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藝謀怎樣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
受寵若驚進北影
朱軍:你當時考電影學院完全是為了改變一下自己的命運,脫離完全用體力來養活自己的環境。其中有一段時間差點被人給勸回去了,「讀兩年就行了」,「拿一個大專就可以了」,有這么回事嗎?
張藝謀:有這么回事。我當年是破格錄取,今天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了,因為都法制化、規范化了。進了電影學院有點像一步登天,我是受寵若驚。兩年以後,學校領導跟我談:「當年部領導說你可以提前畢業,那麼現在兩年了,你是不是有這個說法?」我當時就有點想走了,臉皮薄,總覺得好像賴著學校也不好,但是我很在乎畢業證。
朱軍:大專跟本科當然不一樣。
張藝謀:不,給我大專我就走了。當時我就問可以不可以給我一個證書,學校領導說要想一想回頭再答復我。後來我趕緊給陝西的哥們寫信、打電話,他們說如果我有畢業證——大專也行——就可以幫我在報社「活動」一個工作。我就特別想拿一個攝影系大專就走,我不想呆了,但是後來老師告訴我不能給我畢業證。完全是為了能拿個畢業證,我就申請再讀兩年。那時候我對電影還沒有很清醒的認識,也不知道它將會是伴隨自己一生的至愛,完全沒有想到。
朱軍:就在莽莽撞撞的狀態之下,你一直在往前走,而且從來沒有停過。從工廠到電影學院,然後去做一個電影人,在這個超越自己的過程當中,你覺得你的性格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
張藝謀:陝西人的性格比較一根筋,比較執著,我覺得陝西人不靈活,做生意一定會失敗。我就很不會計算,但是比較執著而且比較頑強,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干。進電影學院,突然變成一個電影工作者,是我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我長期的夢想就是脫離車間到廠里的工會做一個宣傳幹事,我想了七年。為了那件事我曾經多次到勞資科長家裡活動,以工代干就行。所以我一下子變成這個樣子,太偶然了,太離譜了,而且也太幸運了。我完全沒有「天降大任於斯人」的責任感,也從來沒覺得我就是那塊料。
朱軍:其實當時很多人面臨同樣的機遇,機遇不是單獨給你張藝謀一個人。我特別想知道為什麼你總是把它形容成一個偶然和意外?
張藝謀:說來話長了,我簡單地說。我想考電影學院的攝影系,因為我會照相,就拿了一些照片給老師看,老師也覺得不錯。但是我超齡了,要求是18到22歲,當年我已經27歲了。我到北京來報名,學校不讓報,在西安考場的考試我也參加不了。他們考了三天的試,我在外頭轉了三天。我特別著急但是沒辦法。西安考區的老師也很欣賞我,說可以把我「推薦調到西影去」。我不甘心,在高人的指點下給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寫了一封信,還附上了我的攝影作品。我前妻的姐夫認識老畫家白雪石,所以我又給白先生寫了一封信,加上畫冊一起送到了北京,就沒有消息了。後來發生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部長特批了我。我一沒考試,二沒面試,三沒體檢,四還超齡。其實如果我真的參加考試,很有可能會考不上,因為攝影系要考數理化,我數理化是一塌糊塗,只有初二的水平,而且早就撂干凈了。政審也會很糟糕,那時候我父親的問題還沒有落實。這兩項我肯定過不去,我考不上。
朱軍:聽了你的簡單介紹之後,我倒覺得正是你的執著幫了你,如果你在考場外晃悠三天就放棄的話,恐怕你就沒有今天了。
㈡ 張藝謀是個什麼樣的導演
張一某隻能拍些雞腸小肚的電影,他的經歷,文學素養使他只能這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那樣宏大的 歷史 畫卷,復雜而驚險的巨作,張藝謀是拍不出來的,另一方面,張導演拍片以揭短丟丑在國際上討好,不能算三觀正確的導演!被時代拋棄是必然的!
