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敘事的角度
了解一部影片,我想先從宏觀的方面談起。首先我們來聊一下電影敘事。提到電影敘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電影敘事的角度。寫作分為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角度,電影敘事也是如此,總共分為4個方面。
(1)第三人稱視角
這種視角使敘述者處於一個純粹旁觀的狀態去審視一切,講述一切,彷彿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這種傳統的第三人稱視角也被人成為「全知全能」視角。此類影片數不勝數,例如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這一視角的典型,況且真人秀締造者在天上的演播室俯瞰整個世界的架勢,用來舉例這種「全知全能」視角再合適不過了。
(2)第一人稱視角
這種敘事視角以主人公為講述者,有別於第三視角的全知全能,使觀眾更具有代入感。隨著故事發展,觀眾跟隨主人公的經歷去經歷,好像在聽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一段故事一樣。這類影片如《城南舊事》,這部電影開場就是自傳式的童年回憶,以老年的我回憶童年的我,敘述自然也是以第一人稱童年的我來進行的。
(3)第二人稱視角
第二人稱視角有別於第一人稱那麼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也不同於第三人稱那樣的純粹旁觀、知曉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稱的敘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對的客觀性,又能增強故事劇情的親近感,使得具有更強的真實性與代入感。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採用這種第二人稱敘事的手法,我們了解主人公是通過瑞德的視角從而進行了解的,劇中很多東西都是通過瑞德了解的,包括主人公監獄中的反思等都是通過瑞德這個視點去進行剖析解讀的。這種表現形式就是第二人稱敘事的代表。
(4)多視角敘事
電影敘事的視角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導演們大膽的創新使得電影這門有別於文學和戲劇的光影藝術多了無限可能。有些電影的視角是不固定的,視角的切換,從多種角度看待同一事件,通過不同的人進行不一樣的陳述,往往達到單視角難以表現的藝術效果。《公民凱恩》就是這一類型的影片,通過記者的視角,不同采訪對象的視角,不同第一視角的切換看待同一件事,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視角不固定、來回切換的表現形式就歸為多視角敘事的范疇。
B.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2》(愛情賞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套層性敘事:這類電影的敘事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形成一種套層結構。此類典型電影當屬《盜夢空間》。
(2)電影如何參與敘事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cinematic narration〉,負責將電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現或描述出來的論述活動。起源於六零年代,是結構主義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於文學作品而非電影作品之研究,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時候,是利用文字串聯出行動,完成故事敘述。
而電影的敘事與其他敘事藝術相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異性,用敘事學分析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性和展示性透過情節創造出畫面,延伸出更多畫面的意義所在。
在符號學廣泛用於其他領域之後,將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在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前的電影研究是電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為主,而符號學和敘事學研究開始把重點放在論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電影的整體研究,甚至於跨越並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社會學研究。
電影敘事學多元存在,無法給予單一定義。有些電影(包括當下常見的主流電影)屬於古典敘事的基本樣態,需要空間和時間,一連串因果論的事件,完成情結論述, 相反的,對立於古典敘事電影的現代和後現代電影,則是利用更多拼貼或特殊敘事電影手法運用,顯現主角內心狀態,創造新的敘事邏輯。
由於電影敘事樣態多元化,所以分析電影敘事學不僅沒有一個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經常必須隨著影片建立。
以通論來看,決定我們依該如何分析一部敘事電影的元素,實在難以盡述,但是如何解讀一部敘述電影,並將它建構成為一個分析的客體,卻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點。
C. 電影的敘事手法主要有哪些
非線性單線敘事(單線、無序)
