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膠片每分鍾多少格

電影膠片每分鍾多少格

發布時間:2023-09-06 16:25:52

① 電影膠片多少秒是一尺

16mm @ 24fps=36尺/min
16mm @ 25fps=37.5尺/min
35mm @ 24fps=90尺/min
35mm @ 25fps=93.8尺/min

一般的一本35mm膠片400尺/121.92公尺 拍攝時間按24fps換算是4.44分鍾 按25fps換算是4.26分鍾
按常規的24fps拍攝計算每秒鍾約為1.41尺膠片
大概也就是0.43米

② 電影一秒24格是什麼意思

底片在電影攝影機中轉動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數(fps)來計算,正常的攝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標準的放映轉速是24 fps(每秒24格)。除此之外還有三種轉速:

在電頻是50 Hz的歐洲,為配合錄影帶訊號而成為25 fps;無聲16厘米影片是18fps;有的8厘米也是18 fps。除非必須使用25 fps,不然最好是將轉速定為24 fps,因為那是有聲片的標准轉速,適用於所有的周邊設備。唯有當攝影機的轉速是和放映機一致時,銀幕上的動作才是自然正常的。

(2)電影膠片每分鍾多少格擴展閱讀:

相關:

當攝影機轉速調快時,每一秒鍾便拍下了更多格數的畫面。假使放映機沒有跟著調快而是以原速放映,銀幕上便會出現慢動作(slow motion)。相反地,若是將攝影機轉慢,例如8 fps,放映機仍保持原速,銀幕上的動作就會比原先快了三倍,成為快動作(fast motion)。

攝影機改變轉速之後,曝光時間就必須跟著調整。利用前面所提到的運算公式便可以求得正確的數值。一般說來,當轉速增加一倍時,就損失1檔的曝光量。

一般攝影機的轉速極限是64 fps,而高轉速攝影機可以達到更快的轉速。

③ 電影每秒為48格為什麼改為24格

是從16改到24的,未聽說從48改到24。
16改到24的原因是,有聲電影剛剛引入時,膠片一邊的錄音磁軌記錄信息的速度比較快,16格的長度不足以滿足這種速度,所以擴展到24格。實際上跟「視覺暫留」無關,16格足夠滿足視覺暫留了。
另外,這位抄了很多的朋友說「50毫秒」和「1/24秒」,明顯這兩個數據是對不上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個數據實際指的根本不是同一個概念。
一般地在閃爍頻率50Hz以下人眼都能覺察到光源的閃爍。如果電影是24閃/秒,人眼還是會覺察出「在閃」的,要至少50次才行。所以,實際上電影的24格並不代表放映機每秒閃24次,實際上放映機是每一格頻閃兩次,於是達到了48次,才能滿足人眼視覺要求。
所以24格是指向對於所見內容的「視覺暫留」,而50Hz是指向人眼識別亮光時,覺得處於「恆亮」的底限。兩個概念。

④ 電影一秒多少幀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極限為每秒55幀,還有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4)電影膠片每分鍾多少格擴展閱讀:

框架越高越好。因為更多的幀數相當於為相同長度的電影存儲更多的幀數,所以電影的文件大小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高清晰度的情況下,這種增長是嚴重的。

中國電視播放速度為每秒25幀,這是亞洲和歐洲電視台常用的PAL速率,而美國和加拿大的NTSC一般為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和廣告製作都是採用PAL制,每秒25幀。

此外,雖然通常的每秒24幀的電影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每一幀都是模糊的,特別是對於快速移動的鏡頭。如果鏡頭移動得很快,圖像就會抖動或頻閃。

⑤ 電影平均一分鍾多少個畫格

無聲時代的攝影機是以16個畫格(鏡頭)為一分鍾,是一英尺;現代的攝影機則是以一分鍾24個畫格(鏡頭)為標准。至於有些為了特殊藝術效果的片段則會選擇增高或降低攝影機的速度,也就是增高畫格和降低畫格。

