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斯皮爾伯格談如何拍電影

斯皮爾伯格談如何拍電影

發布時間:2022-12-30 11:43:42

⑴ 天才導演斯皮爾伯格,一部電影熱映27年,靠啥成功

1946年人類史上的第一台計算機誕生,在這一年斯皮爾伯格也來到人世,而他彷彿就是為了電影而生,從小就對電影製作有著極大的興趣,12歲生日時,父親送了他一架袖珍攝像機,那時的斯皮爾伯格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部短片,還拿到了獎。13歲時拍了長達40分鍾的戰爭片《無處容身》。

⑵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是怎麼開始拍攝電影的

一位享譽全球的導演和製片人,他製作的巨片開創了電影業一個新的時代。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電影時,導演還算是好萊塢中最重要的人物,現在則是市場行銷控制電影業的時代。然而他在兩個時期竟然都穩居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人的寶座,這很能說明他的天才和適應能力。他製作了多部賣座電影,至今還沒有哪個人能超過。然而除了那些供人消遣的大眾娛樂片之外,他還拍出了諸如《紫色》、《辛德勒的名單》之類的藝術佳片。娛樂和藝術的水乳交融產生了《外星人》這部影片,它把大眾的口味與大師的風格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斯皮爾伯格對現代電影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的創見:如果用A級片的新穎手法去拍攝B級片的老掉牙的情節,再用最新的特技加強效果,就可以製造出能吸引大批觀眾的影片。瞧瞧這些電影你就知道了:《奪寶奇兵》與其他印第安那瓊斯系列影片《第三類接觸》、《外星人》及《侏羅紀公園》。讓我們再看看由他擔任製片人但沒有親自導演的影片:《重返未來》系列、《精靈》系列、《威探闖通關》和《龍卷風》,這些故事的情節像周六影集一樣平淡老套,但它應用的拍攝技術卻是最先進的,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電影一直承諾的目標:用一些前所未見的感人情景來打動欣賞者的心靈。

導演會談到自己的主要意向。這些意向由於表達了他們對事物的基本看法,因而貫穿了他們拍攝的主要影片。有一次斯皮爾伯格言稱,他的主要意象是《第三類接觸》中從門口透進來的強光,它暗示了外面的光明與神秘。這種強烈的逆光手法還應用在他的許多影片中:《第三類接觸》中的外星人從強烈的光環中走出來;《外星人》中太空船艙門也溢出了光;印第安那·瓊斯經常用強力手電筒射出強烈刺眼的光束。

在斯皮爾伯格的影片中,光源中隱藏著神秘,然而對其他許多導演來說,黑暗才是暗藏神秘之處,這種差別在於斯皮爾伯格認為神秘帶來的是希望而非恐懼。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成長過程中,他顯然已開始具有這種傾向。在談到他的童年時,他說出這樣一個對他影響極深的經歷。他說:「小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去看流星雨。他在半夜叫醒我,我的心怦怦亂跳,非常害怕,因為不知道他要干什麼。他也不告訴我,把我帶到車上就徑直出發了。後來我看到好多人都躺在毯子上,仰望著天空。我爸爸也鋪開了毯子,我們也躺下來盯著天空,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的流星,當時叫我害怕的是半夜被叫醒後卻不知道要被帶到哪兒,但是這場壯觀的宇宙流星雨卻不會讓我害怕,而且它還使我內心有一種非常寧靜的感覺。大概就是從那時起,只要我抬頭看著天空,就再也沒有想過那會是個壞地方。」

這個故事包含了兩個重要因素:驚嘆與希望的感覺和認同兒童的純真觀點。斯皮爾伯格所創造的最好的角色,都是主角的延伸: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戰的大膽男孩。就連辛德勒的性格也帶上了這種特質:小男孩那種順利完成一項大膽的計劃,隨後又免於受罰的歡樂。

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主角並不經常陷入到錯綜復雜的情感糾紛中。《直到永遠》是他少數失敗的作品之一,故事描述一個鬼魂看著自己的女友愛上別人。典型的斯匹爾伯格式的主角受到吸引和啟發而開始探索。他的許多電影的關鍵鏡頭就揭示了他本人曾有過的驚奇感,比如在《侏羅紀公園》中第一次看到恐龍時那屏息的一瞬嗎。

