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4億票房《芳華》的老闆華誼兄弟,現在只剩下兄弟了,這是怎麼回事
經歷重重的曲折後,《芳華》二度出場。好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一部被馮小剛電影導演稱作「心願清單」上最終一部的影片,並沒有由於錯過國慶檔而被觀眾們忘卻,反倒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乘勢而上。不論是首映客座率,或是得分、票房都超過當期影片躍居至第一。應對在此情景,心裡樂開花的當屬發行方兼出品方的華誼兄弟。對於此事,嘉行CEO王中磊表明,《芳華》有希望完成十億級票房。更關鍵的是,伴隨著播映的推動,為拍攝《芳華》而打造出的「芳華庭院」所意味著地實景拍攝娛樂業將邁入採摘期。
殊不知,向陽的199棵松柏樹若能低下頭看一眼腳底支撐點他們的草坪,便會發覺,非是全部的景色都能四季如春,小花一直一歲一枯榮。夢終歸是要醒的。也許有一天,藝術館內的梵高名畫依然會被取下,再一次注入銷售市場。那就是王中軍為理想投入的成本——盆友再多,能幫的終歸僅僅一程。真真正正的飛升,或是得依靠自己。
⑵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沒有一部超十億的
幾經坎坷的《芳華》終於上映,馮小剛也是長出一口氣。如果被封殺的話,損失的不僅僅是投資。更多的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情懷在裡面。
好在順順利利的上映了
而且,這部電影還創造了馮小剛電影的票房記錄,上映第三天票房就突破3億大關。這對馮小剛來說,算是一種「奢侈」。
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因很簡單,馮小剛的作品一直不大很迎合觀影人的口味。
像《捉妖記》、《羞羞的鐵拳》、《泰囧》之類的爆米花電影很是迎合大眾 娛樂 的口味。所以,他們的票房也是蹭蹭的往上漲。別說10億了,20億都不是稀罕事。
畢竟,存在即合理。這就是市場規律所在。
按理說,馮小剛應該很明白其中的小九九。可是,為什麼馮小剛沒有拍攝這樣的爆米花電影呢?
從《唐山大地震》到《1942》,從《我不是潘金蓮》到《芳華》,一部又一部的半寫實電影成為了馮小剛一直不肯割捨的題材。
(1942也僅僅拿到了3億多票房)
也正因為如此,馮小剛的電影票房一直不高
我想這很大一部分和馮小剛本人的性格有關。看過《老炮兒》這部電影的都有一個深深的體會,那就是電影中六爺這個角色的性格和馮小剛很類似,或者就可以直接說,馮小剛就是六爺的化身。倔強、義氣、有原則、有情有義,是六爺的寫照更是馮小剛的性格的特點。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在很多的地方,馮小剛會被叫做「小鋼炮」了。
拋開其他的不談,單單就說一下剛剛上映的電影《芳華》,這部記錄了馮小剛們(他們是一代人)青春歲月的電影,從目前的結果來說這一次馮小剛找對了觀眾的真正的痛點。豆瓣評分7.9分,至少說明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認可。
雖然說3天破三億不是很高的成績,畢竟和那部刺激荷爾蒙的電影《戰狼2》相比,《芳華》還真不算什麼。但是,能夠讓觀眾找到共鳴點,而不是像爆米花電影一般看過去就忘,這一次馮小剛做到了。
其實很簡單,因為馮小剛錯過了中國電影票房最爆炸的那兩年,也就是2014-2015年。
在這兩年馮小剛沒有一部電影上映。否則的話,以他之前的票房號召力,應該早就達成這個成就了。
而他錯過了這個爆發期以後,再回來,江湖已經不是那個江湖。
我們先看中國電影年票房增長情況。你就知道2014-2015年的票房爆炸是有多恐怖。
可以看到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破百億以後,一直到2013年增長曲線雖然很神奇,但遠沒有2014-2015這兩年這么誇張。之前的增長率都是20%左右,但是2014年增長率是30%, 2015年則達到了驚人的45%,光是2015年比2014年增長票房就有145億!!!
