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96年,王朔與馮小剛聯手拍了一片,拍出後被禁映8年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風格強烈的姜文作為導演界的新秀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
但姜文並沒把這部電影的成功全部歸於自己,他說正是因為看了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才有了這部不同凡響的處女作。
王朔 ,何許人也?
他是作家,著名的「京圈大佬」,
80年代,他就紅遍了全國,他的小說解構傳統,嘲諷精英,以荒誕無度的態度調侃一切,收獲大批簇擁。
不少導演是他的忠實粉絲,姜文、黃建新、趙寶剛、張元,這些大導演都曾將他的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不乏《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驚世駭俗之作。
除了寫小說,王朔在影視圈也混的風生水起,《編輯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步之遙》,這些由他編劇的作品在嬉笑怒罵間針砭現實,打上了「王氏出品」的鮮明烙印。
但俗話說的好,不願意當導演的作家不是好編劇。
1996年,「寫而優則導」的王朔毅然放下筆桿子,拿起了攝像機,把自己的小說《我是你爸爸》給搬上銀幕。
但由於未通過審查就私自到國外參展,影片在國內慘遭禁映,8年後才得以重見天日,更名為《冤家父子》以光碟的形式在國內市場發行······
《我是你爸爸》雖然是王朔的處女作,但拍得確實不落俗套,在瑞士洛加諾電影節斬獲金豹獎的最高榮譽足以說明。
由作者親自上陣拍攝,《我是你爸爸》無疑能高度貼合原作那種荒腔走板的現實感,為了貼合人物,王朔拉來他的鐵哥們馮小剛擔任影片的男主角。
不得不說,馮小剛無論從外形還是內在都把性格懦弱又裝腔作勢的馬林生演的相當傳神,這個角色除了他,皮哥想不出還有誰能更適合。
在機關單位上混跡多年,人到中年的馬林生十分懂得官場上的中庸之道。
影片一開始就是馬林生宣讀總經理逝世的悼詞,情真意切,聲情並茂,必要時還擠上幾滴眼葯水渲染悲傷氣氛。
尤其在評先進的討論會上,馬林生的工於心計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所有人都為了「先進」爭執不休時,一旁的馬林生化身和事佬,和女同事說兩句好話,給男同事遞幾根煙,撫平他們的情緒。
這「溫柔的一刀」果然精準到位,老好人馬林生悄無聲息把「先進」的獎狀拿到手,既不得罪人,又落下好名聲。
溜須拍馬的本事在工作上游刃有餘,但在處理和兒子馬車的關繫上,馬林生卻無能為力。
和很多中國式家庭一樣,馬林生和兒子之間有著深深的代溝:妻子走得早,父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造成兒子馬車的極度叛逆。
讀中學的馬車不是個乖孩子,在課堂上就敢和老師公然叫板,雖然博得同學們的喝彩,卻不得不讓老爸給他擦屁股。
在老爸面前,馬車似乎有所收斂,但其實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恭敬暗地裡和老爸處處作對。
面對馬車的不服管教,馬林生可以說煞費苦心,軟的硬的都用上了,卻無法扭轉馬車的逆反心理。
馬林生感到深深的無奈:在成年人的 社會 里能應對自如,卻對付不了自己的兒子!
他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孤獨和無助,但他別無他法,只能暗自哭泣······
對於馬車來說,他其實也是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說:沒有母親的關愛,又被父親的粗暴和懦弱所傷害。
在馬車遭到小混混的毆打後,馬林生氣憤不已,氣勢洶洶地要找那幾個流氓說理。
但關鍵時刻馬林生卻退縮了,他連上前質問一句的勇氣都沒有,在小混混們的鬨笑聲中告訴兒子,咱算了吧!
現實的種種教會了馬車不能再單純,既然父親無法保護自己,那麼他只能以叛逆偽裝自己,學著適應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則。
在馬車的身上,明顯能發現與父輩不同的精神特質:渴望自由,渴望獨立,不願歸順父輩的秩序,處處凸顯自己的個性。
如此看來,這樣特立獨行的處世態度,何嘗不是王朔自己的精神象徵呢?
