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評丨《裁縫》——披著喜劇的外衣的醜陋世界
我不懂為什麼把這部電影定位成喜劇,我一點一點都不覺得好笑,反而心裡很堵。看了看豆瓣的評論區覺得好像沒有人看懂這部電影真正表達了什麼,或者說沒有人能准確表達我的感受。評分7.8,太低了,8.5左右可以接受。
我讀書少語言匱乏,表達不出我的心情,只想說片子里每個人的死都不是編劇的惡意,小鎮里每個人看似的那點不正常都不是荒誕,都不是為了搞笑。這種感覺跟我看雪莉傑克遜的小說很像,表面正常平靜的環境卻充滿著詭異,讀著讀著讓人脊背一陣陣發冷。看《裁縫》的時候也是,那些搞笑的鏡頭每次都讓我有種莫名的恐懼和不安。
不會一直平靜的,總會有事情發生的,總會有爆發的那一天。
電影好像一直在這樣暗示我。
爆發的導火索,不一定是緹莉的歸來,也不一定是泰迪的死亡,它可以是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小鎮一定會滅亡,但不一定是以哪種方式,電影的方式是緹莉的報復,是那場大火。
電影里的每一個現象,每個人奇怪的狀態,都有含義。什麼含義?我不知道。這都是我單純的一種感覺。打得百發百中的高爾夫球,鎮長兒子小時候玩的殘忍的頂人游戲,都令我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我無法形容。
鎮長兒子的死,泰迪的死,母親的死,葯劑師老頭的死,到最後鎮長的死,表面看起來是緹莉不幸的開始,愛情與親情的失去,到最後大快人心的復仇。可這一切似乎來的快,去的也快。緹莉不懂自己為什麼莫名其妙的被送走,記憶中只有那個可怕又模糊的下午。在異國他鄉流浪多年後回到小鎮,與泰迪相愛,與母親相認,沒過多久泰迪跳進高粱堆淹死,母親中風去世。變化之快連緹莉都無法接受,幾乎崩潰,A站的彈幕大軍也紛紛吐槽編劇狗血。隨後復讎正式開始,壞人都得到了懲罰,最後一場大火更是把小鎮燒得一干二凈什麼都不剩下,只有緹莉堅定的身影,她一次都沒有回頭。
可是這發生的一切,都是在緹莉歸來之後,直到她放火燒小鎮之前的這一段時間,似乎也就是不到半年的光景。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緹莉母女給葯劑師妻子的大麻蛋糕,老太太很喜歡吃,一直到電影最後還剩下一點沒吃完,說明這之間隔得時間並不長。
所以,這么多的變故,好像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愛情,親情,生死,大火。這些可以改變緹莉的人生的大事,竟然都發生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如果我們自己是緹莉,會不會產生這樣的懷疑:
這都是真的嗎?
短暫的愛情,短暫的親情,短暫的復仇,短暫的讓人難以置信,那麼,是否它們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或許有人說,多年前鎮長兒子的死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可在緹莉回到小鎮之前,小男孩撞牆而死的那段記憶對她來說是缺失的,是泰迪聽了巴尼的瘋話以後,幫助緹莉回憶起來的。換句話說,如果緹莉不回小鎮,那麼這段記憶對她來說就是不存在的。
到了最後,緹莉放火燒了小鎮,什麼都沒有了。流言沒有了,誤解沒有了,歧視沒有了,獨裁沒有了。緹莉搭上遠去的火車,乘務員看著小鎮上空的滾滾濃煙對緹莉說,好像什麼地方著火了,他們在燒垃圾嗎?