中國電影在2013年之前,10億是一個神話。破10億幾乎預定年度票房冠軍。但是2014年之後,20億(捉妖記)、30億(美人魚)隨隨便便就達到了。
在市場形勢大好的時候,是個好電影都能取得好票房。這就好比股票大盤漲到5000點,那你隨便一支垃圾股也能賺錢啊。
何況是馮小剛啊。馮小剛是什麼人物? 香港電影人成龍、周星馳沒過來之前,大陸電影票房號召力就靠馮小剛一個人,開創了內地賀歲檔的人。拿下內地電影年度票房冠軍最多的人啊。
這個圖我是一定要拿出來說說的,馮小剛一共拿過3個年度票房冠軍,還有3個年度國產片票房冠軍。
想想看,如果在這2年馮小剛隨便弄個喜劇片,過10億還在話下?
但是在這個中國電影最容易賺錢的時候,馮小剛幹嘛去了?
事情得回到2013年,這年賀歲檔馮小剛上映了《私人訂制》結果呢?
當時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有一句宣傳詞,叫「成全別人,惡心自己」。
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呢?江湖傳聞,馮小剛當年《1942》投資巨大,票房不佳,讓投資人虧損嚴重。於是找來王朔救急,臨時湊了個段子,拍了這部《私人訂制》,回歸馮氏喜劇,大賣特賣( 總票房近8億,年度第3 ),在《1942》上面虧的錢都圓了回來,皆大歡喜。
唯有馮小剛不歡喜。
這個故事確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成全別人(投資人),惡心了自己」。
馮小剛一怒之下,勞資不玩了,不拍電影了。所以這兩年他是半退休狀態。
那後來為什麼又復出了呢? 據說和馮小剛鬧掰的華誼兄弟,2015年以10億元收購馮小剛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馮小剛簽下了「對賭協議」。承諾美拉公司2016業績凈利潤不低於1億,未來至2020年每年凈利潤需增長15%。不足之處由馮小剛補足。
所以,馮小剛又必須出來拍電影賺錢了。
但是斷檔3年,再回來,沒那麼容易續得上啊。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林志穎服兵役的事兒。想當年,林志穎92年剛出道的時候,號稱「亞洲小旋風」啊。93年就去香港紅磡開演唱會啊,《十七歲的雨季》你們別說沒聽過啊?
和郝邵文那幾個拍的幾部電影《旋風小子》、《烏龍院》,不知道有多火啊。
結果後來服兵役2年,回來以後是什麼樣子? 娛樂 圈,2年沒有新聞沒有曝光,那就死得涼透透的了。
馮小剛雖然不是 娛樂 明星,3年不拍電影,話題度不會那麼慘,但是再回來,馬上就想找回過去的票房號召力?你真是想得容易哦。
馮小剛回來,他想再拍《私人訂制》那種馮氏喜劇,恐怕已經不現實了。因為這部電影當時口碑非常差,是公認的大爛片。馮小剛拍這種喜劇拍了十幾年,其實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可能你90年代玩的東西現在還能大賣。
再加上馮小剛說他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所以現在他只拍文藝片。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今年的《芳華》都是這樣的。因為這些電影投資比較小,成本可控,萬一失手也不會虧太多。馮小剛回到江湖也得先練練手啊。
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
那馮小剛能憑借《芳華》跨越10億門檻嗎?