「非線性單線敘事」指的是含斷裂、省略、閃回、閃前的單一線索不完整敘事,這類故事雖然撲朔迷離,但基本上是圍繞著一條主線進行敘述的。
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成名作《記憶碎片》,雖然在敘事順序上錯綜復雜,呈現出一種「打亂」的狀態,但基本上圍繞著一條主線,即「患有短期失憶症的主人公,通過紋身、紙條收集線索,為妻子報仇。」
「非線性復線敘事」在影視作品中比較常見,簡單來說就是雙線或多線並行的敘事手法。然而,該結構卻存在很多復雜的表現形式。
「線性敘事」被認為是嚴格按照現實的時間雀拆向度來組織安排的,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部分組成。
只要是一條線且前後有序,都是「線性敘事」。因此,文學中的倒敘、插敘都應該算作「線性敘事頃旁棗」,因為它們大體上都遵循「一條線」原則,只不過是以「曲線」的形式表現的。
(3)電影如何參與敘事擴展閱讀:
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啟碼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作為電影的基本敘事手法以及美學流派,與蒙太奇並存的還有長鏡頭技術、快速切換的剪輯方式及其理論,這些敘事手法如今已經越來越緊密的相互融合,成為當今電影敘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影片《天生殺人狂》的鏡頭組接形式就是快速切換的剪輯方式。
這種剪輯方式已經成為現代電影創作中的思維觀念,導演將無數個場景處理成為一股急速流動的視覺,切換作為一種風格存在,鏡頭間、場景間的切換成為更換鏡頭、更替場景的主要形式。平行、交叉、聯想、錯覺、象徵、對照多種蒙太奇技法綜合運用,為敘事的快速推進達到了一種和諧。
想用怎樣的風格來傳達故事,剪輯師的剪輯是在導演風格上建立起來的。
D. 電影有哪些敘述方法
所謂敘事手法無外乎整部影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E. 什麼是電影藝術主要的敘述表現手段之1
電影中的敘述表現手段:
【電影劇作表現手段】
表現手段指文藝創作中運用的各種具體藝術手法。電影是以視聽結合語言和時空自由變化特性為藝術表現手段。電影劇作表現手段即指電影劇作者在對電影語言、電影藝術特性及其規律加以把握的基礎上,在劇作中所運用的視聽結合、時空變化等電影藝術思維方式。
【主觀式敘述】
是從敘事方式或視點結構的角度著眼的一種結構形式。指電影劇作中將某個人物置於類似「第一人稱」的地位,並以其口吻和視角來敘述事件和結構情節的方法。主觀式敘述的敘述者常常是影片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人物(如影片《紅高粱》);敘述的內容可以是曾經發生的事,可以是正在發生的事,也可以是過去的與現在各種事件不同時態的交叉。它們都是人物所聞、所見,通常以主觀敘述者的畫外音的形式來導引畫面的實現。敘述有著明顯的主觀性和感情色彩。
【客觀式敘述】
從敘事方式或視點結構的角度著眼的一種結構形式。將電影劇作中某個人物置於類似「第三人稱」的地位並以其口吻和視角來敘述事件和結構情節的方法。這種敘述方法中,講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參與者,但更多時候是旁觀者,敘述帶有更多的客觀描述性,表現方式上更為自由,更易於按照生活本來面貌再現生活。有的影片人物和情節雖然是通過劇中人物回憶方式敘述出來的,然而就其性質看,其敘述內容仍是客觀的。同時,客觀敘述中也滲透著創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態度。客觀式敘述還有一種「全面性」的含義,即劇作超然局外,可自由地看到一切人和事,稱為「上帝視點」、「萬能視點」。
【主客觀交替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客觀敘述與主觀敘述交叉進行方法。劇作在作者敘述中不斷插入人物的回憶、想像等,展示人物心理活動。視點在客觀、主觀之間轉換,兼有客觀敘事性和主觀抒情性作用。通過兩種不同方式的交叉敘述,推進情節發展。它將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結合起來,形成多時空跳躍的劇作結構。劇作時空的跳躍性縮短了時間跨度,帶來敘述形式的變化和內容的擴充。敘述中主客觀視點轉換要有清晰性,避免敘述和表達上的模糊和雜亂。
【多角度敘述】
是劇作主觀式敘述方法的變化和發展。由幾個劇中人從不同角度共同說明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由此形成對同一對象的多角度描述,達到對事件和人物比較全面完整的描寫和刻劃。特別是用來表現復雜的事件和復雜的性格時,雖然不同人物的敘述都可能帶有個人色彩,然而正是這種「主觀」的集合,加強了影片總體敘述的客觀真實性。也有另一種情況,多角度敘述不完全在於求得完整性和真實性,還要表達某種整體寓意性或引起異議。
【閃回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描述正在發生的事件時,插人對這事件追敘內容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於補充敘述那些屬於整個情節鏈條中重要環節的往事,以交代背景、介紹人物,使觀眾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等。隨著電影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閃回式敘述手法的運用大量和經常地轉入人物的內心,重點已不在對某件往事的追敘,而是表現人物對事件的心理反應、事件和動作的人格心理動因,進而產生了電影劇作的心理結構。對比較復雜的閃回手法的運用要注意敘述的清晰性。