張藝謀祖上是西安臨潼望族,父親張秉鈞是黃埔軍校的軍官。據說,當年張藝謀的父親在看兒子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中出現喬家大院時,說爺爺家當年就這樣,只大不小。
早年就讀於西安市第三十中學的張藝謀,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隨後又到了陝西咸陽市棉紡八廠當了一名工人。1978年9月,高考恢復後,破格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畢業後,到了廣西電影製片廠成了攝影師。彼時,檔案和戶籍要跟著工作走。因此,戶口也被轉入廣西的南寧。不過,被黃土造就的漢子,陝西地域文化早已滲入骨髓,也形成了他電影美學的一大因素。
1986年, 張藝謀主演了第一部電影《老井》。電影的背景設定,就是黃土高原。熟悉的文化場景,令這個西北漢子表演上游刃有餘,如量身打造般。
憑借片中孫旺泉一角色,一舉拿下了金雞、百花獎及第二屆東京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一下成了「三料影帝」。 演而優則導,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就張藝謀的電影而言,一直被認為是褒貶等量齊觀。從最初的攝影再到演員直至導演,涉獵的不僅限於電影。歌劇、實景演出(印象系列)、奧運會開幕式等紛紛鉻上「張氏印記」。
無論是藝術層面,還是商業領域,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個「符號」並不為過。其個人的電影風格,一直執著於電影色彩的運用,尤喜紅色亦偏愛於大紅大綠。
近十多年, 張藝謀電影的創作更趨向於與商業化並軌,如同錢鍾書詩中所言,「廣寒居不易,都願降紅塵」。畢竟追求藝術到了最後,也得顧及票房。
不過,轉型商業電影如《英雄》 、《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長城》 等,場景壯觀之餘故事性卻又成了短板。感覺上,是顧得了頭又露出了腚。
電影學院學攝影專業出來的張藝謀,對影視的攝像、構圖、色彩的運用是其強項。固定的模式走過若干年後,反過來又成了審美上的禁錮。
一個導演要脫穎而出,要麼在國際影展上得到認可累積知名度;要麼在票房上具有號召力。顯然張藝謀選擇了前者。電影是一種工業,要有所斬獲打動評委,視角、構思、內涵、表現、主題等無一不是反復打磨。
因此,張藝謀早期獲獎的作品,沿續的多是悲劇意識加民族烘托再添上色彩修飾。電影本身是一種工業,過多地進行類似的重復,也招來了不少的詬病。
有說他的電影一味追求鏡頭語言的極致;有說他的電影是加深貧窮落後的偏見…。而在2000年第3期的《文化月刊》上,王朔發表了《無知怎麼了?》,其中就有對老謀子電影的批評。
「張藝謀是該滅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臭大糞。這話現在都在小聲說,就差大聲說了。要不滅,影響極為惡劣,現在只等待著一個契機。」
1992年導演影片《秋菊打官司》,一改以往的風格,大量採用非職業演員,以半紀錄片手法進行拍攝,全片50%以上採用偷拍的方式完成。1998年的《一個都不能少》,更是完全啟用非職業演員。
兩部換了風格的作品,一部獲得了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和金雞獎最佳影片獎等;另一部不僅再捧金獅獎,還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大獎等。
誠然,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有其不足之處。不過,要問張藝謀是個什麼樣的導演?該是當如如《與張藝謀對話》一書中,對張藝謀導演的評價。
「由於他所創作的影 片在國際影壇上連獲大獎,促成了當代中國電影文化與世界電影文化的相互接壤,擴大了當代中國電影生成的 歷史 、文化語境。所以,張藝謀不僅是一位影片的作者、電影史的作者,而且還是一位文化的使者。」
張藝謀,我認為他是一個有藝術成就、不錯的導演。
與此同時,對任何一個人的評價都不能一概而論。
我認為他不錯,是因為他曾經帶給我們很有藝術感染力、表現力和有內涵的作品。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可能要求任何一個人的創作水平永遠保持在一個水準線上,必須永遠保持同樣的表達風格。
從這個維度看,張藝謀近些年的作品就稍有遜色了,比如《三槍》就不那麼出彩!
與此同時,藝術作品是一種極度「自我」的表現形式,主創者用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詮釋了他對世界、 社會 、生活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不傷大雅、不違反 社會 道德水準,有一定的 社會 認知,我以為都應該從藝術的角度被接受。
我用到了幾個「與此同時」。
事實上也正如此。就上述幾個維度的評判而言,誰又能將某位藝術家評判在一個准則上?