說實話,很難。《芳華》的題材、類型都決定了這部電影是有上限的。就算口碑再好,看的人也不會太多。
不過剛剛過去的首映周末,《芳華》倒是搞出了大新聞,也許這次還真有戲。
大家看, 《芳華》周日的票房1.09億超過周六1.06億,上座率也是周日34%大於周六33.5%。一般情況下,一部電影首周末,周日票房都是低於周六的。《芳華》實現了周日逆跌,這個指標非常重要。
今年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戰狼2》、《摔跤吧,爸爸》、《尋夢環游記》,這些都破了10億,既然《芳華》做到了,那真有可能破10億呢。
具體會怎麼樣,還要看這個周末成龍《機器之血》、鄧超《心理罪》和陳凱歌《妖貓傳》的情況,這3部電影上,《芳華》的排片估計就得跌到10%以下了。
這種口碑能不能支持《芳華》在周末過去以後繼續提升排片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但我估計10億還是可能性不會太大啊。
馮小剛電影破10億,估計還要等一等。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沒有一部超十億的?你這個問題問的其實不厚道。
首先,看一部電影的市場價值,並不能從絕對數字是來判斷。比如我1993年收獲了1億票房,和我2018年10億票房,從絕對值上看,2018年大,但是從真正的財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顯然1993年的1億要比2018年的十個億大得多。
現在,芳華最終的票房14.22億,是第一部馮小剛票房超過10億的電影。但是,當我們把馮小剛的電影還原到每一個當年的語境下,其市場價值就可以很直觀的展現了。
1998年馮小剛拍攝了中國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片市場,1999年他的另外一部賀歲檔電影《不見不散》,收獲了4300萬 的票房,是當年的票房冠軍。當年,在內地市場獲得第二名的電影是《星戰前傳1》,總票房3300萬,第三名的是張藝謀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總票房3000萬。
這三者的關系,多少有點像今年《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狀態,換句話說,《不見不散》的影響力甚至是可以與《紅海行動》比肩的。
2003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總票房5300萬,同樣是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當然,本片的上映時間為2013年年末,與2014年有所交叉。
2008年,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 票房3.25億,依然是票房冠軍。
原因有很多,主要講幾點
一 現在中國電影票房高的普遍都是爆米花商業電影,雖一直被人詬病,但是它火啊,詬病也沒有用,人家還是會去看。為什麼?第二個原因
二 去電影院看電影圖什麼?放鬆休息 娛樂 啊。工作日上完班累了一天,讓大眾在燒腦電影文藝電影和喜劇電影選,肯定喜劇電影和科幻大製作電影居多。嗯居多。
三 回歸主題,馮導的電影大部分恰恰大多是文藝類 歷史 類題材的諷刺的燒腦的類型。看著累!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你呢?
我只想簡單的說幾句,不想找太多理由,拍電影是給大家看的,有多少人花錢去看了,就是最好的贊美,不是某個導演自己拍給自己看,無論哪個導演票房差就證明你的才華和電影不行
你這樣問,肯定是和現在的票房做比較吧!,這樣的話對小剛就比較吃虧了。畢竟馮小剛拍電影的時間比較早,那時候國內的電影市場也沒形成規模,版權意識也不強,不正規,到處充斥著盜版電影院的人也不多到那個年代都可以達到那麼高的票房了不起了。還有就是他早期拍的題材大多數是喜劇,投資也不多,不像美國大片投資動輒上億的投資。這樣看來小剛是比較成功的。這就像你現在和一個30年代40的年代的人比有沒有吃飽?沒有可比性而言。
《芳華》這是一個爛片。無論如何粉飾。看的我嘔吐。那個時代的人民飢寒交迫。食不果腹。你不敢拍。拍一些風花雪月就是好片了?偷衣服。墊海綿。摸女人。雞毛蒜皮。狗皮膏葯撐劇情。真是為蘇聯鬼子主子拍電影的好奴才……然後這個作者就是寫《金陵十三釵》的那個作者。劇中妓女為了救學生犧牲自己。但是。難道妓女就不是人嗎?