在和老爸下棋的時候,人小鬼大的馬車為了不惹老爸生氣故意輸給他幾次,最後被馬林生察覺後遭到怒斥。
在懊惱的同時,馬林生更震驚於兒子與自己的疏遠,這讓他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改變和兒子的關系。
馬林生明確的告訴兒子,兩人之間不再有長幼之分,完全平等相處,希望兒子能拿自己當朋友、哥們一樣對待。
此後的一段時間,馬林生信守諾言,不再對兒子吆五喝六,處處講究「平等」。
父子倆一起看報喝茶,吃完飯以後猜拳刷碗,乍看起來,父子的間隙似乎真的都煙消雲散。
馬林生更是把同學的母親(徐帆 飾)齊懷遠介紹給老爸,性格爽朗又風情萬種的懷遠不禁讓馬林生有些心動······
但就像課本里學過的,「矛盾無處不在」,父子間的問題並不是靠這樣的表面和平就能完全消除的。
雖然馬林生極力想融入兒子的生活和圈子,但橫亘在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如此之深,讓馬林生可望而不可即。
比如馬車的同學到家裡來做客,馬林生坐在一幫孩子中間,氣氛顯得嚴肅壓抑,只有馬林生一人自顧自地說話,其他人都一臉漠然。
但在馬林生離開後,飯桌上重歸歡聲笑語,更顯出了馬林生在其中的格格不入。
有大人在一旁,孩子們總感覺束手束腳的放不開,這一無不真實的場景刻畫無疑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幾乎是生活的「場景重現」······
在馬林生翻找馬車的外套被發現後,二人大吵一架,馬林生以父親的身份再一次動用暴力,短暫的和諧關系隨即徹底破裂。
平心而論,馬林生是個失敗的父親,他從未嘗試去真正的理解兒子,當所有的嘗試失敗後,他又回歸了那種粗暴式的關愛。
馬車從家裡搬了出去,馬林生心中凄涼,他甚至在恍惚中把懷遠看成了從天而降的仙女······
影片並沒有讓這位父親孤獨到底,而是藉助馬林生對「父親」身份的自我肯定完成了救贖,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事情的起因是馬車招惹了一幫小混混,引得他們找上門來,揚言找不到馬車就要對馬林生動手。
但他們也給了馬林生一個選擇:如果你承認不是馬車他爸,那我們馬上就離開。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馬林生沒有認慫,而是主動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義正詞嚴的告訴他們「我是他爸」。
在混混們的一頓痛毆後,頭破血流的馬林生住進了醫院,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也因此得到了兒子的認同。
心懷愧意的馬車趕到醫院,和病床上的馬林生相擁而泣,這一刻才是父子間真正達成和解,是父子關系的正常歸位。
表面看上去,影片是在講述一對父子從對抗走向和解,實則借父子關系提出對傳統觀念的質疑,折射 社會 中存在的怪象和問題。
反觀如今的 社會 ,人們將物質享受作為唯一的追求,消費主義的觀念大行其道,這更加彰顯出《我不是爸爸》中反思精神的彌足珍貴。
追名逐利其實無可厚非,但可怕的是人們在物慾橫流中只會隨聲附和,卻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② 姜文:隨便拍的電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們卻不認。你怎麼看
姜文電影里有個最大的彩蛋:《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使用了同樣的配樂。雖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卻很值得好好說道一番。
人們常把姜文比作電影詩人,一個詩人最大的忌諱就是重復,況且《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的第三部電影,《讓子彈飛》是他的第四部電影。自己抄襲自己也就算了,而且還是第四部抄襲第三部,世界上還有這樣拙劣的電影詩人嗎?
和《讓子彈飛》一樣,理想主義者破滅,現實主義者笑到了最後。《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一樣都是喜劇的外殼,悲劇的內核,久別重逢後,當初心有靈犀的兩人要麼形同陌路,要麼陰陽兩隔,讓人唏噓。
讓人驚奇的是,之後姜文在拍攝《一步之遙》、《邪不壓正》時繼續沿用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我想《太陽照常升起》應該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憋了七年,磨一劍,可惜觀眾不買賬,更讓他苦笑的是,自己隨手拍個《讓子彈飛》,觀眾卻吹上天,誰來翻譯翻譯,這叫什麼驚喜?