原來那就是一堆垃圾而已。
很多人說緹莉放的那把火是終於完成了復仇,甚至應該把鎮上的人也都燒死。緹莉在火車上說,你是沒見過那些垃圾,諷刺了刁民們醜陋的內心,我不否認,這應該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一種意思。但也有好多人在意緹莉犯了縱火重罪會被判刑這件事,這個我也不否認。但你認為編劇沒有想到嗎?他想到了,但他不會提,因為這部電影沒必要再把這塊拍出來。電影就想借小鎮失火告訴觀眾,這個鎮子消失了,它不復存在了,而不是緹莉縱火把鎮子燒了。甚至我認為把它設計成一場天災讓小鎮消失也是可以的,因為最後壞人們的死和緹莉都沒有直接關系。她只是讓鎮長太太知道了真相,鎮長太太受到巨大的刺激而殺了鎮長,葯劑師的妻子因為吃了太多的大麻蛋糕,沒能及時擋住不能自己停下的丈夫,結果丈夫掉進河裡淹死了。至於多年前鎮長兒子的死也是他自作孽,與緹莉沒有關系,反而是他從小處處欺辱緹莉。自始至終,緹莉都是受害者,而最終所有壞人的死,也都是他們咎由自取,可以說壞人沒有好下場,結果最後反倒是緹莉縱火把小鎮給燒了,自己也成了罪犯,倒不如天災來的合理。不過電影這么設計,或許只是為了突出一下女主角,讓緹莉再帥一把,作為這么多年被欺壓的反抗吧。
說實在的,我沒看懂這部電影,換句話說我不認為這部電影僅僅表達了人性醜陋,流言逼死人這樣的主題,總覺得還有一些我說不出來的東西。
以上所有也可以看作我自己的腦洞。反正我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的感受就是,詭異,詭異,詭異。
還有不得不說,凱特溫斯萊特演的太好太好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好!
其實這部片子看做Kate的個人show也不過分
寫的這么爛居然還通過了首頁投稿233
Ⅱ 如何評價《裁縫》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改編自澳大利亞女作家羅薩萊•哈姆(Rosalie Ham)的同名小說,由《情如物證》(Proof)導演喬斯林•穆爾豪斯(Jocelyn Moorhouse)自編自導。凱特•溫絲萊特、利亞姆•海姆斯沃斯主演。
這是部好看的電影,除了演員演技高顏值高之外,還有各種女演員們精美的著裝,澳大利亞東南部小鎮的風土人情。影片的攝影也不錯,這從一開場就能感受到。一輛巴士穿梭在南部黃色大地上,高空取景,田野的廣袤和巴士的渺小形成強烈對比,造成視覺震撼。
但對我來說,這部電影的故事特別棒:一、復雜不凌亂,深刻不乏味,普通卻不失力量。二、講述的方式很特別,很委婉,表面上是講一個女裁縫的故事,但遠不止這些。
那麼,接下來我就來說說這個故事。
小女孩提莉(Tilly)和媽媽莫莉(Molly)生活在一個遠離墨爾本的澳大利亞小鎮,相依為命。小女孩沒有爸爸,她和媽媽不受鎮上的人歡迎。人們稱莫莉為盪婦,孩子們叫提莉「鄧泥巴」。提莉十歲那年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有個小男孩史都華死了。鎮上的人都認為提莉是兇手,因為當時只有提莉在場。於是,該鎮的費拉警官和史都華的父親,也是該鎮的鎮長共同決定把提莉送走。她被迫離開了小鎮和母親,去了墨爾本,又去了倫敦,米蘭,巴黎等地。
二十年後,美麗動人,打扮入時的提莉居然回來了,回到了當初的小鎮。母親蓬頭垢面,家裡雜亂無章,堆滿了垃圾。包括她母親在內,幾乎沒有一個人希望她回來,因為她是個殺人犯,她是被詛咒的。