馮小剛沒有趕上好時候,如果甲方乙方當時電影市場如現在繁榮,馮小剛的電影票房早就超過十億了。
馮小剛開創了內地賀歲電影概念,是內地賀歲電影第一人。當年的馮氏喜劇令人耳目一新,笑到肚子痛,笑到窒息。上面這部《大腕》更是爆笑全場。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接連三部電影步步成功,擱到現在這個環境,我覺得那部電影也能過十億票房。
小成本的的電影已經很不錯了
歸根到底就是馮小剛沒有趕上好時候,生不逢時啊。
自2010年來,中國電影票房迅速增長,增長率達20%。
可是自2014年起,票房發生了大爆炸,增長率達到了30-40%,不得不說這是中國電影票房的輝煌期。其間的電影票房記錄也被屢屢打破,如20億的《捉妖記》,30億的《美人魚》,40億的《戰狼2》。
反觀馮小剛, 從1994年的《永失我愛》算起,馮小剛的電影已經陪伴了觀眾23年。20世紀末,他以《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開啟了賀歲片時代,用馮氏喜劇拯救了瀕死的中國影市;
21世紀初的《大腕》《手機》陪我們走進新千年。當我們習慣每個歲末,就著馮導炮製的笑料,迎來循環往復的一年年,他卻開始掙脫喜劇名導這一美譽鎖鏈,開始了他的電影新生涯。於是乎,古裝片《夜宴》、戰爭片《集結號》、災難片《唐山大地震》,人世間的萬象都成了他電影的主角。
馮小剛坦言:自己的理念就是電影應該拍離生活很近的東西,應該記錄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我們趕上中國巨大變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應該有電影記錄下來,大家不能都迴避現實。雖然拍當代生活題材有一定風險,但我想應該讓以後的人通過電影了解80、90年代的中國怎麼樣,21世紀最初的20年怎麼樣,你從我最初的賀歲片開始看,一直到現在,你可以看出我的電影同步地在記錄時代的進步。」
雖然他的電影沒有突破10億票房,但是也創造了當時中國內地電影最高票房的新紀錄。比如說2010年的 《唐山大地震》便取得了6.73億票房的好成績。
這次,馮小剛再次出發,憑借《芳華》這部電影雪恥。堪稱今年年末的現象級大作。在強片迭出的賀歲檔接連奪冠,上映12天累計票房已突破9億,成為中國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藝片。連續兩個周末展現逆跌神曲線,公映9天之後還能憑借口碑重回同檔期日冠,票房走勢一片大好, 打破文藝片票房的紀錄。
自上映以來,《芳華》收獲了上座率、場均人次、單日票房等多項第一,在全國各地引發了父母輩觀影的熱潮。影片一路高歌猛進打破國內文藝片的票房紀錄,更改變了國內市場賀歲檔,強類型片獨大的新局面。
正是一部品質過硬有口皆碑的電影。雖然以70年代文工團為背景,講述一代人的青春。但許多年輕觀眾也產生共鳴。電影劇情和台詞引發網友熱議,「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成了網路間流傳的金句。有網友說:「一個難忘的時代從記憶深處迎面走來,一代勇士熟悉的身影通過銀幕再現眼前,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感嘆。」
⑶ 一部老電影《芳華》何小萍
文/古悅楠曦
《芳華》上映時間是2017年12月,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五年。
為何我會在五年後提起這部電影呢?
前幾日整理家裡的書架,看到幾個本子上的內容,有日記、讀書筆記、電影觀後感。
看了看五年前寫的《芳華》觀後感,覺得還是挺不錯的,把它公之於眾。
在今晚(2017.12.21)未去看之前,看了『桌子的生活觀』寫的推文,感覺必須去看一看,桌子文寫的是《人與人為什麼會疏遠,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說實話,我一直不喜歡先看關於電影的影評,因為我總是會在大腦里保留別人對電影的評價,然後帶著種『驗證』的感覺去看電影。
我更喜歡僅僅因為片名或者某一樣東西就打動我,讓我想去看它。
就像之前上映的《小王子》,我僅僅只在團購上看了它的宣傳海報,就決定非看不可。
還好今晚我所『攜帶驗證』的感覺不是特別多,完全沒怎麼影響我觀看。
芳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命運。
看到何小萍被欺負,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尤其她被嘲笑,特讓我難過。
我為何會這么難過?
因為讀小學的時候,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每期學費都要拖欠到學期期末。
所以被班上的同學欺負,他們不會在學校里欺負我,只有在放學的路上,快到我們分岔路口時,他們會拿地里的干泥巴塊打我,盡管,我也會打回去。
但是,男生永遠丟得准而有力,我總是丟不準,他們跑得也快。
那種打在身上的痛,以前記得,現在忘了(哭笑)。
他們欺負我,我選擇忍,覺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想告訴媽媽。
但是,他們居然還連著一起欺負我弟弟,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次因為早上下雨,所以我們帶了傘,那種老式純黑布傘。
因為怕他們把傘打壞了,回家媽媽問起來不好交代,就不用傘去擋。
我們到處躲著走,他們到處看著我們姐弟二人丟泥巴塊打我們。
90年代,農村的路,下過雨後,地上很是泥濘。
小小的腳穿著一雙大人的水鞋,走起路來顯得愈發笨重。加上那天被各種圍追堵截,那彷彿是我這一生走過最難走的路。
這件事情,不知我弟現在是否還記得?反正這事我媽是不知道的。
想在想來,那時候還真是懦弱,如果直接追著他們干一架,會不會就不一樣了?