③ 《尋槍》其實是姜文導演的嗎
陸川導演,姜文主演,只是他個人比較強勢,影片會有濃重的他的個人色彩。
④ 姜文禁導事件是怎麼回事
是因為在2002年, 姜文掌鏡並出演了<鬼子來了>, 這部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 抨擊中國人的劣根性及幾千年沿襲下來的愚善和奴性. 這樣一部反思之作, 最為諷刺的是,是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拔得頭籌. 但被廣電給禁了 並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里被禁導,直到0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
⑤ 舉起手來為什麼封禁
《舉起手來》看似侮辱的是鬼子,其實侮辱是中國人。而姜文的這部《鬼子來了》和《舉起手來》好像是同一個題材,其實大不一樣。這部電影不僅再現了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於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里,日本軍屠殺真正的中國老闆姓。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當年日本軍也確實殺過很多老百姓。
姜文曾經接受訪談時說:要提防哪怕現在溫和的日本人。你們要真正面對這段歷史,別想再否認。也用此告訴中國觀眾,不能無端的善良。日本人骨子裡的野蠻依然存在。
12年以前這部電影還在播放,之後隨著審核力度加大。這部電影就被禁了。而姜文也因此被勒令5年之內不得從事導演工作。隨著手撕鬼子的熱播,連不尊重歷史的影片都能上映。這部電影也漸漸取消了禁令。不過也逼著姜文剪輯的不成樣子。一個完整的電影,減掉了大量片段,幾乎變成了小視頻。
⑥ 第三部作品失敗後,姜文不服氣,跟張藝謀一樣,耍了個小聰明。後來怎麼樣
⑦ 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禁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華億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喜劇戰爭劇情片。影片由姜文執導,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影片於2000年5月上映。
⑧ 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為什麼在國內被封殺
《陽光燦爛的日子》沒有被封殺,相反還獲得了巨大成功,當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了5000萬票房,《鬼子來了》被封殺,具體原因如下:《鬼子來了》歷史立場不正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它涉及了抗日這個歷史話題,且「立場有問題」。
據記者從知情者處獲悉,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⑨ 姜文導過幾部片其中《鬼子來了》有被禁么、現在還能看么
《陽光燦爛的日子》 上映時間:1995(被禁一年多之後才解禁上映) 《鬼子來了》 上映時間:2002年(2000年被廣電封殺,至今仍未解禁,02年在日本公映) 《太陽照常升起》 上映時間:2007年 《讓子彈飛》 上映時間:2010年 《紐約,我愛你》 上映時間:2009年 (非獨立執導作品,姜文導演的部分為片中第一個故事「小偷」)
⑩ 姜文,賠了幾千萬都不低頭的他,就這樣屈服了
文/文刀貳
1992年,王朔帶著《動物兇猛》走進了姜文的世界。
當時姜文看完小說後說:
「覺得像針管扎進了血管里,血冒了出來,聞到了西藏歌和大食堂的味兒。」
1992年5月1日,姜文開始在北京一間小屋裡,寫作電影劇本《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這間只有6平米、一張桌子、一張床的小屋裡。
姜文將6萬字的《動物兇猛》改編成9萬字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姜文滿是自信地說:
「中國這么多導演哪個優秀?現在沒有,以後有!誰啊?我!」
1994年,電影的粗剪版被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參展。
憑借這部電影,夏雨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從那開始,《陽光燦爛的日子》便成了中國影壇的夢之起點。
而影片中的馬小軍,便是當下姜文的隱喻:拚命融入時代,又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曾經的姜文,只想站著掙錢,拍自己喜歡的、讀自己愛看的,他不指望別人能理解自己。
但如今的姜文卻想「討人喜歡」了。
在這彪悍的大半生中,姜文到底經歷了什麼?