斯皮爾伯格第一部重要的情節片是拍於1974年的《大逃亡》。當時一些才華橫溢的大導演,如斯科塞斯、阿特曼、科波拉、狄帕瑪和迪普曼克等人正縱橫好萊塢。他們心目中的神是奧遜·威爾斯——他在完全沒有電影公司干涉的情況下拍出《公民凱恩》這部經典之作,他們也都想拍出「最偉大的美國電影」。但是一年後《大白鱉》改變了現代好萊塢的歷史發展方向。《大白鱉》空前轟動的盛況,使得電影公司的大老闆們不再滿足於穩扎穩打,他們都想擊出全壘打。《大白鱉》在夏天上映,當時大電影公司通常都把這個放映期讓給小成本的風險片。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大白鯊》的模式風行一時,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預算失控成為一種時髦,因為收益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暑期動作片主宰了電影業;年輕的熱門導演競相拍攝「最賣座的美國電影」。

斯皮爾伯格不必對電影界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負責,因為《大白鱉》只是碰巧引發了這股潮流而已。如果那條鯊魚一下水就沉掉了(拍攝期間困難重重,一度真有可能沉沒),那麼大概會由另一部電影來開啟賣座大片的時代,可能就會是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沒有人比斯皮爾伯格更了解自己的弱點,有一次他在挑自己作品的毛病時,他笑著說了一大串:「他們說:哦,斯皮爾伯格的鏡頭切換得太快,剪接節奏太快,喜歡用廣角鏡,不擅長拍女人,花哨太多,喜歡在地上挖個洞。把攝影機放在裡面朝上拍人,特別喜歡耍噱頭,對鏡頭的喜愛甚於情節。」

這些都沒有說錯。但是他的優點可以列出更長的一串,其中包括他有辦法直接觸及我們的潛意識。斯皮爾伯格對影片質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他的影片拍得好的時候,電影的每個層面的效果都很好。在堪薩斯影展上看《外星人》時,全世界最麻木的電影人也被弄得一會兒哭泣,一會兒歡呼。

在20世紀後期的電影史中,斯皮爾伯格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無論是在好的方面,還是在不好的方面。在較差的影片中他過度依賴膚淺的情節,還有為特效而玩特效之嫌;而在他最好的影片中,他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善良本性所編織的夢想。

如何看待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藝術風格

用錢砸出來的。。。大製作我覺得都好看

⑷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風格(800字左右)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包含了幾個重復出現的主題。他的大部分電影都表現了普通人與非常人的接觸以及在特殊環境中對自我的尋找。這點在《飛輪喋血》、《大白鯊》、《第三類接觸》、《ET外星人》、《太陽帝國》、《霍克船長》、《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貓鼠游戲》、《幸福終點站》、《世界大戰》和《慕尼黑》中表現尤為明顯。在2000年8月美國電影學會(AFI)對斯皮爾伯格的一次采訪中,他談及了自己對外星生物的興趣以及這種興趣如何影響了他的電影。出於這種對於外太空的熱愛,他曾多次將星空作為電影的背景,比如在《大白鯊》中。他形容在童年時期自己曾經想成為外星人,而這種興趣則繼承自他的父親。他父親是一個科幻小說迷,並堅信外星人跨越百萬光年的距離來到地球並非是為了征服,而是因為好奇心以及向人類傳播他們的智慧。
斯皮爾伯格電影中另一個一貫的主題是童真、好奇心和信念,表現在《第三類接觸》、《ET外星人》、《霍克船長》和《人工智慧》等影片中。根據WarrenBuckland的說法,斯皮爾伯格的這類主題一般都是通過低位拍攝(lowheightcameratrackingshots)的手法表現出來的,而這也成為斯氏的導演風格之一。在出現孩子的電影中,這種手法會得到更頻繁的應用,但是這種手法也出現在《慕尼黑》、《拯救大兵瑞恩》、《幸福終點站》、《少數派報告》和《斷鎖怒潮》等電影中。比如《大白鯊》中的水底鏡頭即從低角度拍攝人物的游泳動作。另一個與兒童有關的主題即童真的喪失和成熟。《太陽帝國》講述了一個平日被嬌生慣養、備受寵愛的英國男孩在日本點燃的二戰戰火中備受磨難,最後褪去童真,長大成熟的故事。同樣的,在《貓鼠游戲》中,弗蘭克幼稚地相信如果他能夠積攢足夠多的錢,就能使破碎的家庭重歸圓滿。
他的大部分電影表現出了天然的樂觀主義。評論家經常批評他的作品對於感情的表露過於直白,而斯皮爾伯格則認為感情的直白表露和含蓄各有好處。他的這種風格來自於弗蘭克·卡普拉和約翰·福特的影響。他作品中的例外則是《TheSugarlandExpress》帶有的悲觀結局——LouJean失去了她女兒的撫養權,以及最近的一部電影《人工智慧》中戴維從未被他的人類母親接受的命運。而犯罪片《貓鼠游戲》中弗蘭克——這個不斷地對權威人物進行反抗的人——最後反而成為他反抗的人所代表的系統的一部分,是對現實的莫大諷刺。在《世界大戰》中斯皮爾伯格第一次表現了邪惡的外星人。《慕尼黑》,他的最近一部也是最富有爭議、最為曖昧的電影,展示了一個永無終結的暴力循環結局。