所以,當我看到何小萍被欺負,就彷彿自己又再次被傷害著一樣。
看到何小萍自己深夜在練舞,覺得這真的很勵志,可是,命運有時候也不是你努力就能改變的,但如果不努力,就沒有改變的可能。
而經過那種千辛萬苦的努力之後,對人和事寒心之後,不再對當初自己求而不得的東西,以逃避的方式放棄的時候,更讓人難過。
(何小萍,終於迎來一次領舞的機會,但是她早已看慣了文工團都是些什麼人後,她裝病拒絕去表演。)
難過的不是那些深深夜色里練舞付出的汗水,而是對以後乃至未來失去希望。
在電影中何小萍突然精神失常,並沒有過多的描寫,或者,只有看書才會明白其中的原委。而這弄明白的過程又是一次心的撕裂。
至於是什麼再次被撕裂現在還未知。
那段草原獨舞又讓我再次淚奔:是那段藏在生命中的愛慕喚醒了她。
如果沒有那一次的伴舞,沒有那一束光,她該如何才能走出那冰冷的黑暗?
最後,她說:有句話含在口中十幾年都沒有說。
我第一反應是,我喜歡你。
因為大家都看得出來,她是喜歡劉峰的,只是一直藏在心裡。
而何小萍說的是:能抱抱我嗎?
陳峰聽了,一把攬過她,摟著她的肩靠在一起,那畫面可真美。
⑷ 《芳華》票房紅及一時,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劇中的角色芳華里的劉峰應該和我父親的年齡差不多,1979年副連長,戰斗英雄,因戰致殘。我父親是1978年連級轉業,因公致殘7級。
電影中的劉峰是不可能下崗的,他是幹部身份,殘疾軍人。那時候軍轉幹部都不願意去政府機關,因為沒有獎金,都願意去大國企,商業部門、物資部門。這些單位在八十年代是很吃香的。
到了九十年代相對難過點,可是也不會讓一個戰斗英雄,參加軍人下崗。除非劉峰是主動辭職或者停薪留職下海經商,就像一無所有王健林一樣。
1979年的戰爭,我軍不僅作戰經驗和技藝很低,裝備保障也很差。還是例如看地圖,當時進入越南境內的我軍步兵連,上級下發的作戰地圖的比例尺竟然是1:10萬的,而且繪圖十分粗糙。
村莊也只是個紅圈,沒有兵要地誌標注,不知道道路承載能力,不知道哪裡有水源,哪裡易發生災害,哪裡有居民點。這種地圖只適合師團級領導掛在牆上繪制的首長決心圖,完全沒法用於基層營連級的步兵作戰。
伙食上,我軍一些部隊出境前補充給養。多數官兵寧可選擇少帶食品,也要多帶武器彈葯。戰士們最喜歡的食物是壓縮餅乾和蔬菜罐頭,最恐怖的是一種2公斤的紅燒肉罐頭,能解決一個班的肉食。
半罐是肥油,一頓吃不了,馬上就餿了,第二天早上紛紛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隊第三天晚上就沒吃的了,只好四處去尋找食物。
在南疆作戰前期,越軍的戰鬥力是比較強悍的,此時越南剛剛統一不到四年,越軍經過了二十多年的越戰,戰術素養和士氣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繳獲美軍武器,以及蘇聯的支援。
直到老山者陰山作戰時,越軍還能跟我們發起大規模的對攻。直到老山作戰之後,我們軍隊才占據了絕對優勢,傷亡大幅減少,打的越軍哭爹喊娘。
⑸ 馮小剛的電影《芳華》怎麼評價
馮小剛的《芳華》講的是一代人的青蔥回憶。對於年輕的一代也許感觸並沒有那樣深刻,但是他也是代表著上個年代的前輩們深刻的青春。馮小剛的《芳華》雖然在評價上有好有壞,但是足夠豐富。馮小剛作為導演,他的《芳華》是基於他年少時的朦朧認知,是他所感動和珍惜的點滴。也是大多數人的感同身受。作為一個個人指導的作品,馮小剛已經盡量做到大眾的共鳴。他擅長的共情和感情渲染有豐富的融揉進這部作品中去。雖無法概括所有人的年少,但也做到了經典和懷舊。
最為創作者只是鋪陳敘述的載體,卻沒有載上更加細膩的情感。所有的情感源自於觀眾心中的《芳華》,而電影《芳華》僅僅是個媒介,像個走馬燈吧那個時代斷斷續續的播放,你所感悟的便是你的,但不是他馮小剛說的。這就是他聰明之處吧。
⑹ 電影《芳華》目前票房多少
1、芳華票房,14.2億。(目前已經下線)。該電影是馮導票房最好的一部電影,也是又一部口碑為王的電影,該片沒有什麼大明星,就靠口碑,贏得這樣的票房。這比那些流量明星拍的爛片強多了(例如三生三世等)。到現在為止,芳華是中國歷史票房排名19位的電影。
2、評價
《芳華》無論質量上如何評判,都能感受到馮、嚴二人對於文工團時代的留戀,以及想要努力把這個故事講得飽滿真摯的誠意,從這個角度來說,《芳華》都是2017華語片中值得尊重與細細品味的電影。但誠意並不代表著這部作品的盡善盡美,相反,由於馮小剛過於努力地想把它呈現好,往裡面添加了太多的主題,使電影十分滿溢,再加上敘事節奏上的緩慢與混亂,整部片子被拖的冗長無比,觀影趣味性也大大降低,尤其是從黃軒飾演的劉峰被下放之後,由於線索分散開來,導致幾條主線都沒有講好。
⑺ 《芳華》票房超10億口碑超好,馮小剛為什麼要拍文藝片
馮小剛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拓荒者,也是逆時代潮流的探險者。