提莉到達鎮上的第一句話是:我回來了,你們這群混蛋!一個曾被傷害和拋棄的人重新回來,說著這樣的話,更像是復仇而不是求和。她勢必掌握了超過對手的強大的力量。可惜的是鎮上的人們卻變化不大,依然用偏見和歧視的眼光對待她。
提莉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堅硬的高爾夫球遠遠擊打到她兒時「仇人」的房頂上進行挑釁。如此復仇而已。她其實想要的是搞清楚自己兒時為什麼被當成了殺人犯,為什麼被送走。她用製作美麗的衣裳征服了鎮上女人們的心,慢慢地了解到一些當時的情況。費拉警官是個女裝和面料癖,提莉不但征服了他,還得到了他的友情,支持和幫助。鎮上的帥哥泰迪為她深深著迷,毫不在乎別人對她的歧視。她在各種努力和幫助下,終於明白了小男孩史都華不是她殺死的。小男孩史都華一直是個像小公牛一般的暴烈攻擊者。他在攻擊提莉的時候死於自己的手中。一切似乎都順利起來,可厄運再次降臨。男友泰迪意外地死了,母親不久也中風死亡。裁縫的事業也遭遇到競爭,鎮長請來了一個新的女裁縫。鎮上的女人們一旦不需要她做衣服了,又恢復了對她的偏見,甚至更多的羨慕嫉妒化成恨。她想澄清自己不是殺人犯的事實卻沒那麼容易:總有人誣陷她,而支持他的警官卻被解職調查了。
事實證明,她才是最棒的裁縫。可她再也不想留在這個鎮上了。燒掉了房子,坐上了去巴黎的火車。
她離開的時候,依然帶著恨:」you』ve never met the rubbish」. 什麼是她所說的垃圾呢?自己家的房子?鎮上的童年生活?鎮上的人們和生活?
這不是一個輕松的故事,人們也沒有想像中的善良,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故事。命運也從來不是公平的。善良的泰迪就是輕易地死去了。受盡磨難的提莉就是永遠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關愛。鎮上的人們有錯嗎?他們難道就這么是非不分,善惡不明么?
鎮上的大多數人沒有錯,而且他們的確是善良的。他們是傷害提莉的幫凶,因為他們被邪惡和權威欺騙了,蒙蔽了。而邪惡的人只有那麼一兩個,或者說就是鎮長先生。現在我要換個角度講講這個電影的故事。
鎮長伊曼先生是愛上了莫莉才來到了這個小鎮,但當時他是個nobody無名小子。莫莉當年二十歲,懷孕生下了提莉。可是伊曼很快就去追求另一名女子瑪麗葛(marigold,這名字娶得相當赤裸裸)。瑪麗葛是當時鎮長的女兒,而且家產豐厚。伊曼和瑪麗葛結婚了,生下了兒子史都華。史都華極富攻擊性的個性就暴露了這對夫婦婚姻生活的極度不和諧。的確如此,這樁婚姻是不幸的:瑪麗葛是因為懷孕有了兒子才同意和伊曼結婚的。伊曼是看中了瑪麗葛的財產和權勢才娶她的。伊曼一如既往在外面風流,回到家裡用葯物控制瑪麗葛。其中一個細節是,他用葯物把瑪麗葛催眠後,居然趁著她毫無知覺進行性交。多麼變態的男人!瑪麗葛特別愛干凈,可他偏偏請來裁縫和客人在他家舉辦各種活動。面對客人弄臟弄亂的地毯和房間,瑪麗葛心如刀絞,難受至死,可伊曼毫不在乎。莫莉母女的存在是伊曼的心頭之患。他不但對兒子史都華攻擊女兒提莉無動於衷,還趁兒子死掉的機會,嫁禍提莉。這樣一來,他既可以送走提莉,又可以傷害莫莉,說不定逼死莫莉,除掉心頭之患呢。提莉的悲慘命運就是這個伊曼一手造成的。鎮上人們正是因為善良,才同情史都華的死,才對提莉充滿了偏見和歧視。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會帶來好的結果的。不是說群眾的眼睛就一定是雪亮的。
電影中稍感安慰的是,瑪麗葛終於認清了伊曼這個人的本質,親手殺死了他。
