的是誰吧,有時候為了突出人物特點或者創造更真實的 歷史 情境要求方言,比如演偉人的時候;但是看古裝劇一般就不會用方言,盡管古代人說的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但這種劇用方言就破壞了美感,顯得太嚴肅刻板。總的來說我認為如果不是特殊想呈現什麼內容那普通話就好,有時候過於真實也不是美,畢竟觀眾就是想 娛樂 而已。
❷ 電影中使用方言的好處
在電影中使用方言第一是體現了地理位置,挺方言就知道是哪的人或者電影發生在哪;第二是十分接地氣兒,讓觀眾看了很有親切感。
❸ 看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是什麼感覺
很有趣,也很好笑。其實挺方言更有代入感,有的方言有喜劇色彩。只要帶字幕,都能看清楚
《七品芝麻官》,一部純自己家鄉方言電影,裡面的經典台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著〃在那個年代,是非常流行。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個省的方言拍的嗎?
我看過的印象最深肢空基刻的方言電影是《光棍》,太接地氣,太真實啦,又非常 搞笑 ,佩服導演的能力,但看過後又讓人很難受,確實在貧困地區真是有好多娶不上老婆的,他們的一輩子太可憐了,最基本的生理問題沒法解決,更別說傳宗接代,有人給養老送終了。
爽。
很長時間以來,方言電影在國產電影中都佔有一席之地。角色們用方言說著台詞,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喜劇效果,而且適合演繹小人物的悲歡。
最新的例子就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裡面的故事來自全國很多地方,裡面的角色也就說起了北京話、東北話、貴州話、陝西話,聽上去五花八門,充滿趣味。
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對電影中的方言也就聽個大概,感覺語音上差不多就可以接受。然而如果電影中的角色說到自己家鄉的話,我們就能聽出他們說的方言往往是有些不地道的。如果要挑毛病,我們就能挑出很多毛病。
對於演員來說,能夠說一些方言當然是好的,但如果做到說任何方言都歷謹極為准確,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幾乎沒有哪個演員能完全做到。
下面我說一部反映我家鄉故事的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馮鞏導演並主演的影片。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2005年上映的,故事發生在河北的保定,片中的人說的方言,也都是保定話。
與陝西方言、東北方言還有唐山方言相比,保定話其實在電影電視劇以及小品相聲中,並不算特別盛行。郭德綱在一些段子中學過保定話,但這種方言的普及率畢竟不高。
馮鞏老家是河北,在天津長大,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一直沒有離開京津冀地區,而且多年從事相聲表演也仿學各種方言,因此在片中他的保定話是最地道的。他在片中說的台詞量最大,但幾乎沒有什麼破綻,基本上就是一口流利的保定話,對於我們老家人來說,聽上去很親切。
不過除了馮鞏之外,其他演員的發音就千姿百態了。
最典型的就是女主角徐帆。按理說徐帆在語言方面也算有天賦和後天努力,不管在話劇舞台還是影視劇中,除了說普通話和老家武漢話,也說過其他方言,但是在這部《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中,她的保定話並不算過關。她的很多發音,就像是介於保定話和唐山話之間,聽上去非驢非馬,有些別扭。
這種情況並不虧租只是在徐帆身上出現,其他的眾多客串演員,很多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郭冬臨、劉孜,還有那時沒有成名的張嘉譯。
客串角色中如果說還算不錯的,要屬丁嘉麗和句號,他們的台詞不多,其中有那麼幾句,非常像保定人說話,聽上去感覺親切。
扮演賀文蘭的漂亮女演員叫張澍,給很多觀眾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張澍其實是地道的哈爾濱人,讓她說幾句東北土話可以說張口就來,但是電影中要求的保定方言可就難壞了她。後來經過語言老師的耐心指教和劇組同行們日常交談中的頻繁練習,她最後才用現學的「保定普通話」完成了表演。
與這些成年人演員比起來,反倒是扮演劉小好的小演員叮當,保定方言說得還算過關。有可能叮當具有語言天賦,或者這么大的孩子學東西最快,因此他反而成為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
馮鞏後來還拍過方言電影,包括以天津方言為主的《別拿自己不當幹部》。裡面參加客串的演員也非常多,但由於天津話相對比較普及而相對容易學,很多演員的發音還是比較准確的。
你看過哪些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演員說的像嗎?
有自然親切感。
我還是讀書的時候看的電影叫《抓壯丁》,是黑白的,那個是我們這里方言版的電影。電影的主演叫什麼名字已經記不得了,電影中的名字我還記得。
電影主要演的四川地區國民黨抓壯丁的故事,電影中的主要人物是王保長,外號王麻子,借抓壯丁為名,大肆收斂錢財。由於李老栓一家人都不認識字,李老栓的大兒子寫信回來,請王保長跟他念。信一打開就從信中掉出來一張匯票,他幺女兒說她看倒從信中掉出來的,王麻子說單單上寫得有王耀祖三個字。由於李老栓的幺女兒也不識字,明明是她大哥匯款回來,王麻子把信跟他念成還要錢,叫李老栓跟他匯點錢去。李老栓當時又拿不出那麼多現錢,就找王麻子借錢來跟他兒子匯去。
後來,王麻子去找李老栓要錢,看到李老栓的三兒媳婦,由於李老栓的三兒子是傻的,就調戲她,被李老栓他們一家人打了一頓。
遇到愛錢如命的地主李老栓,李老栓就不還王麻子的錢,王麻子就找了一個潘駝背假扮鄉丁去抓李老栓。沒想到李老栓的大兒子又回來了,他大兒子還是國民黨部隊的官。又遇到縣兵役局的盧隊長,正當他們在分發委任狀的時候,華鎣山游擊隊的打來了,電影也結束了。
由於是方言版,王麻子又是結巴,感覺很親切。後來拍了個電視劇《王保長歪傳》,就是根據《抓壯丁》改編的,由四川著名的喜劇演員沈伐擔任主演,這個電視劇也是方言版的。
非常親切、非常感動、非常喜歡,增加很大的好感而且特別的可愛,不自覺的會進入劇情,看得更加投入。
看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肯定感覺特別親切,不過總覺得要演家鄉方言電影,還是由本土土生土長的演員來演比較好,講的方言純正地道,聽起來親切舒服,容易引起 情感 共鳴!