1963年,唐山的部隊大院里,出生了一個名叫姜小軍的男孩子。
父親姜洪齊是一名軍人,母親高陽是小學音樂老師,夫妻倆常忙於工作。
因此姜小軍自小跟在姥姥姥爺身邊過日子。
趁著沒人知道姜小軍的名字時,姜文這個名字就定了下來。
從那時開始,姜文的世界就開始出現了電影這個詞。
那時候,農村經常放露天電影,姜文時常在趴在舅舅或是姨的背上。
他描述當時的情景:
離著老遠就看見個白點,亮著光,越來越近,然後就看到上面晃動的人影。
6歲之後,姜文便離開了唐山,開始隨父親的部隊住在貴陽。
但依舊沒有甩掉他愛看電影的習慣,從《紅燈記》到《珍寶島的故事》,姜文幾乎陷入了電影里。
眼看著要到了接受教育的年紀,10歲的姜文又去了北京,沒過兩年便考入了北京27中。
在班裡,他的年紀最小,身邊來來去去,全是比他大上好幾歲的哥哥姐姐。
並且還有一個叫英達的小夥子與姜文交好。
1979年,英達考上了北京大學心理系,但姜文卻被北京電影學院刷了。
英達哥們義氣,找到了還是北京人藝台柱子的老爸英若誠,親自給姜文輔導。
第二年,姜文坐在英達的後座上,晃晃悠悠就去了中央戲劇學院的考場。
但三場考試下來,姜文再次被刷,但恰巧遇上了主考老師張仁里。
要說張仁里為何會對姜文高看一眼,還要說到他在考場上背誦的那一段契訶夫的《變色龍》。
看著姜文並非池中之物的張仁里,將他從落敗之中撈了起來。
在之後,張仁里又評價姜文:他對藝術的追求一絲不苟。
而這句話,也在後來得到了印證:姜文對藝術是真的發瘋。
早在學校期間,姜文為了塑造老工人形象,專門蹲在學校門口的胡同里,觀察來來往往的人。
接二連三的排練,姜文開始導演自己的小劇本。
有人說他導演的戲比導演系的人還好,人家誇他調度好,那時姜文還不明白調度是什麼意思。
他只知道,什麼人該在什麼地方。
四年下來,這個比別人小三歲、張揚、幸運的姜文導了不少戲。
畢業之後,姜文被分到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開始演話劇、排話劇。
在演了一年話劇後,導演陳家林看中了姜文,決定邀請她出演《末代皇後》里的溥儀。
他找來了溥儀的紀錄片和《我的前半生》原著,反復觀看,銘記於心。
接著他去拜訪溥儀的弟弟溥傑。
按照溥傑口述,在腦中還原溥儀的生活習慣細節,回家躺在床上還要和弟弟姜武說溥儀。
正是這種較真的性格,讓姜文的溥儀一炮而紅。
從那之後,姜文愛琢磨戲的「毛病」跟到他現在。
尤其是出演謝晉導演的《芙蓉鎮》的時候,姜文就老是改詞,
但是謝晉也不生氣,隨著姜文的性子來,哪裡改得好,謝晉還會表揚兩句。
這讓姜文越發張揚。
等到了與張藝謀合作《紅高粱》時,姜文的脾性更是暴露無遺。
拍戲的時候,姜文總會在宿舍先排練一遍,等變得精彩了再去找張藝謀。
很多巧妙的設計全是兩人一起琢磨出來的。
有時候兩個人還會因為劇本吵起來,這一吵就吵到了殺青,吵到了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現場。
那時光著膀子,站在高原上的姜文還在想:哪天我也拍電影。
拍完了《紅高粱》,姜文又馬不停蹄趕到了《本命年》的劇組。
導演謝飛看著他說:「你小子遲早要當導演。」
和田壯壯拍《大太監李蓮英》時,田壯壯又鼓勵他:「你導演,我來給你演。」
就連王朔都說:中國需要這么一個人。
但即便是有了這些人的至高評價,姜文卻還在對自己發問:能行嗎?