張藝謀,一個我曾經很喜歡的導演。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是被神話的人,眾多國際影星從他的電影中走出,謀女郎從一定程度上成為出名的絕對保障。
而在另外的方面,張藝謀有時背負很多罵名的人,被罵作品沒文化,被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造假,還破壞過計劃生育政策。
不過張藝謀從來都是一個不申辯的人,除了埋頭於作品創作,張藝謀從來不為私人和家庭的事情做出解釋,被誤解幾乎成為他的常態。張藝謀如今已經70歲,盡管他近些年的作品再也無法創造當年《紅高粱》和《活著》的輝煌,但他一直在工作,一直在表達,哪怕再次被誤讀。
年輕時在沒有進入電影圈之前,張藝謀的攝影技術就不同一般,對影像非常敏感,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正式學習攝影之後,攝影水平有了更大提升,畢業後掌鏡的影片,開創了中國新的攝影美學。而成為導演之後,又呈現出火熱的色彩和奔放的表達,無不對當年的中國觀眾形成沖擊。
而後的幾十年裡,張藝謀拍過古裝片,拍過現代片,拍過動作片,拍過生活片,拍過悲情片,拍過喜劇片,幾乎每一種電影領域都有所涉及,並成為最早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的中國電影人之一。
盡管這些年張藝謀的電影,很少引發像當紅導演寧浩、徐崢作品那樣的熱議,但張藝謀一直在進行 探索 ,這是非常可貴的。如果張藝謀沒有才能,就不可能在這樣似乎不屬於他的年代,還在奉獻作品。
張藝謀不僅對風景和色彩有獨到的審美,對演員尤其是女演員也獨具慧眼。
不管是最早的鞏俐,還是後來的章子怡、倪妮和周冬雨,張藝謀都大膽採用了當時還籍籍無名的她們,電影上這些女演員大放異彩,顯現出獨特的美。而這些演員,在登上大銀幕之前也許並不被周圍人看好。
就拿倪妮來說,她被張藝謀選中扮演《金陵十三釵》中的墨玉之後,劇組內不少人就不看好,她們認為倪妮長得過於沒有特點,眼睛不大,而且沒有系統學過表演,哪能演出墨玉的萬種風情。然而,當化妝和服裝到位之後,倪妮煥發出不一樣的神采,周圍人不得不佩服張藝謀老道的眼光。
電影本來就是一個浩大工程,一部電影參與的工作人員成百上千,張藝謀幾十年來與各種人打交道,很多時候都是秉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這種原則下如果遇到好人事情就變得更好,反之就會變差,前些年他與張偉平鬧出的大風波,就是一個明證。
張藝謀他們,是被缺失的教育耽誤的一代人,他們的業務水平當然非常高,但文化素養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們那樣系統得來,這肯定會在他們對藝術的 探索 方面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張藝謀盡管已經六七十歲,看上去卻永遠精力旺盛。只要談起電影工作,他可以長時間不睡覺,在周圍年輕人都開始犯困的時候,他照樣侃侃而談思路清晰。
他常年幾乎沒有假期,也很少陪妻子孩子,何況很多時候還要對他們做好保密工作。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看來,張藝謀除了大年初一在家裡是真休息,一年剩下的時間都可能在工作。平時他經常在夜裡十一二點還要堅持回工作室勞動。馬不停蹄,是張藝謀的常態。
他甚至可以為此一天只吃一頓飯,經常聊起工作就越戰越勇,全然忘了自己肚子餓和別人肚子餓。他周圍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張藝謀打過一個哈欠。
張藝謀的腦子里幾乎只有工作,對他周圍的工作人員見面也只是談工作,對下屬幾乎從來不關心他們的個人狀況和家庭生活,工作幾年可能都不知道對方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這也會讓人多少有些不舒服。
張藝謀工作室的人,曾經這樣來形容張藝謀——
張藝謀身上融合如此劇烈的矛盾,他的形象既是最可敬,有時又是最可恨的。 這個逆來順受的人,有出色的才能優勢,也有顯著的性格缺陷;贏得過無比幸運的機遇,也墜入難以脫身的陷阱。 他的沉浮,他的明亮與黑暗,他的得意與辛酸……在張藝謀身上所發生的悲劇、喜劇和鬧劇,一切不僅屬於他的個案,也是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的某種側證。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非常喜歡張藝謀的《紅高粱》、《活著》、《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我的父親母親》,接下來還非常期待他的三部新片,《一秒鍾》、《懸崖之上》和《堅如磐石》。
對於張藝謀這樣一直產出的高水平創作者,我們應該予以尊重。盡管他也有他的短板和不足。