⑥ 標准電影播放每秒播放多少格膠片

24格,娟姐。

⑦ 為什麼老電影修復後能如此清晰

老電影的修復是靠電腦。把電影拷貝逐格掃描進電腦,膠片每一格的畫面就是一幅照片,然後用類似於photoshop的軟體可以輕易地把每格畫面的污點、劃痕去掉,調整反差、亮度和色彩飽和度,然後把每幅畫面作為一幀,做成每秒25幀的視頻,生成數字視頻文件就修復完成。其實修復並不是難點,常用photoshop軟體的人,這種修復是可以說是很簡單的工作,只是量太大,電影膠片每秒24格,一分鍾就要1440格,如果一部電影是100分鍾,那麼就是14萬4千格,也就是要修復14萬4千張照片,這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還要對音頻進行修復,要降噪、對缺失的聲音要補音等,最後做成藍光光碟才算完成。現在有軟體可以自動生成視頻文件,不需要把畫面一格一格地添加,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⑧ 為什麼電影只有 24 格/秒

這個問題要把拍攝和放映區分開。
人眼及其數據接收與傳輸系統每秒能夠輸送10-12格畫面,然後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這就產生了連續運動的感覺。
另外,實驗室研究證明,人的感光系統能夠區分多達每秒48次閃光,如果繼續提高頻率,那麼亮和暗之間的轉換就無法被人察覺了。所以50Hz交流電下運作的台燈閃爍,人基本上是無法察覺的。
請注意,作為電影、電視、游戲存在基礎的「似動現象」最低幀率,和閃爍與否並不是一回事。電影在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經構成了運動畫面的幻覺,亮度的變化仍會被人眼察覺到閃爍,亮度越高閃爍越明顯。

所以電影放映採用了一些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先介紹傳統的電影放映機原理:
一般的電影放映機採用馬爾他十字車機構,有個凸輪連續地轉動,每當它和十字車開槽嚙合一次,十字車旋轉1/4周,傳動軸每旋轉一整圈,間歇輸片齒輪轉動1/4圈即90度,對應於膠片上四個齒孔,等於拉動一格膠片(對於普通35mm膠片而言)。在這個拉動過程中,葉子板會遮住放映燈。只有當一格膠片穩定地停留在片窗前時,燈光才從中通過。這個過程保證了讓靜止畫面運動起來。
早在盧米埃爾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單片式的葉子板即每格畫面遮擋一次,如果按每秒16格計算,畫面在明暗之間轉換16次,得到的運動畫面閃爍不定,讓人不堪忍受。所以有人發明了雙片式的葉子板,讓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兩次。後來,電影院裝備了更廣闊的銀幕,更高功率的弧光燈,閃爍更明顯,雙片式葉子板也顯得不夠用了,波蘭發明家Kazimierz Prószyński又發明了三片式葉子板,每格畫面在銀幕上重復出現三次,徹底解決了頻閃問題。當然葉子板的每一片並非等大,最大的一片呈90度,用來在完成抓片的1/4個周期內遮擋光線。