而促使他邁向導演這一步的還是王朔。
當年王朔帶著幾本「著作」走進了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大門。
而彼時的姜文還是一個演員,但看到王朔的《動物兇猛》時,積壓在體內的拍戲之心,開始肆意而動。
最終姜文帶著《陽光燦爛的日子》走進了中國電影圈。
在上映的那一天,姜文在劇組的上空掛了一個條幅。
上面赫然十二個大字: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
可臨了,王朔也沒能永亮在這片夜空,而是急匆匆的出現,又急匆匆的赴美。
可是被王朔感染的姜文,卻在這條「用藝術表達」的路上狂奔而去。
能回頭嗎?
不能。
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姜文已經35歲。
時過5年之後,姜文執導,再次拍了一部名叫《鬼子來了》的電影。
他說,這部電影只是對35歲的自己做一個總結。
剛好有一個名叫《生存》的本子擺到了他的面前。
於是姜文一點頭,這部電影提上了日程。
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這部電影不按套路拍,常常想到哪拍到哪,但效果卻出奇的好。
2000年,《鬼子來了》榮獲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可還沒等姜文高興。
這部電影卻因違規被禁止上映,而姜文本人也被禁止五年內不能導演電影。
幾千萬的投資,血本無歸。
但好在電影口碑不錯,為姜文積攢下了名氣,以至於還能「混口飯吃」。
再沒導戲的那五年,姜文也沒閑著,緊鑼密鼓地拍戲,
從《尋槍》、《天地英雄》、《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再到《茉莉花開》、《皇太極》。
六年拍了6部,姜文很是滿意,認為自己算是高產了。
等到時間一過,姜文再次著手,開始講述下一個故事《太陽照常升起》。
而那時,「升起」不單單是電影,還是一段至關姜文未來之路的關系。
2005年,32歲的馬珂,已經有了多年的電視劇製作經驗,小有成績。
但他卻不滿意,一直想找下一個挑戰目標。
並且他非常崇拜姜文,他覺得能拍出《陽光燦爛的日子》與《鬼子來了》的人一定是中國最有才華的導演。
在朋友的引薦下,馬珂找到了位於太廟工作室的姜文。
兩人暢談了兩個多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馬珂在說話。
他說:「老薑啊,你是一個好導演,我是一個好製片,你需要一個好團隊來推廣。」
但彼時的姜文還沉浸在自己的樂園中,壓根沒將馬珂的話放在心上。
但姜文卻記住了一口一個「老薑」的年輕人。
其實在電影開拍之前,姜文便知道這個電影賺不了錢,因為他早就預料到觀眾可能看不懂。
這樣的電影,對投資人也是一個挑戰。
而英皇的楊受成願意投這部電影。
於是姜文提前告訴他,這部電影可能不賺錢。
但要臉不在乎錢的楊受成大膽地說:沒事兒,你隨便拍。
雖然資金的事過去了,但電影上映後,卻出了更大的問題。
正如姜文預料的一樣:觀眾看不懂,不僅看不懂,還不願意裝懂。
2007年,《當太陽照常升起》慘賠,這讓姜文心裡很是難受,開始琢磨問題的根本所在。
在這時,一句「老薑」喚起了他曾經的回憶。
於是姜文拿起電話,給馬珂發了一條簡訊:「老弟可好?」
至此,兩個相差10歲,卻愛電影的糙漢子勾肩搭背,共建「姜山」,由此開啟了「信馬由姜」的時代。
2009年,史航給姜文推薦了《盜官記》,他看完後,和馬珂一起去成都拜訪了作者馬識途。
馬老問:電影誰來拍。姜文回答:我來拍。
隨後馬老爽朗一笑,說:「有的看了」。
版權敲定之後,姜文便開始准備劇本,在改了30稿之後,定稿開拍。
這一次,有馬珂在,姜文沒在擔心資金的問題,並且馬珂從不幹預姜文對於創作的理解,任由他發揮。
一個只管賣,一個只管拍。
電影上映後,馬珂對宣傳說了八個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讓子彈飛》里,姜文那句:翻譯翻譯,什麼叫驚喜。
這個驚喜也讓馬珂驚喜得差點哭了。
原因便是自己錯失了三千萬,但硬生生讓姜文給自己找了回來。
在那場「鴻門宴」的戲中,白酒是至關重要的道具。
「好幾個百年老字型大小的白酒品牌都想植入,報的價格高達千萬,有三家願意一起上,也就是說僅一場戲就能賺三千萬。」
但姜文卻把這個植入的投資給否了,理由便是:白酒品牌一出,觀眾都出戲了,電影怎麼看?