所以說,這個電影講故事的水平很高:大量的鏡頭,活動都由漂亮的女裁縫提莉演繹,偶爾的鏡頭掃到伊曼,這種委婉的表達恰如小說創作中的冰山理論。冰山露出水面不過一角而已,潛在水底的力量和形狀是無法估量的。
表達方式高明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才是。這個故事所揭示的人性的復雜值得好好玩味。莫莉曾對提莉說:你被送走的時候,我覺得撕心裂肺,快要活不下去了。可是慢慢的,我就不希望你回來,不想再看到你了。提莉對兒時被送走一直耿耿於懷,莫莉說:如果你沒有被送走,我們母女倆就只能在山裡隱居起來。但是現在你回來後,you creat, you transform people. That』s very powerful. You should use it. 這只是我記住的一個小細節,可以當成一個例子。如同這個故事一樣,人性也是復雜不凌亂,深刻不乏味,普通卻不失力量的。
強烈推薦這個電影。
Ⅲ 如何評價《裁縫》這部電影
Dungatar這個小地方充滿了各類路渣人,那些橫行喧囂的不是善者;那些凶險陰蠻的人表現得振振有詞;正義戰勝不了邪惡,因為正義本身有著太多規矩。正義與邪惡最多算是打了平手。
這裡面MOLLY老奶奶,原本是個裁縫,因為婚前與渣男性行為生下女主,而渣男為了錢財搞大另一個女人肚子,生下了小野牛stewart,也就是讓女主背上謀殺罪名的同父異母弟弟。原以為整個故事要圍繞女主尋找事實展開,最終得到清白與認可,錯矣!真正的腥風血雨其實是真相大白之後。
女主帶著尋找真相回到故鄉,可是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自己的老師是污衊她的惡人;自己以德報怨幫助過的女孩傷害她;自己的父親是人間極渣;自己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離開;真相就是一波接一波將她推向復仇的濤浪。
村裡的女人們雖然穿上了華麗的美服,心卻仍然是原來的配方,原來的味道。片子里MOLLY老媽媽半帶怒氣地對女主說「你認為你給他們做衣服,讓他們覺得自己有了格調,可是他們還是討厭你!」。這個村子裡的人,即使是穿上時尚界大佬設計的衣服,有了高貴的樣子,可是本質卻沒有變,他們仍然是背叛者。
Gertrude小時候向小野牛Steward告密,卻在二十五年後,面無歉意地說「我告密了,抱歉,不過我覺得你挨撞總好過我挨。」(I told, sorry, Myrtle, but I figured it was better you than me.)可是Gertrude不關心是否因為這個原因Myrtle背負了罪名,她關心的是女主會不會因此而不給她做裙子。被女主成功改造的Gertrude雖然成功牽手了自己的男神,可是其骨子裡仍然是那個一點也不美的小妹子。Gertrude的美完全是拜女主所賜,更不用說女主後來還幫她化解了婚紗危機,可是到後面,她對女主的背叛,不僅不幫說一句話,還給人扣帽子的行為簡直夠讓人直戳雙目了。然而這是人性,那些被幫助的人不一定都是心懷感激,相反他們在一次次背叛與皈依之間遊走自如。
Marigold正如MOLLY所言,是個可憐的女人。她並不是不知道老公作為渣男的行為,只是她已經被老公折磨得毫無反擊之力,正如駝背虐妻狂坐在輪椅上的妻子,其實取其老公的命都是分分鍾的事情,只要一次不小心的疏忽。而她們之所以變成了可憐的女人,是因為大環境使然。女孩們成長的過程不斷被男孩虐待,其奴性早已經根深蒂固。這也從心理學上證明了,一切選擇與行為都是先前的經歷所導致。女孩子怕男孩子,女人怕男人,盡管她們更富有更堅強,她們仍然覺得他們缺男人,這也是人性。