【夾敘夾議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敘述過程中夾帶議論的方法。伴隨畫面的變化,作者對所描寫的情節、人物以畫外音的形式進行解說、評價和議論。這種方法有利於觀眾直接感受作者的態度和理解影片內容。作者的議論不是對畫面已表達內容的重復,而是對畫面內容的強調、補充、深化和強化,或揭示畫面難以呈現的人物內心活動、情緒狀態和揭示畫面的某種寓意,也可用來增強影片的哲理性和政論性。議論應與畫面內容和諧一致,力避冗長。善於對應社會心理的關注點,即能耐人尋味。
【平行式敘述】
電影劇作中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動作、事件和情節線索的並列平行表現。其基礎是平行表現的不同動作的統一目的性和結構完整性。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動作,不同時間發生的不同動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不同動作都可以平列起來表現。它們雖按各自邏輯發展,但彼此緊密聯系,互為補充,互為襯托,統一於劇作完整構思。這種方法有益緊湊劇情,強化沖突,有益敘述較為復雜的情節內容和揭示深刻的思想內涵,有益形成對照和比較,產生比喻、對比等效果。
【交叉式敘述】
是平行敘述的一種發展。指電影劇作中兩上或兩個以上平行動作或場景的交替展現。與平行敘述的不同,在於交叉敘述特別強調平行動作在時間上的同一性和快速交替性,以及動作最終的同一歸宿。常用以表現各種驚險場面,增強觀眾的懸念感。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
原是法文建築學上的一個詞的譯音,是裝配和構成的意思。這個詞被借用到電影中來。在一個較長時期里,它公認的含義是:在電影製作中,導演需要把整部影片的內容分成許多不同鏡頭,分別拍攝以後,再依照原來的製作構思,將分散的鏡頭有順序地剪輯組合起來,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這種技巧就叫電影蒙太奇。
通過相同或不同的電影元素的結合而產生新的含義,即實現電影元素的藝術組接,這是蒙太奇最本質的涵意。由此可以確認廣義蒙太奇的概念,即:蒙太奇首先是電影創作的總體思維原則。蒙太奇不僅是鏡頭與鏡頭的組接,蒙太奇的單位也不僅是鏡頭,它可以是大於鏡頭的段落,也可以是鏡頭內部的不同構成元素。它包括鏡頭之間聲音與聲音、畫面與聲音、色彩與色彩等蒙太奇的關系。鏡頭內部多項主題的並存、不同色彩的對比、光亮暗影的配置等表現形態以及影片的總體構思和結構方式直至剪輯藝術,都應當歸入蒙太奇范疇。蒙太奇有著多種藝術功用:對電影的各種組成元素銜接組合,對電影的時間、空間進行藝術再創造,形成藝術節奏,使電影產生詩情畫意,深化思想內容等等。
【蒙太奇思維】
電影思維的核心,電影藝術創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思維原則和思維方式。特別是電影編劇和導演在進行劇本和影片創作構思時,必須具有總體把握劇作內在聯系和未來影片結構樣式的宏觀角度,具有將各種藝術表現元素做全局性的、全局與局部相互關聯的、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辯證統一的完整銀幕視聽形象布局的自覺意識。
【心理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手法之一。通過各種內容鏡頭的對列、交叉、穿插等組接方式和聲音與畫面(包括黑白與彩色)的各種結合方式,直接而生動地展示出人物片斷的、跳躍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如人物閃念、回憶、夢境、幻覺、想像、思索甚至潛意識活動等。形象表現帶有人物強烈的主觀色彩。對這種手法運用的評判沒有固定樣式規則,常常要與一定的接受效果相聯系,看其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否貼切,是否准確地表達了某種感受,是否恰切地顯示著某種寓意,等等。在電影與觀眾互動的途程中,心理蒙太奇也出現了主觀性表現與客觀性表現相融合的趨勢。
【隱喻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手法之一。即傳統的電影比喻手法。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將兩個有相似點的不同內容的鏡頭(畫面)銜接並列表現,從而產生一種比喻意義。電影發展百年以來,簡單化、表面化、晦澀的和某些陳舊的比喻手法已被逐步拋棄,同時,隱喻蒙太奇仍在運用,在更自然、新穎手法的追求中,有了形式和內容方面的新的發展。
【對比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的手法之一。通過鏡頭、場景、段落之間在內容上(如貧與富、生與死、悲與喜、正義與邪惡、成功與失敗等迥然不同的形象)或形式上(如景別大小、角度俯仰、光線明暗、色彩冷暖、聲音強弱、動與靜等對立的表現元素)的強弱變化的對比,產生相互強調、相互沖突、相互影響等效果,以強化表現內容、情緒和思想,或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有時,平行蒙太奇與對比蒙太奇交織在一起,但其中仍有一個起著主要的作用。如影片《大清炮隊》中,一面是炮台將陷落,愛國將士做最後拼搏,一面是總兵府正開慶功會,總兵等人洋洋自得……,顯然,這里主要不是在敘述情節,而是重在對比。對比手法,包括一定蒙太奇結構(鏡頭、場景、段落)中的形象諸方面的自比。
【敘述性蒙太奇】
秉承藝術的再現性原則,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進程為表徵的蒙太奇類型。是電影藝術最基本的敘述原則。它要求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邏輯關系、因果聯系切換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展現動作的連貫性,推動情節發展,引導觀眾理解劇情。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觀眾的成熟,「敘述」的面貌有了很多變化,單一的「敘述」雖然還存在,但在過程敘述中更多地蘊涵意義,成為了敘述性蒙太奇的深層要求。
【平行蒙太奇】