馬珂急得快哭了,但姜文卻說:「我給你找回來。」
到最後,果然只放了三個沒標簽的白酒瓶子。
姜文想「站著把錢掙了」,最終他實現了。
《讓子彈飛》一上映,便奪得了2010年度的票房第三。
還引發了全國人民找暗喻的熱潮,可耿直的姜文卻說:「都是真事,沒暗喻。」
有人喜歡,但依舊有人看不懂,姜文似乎也坳上了氣,決定再弄一部能看得懂的。
於是《一步之遙》出現了。
這次馬珂的要求也高了,他對藝術指導柳青說:
「顏色要高飽和度的,節奏要快的,強烈、鮮明、感染人。」
但就是姜文玩兒命創作出來的電影,觀眾還說看不懂,票房不盡人意。
姜文納悶了,說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不好意思的英雄故事」。
可《一步之遙》的命運卻如同《當太陽照常升起》一樣,沒人願意買賬。
從2014年後,姜文伺機而動,一蟄伏便是4年。
最終姜文又經史航的推薦看了一本名叫《俠癮》的小說。
姜文一看還想著:這不就是我們家那邊的事?
他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而這種沖動,完全來自於他第一遍看完小說的刺激。
姜文找來編劇李非,兩人一見面,李非便被姜文領進了小黑屋。
在落下「你寫吧」三個字之後,姜文便絕塵而去。
李非一寫就是400多天,期間瘦了40多斤。
而另一個編劇孫悅也說:「給姜文寫劇本,是一個「力氣活」。」
但好在電影《邪不壓正》完成的效果不錯。
這一次,姜文想要打造的便是讓觀眾「看得舒服」。
在電影完成90%之後,高曉松當了第一個觀眾。
看完之後,他說:「滿屏荷爾蒙飛濺,愛恨劈頭蓋臉。」
即便是這樣高的評價,也不免讓姜文有些緊張。
為了宣傳電影,姜文帶著《邪不壓正》劇組出現在選秀節目《創造101》的決賽現場。
姜文走上台,略帶僵硬和尷尬,還沒弄清流程,便問身邊的黃渤:
「我要念嗎?這上面很多字,我從哪裡開始念?」
姜文像是走錯了片場,就連網友說都說:「姜文這次是真的努力了。」
從上海電影節開始,姜文就帶著他的作品始終出沒在網路熱搜上。
這一次,他想盡力「討人喜歡」,比起「站著把他錢掙了」,前者似乎更難。
但姜文這一次沒給自己留餘地。
可是在這樣的極盡宣傳之下,《邪不壓正》卻沒翻起什麼大浪,上映25天後,綜合票房5.83億。
但姜文卻說:「我就是為了這點醋,才包了這頓餃子。」
電影的結果好與否,並不影響姜文的熱情,但不合時宜的他,終究想在今天順勢潮流。
「站著把錢掙了」靠譜嗎?
在姜文這里,絕對靠譜,用他的話來講:
「你們投我,我還得選,看你靠不靠譜。」
而《圓桌講究派》里竇文濤翻譯了一下:「你還不配跟我虧。」
自從2018年之後,姜文便再無執導電影。
可他的電影總是被認為是浪漫的,他說:生活本就這樣。
他還說:「我不是用來拍電影的,我是用來活著的,電影只是趕巧拍一下。」
而對用電影補充日子的姜文來說,用藝術表達就是宿命。
這個在觀眾看起來大老粗的「文化人」,就如此過了大半生「豪橫」的日子。
至於接下來如何「討人喜歡」,似乎姜文自己都不太明白。
又或許,姜文依舊不想彎腰,想樂呵地把錢掙了。
而他到底能否如願,還是一個美好的未知數。
往期精彩:德雲社的蛻變史,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何雲偉,就這樣改寫了他的結局,午夜夢回時是否後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