⑸ 斯皮爾伯格問成龍跳大樓的那個特效是怎麼拍的成龍如何回復的

說到我國的電影明星,就不知道不提及我們的成龍大哥,成龍大哥每一部電影都堪稱佳作,每一部每一個動作,他都盡心盡力來演繹,為的就是向觀眾呈現這部電影的最佳效果。不得不說,成龍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員。

原來成龍大哥在這部電影里的從這棟大樓跳到另外一棟大樓時的鏡頭可不是特效,而是實打實的跳,當時負責該影片的導演讓成龍大哥先熱身,結果他聽錯了以為開始了,直接跳了,所以就得來了發「跳早了」這么一個說法。

⑹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技巧運動因其具有極強的藝術欣賞性,更適合表演。中國技巧運動員的精湛表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電影拍攝技巧分享,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篇1

①推鏡頭

推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的常用手法,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影片使用了85mm或100mm中焦距鏡頭來拍攝人像。當前景中的物體形狀越來越大,鏡頭焦越拉越長;當鏡頭框架中的物體移動越來越快,鏡頭焦距越拉越長。

②跟鏡頭

跟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的經典手法之一,但是在斯皮爾伯格在實際應用中賦予了這一手法更多詮釋,形成了極具辨識性的斯式跟鏡頭風格。一般,斯皮爾伯格會使用長時間的跟鏡頭,記錄行走並交談的兩名角色。為了追求出色的視覺質感,斯皮爾伯格會在角色和攝像機之間以多樣方式排列道具和零時演員,提升畫面框架和角色活動的視覺豐富性。

另外,當邊走邊談的兩名角色的場景進行到最後,其中一名角色將要說服另一名角色時,斯皮爾伯格會要求兩位演員靠近攝像機,記錄他們相互對視的畫面。

③過肩鏡頭

過肩鏡頭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拍攝手法,然而在斯皮爾伯格卻能將平凡化作神奇。斯皮爾伯格通常會隔著主角的肩膀使用寬鏡頭拍攝,這樣可以使得主角的形象在畫面上比其他角色更高大,從而突出主角的作用和地位,達到強烈的戲劇效果。

另外,有時候在過肩鏡頭中,會讓肩膀占據大部分的畫面,從而把想要突出的畫面主體擠到鏡頭框架的邊緣。雖然不是標準的過肩巨頭,這樣做通常都有特別意義。斯皮爾伯格這樣用是為了強調某一場景的特俗含義,不過他在一部影片中絕對不會用超過第二次。