敘述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指兩條或兩條以上情節線索並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或敘事主題中。常見情形有: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表現,如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一面是瓦斯科夫在指揮戰斗,一面是女戰士奔跑在回去報告的路上;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的平行表現,如影片《南征北戰》中,我軍與敵軍同時爭奪鳳凰山摩天嶺主蜂;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敘述,如影片《淮海戰役》中,在某個時空,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在另一個時空,我中央舉行「五大」書記會議。作為電影平行思維結構藝術,平行蒙太奇也注意從視覺造型方面做探索,如不同情節的銀幕畫面分割表現等。
【交叉蒙太奇】
敘述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是平行蒙太奇的發展。平行蒙太奇注重於平行表現的情節線索的總體一致性、劇情或事件的內在聯系。交叉蒙太奇注重的是它所並列表現的情節線索的嚴格同時性、相互依存性和交替表現的快速頻繁性。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或決定另一條或數條線索的發展,彼此制約,這種手法以激烈緊張的氣氛、矛盾沖突的尖銳性和懸念感,牢牢掌握觀眾情緒。
【表現蒙太奇】
秉承藝術的表現性原則,以加強藝術表現力、強化藝術的表現性色彩為主旨的蒙太奇類型。它的目的不是敘述情節,而是重在表現寓意,揭示含義和突出地表達某種思想、情感、情緒和心理。傳統的表現蒙太奇以鏡頭的對列為基礎,通過相連或相連鏡頭在形式上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沖擊,產生單獨鏡頭本身不具有或更為豐富的含義。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觀眾觀賞能力的增強,表現蒙太奇的表意方式越來越多樣,各種電影元素都可以通過決心構思在表現蒙太奇的各種手法中發揮作用,促發激情,激發觀眾的聯想,啟迪思考。
【連續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的一種基本手法。指電影敘述按單一情節線索的自然進程做連續性安排,動作、情節、人物情緒表現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發展。電影中大量的敘述就是靠這種具有清晰和細致特點的傳統蒙太奇手法。但這種手法有時容易造成冗長緩慢的感覺。在電影與觀眾雙向聯系的歷史發展中,連續蒙太奇的敘述節奏發生了變化,有時也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手法交互使用,並融入某些表現蒙太奇因素。同時,其情節敘述過程被越來越多的賜予意義。
【重復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手法之一。蒙太奇結構中,富有各種寓意性的鏡頭、場面以及電影藝術的各種表現元素在一定藝術構思中反復出現,產生獨特的寓意,表達某種哲理,並造成強調、對比、呼應、渲染等藝術效果。它是藝術中的重復手法在電影中的運用。重復蒙太奇的運用,一是採用從內容到形式完全重復的方式,達到突出意蘊、渲染氛圍等作用;二是通過事物形式上的重復來突出事物的內容和本質,強調人物命運、性格、心理的變化,以刻劃人物形象,豐富哲理意蘊,深化主題。
【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為了弄清蒙太奇的並列作用,做了一項有名的鏡頭剪接實驗。他給俄國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接在一盆湯、一個作游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鏡頭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發現觀眾看到了演員的「表演」,即:看到湯時表現出飢餓感,看到孩子時表現出喜悅,看到老婦人屍體時表現出悲傷。而實際上這都是由於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從這個試驗中,庫里肖夫得出結論: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是鏡頭組接和剪輯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庫里肖夫效應。
F. 影視敘事的三要素
影視敘事一般情況下需要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概況說就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誰?幹了什麼?
第一要素是時間,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要寫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點,要寫清楚故事發生的環境、具體地點;
第三要素是人物,人物描寫非常關鍵,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愛好、生活、家庭等方面
第四要素是情節,起因是什麼?經過是什麼?結果怎麼樣?交代清楚。
G.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7)電影如何參與敘事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