張藝謀的代表作《紅高粱》,與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一樣,
都是依賴醜化中華民族傳統婦女形象,
迎合取悅國內外反華排華敵對勢力,
而在國外獲獎的。
張藝謀不是中國一流導演,但是他運氣真好,什麼好事情少不了他,真才實學是攝影水平比較高,拍攝畫面比較美,但是導演水平只能說三流。為什麼這么著名,因為很多電影獲獎,並不是水平高,只是眾星捧月, 娛樂 圈大家相互吹捧罷了。
張藝謀是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是一個科班出身的電影人。但在電影學院他學的不是導演專業,而是攝影。
他也曾作為演員參加過電影,電視劇的拍攝,比如電影《老井》他就是男一號。也曾經在電視劇《大宅門》客串過。同時他也做著攝影的實踐,給一些片子做攝影 。
從這一點來看, 張藝謀在他的攝影實踐中已經完全掌握了導演的技巧,所以他後來作為導演拍攝的電影《紅高粱》能夠一炮而紅 。獲得了國際大獎,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和基礎。後面的電影《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歸來》贏得了榮譽和口碑。
總體來說,張藝謀拍攝一些內容比較樸素的電影還可以,但後來拍了一些商業電影,都是成績平平,效果不理想。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影》等影片,雖然耗資巨大,但是效果不佳,票房也不好。
可以說導演不是什麼類型的電影都可以導的,雖然都叫電影,但是電影內容的領域各不同。張藝謀算是在中國有過輝煌成績的導演。 拍藝術片優秀的導演,不一定能拍好商業片。
中國的導演沒幾個好東西?口碑不好除了吸毒就是離婚生一窩孩子?揚言私生活不能亂評論?實際上生活混亂!百姓看不起他們?所以我基本上不看國產電影?你化錢買單!人榮華富貴!
張藝謀作為國內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也成為中國在世界影壇中的中國代表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平心而論他也為中國電影收獲了較高的國際影響
他出身攝影 因而很好的把握了電影語言 拍出了幾部國際分量的作品 他的電影觸角延伸至很多方面 有現實的有玄幻的 有文藝的有武打的 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國際影壇對他作品的評價 就是他對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把握到位 譬如早期的《紅高粱》《我的父親母親》《秋菊打官司》還有近年的《山楂樹之戀》但是對他的一些武打及玄幻風格的比如《古今大戰秦俑情》甚至是《十面埋伏》等等不敢苟同 過於追求畫面的唯美 反而影響了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塑造 喧賓奪主 成了一位誇張的造型師或是一個搞裝潢的 當然世界級的導演如斯皮爾伯格 卡梅隆等等也都有敗筆之作
張藝謀是個多心而又多情的導演!
㈢ 72歲張藝謀成高校特聘教授,當眾講話打扮低調,他與北電有著怎樣的故事
“說起他和北電的故事,真的很曲折。1978年,張藝謀還只是一個普通工人。他用業余攝影夢想著北電。他從來不想因為年齡太大而被拒絕。後續,不死心的張藝謀給文化部部長寫了一封信。幾經周折,他終於獲得了北電破格錄取名額,成為了一名攝影專業的學生,為他以後的導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㈣ 張藝謀名人故事
張藝謀名人故事
簡介:張藝謀,1951年11月14日生,陝西西安人,中國電影導演、攝影師、演員。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咸陽市棉八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當攝影師。
1984年始拍《一個和八個》,這部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被列為「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在導、攝、美等各個方面較以往各類片子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一個巨大的突破。作為該片的攝影之一,張藝謀開始受到電影界的注意。同年張藝謀獨立擔任影片《黃土地》的攝影,在該片中他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渾朴、雄偉的獨特美。該片的攝影在電影界褒貶不一,引起熱烈爭論,但評論者普遍認為像這樣在美學上有開拓性的攝影創作甚為鮮見。