④特寫鏡頭

很多導演都會使用特寫鏡頭,但是迄今為止特寫鏡頭應用的最好的當屬斯皮爾伯格。

⑤寬鏡頭

斯皮爾伯格極其偏好寬鏡頭,無論是過肩,跟鏡頭或者其它各式各樣的拍攝手法中,只要他想突出畫面背景中的前景,他一定會使用寬鏡頭。許多人指責斯皮爾伯格 認為他的寬鏡頭用的非常保守,不過事實上,斯皮爾伯格對寬鏡頭的處理比不少導演要大膽得多,他應該是電影史上最有冒險精神和雄心壯志的導演之一。

⑥通過大量前景構造鏡頭畫面

斯皮爾伯格特別喜歡在鏡頭中用各種背景來構造鏡頭畫面。在《少數派報告》的開頭,有一個隔著椅子拍攝小男孩的場景。這使得觀眾能夠感覺到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好像你是從哪個隱藏角落進行偷窺。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把鏡頭對准小男孩要高明多了。

⑦鏡像拍攝手法

在電影中,經常看以看到通過鏡像來表現故事場景的拍攝手法。鏡像拍攝一般通過寬鏡頭來處理,慢慢過渡到對角色的特寫鏡頭,通過這種手法,鏡頭上的過渡得順理成章,不漏痕跡。

鏡像拍攝另外還可以在鏡頭中用來突出角色。

⑧匹配剪輯

所謂的`匹配剪輯是指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但圖像軌跡相似的兩個場景連接起來。斯皮爾伯格的匹配剪輯讓人印象深刻。

⑨用背光燈來製造陰影輪廓

斯皮爾伯格早在21歲拍攝他的第一部短片《安培林》時就學會了如何用背光燈來構造陰影輪廓,不得不感嘆他的少年英才。

⑩多種鏡頭不間斷拍攝

斯皮爾伯格最大的天才在於他對於各種鏡頭的融會貫通。通過不斷的變換拍攝位置,斯皮爾伯格可以不間斷的使用寬鏡頭,特寫鏡頭,過肩鏡頭,最後再到特寫鏡頭的進行連續拍攝,一氣呵成,沒有停頓。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篇2

第一大類:鏡頭角度

1.鏡頭角度之平視

平視鏡頭是最基礎的鏡頭角度,手持穩定器向前水平拍攝,即可拍攝出平視鏡頭。在電影中,通常用平視鏡頭來保持(第三方的)客觀性,而不是改變被攝人物之間的關系。

2.鏡頭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3.鏡頭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攝是一個手持穩定器從低角度仰視拍攝,可以使得被攝對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據主導地位的鏡頭角度。

4.鏡頭角度之俯角

與仰角拍攝相對的是俯角拍攝,利用穩定器的圖傳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從高往下處拍攝,讓被攝人物顯得弱小。想要展示鳥瞰拍攝角度的可以用獨腳架或者延長桿搭配穩定器實現,一般用於展示大局和全景。

5.鏡頭角度之過肩

過肩鏡頭也可以說是特寫鏡頭,過肩鏡頭中一個人會正對著另一個人,在電影對話鏡頭中會常用到,畫面帶有沖突感。

第二大類:景別

1.景別之特寫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2.景別之中景

中景鏡頭介於特寫與遠景之間,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裡拿著東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拍攝中景鏡頭。

3.景別之遠景

遠景是與特寫相對的景別鏡頭,遠景可以拍攝對象的全身,觀眾也可以看到場面的大鏡頭。遠景鏡頭一般用於電影中的打鬥場景拍攝,能看到完整的拍攝打鬥動作以及場景。

4.景別之單人雙人

當鏡頭裡面只有一個畫面角色的時候,可以把這類鏡頭歸類為單人鏡頭;雙人鏡頭則是鏡頭裡面有兩個畫面角色。

5.景別之POV視點

POV也稱視點鏡頭,視點鏡頭拍攝的畫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內容,在電影中使用POV鏡頭,是想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畫面鏡頭中。而在日常拍攝中,也可以利用穩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實現這一鏡頭的拍攝。

第三大類:鏡頭運動

1.鏡頭運動之橫搖直搖

水平橫搖和上下直搖是最簡單的一組鏡頭運動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穩定器和相機位置不變,利用穩定器搖桿控制鏡頭上下左右移動。這種鏡頭運動的優勢在於使觀眾一直處於旁觀者的角色,鏡頭畫面和劇情發展不帶偏向性。