張嘉譯集結的影視界陝軍團,核心成員有張嘉譯、閆妮、姬他,他們演繹了許多陝西本土故事,如《白鹿原》等,尤其《裝台》,純粹就是陝西方言薈萃!
時不時來一句「美著呢!」,「碎娃!」,「咥美了!」,看這三人演劇,就如同與鄰家小妹聊天!就如同在等駕坡遇到一個早市歸來的大哥,就如同在岳家寨見到棋攤邊的拆遷戶!
畫面中出現的飲食,極具關中特色,油潑褲帶面是最具特色的,時不時有胡辣湯、葫蘆頭、羊肉泡、肉夾饃等,這些飲食與語言是那麼的和諧統一,你說「咥一碗油潑面!」、「咥一個肉夾饃!」,聽起來就那麼舒服!一聽就「咥飽了!」,如果你說「咥一隻北京烤鴨!」、「這狗不理包子咋碎碎的?」,就很別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語言、性格、脾氣、語氣、舉止、表情等,那是一脈相承的,這一套下來,就叫「關中文化!」!
相反,《平凡的世界》中,明顯用的都是非陝西籍演員,用普通話的語氣,說出陝北話的口音,聽起來顯得生硬,不自然。
演孫少安的王雷是遼寧人,演田潤葉的佟麗婭是新疆人,演孫少平的袁弘是湖北人,演田曉琴的李小萌是天津人,演劉玉厚的劉威是吉林人,讓這些平時講普通話的演員講陝北方言,確實有點難為!
只有演田福軍的尤勇智是陝西人,這也是唯一能指導陝西方言的顧問!正因為語言問題,《平凡的世界》電視劇,並不像小說那樣火!
當然,《平凡的世界》是講陝北方言的他與關中西府話又不相同,陝北方言屬於晉語系,又夾雜蒙古語,而且還保留著入聲,這就又有一定的難度,張嘉譯是陝南安康人,只是在西安生活時間長了,關中方言也很地道!
所以,如果要演方言電影,還是用方言當地的演員為好!那方言的韻味自然而然地就出來了!
❹ 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方言歌曲電影為什麼是現在
我覺得是時代的發展。面對粵語的時候,影迷對「感覺」的執求似乎已經遠遠超過了能懂。電影如此,流行歌更是如此,不少粵語歌即使出了國語版,歌迷們往往還是更推崇粵語的,因為——「有感覺啊」!
粵語的語音系統比普通話復雜。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而標准廣州話保留了入聲,分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9個聲調。粵語有聲母19個,分類格局基本繼承了中古時期的「唇、舌、齒、牙、喉」五音聲母分類格局。韻母59個,雖然和中古漢語有出入,但是比起39個韻母的普通話,還是更接近中古漢語。
❺ 你是怎樣看待電影用方言配音的行為的
方言具有文化特性,對電影的價值意義重大。在電影配音中,方言的配音對於電影中文化的傳達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比如《瘋狂的石頭》《灰猴》等電影。《灰猴》,“灰猴”一聽就是北方的方言,大致是形容討厭的人,或者朋友間打趣對罵的話語,罵對方太狡猾,跟“滑頭”這個詞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部影片最讓人難忘的是它的敘事手法,全程採取倒敘的手法,分成了好幾段開展,就像金字塔一樣,一層層抽絲剝繭。最後真相大白。
《瘋狂的石頭》不是因為有趣故事而精彩,是豐富的視聽語言讓他變得有血有肉。常言道:“物以稀為貴”。正在被弱化的方言,像“瀕危動物”一樣,因為稀少而彌足珍貴,需要保護,也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重視。
❻ 看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很長時間以來,方言電影在國產電影中都佔有一席之地。角色們用方言說著台詞,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喜劇效果,而且適合演繹小人物的悲歡。
最新的例子就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裡面的故事來自全國很多地方,裡面的角色也就說起了北京話、東北話、貴州話、陝西話,聽上去五花八門,充滿趣味。
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對電影中的方言也就聽個大概,感覺語音上差不多就可以接受。然而如果電影中的角色說到自己家鄉的話,我們就能聽出他們說的方言往往是有些不地道的。如果要挑毛病,我們就能挑出很多毛病。
對於演員來說,能夠說一些方言當然是好的,但如果做到說任何方言都極為准確,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幾乎沒有哪個演員能完全做到。
下面我說一部反映我家鄉故事的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馮鞏導演並主演的影片。
與這些成年人演員比起來,反倒是扮演劉小好的小演員叮當,保定方言說得還算過關。有可能叮當具有語言天賦,或者這么大的孩子學東西最快,因此他反而成為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
馮鞏愛拍方言電影馮鞏後來還拍過方言電影,包括以天津方言為主的《別拿自己不當幹部》。裡面參加客串的演員也非常多,但由於天津話相對比較普及而相對容易學,很多演員的發音還是比較准確的。
❼ 方言是電影中演員配音著重考慮的問題嗎
方言肯定是電影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演員配音本身就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再加上電影主要給觀眾的傳播方式就是視覺和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