高中畢業後,馮小剛開始了軍隊生活,通過個人努力,後來他進入了北京軍區文化單位,之後作為部隊文職人員獲得提干,並且參與不少部隊文藝晚會的籌備工作。正是這段軍隊經歷,為以後他創作《芳華》奠定了生活素材和藝術源泉。
後來,馮小剛以美術助理的身份參與到《生死樹》中,標志著馮小剛開始進入電影圈。後來,他又陸陸續續在幾部電影、電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師,除此之外,他還參與了幾部電視劇的編劇工作,比如早期的《遭遇激情》以及曾經風靡一時的《編輯部的故事》等,期間與對他以後電影創作和電影風格影響巨大的王朔認識。
1994年,製作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永失我愛》標志著馮小剛正是以導演身份踏足電影圈。在隨後的整個九十年代他創作了《一地雞毛》、《機器人趣話》、《冤家父子》等電影,相對來說在電影市場上反響不大。
但是到了1997年,他拍攝了《甲方乙方》,這部電影上映後以3600萬元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內地賀歲檔期的票房冠軍,並獲得第2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此後幾年,他幾乎年年都有一部佳作上映,從《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到《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夜宴》等電影不僅票房大賣,而且還先後獲得了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金獎、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第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內地最受歡迎電影等獎項。馮小剛也因為獨特的喜劇電影風格被稱為馮氏喜劇,他也創造了賀歲檔的概念,那麼,如何理解賀歲檔呢。簡單的打個比方,馮小剛之於賀歲檔就相當於馬雲之於雙十一。
從《集結號》開始,馮小剛開始有意識的轉變自己的電影風格,從商業片開始轉向藝術片,進行馮氏風格的重新探索。《集結號》之後,馮小剛又創作了《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這些探討我們民族傷痕的電影。這些電影在票房成功的同時,也為馮小剛帶來了諸多獎項。從某種程度上講,馮小剛的探索也是相當成功的。
最近幾年他又創作了《我不是潘金蓮》,還參演了《老炮兒》並憑借該片獲得了金馬獎影帝。最近,上映的《芳華》是他致敬文工團追懷自己的青春的作品,目前也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票房已經超過10億。
馮小剛在商業片尚未成熟的時候打造了賀歲檔的概念,現在又在商業電影正盛之時又開始逆潮流而動開始探索藝術片,他是這個時代的真正勇士。文/古亦
⑻ 如何評價芳華買票房
看完了《芳華》,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才最懂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短短一部電影,道出了整整一個人的人生,也許,只有活過,才更明白。電影院出來看見一個阿姨在擦眼淚,然而並沒有戳中我的淚點,前半部悲哀,後半部分釋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華,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經歷,回憶永遠都是空洞的,一個時代造就一批不同的人,珍惜當下,別給下輩子留有遺憾。
⑼ 電影《芳華》上映 這份芳華已逝的情懷值多少億(
經歷撤檔風波後,電影《芳華》終於在今天與觀眾見面。馮小剛這次瞄準了那些年芳華已逝的「中年大叔們」,對於已經經歷過火熱青春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大打情懷牌,賺足他們的眼淚。
《芳華》今至 華誼喊出10億元目標
《芳華》從象徵最美麗青春的軍隊文工團舞蹈演員們展開,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了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目前《芳華》豆瓣評分為7.9分,多數觀眾給出了四星的評價。
這樣一部偏文藝的電影,到底能收獲多少票房?《芳華》能終結文藝片票房慘淡的定律嗎?