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審委員會特授予張藝謀最佳攝影獎。張藝謀由此開始跨入一流攝影師的行列。1986年張藝謀擔任影片《大閱兵》的攝影,該片的創作延續了影片《黃土地》的風格,放映後同樣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1987年張藝謀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出演影片《老井》,在片中他通過深入的生活體驗深刻理解角色,令人信服地塑造了當代農村知識青年孫旺泉的形象。其表演真切、生動,具有獨特魅力,連獲日本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7年導演的《紅高粱》獲得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此外導演的《代號美洲豹》、《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等作品也獲獎無數,獲得好評。
2008年8月8日,成功導演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獲得各方好評。美國《時代》周刊將其列為年度風雲人物的提名人選。
最近很少曝光的張藝謀由於擔任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接受了媒體采訪。
因為拍攝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飽受批評。對此,張藝謀看得開:「被罵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自己心裡有數,知道自己的電影到底存在哪些優點和哪些缺點。」
張藝謀認為自己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兒:「我的職業就是電影導演,靠著這個職業得到了觀眾的矚目,其實這跟一個木匠沒有區別,我也沒把自己當成一個特別的人物。30歲以前,我是個卑微的人物,1987年拍了《紅高粱》,突然給我帶來了好運氣。可是,前30年我一直生活在底層,我對那時的記憶遠比近20年的記憶深刻。我深知命運的由來,因此在我心裡,我從來沒有狂過,我希望用平常心來看待一切。」
我還沒做文學策劃的時候,就聞聽江湖傳言:張藝謀吝嗇。大眾的想像矛盾,既想像張藝謀終日紙醉金迷,又想像他錙銖必較,總而言之,聽起來人格特別分裂。
其中一個細節,是張藝謀用面條請客。多麼摳,多麼不上檔次。以我觀察,張藝謀不太講究吃喝,家常菜即可,而且過午不食,晚餐多數時候只是牛奶或酸奶。張藝謀的食量有限,他說:「人類又不狩獵了,沒那麼大運動量,吃那麼多干嗎?」
菜譜上張藝謀的心動之選,永遠,是面條。什麼油潑面,什麼拉麵,令張藝謀樂此不疲。助理龐麗薇有次陪他出國期間,一個多月,龐麗薇控訴:「他天天吃拉麵和煎餃子,不帶換樣兒的。」
張藝謀的.「摳」還體現在,他的環保觀念很強。有一次,小助手列印出的文件遭到張藝謀的批評,直至把製片主任等叫來一一問責,因為所用的列印紙很厚,白潤挺括,他覺得浪費,薄軟的紙完全夠用。原來,是小助手錯拿了專門用於彩打的紙材。
小助手也曾受我牽連。我讓張藝謀閱讀一篇小說,看看是否需要購買版權。小助手列印的字體太小,看起來吃力,我建議她改變字型大小重打一份,讓張藝謀讀起來不累。這招致否決,張藝謀倔強地表示,他能看這么小的字兒——多小都能看。我不知道他是用老花鏡還是放大鏡完成了這項任務,反正,他寧願跟考古學家似的在那兒費勁研究,也不願造成紙張浪費。
張藝謀在小節上非常注意環保,他筆筒里有多支簽字筆,適用於不同的海報、信封、光碟的外包裝等等。張藝謀在動筆之前,需數次甩動筆桿,他堅持要把每支筆的殘餘墨滴用盡。
他自己的辦公室外間,有個小的過渡區域,那裡的頂燈很少開,因為藉助外面過道的光亮,他能走進里間。所以他自律,每次都跟個武俠中人似的穿梭於幽微光線之中。
出於環保,張藝謀從食材到用品,不好什麼珍稀之物。有一次,一個商家送給他什麼珍貴動物的皮毛,張藝謀很是被動和難受。人家畢竟出於熱情的善待,張藝謀不願當場拒斥,可張藝謀並不樂享其中。他信奉「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這樣的禮物讓他犯愁和憤懣。
關於張藝謀的「吝嗇」,著名例證是拍《英雄》時,張曼玉和章子怡的那場打戲,需要大量樹葉。張藝謀囑咐製片主任,必須細化樹葉的品質,吹到臉上和身上的樹葉是不同的——吹到臉上的含沙要少,以免對演員造成干擾和傷害;吹到身上的含沙可以多些,因等級相對低下,價格應該便宜。
之所以如此,因為張藝謀對投資人負責任。他不是那種強調個人藝術風格而枉顧他人利益的創作者,不想讓自己的藝術探索給投資方帶來經濟上的困擾,那樣他會心有不安。他覺得讓那些信任自己的投資商有所回報,天經地義,至少別讓人家賠錢。所以,他會仔細,盡量不造成浪費,他不喜歡隨意揮霍。張藝謀也會要求製片主任不亂花、不胡花,不當冤大頭。
;