所以在採用三片式葉子板的情況下,16格每秒的放映速度實際上等於每秒刷新48次(達到消除閃爍的底線),所以16格是最低的容忍幀率。三片式葉子板在20年代已經普及。
1930年後有聲電影確立了每秒24格的規范,電影院的放映機一般都採用雙片式或三片式葉子板,所以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它的刷新頻率其實是每秒48次或72次,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只有24次那麼低,只不過,單格畫面是在重復出現兩次或三次而已。
以上說的都是放映速度,拍攝速度實際上是非常自由的,正因為如此,才有快鏡、慢鏡,或謂降格、升格之由來。
如果大幅提升拍攝和放映速度,或許的確會改善電影觀看質量,但在膠片時代這也是一種浪費。為什麼是24格,一是因為在無聲電影末期,電影拍攝、放映速度從16格、18格一路飆升,實際上已經達到了24格左右,沿用24格這是自然的決定;其次24格普通35mm膠片等於每秒456毫米,對於當時片上發聲的技術來說,這是記錄最高5000Hz聲音的光學聲跡的最短必要長度,再短的話聲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於24格的長度。
24格是有聲電影的基本規范,不過也有很多電影格式非按照每秒24格運行。比如8毫米是16格,超8毫米是18格,50年代的寬銀幕制式,Cinerama是26格,Todd-AO是30格,80年代的高幀率先驅Showscan一直鼓吹60格。不過並非主流,不提。
而今的數字放映,沿用了類似「三片式葉子板」的思路,讓一幅畫面重復刷新三次,所謂的「三閃技術」(triple-flashing)是也。如果以3D電影為例,實際上每秒鍾觀眾雙眼總計看到的畫面總數是24×3×2=144幅。
從去年開始,北美的一些設備提供商,如Christie Digital,夥同幾個大導演如James Cameron、Peter Jackson,正在鼓吹更高幀率的電影拍攝及放映,《霍比特人》《阿凡達2、3》將會以48格、60格速度拍攝,他們也希望電影院升級設備,以48格、60格進行放映。至於這種升級是否會實現,還是未知之數。
拍攝幀率提高之後,的確會降低乃至消除閃爍、抖動和運動模糊等傳統膠片電影的特徵,這在美學和觀眾接受習慣上該怎麼來認識,也是另一個問題。
附帶一說,按照Peter Jackson他們目前的技術方案,如果電影拍攝幀率提高到48格/秒,那麼放映時將會採用「雙閃」(double-flashing)來代替「三閃」(triple-flashing),因為實際幀率提高了,不需要單幅畫面再重復出現三次那麼多,兩次足矣。但是,更激進的技術原教旨主義者、特效大師、
Showscan的發明人Douglas Trumbull(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Trumbull)認為,應該徹底取消同一幅畫面反復播放兩次或三次的做法,電影放映質量才會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攝、放映速度。
總而言之,24格每秒已經是80餘年來的世界規范,不久的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需要觀察。
望採納。

⑨ 拍一部電影大概需要多少電影膠片目前電影膠片的價格大概是多少如果發行500份拷貝,成本大概是多少

一秒種24格,一部電影90分鍾,一格膠片寬度大概3cm,一個拷貝長度大概4萬米,一般一個拷貝分5盒裝,每盒7000米左右。一個拷貝洗印大概8000-10000元,現在大部分是數字硬碟發行,膠片發行比較少了。

⑩ 電影每秒多少幀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極限為每秒55幀,還有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所以,採用每秒24幀的畫面頻率符合這一規律,可以使我們察覺不到畫面的中斷。

不過,高幀頻的畫面異常清晰,使畫面所呈現的場景也異常真實,從而也會使電影失去了朦朧的想像美感。

(10)電影膠片每分鍾多少格擴展閱讀:

幀數並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過高的幀數相當於同等長度的影片要存儲更多的畫面,因此影片的文件體積就會大量增加。特別是在清晰度高的情況下,這種增長是很嚴重的。

一般中國的電視播放每秒25幀,這個幀率屬於PAL制式,在亞洲和歐洲電視台較為常用,而美國加拿大一般都是NTSC制式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以及廣告製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幀每秒。

另外,以往的每秒24幀電影看起來也許還行,但事實上其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

閱讀全文

與電影膠片每分鍾多少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以前的戲曲老電影是怎麼拍的 瀏覽:65
男主角布倫達是什麼電影 瀏覽:608
小蝴蝶vr怎麼沒電影了 瀏覽:200
元旦上映的電影哪部好看 瀏覽:622
電影上映多久之後下線 瀏覽:375
迅雷左右格式電影怎麼看 瀏覽:121
韓國電影親密關系免費觀看 瀏覽:133
外國販賣人口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98
波妞是什麼電影里的 瀏覽:459
微信公眾號如何存電影 瀏覽:500
最好看的中國特種部隊電影 瀏覽:519
一匹馬吃桃子成精是什麼電影 瀏覽:683
夏日好看的電影來了 瀏覽:640
妹子覺得好看的電影推薦 瀏覽:865
好看的狙擊槍電影大全 瀏覽:851
哇嘎電影怎麼不下載不 瀏覽:285
好看的電影有好幾部 瀏覽:295
最好看十大破案電影大全 瀏覽:415
美女變成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78
99電影免費網站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