2.鏡頭運動之變焦

變焦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鏡頭了,利用穩定器實現變焦和拍攝運動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攝出希區柯克變焦鏡頭。

3.鏡頭運動之跟隨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4.鏡頭運動之不規則運動

穩定器圍繞一個點不定向的搖動,隨心所欲的控制鏡頭拍攝,叫做不規則運動。不規則的運動鏡頭可以為畫面增添運動感,使畫面更具張力。

5.鏡頭運動之360度環拍

360環拍是鏡頭運動中難度最大的運動鏡頭,指在展現人物的同時,手持穩定器圍繞主體進行360度的環繞拍攝,讓畫面看起來像是在三維空間中運動。360度環拍十分考驗畫面的穩定性,所以拍攝時一定要使用我們的穩定器拍攝。

當你精通鏡頭手法的拍攝和組合時,你可以將視角,景別和鏡頭運動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鏡到底,一鏡到底一直都是難度最高的長鏡頭拍攝手法,需要極高的拍攝經驗以及一氣呵成的劇本安排,再配合演員以及拍攝設備的配合。

⑺ 《戰馬》:斯皮爾伯格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讓人性的美散發光芒,你怎麼看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好萊塢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不僅票房高,而且在電影史上也有成功的足跡。

不僅獲得多項奧斯卡獎,還獲得粉絲的追捧,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

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流行文化的內容,而不是人們無法理解的神秘文藝。

親人之間,敵人之間,戰友之間,陌生人之間,歡樂是體現不同場合、不同環境下溫情的主線。

為了幫助喬伊走向自由,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甚至可以握手成為朋友。

對喬伊和他的主人的認可也反映了斯皮爾伯格敘事結構的戲劇性特徵。在這一幕中,斯皮爾伯格還對比批判了工業時代人性的冷漠。軍醫為了救治傷員,可以對喬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不做預診,再草草下令射擊,因為他認為喬伊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但在喬伊和艾伯特相互認可後,醫生終於意識到喬伊是艾伯特的朋友,也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實現了人性的升華。

鏡頭4

戰爭結束了。

根據規定,喬伊將被拍賣,他的同志們湊錢希望艾伯特能把喬伊買回來。

拍攝的那一刻,做果醬的德國老紳士花了100英鎊高價給孫女買下了喬伊,但爺爺看到喬伊和艾伯特之間深厚的感情後,還是把喬伊還給艾伯特。

艾伯特和喬伊回到家鄉,在黃昏時分擁抱了他們的母親,這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

艾伯特;養大它的農場男孩;尼科爾斯;,北薩默塞特志願騎兵隊隊長,騎到前線;照顧好它的鞏特爾和邁克爾兄弟;艾米莉;,一個撿起來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女孩;切斷鐵絲網的英國和德國士兵共同拯救了它...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活了下來,各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和戰爭一樣多。

畢竟歷經千辛萬苦,重逢是可喜的。

只要和親人在一起,生活就可以繼續。

就像明亮的夕陽和漆黑的夜晚,總會有黎明。

在好萊塢電影的結局中,正義戰勝邪惡是必然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品質好,天下必有慶,惡勢力終有敗,充滿正能量。氣氛總是很愉快。

斯皮爾伯格吸收了經典好萊塢的經驗,知道如何把握觀眾的心理,所以不斷讓這個結局出現在他的電影中。在這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還運用了他一直擅長的象徵手法,讓影片中的主角喬伊能夠突破重重障礙,甚至讓角色看起來像一個普通但勇敢的戰士,做著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這種經歷和結局卻是觀眾在銀幕上所認為和期待看到的。

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對人類的危害,也反映了導演對人性的思考。通過戰爭中的各種畫面,人性之美熠熠生輝。

斯皮爾伯格反思世界,反思人類的存在,反思文明的悲哀,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和一貫的電影創作風格創作了這部電影。

在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戰馬》輸給了《藝術家》,錯失了最佳影片,但它仍然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活的輝煌巨作。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寫的又一部戰爭史詩,旋律動人,情感細膩。