作為一個快要上西天的混身病痛的老奶奶,吃點大麻巧克力或許是活在那麼個惡劣環境中唯一美好的事情了,吃了大麻巧克力她居然感覺不到手的疼痛了,境頭下她饞嘴的樣子像個天真的孩子。而這件事情,卻因為沒有拿墊子給老公剎車而被,諷刺的是,她的人是個那個推了他老公一把的人。在那個張揚著要別人的女人眼中,自己必然是一點錯都沒有的,一切都錯在別人。這一段荒謬的演出竟讓我無言以對。人們不覺得老公對妻子們的虐待算什麼,人們也如此縱容歪理橫行,真是讓人不自覺地感慨:好人不長命啊!然而這也是人性,壞人總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凈。
好在這個村裡並非每個人都壞透了,村警就很讓我感動,特別是最後他為女主巧克力事件背黑鍋,他對說女主說「看來命運還是逮住我了」,女主說「可是你是無辜的」。而他卻說「25年前,我對你做的事情就是我的罪。」多麼諷刺,善良的人總覺得自己有罪,惡心人卻一個個義正言辭,這也是人性。
村警的離開既而加速了復仇的推進。畢竟村裡的好人好像真的已經沒幾個了。與復仇同時進行的是另一場復仇:往表演的大巴士里,大家好一副相互指責,狗咬犬吠;與對手相比捉襟見肘的服裝,勝負已定;女主從容地燒掉一切,打包走人。
這場人性之戰,沒有輸贏,重在參與。
Ⅳ 如何評價《裁縫》這部電影
我很少有把一部電影在短時間內連看兩遍的時候。所以是真的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無論是從故事本身,還是從演員的表現,片內場景的布置,服裝,以及非常非常出彩的配樂,都非常非常喜歡。看了一些人的影評,都說Tilly想要救贖自己,但將男主、母親的死稱為是她自我救贖道路上的失敗,對於這點,我不敢苟同。
男主確實死的很可惜,母親也是,但我不認為這就說明Tilly的自我救贖失敗了。在男主死前,她已經從一個認定自己是被詛咒的、不配得到愛情的人,變成了一個重新墜入愛河的勇敢女人,男主的意外死亡,其實從某一角度來說,更加升華了她的改變和成長,因為即使愛人死了,她最後依然堅定地說,Tilly Dunnage is no longer cursed。同樣,她本以為自己長大回到Dongatar是為了回到母親身邊,陪伴、照顧她,實際上她母親說得對,it was actually you needed me。她是一個從小被迫與母親分離的小女孩,哪怕長大成人,內心其實依然是一個孤立無援、渴望依靠的孩子,直到母親最後對她說出,you can create and transform people, use this power against them。這實際上是母親發自內心的愛在鼓舞她,去與世俗的偏見和愚昧頑強地斗爭吧!年邁的母親不可能陪伴她一輩子,只有當自己擁有真正強大的內心,才能無所畏懼,fearless。
最後Tilly做到了。即便愛人們離開,也不能再次打倒她。我會深深地記得,最後她身著華服,踩著鮮艷的紅毯,瀟灑地一把火燒盡了這個卑劣的小鎮。看完第二遍,依然覺得特別有趣,特別精彩!
Ⅳ 如何評價《裁縫》這部電影
喜歡這種劇情電影,看完讓人回味無窮,讓我想到了《荒蠻故事》中的炸葯哥。本以為童年遭遇不公待遇的女主會衣錦還鄉,然後以德報怨,得到眾人的諒解和接受,最後大家其樂融融,皆大歡喜。但是最後女主竟給了那些窮山惡水的刁民一記狠狠的耳光,不得不說這要比那種眾人眼中的美滿結局更讓人覺得痛快。
前段時間,網路上風行著這樣一段雞湯段子:凡事感激,感激那些傷害你的人……但是,憑什麼呢?人類有一種恆久的錯覺:傷害使人成長,危機讓人強大。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自古英雄多磨難,梅花香自苦寒來。然而,一個人的成功,更多的來自於責任意識,來自於自我尊嚴的覺醒,與社會傷害或是磨難,沒有直接關系。更多的痛苦者,磨難者,可能會淪為平庸之輩,一生也走不出心理陰影。