出品方華誼兄弟(300027)CEO王中磊給出了10億元的預測。10億元的目標,對一部文藝片來說可謂「目標遠大」。
去年,同樣是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最終票房不到5億元,距離保底票房尚有一步之遙。
一位電影院市場部人士告訴e公司記者:「華誼對這部片子的要求比較高,可能達到10億元幕後發行這塊才會有獎金,但我個人認為,這種類型的電影(文藝片)要這么高的票房並不是很正常,而且這部片子在馮小剛公社拍攝的,成本並不是很高。」
首映日票房領先 中年一代為觀影主力
帶著好奇,e公司記者今日也走訪了深圳兩家大型電影院。《芳華》市場號召力究竟怎樣?
地鐵站里的電影宣傳廣告
從影院密集的排片看,《芳華》在賀歲檔期還是占據有利位置的。
深圳橙天嘉禾影城萬象城店的經理告訴記者,《芳華》表現還不錯,截至接近今天13點,該影院今日賣出709張,票房27733元,排片率大概在44%。
記者注意到,觀影群體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在采訪觀眾們的觀後感受時,記者聽到的幾乎都是肯定的評價。有位阿姨還熱心地向記者安利:「這部片子有愛情,有友情,講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不應該只屬於中年人,年輕人也值得一看。」
從全國票房數據看(貓眼首日實時票房),截至今日16時10分,《芳華》實時票房達到4435萬元,累計票房6986萬元。
《芳華》與《奇門遁甲》攜手來開了今年賀歲檔的大幕。尤其是《奇門遁甲》,臨時提檔半天,在昨天18點就率先上映了。
可以看到,今日《芳華》票房成績微微領先於昨日提檔的《奇門遁甲》。
不過,因為時長的關系,《芳華》在排片上有些吃虧。記者從專業人士處了解到,《芳華》由於片長(136分鍾)比較長,一個廳可能比《奇門遁甲》(113分鍾)少排一到兩場。
貓眼數據顯示,《芳華》今日排片場次約9萬場(排片佔比34.4%),明顯低於同日《奇門遁甲》排片9.81萬場(排片佔比37.4%)。
而造成《芳華》排片低於《奇門遁甲》,票房卻高一些的原因是觀眾的「用腳買票」。相較《芳華》7.9分的豆瓣評分,《奇門遁甲》目前評分僅有5分。
《芳華》的上座率也明顯高於《奇門遁甲》。截至目前,貓眼電影顯示,《芳華》的上座率超過13%,而《奇門遁甲》的上座率不到10%。
實際上,在今日正式上映前,《芳華》此前已進行過小規模的點映。
華誼兄弟方面人士也向e公司記者透露,《芳華》在12月9日與12月10日兩天全國超前點映的成績不錯。
淘票票數據顯示,兩天點映,《芳華》總票房達到2428.25萬元,點映人次71.4萬,點映觀眾好評率達到92.05%。
《芳華》的英文片名為《Youth》,算是馮小剛版本的《致青春》,年代感比較強,主打中年一代的「情懷牌「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