⑻ 斯皮爾伯格是如何成為好萊塢最成功導演之一的

斯皮爾伯格很小的時候就夢想著能拍電影。他膽子比較小,經常嚇唬他妹妹。後來長大了就把這些都拍進自己喜歡的電影中去了。在他小時候,爸爸帶著他和妹妹出去旅遊,他爸爸想用攝影機把他們記錄下來。結果斯皮爾伯格覺得爸爸拍的不夠好,自己開始研究攝影機,這個時候他喜歡上了拍攝。多年以後他站在奧斯卡的舞台上,舉起了小金人。那一年,他拍攝的辛德勒名單和侏羅紀公園兩種不同題材的電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最新的影片就是頭號玩家。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當代的最新科技。給觀眾呈現了一個高度成長的信息化社會。很多人批評頭號玩家沒有內涵,未來的虛擬科技可能就是這樣子的把。運用大量的VR技術。連斯皮爾伯格自己都承認,頭號玩家是他拍過的最復雜的科幻電影。

⑼ 斯皮爾伯格如何成為好萊塢最成功導演之一

聽過斯皮爾伯格這個導演的人應該都知道斯皮爾伯格也被譽為一個天才導演。同時,他也被稱作是電影界的一個神童。在他只有11歲的那年他就已經開始使用攝影機拍攝電影,並且在14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作品產出了。在他18歲的時候,他拍攝的電影就已經在電影院開始上映了。也正是因此很多人都稱它為電影界的一個小天才,畢竟像他那麼早開始接觸電影又取得這樣成就的年輕導演真的少之又少。不得不說他在電影方面的確是非常有天賦的。

⑽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是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的

有個好爹媽,自己又努力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1946年12月18日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一
個美國猶太家庭,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古典樂演奏家。早在青年時代,斯皮爾伯格就已經和他的朋友開始製作一些冒險電影。12歲生日那天,父送
給了他一架袖珍攝影機,這使他對拍電影更為著迷。

他的第一部電影是在亞利桑那州斯考茨德爾的一家旅館中拍攝的。其後,他於1958年加入童子軍,因為拍攝了一部名為《最後的槍戰》的9分鍾8毫秒短片,獲得嘉獎。十三歲時,斯皮爾伯格拍攝了一部40分鍾的戰爭電影——《無處容身》,再次獲獎。

1963年,在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的阿卡迪亞高中,16歲的斯皮爾伯格自編自導了他的第一部獨立製作電影——140分鍾的科幻冒險電影《火光》。這部成

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
(2張)

本為400美元的電影在當地電影院放映後取得了100美元的利潤。

父母離婚之後,斯皮爾伯格隨他的父親搬到加利福尼亞。他的三個妹妹和母親留在亞利桑那。1965年,他從加利福尼亞薩拉多加的薩拉多加高中畢業,在這段時間里,他加入了鷹軍(Eagle Scout)。在搬到加利福尼亞之後,斯皮爾伯格三次申請加入位於長灘的電影學校,但均因糟糕的C等成績被拒之門外。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加州州立大學時,他也成為了ThetaChi兄弟會的成員。[3]

閱讀全文

與斯皮爾伯格談如何拍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未來好看電影網 瀏覽:233
守靈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268
電影是什麼導演 瀏覽:165
大學生海上聚會是什麼電影 瀏覽:128
姐好看的美國超能力電影 瀏覽:163
2019年最好看的韓國電影 瀏覽:745
死侍電話亭換裝怎麼電影里沒有 瀏覽:422
電影反貪風暴3時長多少 瀏覽:895
美團買電影票多久出票 瀏覽:896
美女裸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85
大地明天有什麼電影院 瀏覽:920
秒拍電影是怎麼弄的 瀏覽:936
歐美最好看的h電影 瀏覽:708
去香港看電影得花多少錢 瀏覽:558
為什麼童話村電影不能看了 瀏覽:724
恐龍復活是什麼電影 瀏覽:667
有哪些好看的西遊記電影 瀏覽:115
怎麼查找硬碟上電影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547
哪些地區開放電影院 瀏覽:847
湖南電影通湘觀影怎麼用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