韓信年輕的時候窮困潦倒,曾胯下受辱,但這些並不是他最終功成名就的直接原因。他能取得蓋世的功績靠的是他一身謀略和膽識,換做別人恐怕就沒這本事了。但等他功成名就,回到家鄉,把那個污辱他的混混找來,還提拔了他……如果韓信殺了他,名譽損失更大,最終韓信竟無法快意恩仇,報復對方。因為社會輿論,對他極為不公——既然你有本事,有能力,就得大人大量,心胸寬廣,你敢報復就是小雞肚腸,就是不能容人。這就是「被傷害了還要感激」版本的雞湯風行的原因。
這個社會,總有些沒有廉恥、沒有尊嚴、跌破底線的人。一旦你與這類人發生交集,就千萬甭琢磨公平的事兒。你還要尊嚴,還要未來,還有自己的理想,就為了一個不堪的人,你要付出這所有的一切,試想你值得嗎?這種不公的態勢,讓許多人縱然是受到心理傷害,也無法還擊。就像有句話說的,走在路上,被瘋狗咬了一口,難道你還要咬回去嗎?不能咬回去,只能忍氣吞聲。忍氣吞聲又太痛苦,於是雞湯以自慰。說到底,就是個自我安慰而已。但是傷害就是傷害,沒有正面價值。感激傷害者,認為是這種心靈傷害讓你成長,不過是表錯了情。唯一與成功有直接關系的,是當事人自身的努力與強大。
女主最後瀟灑地報復,或許不是主流價值觀倡導的,但是一定會有不少人在心底暗暗叫好!你傷害了我,憑什麼我還要感激你,做一個強大的人,就是要學會與那些不堪的人周旋。
Ⅵ 如何評價《裁縫》這部電影
電影很好看,這種好看不是深度上的,而是一種新鮮,充滿趣味,又情深意濃的好看,
劇照 (15張)
像一個熟女,忽然呈現出童年瞬間的天真清瑩。
影片採用倒敘。開場即是紅艷艷的時裝設計師,巴黎高級裁縫,衣錦還鄉。她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斜睨著,俯視著故鄉的黃沙。回來,她要復仇,一個一個收拾那些沖她吐口水的、栽贓陷害的人們,她要在這個破敗的小鎮打一場光鮮的復仇之戰。
影片一直在調侃與真情的交互敘事,有點像周星馳的喜劇,許多時候是笑的,或者冷笑的,可是忽而,心又被放得很空、很軟,過電般注入真摯的情感。對瘋母親,對吉普賽般深情的青梅竹馬,對偽善真惡的種種人,那些切齒的愛與恨隔一會兒就躍出水面,刺痛心弦。然而遭遇再悲傷,女主人公也只是輕輕一觸懸崖谷底,旋即高高彈起。輕快、瀟灑、傲世,消化掉生活的所有背棄,甩開長發,便甩開悲傷(大眾日報評)[6] 。
這部融合喜劇、驚悚、懸疑、恐怖和復仇等元素的大雜燴中,人物丑態百出,謀殺、通姦、控制狂和精神錯亂各盡其能。無論好壞,影片誇張、放肆的風格至少能博觀眾一笑。
影片的外景很有質感,不過也許是為了突出故事本身的戲劇化,顯得也是有些誇張、做作。服裝設計毫無疑問是一大亮點,蒂莉大膽、鮮艷的設計,與小鎮過時、暗淡的色調形成了鮮明對比
Ⅶ 如何評價《裁縫》(The dressmaker)這部電影
影片的劇情為凸顯黑暗人性顯有些荒誕搞怪,但是亮點頗多,特別是服裝堪稱一場T台秀已足夠亮瞎我們的雙眼,沖著這些也值得一看。
女主在歐洲跟著幾個時尚大師學了一身好功夫,但她回到老家那個破地方並不是神馬榮歸故里,而是只有一件事:復仇。
簡介
驚喜之作,本以為一部名叫「裁縫」的片子能拍出什麼花樣來,沒想到這么耐看,一部上世紀時裝片,每個人物都設計的個性鮮明。
並且還插入了懸疑元素和一點黑色幽默,雨過·維文的女裝癖是在致敬《丹麥女孩》嗎哈哈,還有肥溫,今年沒憑這部提名奧斯卡真是太可惜了,演什麼像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